位置境域,水文特徵,綜述,水質環保,地理環境,地質地貌,氣候特點,自然災害,自然資源,歷史文化,名稱變更,習俗,禁忌,民諺,治理開發,經濟開發,防洪治理,生態保護,社會生活,交通,管理,
位置境域
北湖位於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東起興國鎮三川台、儒學垴,南依富水,西連荻田麥口湖,北抵獨山湖。湖泊水面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5°10'55",北緯29°50'30"。20世紀80年代,水位為19.0米(吳淞高程)時,湖泊總面積為4.8平方千米,容積984萬立方米。湖面呈方形,中心湖區北南最長3.2千米,西東最寬2.8千米,平均寬度1.63千米,岸線總長12千米;湖盆呈淺碟形,底部較平,向中傾斜。據2012年湖北省“一湖一勘”,湖泊水面面積6.20平方千米,容積2306萬立方米。
水文特徵
綜述
北湖地處鄂東南低山丘陵區,屬富水流域。湖泊來水主要為浮屠鎮陳秀村的獨山湖水,出水合馬蹄湖、南湖水,經南湖橋河由燕子口閘入富水。
湖區西南側修築有總長4千米的十里湖隔堤和北湖隔堤,東南出水口的燕子口閘為1孔,閘孔尺寸為2x2米,設計排水流量10立方米/秒。
水質環保
2013年11月,湖北省水環境監測中心黃石分中心檢測北湖水質,依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13-2002》評價,北湖水質極差,為劣V類。
地理環境
地質地貌
據《富水下游幹流防洪滅螺治理一期工程初步設計報告》,北湖歷為富水中下游北岸湖畔荒地,湖區土質主要為粉質黏土、含淤泥質黏土,厚度大於10.0米。含淤泥層粉質黏土呈透鏡體狀分布,其頂板埋深2—5米,厚約9米。下伏為下第三系(E)粉砂質黏土層。
湖區為第四紀黏土和近代河湖相衝積沉積物,潮土。
氣候特點
北湖湖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夏秋多汛。年均日照1684小時。夏長冬短,光照充足;全年無霜期240—280天。年均氣溫16.6℃。常年水溫在10—33℃。1969年後未出現湖面冰凍。自1957年有記錄以來,年平均降水144天,年降水量883.5—2128.3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1454毫米。流域年徑流深為800—1000毫米。
自然災害
北湖一帶主要自然災害為洪、澇災害。北湖一帶蘆葦叢生,湖地上彎彎曲曲的自然小港溝與富河連成一片。多雨季節, 常遇洪澇,每逢汛期,江水頂托倒灌,一片澤國。
1964年6月24日、25日,降水236.1毫米。其中最大日降水量132.7毫米,淹沒農田276公頃,倒塌房屋202間,計4836平方米。
1969年6月23日起,連降暴雨27天,其中22天降水量高達809.1毫米,最大日(24日)降水量152.6毫米。7月26日下北煞湖湖水上升達22.5米,豬槽凼內圍堤潰口,除2棟倉庫尚存,其餘房屋和農作物全被沖毀。
1983年5月中旬至7月上旬,連降暴雨。7月7日富河水位達22.9米。北湖水位為20.3米,163.3公頃農作物受澇,經濟損失73.46萬元。
1991年7月4一16日,境內普降大雨,下北煞湖一片澤國,全場經濟損失228萬元。
1994年7月11日,當日下午5時至翌日凌晨5時,降水541毫米。全場經濟損失1200萬元。
1995年6月7日至7月2日,連降暴雨。7月2日富河水位高達23.4米,超過水位危險線2.14米,低洼湖田66.7公頃漬水成災。
1997年7月14日下午3時,暴雨,農作物損失達36萬元。
1998年7月21日至8月1日,持續12天降水總量317.8毫米,占全年平均降水16.28%。8月28日陽新城關富河水位高度23.71米,陽新縣城告急,網湖分洪。
自然資源
每逢汛期江水頂托倒灌,長江魚類從富池口逆富水而上,進入北湖覓食、繁殖,可自行捕撈富水水域野生魚類。富水水庫和富池大閘建成後,長江魚類難於進入內湖,野生魚減少。
