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區,是湖北省襄陽市轄主城區之一,位於湖北省西北部,漢水中游南岸,因擁有始築於漢初的襄陽古城而得名。
截至2018年底,襄城區轄 1個鄉、2個鎮、6個街道,1 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 2個市政府派出託管機構(襄陽古城管理委員會、峴山文化旅遊區管理局) ,村委會 117 個、社區居委會54個,住戶 15.2 萬戶,總人口 50.5 萬人。
2016年,襄城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35.1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8.1%。增幅較前三季度提高0.1個百分點,較2015年提高1.6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17.7億元,同比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121.08億元,同比增長6.5%;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96.33億元,同比增長9.5%。第三產業占比達到58.6%,較2015年底提高0.1個百分點。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環境,水系分布,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災害,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鐵路,公路,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社會事業,醫療衛生,科學技術,文化產業,體育事業,教育事業,人民生活,社會保障,旅遊景點,著名人物,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先為楚下邑,後又於今襄陽城置北津戍。
秦,襄陽屬南郡。
西漢初年設襄陽縣,轄漢水以南,中廬縣以東,邔縣以北的地區。境內萬山以東屬南郡襄陽縣,萬山以西屬南陽郡鄧縣。武帝時屬荊州刺史部南郡襄陽縣。王莽時曾一度改稱“相陽”。
東漢光武帝時復稱“襄陽”,仍屬荊州南郡。獻帝初平年間,荊州刺史劉表移州治於襄陽城。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置襄陽郡,郡治在襄陽城內。
南北朝時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襄陽從荊州劃出為僑置雍州的實土,州治在襄陽城內。
南齊沿仍。梁朝時蕭詧以襄陽降西魏,西魏改稱襄州,置總管府。屬襄州總管府襄陽郡襄陽縣。北周沿仍。隋文帝時屬襄州襄陽縣。隋煬帝時屬襄陽郡襄陽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為州。貞觀初年置山南道,治所在襄陽城內,屬山南道襄州襄陽縣。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屬山南東道(治所仍在襄陽城內)襄州(天寶時改州為郡,乾元時復稱襄州)。
北宋時,屬京西南路襄州襄陽縣。宣和元年(1119年)屬京西南路襄陽府襄陽縣。
南宋紹光五年(1135年),“省鄧城,入襄陽”,襄陽縣轄境擴展到漢水以北,仍屬襄陽府。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屬江北河南行中書省襄陽路襄陽縣。
明洪武初年,屬湖廣行中書省襄陽府襄陽縣。洪武九年(1376年),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襄陽府襄陽縣。崇禎十五年(1643年),李自成一度改稱襄陽為襄京。
清康熙三年(1664年)改屬湖北布政使司襄陽府襄陽縣。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襄陽府,初屬安襄鄖荊道襄陽縣,後改屬鄂北道襄陽縣。民國三年(1914年)屬湖北省襄陽道襄陽縣。
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直屬於省。
民國十七年(1928年)屬湖北省鄂北行政公署襄陽縣。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改設行政督察區,屬湖北省第八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襄陽縣。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公署襄陽縣。