北湖湖區主要有鯽魚、鮎、烏鱧、鰱、鯒、龜、鱉、蝦、鯇(草魚)、青(鱗魚)、鯿、鮊魚、鱖、鱭(列魚、鯽魚)、鰲鰷兼及泥鰍、鱔、蟹、蚌、田螺等。
歷史文化
名稱變更
1996年4月2日,陽新縣獲田區水產養殖場與綜合農場簽訂協定,將小北煞湖移交綜合農場經營,稱為“南湖”。
1979年5月,《湖北綜合農場現狀圖》稱“小北煞湖”,又稱“下北煞湖”。
1966年,《綜合農場歷年劃出土地示意圖》稱“北湖”。
習俗
北湖近河靠山,又緊連陽新縣興國鎮城區。西、北依水傍山,東接興國鎮儒學垴、三川台,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1400多年。沿湖半耕半漁人家,過的是缺衣少食的日子。農忙季節以耕作為主。主要農作物為水稻、玉米、小麥、紅薯;農閒季節捕魚摸蝦,採蓮挖藕。
每年五六月採摘菱角、蓮子、雞頭苞上市,人冬湖水乾枯,下湖挖藕。
禁忌
北湖湖區長期形成的習俗改變不大。每到捕魚季節,漁民在出湖的前一天,買香紙、蠟燭、鞭炮,祭祀山神、水神、地神,求神靈保佑多捕魚,享平安。出湖作業的前一天夜裡睡覺,與妻子同床不能圓房。在河裡行船捕魚不說不吉利的話,最好不出聲,否則不吉利。
民諺
北湖湖區還流傳著許多反映生產、生活習俗的農諺或漁諺。如:
春寒多雨冬寒晴。
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
春東夏西(風)秋北雨
日閏長江水(要漲大水),夜閏斷江流(月閏乾旱)。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麥見閻王谷見天,芝麻棉花蓋半邊。
一伏芝麻二伏豆,處暑蕎麥白露菜。
芝麻地里睡頭牛,三棵芝麻一斤油。
治理開發
經濟開發
北湖湖區以農業、漁業生產為主,環湖東岸、南岸已建成一批高效農業試驗基地或企業。農作物主要有水稻、蔬菜、茶葉、水果、瓜類,水產養殖品主要有青、草、鰱、鯉、鯽魚。湖區企業除農場、漁場外,還有工業企業和建築企業等。
1979年起,每年冬季在北湖圍堤築埂,分大湖為小池,挖魚池8口,面積5.3公頃。
1982年11月,修建北湖下馬堤湖反圍堤,計1250米,堤頂高程20—23米,為內湖排洪、溢洪,並減少魚苗跑失。
1985年後,農場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環北湖水產養殖場、下橋角、南村、南湖橋、幸福閘、三角地、燕子口,有7個村隊,共1130戶,3485人,耕地455.6公頃。
20世紀50—60年代,國營陽新綜合農場建場後,北湖被建成人工養殖魚塘,成為陽新地區中型國營水產企業。1975年冬,修建引水池1口、壓水池1口、魚苗孵化環道3條。1976年5月,以孵化鰱、鱅魚苗為主,繁殖成功。1978年夏,孵化草魚、鯉魚、鯿魚苗成功。年孵化魚苗1000萬—2000萬尾,每年除場內放養外,還向場外出售700餘萬尾。1979年,湖塘改造分大湖為小池。挖親魚池9口,計2.2公頃;挖種魚池35口,計26.7公頃。每年捕魚季節,養殖場派專人收集大湖親魚100餘條,取鯉魚腦垂體1000餘個,為人工繁殖魚苗做好準備。計畫經濟年代,鮮魚完成本場計畫供給的同時,還供應縣駐場單位和有關部門。1980年後,北湖養殖場為商品魚養殖基地。
1982年3月,從陽新東西湖引進河蚌育珍珠技術。養魚場南湖0.67公頃水面,吊養河蚌5550個,當年產珍珠10千克,價值1.8萬元。後因銷路不暢,產品積壓停產。
1985年開始種魚搭配餵養,以湖裡浮游生物和湖草之類,作為魚類主要飼料,成魚生長慢,單產604.5千克/公頃。
1987年恢復珠蚌養殖,年產珍珠100—166千克。
1992年人工繁殖魚苗2200萬尾,商品率占36.36%。
1994年,停止珠蚌養殖。
2000年,漁業總產值達750萬元。一般魚種比例:鰱魚30%,鱅魚25%,鯉魚25%,鯿魚10%,草魚和青魚10%。商品魚遠銷安徽、江西、河南等省。
2005年成魚總產1360噸,每公頃產3665.7千克。