1948年7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原軍區發動襄樊戰役,隨即攻克襄陽城。
行政區劃
1949年1月,中共桐柏區黨委決定成立襄樊市愛國民主政府,領轄襄、樊二鎮,劃襄陽城為襄樊市襄城區,並建立襄樊市襄城愛國民主政府。境內泥咀、尹集、歐廟、李劉集設4個區(以後並為泥咀、歐廟兩個區),隸屬桐柏公署襄西辦事處。
1949年5月,襄樊市政府、襄西辦事處撤銷,併入襄陽縣愛國民主區政府,遂改稱襄陽縣襄城愛國民主區政府;同年10月,改為襄陽縣襄城區人民政府,轄襄陽城和城郊的龐公、觀音、檀溪、劉河、楊河、中心6鄉。 1950年5月,恢復襄樊市,改稱為襄樊市襄城辦事處,下轄延北、延中、東正、西大、延南5個街政府。
1954年6月,改稱為襄樊市第一辦事處;
1956年8月,改稱為襄樊市襄城街道辦事處。
1960年6月,建立襄樊市襄城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68年9月,成立襄樊市襄城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0年6月,撤銷公社革委會,改建為襄樊市襄城街道辦事處。
1981年3月,襄樊市襄城街道辦事處更名為襄樊市襄陽城街道辦事處。
1983年12月,襄樊市實行市管縣體制,設立襄城、樊東、樊西、郊區四個縣級建制區。襄城區轄東街、南街、中街、北街、紅花園、閘口、西街、老龍堤、勝豐路、荊州街、四季青、檀溪、洪橋、宏偉、新村、青山15個居委會。轄區面積8.4平方公里,人口12.5萬人。
1995年10月,國務院批覆撤銷襄樊市襄城區、樊西區、樊東區、郊區,成立襄樊市襄城區、樊城區。市轄區划進行調整,襄城區在原來基礎上新劃入漢水流域以南的原郊區的檀溪、尹集、龐公3個鄉。是年,襄城區轄王府、龐公、昭明、余家湖、隆中、檀溪6個街道辦事處和尹集鄉。總人口23.2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05萬人。版圖面積173平方公里。
2001年12月,撤銷余家湖辦事處。
2002年1月,原襄陽縣歐廟鎮、泥咀鎮劃入襄城區管轄。
2002年末,襄城區轄王府、龐公、昭明、隆中、檀溪5個街道辦事處和尹集鄉、泥咀鎮、歐廟鎮3個鄉鎮。總人口47.7萬人。其中鄉村人口17.4萬人。版圖面積684.8平方公里。
2003年11月,泥咀鎮更名為臥龍鎮。至2006年底,襄城區轄1鄉、2鎮,5個街道辦事處。
2008年12月,成立余家湖街道辦事處(余家湖街道辦事處和襄城經濟開發區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
2018年,襄城區轄1個鄉、2個鎮、6個街道辦事處,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2個市政府派出託管機構(襄陽古城管理委員會、峴山文化旅遊區管理局) ,村委會 117個、社區居委會54個,住戶 15.2萬戶,總人口 50.5萬人。
名稱 | 下轄地區 | |||
---|---|---|---|---|
古城街道 | 下轄15個社區:楊家花園社區、馬王廟社區、卉木林巷社區、昭明台社區、新街社區、荊州街社區、大北門社區、中山巷社區、馮家巷社區、仲宣樓社區、綠影壁社區、王府口社區、民主路社區、紅花園社區、西街社區。 | |||
余家湖街道 | 下轄11個行政村:棗林村、莫村、趙莊村、賀店村、李劉集村、周營村、曹灣村、曾垴村、王樹崗村、黃龍觀村、塗溝村;3個社區:錢營社區、水窪社區、周家沖社區。 | |||
真武山街道 | 真武山街道辦事處下轄9個社區:檀溪社區、陵園路社區、鳳雛社區、長虹社區、鐵佛寺社區、擂鼓台社區、勝利街社區、張公祠社區、慧苑社區。 | |||
檀溪街道 | 下轄6個社區:順安山社區、萬山社區、虎頭山社區、檀溪湖社區、營盤社區、麒麟社區。 | |||
下轄5個行政村:洪廟村、塗家巷村、河心村、孫家巷村、楊家河村;11個社區:南麗社區、文昌門社區、王家窪社區、龐公祠社區、十家廟社區、觀音閣社區、四季青社區、蘇家園社區、東門社區、建錦社區、閘口社區。 | ||||
6個社區:順安山社區、萬山社區、虎頭山社區、檀溪湖社區、營盤社區、麒麟社區。 | ||||
下轄1個行政村:花櫟木店村;3個社區:千山社區、黃家灣社區、隆中社區。 | ||||
下轄40個行政村:新建村、光明村、東合村、毛梁村、薛梁村、譚莊村、畢廟村、高灣村、胡巷村、袁巷村、屠巷村、黃河村、魏灣村、華崗村、玉皇村、白馬村、青山村、回龍村、梁家村、姚河村、壋鏵村、徐台村、大堰村、西鄉村、金橋村、鄢洲村、橫嶺村、蓮花村、朝陽村、洪廟村、官山村、晏灣村、楊井村、雲岫村、崗廟村、姜新村、隆林村、平橋村、聞畈村、牌坊村;4個社區:臥龍社區、新集社區、街東社區、街西社區。 | ||||