1975年恢復養蜂隊,在北湖湖區放養。蜂群300—400箱左右,最多年份發展到550箱。年產蜜24.35噸。1976年起,養蜂隊出外省尋找蜜源,先後到廣東、廣西、河南、河北、陝西、山東、內蒙古等地。每箱產蜜由1965年40千克,至1979年上升到56.25千克,蜂蜜增產40.62%。1982年12月,養蜂隊撤銷,蜂群收歸總場,承包到個人。
陽新綜合農場電石廠位於十里湖幸福閘旁。1983年9月12日,正式投產。以電極料、焦炭(焦丁)、石灰為原料,經電爐熔燒成電石。1985年,完成產值136.00萬元,上繳利稅22.4萬元。1999年,依法破產。
1961年9月,由雙港遷陽新縣城關鎮人民路20號,職工32人。主要搭蓋簡易茅草屋,兼事維修。1965年11月,更名基建隊,以服務本場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為主,興修涵閘、泵站、路橋等。1976年,改稱建築工程隊。1985年,有職工611人,下設建築工程隊、採石隊,預測車間,船隊及製圖室。1998年後,推行國有民營、公有民營多種經營模式。2005年,有建築企業3個,承建工程項目13個,工程造價620萬元,實現利潤7萬元。
2006—2007年,連續實行十里湖農業開發區農業綜合連片開發,總投資1379萬元。第一期工程完成投資700萬元,第二期工程投資679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339萬元,省、縣兩級財政配套資金170萬元,民眾投工投勞折資170萬元。共改造中、低產田666.7公頃新建泵站2座(增容75千瓦),實施斗門工程220處,安裝涵管160處,護砌矩形渠3200米,安裝“U”字形渠11300米,修建機耕路15千米、人行橋160處、機耕橋5座,改良土壤200公頃,營造農田護林53.3公頃,擴大蔬菜示範基地133.3公頃。項目建成後,新增灌溉面積346.7公頃,改善澆灌面積200公頃,新增除澇面積133.3公頃,改善除澇面積200公頃。農民純收人增加總值240萬元。
1964年10月修築十里湖大堤。1994年4月,從江蘇省常熟市引進“太湖糯”種子70千克,在十里湖四隊試種。種植面積1.27公頃,單產500千克。比常規稻單產增產15.9%—20.0%。糧食總產由1986年3957噸,上升到2007年5293噸,提高產量1336噸,增長33.76%。2007年,十里湖擴大蔬菜面積133.3公頃,由種植季節蔬菜,改為種植反季節蔬菜.而且採用大棚蔬菜間套模式,如早辣椒——薺菜——絲瓜——黃瓜——莧菜栽培模式、早紫茄——熱水蘿蔔——秋萵苣高產高效模式等,100多種上市蔬菜。改變過去陽新縣城郊農民不會種菜,只能從外地採購蔬菜回城銷售現象。十里湖每日上市蔬菜172.89噸,為城鎮居民青菜供銷提供方便。
防洪治理
1966年春,北湖被建成漁業養殖專用湖,築起長4330米、寬3米、海拔高度25米的圍堤。
1987年,計330.75千瓦,投入水利建設,共完成土方17.2萬立方米。其中,小北煞湖擋水堤加高培土4萬立方米。
1994年,水產養殖場開挖獨山湖溢洪道,北湖洪水災害減輕。
2003年9月,北湖養殖場住湖邊易受洪水淹沒威脅的居戶,納入陽新縣第四期移民建鎮平垸工程。按照“統一開發,統一設計,統一標準”,動員漁場住戶從北湖水邊遷出到內圍堤外豬槽凼高處,集中建設新農村,最佳化居住環境。
生態保護
北湖湖區荒丘窪地,每平方米分布有釘螺20多隻,如不防護,隨時有感染血吸蟲病的危險。
1958年,人民政府開始治水滅螺。查出病人,定期送藥治療或去陽新縣血防站住院治療。
1962—1968年,採用“銻鉀二十日療法”為主,但副作用大。
1978一1983年,改用“膠囊7505療法”。
1984年後,又改用新藥“8440"治療。治癒率為91%。北湖湖區大面積地勢低洼,湖水連片,適應釘螺繁生。每年冬、春兩季組織滅螺,但有螺面積略有擴展。
2005年,查出有螺面積132.4公頃,與1985年有螺面積66.14公頃相比,擴展有螺面積66.26公頃。全區累計查出血吸蟲病人1677人,治療3354人次,治癒1368人,治癒率為81.57%。
2019年7月2日,陽新縣河湖長辦、陽新縣農業農村局、陽新縣環保局環境監察大隊、陽新縣公安局環境警察大隊對北湖水產生態養殖進行聯合執法大檢查。
社會生活
交通
湖區除北、東北角交通不暢,西、西南麥口湖堤壩過下橋角(湖三隊),往南湖橋(湖四隊),經五馬坊通陽新縣興國大道。
1985年以南湖橋為軸線,湖區有碎石路面公路9千米。南湖橋至燕子口、三角地、南村,中橋角(北湖)公路通暢。
2005年8月,南(湖橋)白(蛇渡)公路破土動工。其中,南湖橋橋頭至煤氣站,長0.8千米,為水泥路;煤氣站往西至白蛇渡(第二自來水廠)長3千米,為柏油路面。全長3.8千米,為鄉村三級公路,總投資45.6萬元。
2006—2007年,十里湖納人開發區項目建設,擴建水泥路、柏油路、機耕路共8條,全長22千米。水路出富池大閘通長江;陸路通九江、武寧、武漢、黃石、富池。東西南北貫通。十里湖鐵路大橋位於興國城西,自北向南橫跨十里湖、富河、三角地,中國最長鐵路橋之一。大橋全長3238.4米,鋼筋混凝土梁式結構,179孔;其中跨富河16孔的孔徑32米,兩岸湖區147孔的孔徑16米;路軌北段366米處、南段189米處為曲線,其餘均在直線上。鐵路橋單線1983年11月動工,1987年10月竣工;複線2003年5月動工,2005年8月竣工。
管理
富水流域,新中國成立前沒圍堤壩,河水經富池口通長江,大量魚群進入富河水域覓食、繁殖,魚類資源豐富,以自然捕撈為主。漁民出湖捕魚,每年要交納水課銀(折合人民幣,春水5元,冬水15元),相當於一條漁船全年收入的兩成。
民國時期,湖北省農墾處陽新雙港農業機械推廣站成立。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春,由善後救濟署湖北分署管轄。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23日,陽新縣人民政權接管雙港農業機械推廣站。
1950年,併入陽新率洲農場,為第三墾區。1951年,更名為第三分場。1952年6月,大冶專署撤銷,劃歸黃岡專署管轄。第三分場更名為陽新縣雙港農場,歸陽新縣領導。1956年2月,陽新縣雙港農場改名國營陽新麻作場。1958年9月,易名黃岡專區陽新綜合農場;同年11月、12月,先後與陽新縣紅旗人民公社,長樂人民公社合併。1959年2月,恢復農場建制。1960年9月,隸屬軍墾機械農場總場,為綜合機械農場。1962年9月10日,陽新縣農場管理局成立。綜合機械農場獨立經營,更名為國營陽新綜合農場。1965年成立水產隊,直屬國營陽新綜合農場;同年9月,屬鹹寧地區農場管理局和陽新縣雙重領導。1966年4月2日,獲田區水產養殖場將南湖(即小北煞湖)移交綜合農場經營。並簽訂協定,允許獲田6條漁船仍按慣例下湖作業;原屬南湖(即小北煞湖)養殖場的全部房屋及水塘、水井、廁所、湖堤和木船、水上作業工具折價總額33218元,由農場分兩年向獲田區付清。1974年1月,恢復分場建制,北湖直屬總場。1977年歸綜合大隊領導。1979年5月,定名湖北省國營綜合農場,隸屬關係不變。1984年5月撤銷綜合大隊,歸總場管理。1994年3月,屬鹹寧地區農場管理局。1997年11月,劃歸陽新縣管理。
2002年1月,水產養殖場管轄的原“八百畝"(老五隊)魚池,劃歸總場工業辦公室管理,定名水產大隊。2003年3月16日,撤銷水產大隊,將其管理的水面劃歸北湖養殖場。北湖養殖場隸屬總場;同年7月,加掛陽新縣派出機構綜合管理區牌子,管理區屬正科級建制,與農場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2011年,國土面積22.6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979.7公頃,林地230公頃,水面457.7公頃,果茶277公頃,宜林荒山187.7公頃;下轄10個農業單位、8家規模企業、2個社區;共4093戶、1746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