下轄41個行政村:孟灣村、楊集村、閆咀村、梅崗村、九屋村、新街村、西灣村、魯衙村、何灣村、王崗村、趙山村、黃沖村、劉莊村、傅崗村、橡樹村、徐灣村、大營村、石灣村、李灣村、李垴村、大洲村、肖洲村、散洲村、桃園村、康灣村、張東村、張西村、梁東村、梁西村、陳河村、胡河村、劉口村、郭河村、潼口村、盧畈村、黃橋村、柳林村、王溝村、鄒灣村、章洲村、文垴村;2個社區:歐廟社區、法龍社區。 | ||||
下轄19個行政村:尹集村、姚庵村、白雲村、鳳凰村、青龍村、肖沖村、江壋村、觀音村、木橋村、尤河村、卸甲山村、卞崗村、江廟村、龐崗村、康咀村、熊廟村、千弓村、聶營村、褚廟村;1個社區:尹集社區。 | ||||
資料來源: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襄城區位於鄂西北漢水中游以南。北臨漢江咫距樊城區,東環襄江瀕依襄州區,東、南與宜城市、南漳縣交界,西北和穀城縣毗鄰。襄城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12°04′—112°14′,北緯31°58′—32°04′之間。全區承東接西,為鄂、豫、川、陝接壤地。漢水由西北至東南環繞出境。
襄城區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確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襄城區為湘鄂西片區。
地形地貌
襄城區位於鄂西北漢水中游以南,地處我國地勢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過渡地帶,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東北邊界以漢江為界,濱江為沙洲地,中西部以崗地、丘陵山地為主。境內主要有扁山、萬山、峴山、真武山等。地區南部扁山為最高點,海拔460.5米,最低點位於歐廟鎮漢江出境處,海拔標高58米。
氣候環境
襄城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冷夏熱,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充沛,雨熱同季。年無霜期228—249天;年降水量820—110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00—2100小時,年平均氣溫15—16攝氏度,相對濕度為76%。
水系分布
襄城區河道屬長江流域,主要河道有一級河漢江1條,總長78.95千米;二級河獅子岩河、回龍河,肖家河,渭水4條,總長83.74千米;三級河4條,總長71.25千米。
襄城區河流總長度233.94千米,河網密度2.92千米/平方千米,徑流總量19.8億立方米,年排澇量2.3億立方米,年最大排澇量3.8億立方米。
襄城區最大河流為漢江,從西至東流經境內臥龍、檀溪、龐公、余家湖、歐廟,長78.95千米,流域面積271平方千米,年均流量5300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獅子岩河、回龍河、肖家河、渭水。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05年末,全區土地總面積102.7萬畝,其中耕地22.65萬畝,占總面積的22%;旱地10.7萬畝,占總面積10.4%;沙洲地4.9萬畝,占總面積的4.8%;林地19.44萬畝,占總面積的18.9%;水域面積4.4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4.28%。全區土地結構多樣,土質相差較大,可利用土地少,人均土地面積2.078畝。
水資源
區內水資源比較豐富,地表水資源年平均14278萬立方米,主要由降雨和水庫攔截地表經流產生。區內共有水庫48座,其中:中型水庫2座,小(一)型4座,小(二)型42座,堰塘850口。回龍河水庫總庫容2995萬立方米,渭水水庫總庫容2040萬立方米,蓄水總能力8960萬立方米。常年蓄水量4200萬立方米。地下水總量7億立方米,水層厚約70米,埋深4—12米。
生物資源
礦產資源
襄城區已探明的地下礦藏主要有硫鐵、膨潤土、耐火粘土、白雲岩、小奇山灰岩等。其中硫鐵儲量100萬噸,膨潤土儲量300萬噸,耐火粘土儲量50萬噸,白雲岩儲量2000萬噸,小奇山灰岩儲量1000萬噸。
襄城區正在開發的有膨潤土礦等,尚未開發的有硫鐵礦、耐火粘土礦、白雲岩礦、小奇山灰岩礦等。
自然災害
襄城區主要自然災害有旱災、風雹、洪澇等。境內2011年災害較多,全年發生旱災、風雹、洪澇等6次,主要發生在2月至9月,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11年9月15日,由於丹江大壩開閘泄洪,流量達12500立方米每秒,漢江襄陽段水位66.83米,超設防1.33米,距警戒水位僅0.17米,流量12700立方米每秒,境內3個鄉鎮和3個街道辦事處,受災人口達16385人,農作物受災12450畝,因災倒房2戶,直接經濟損失達1800萬元。
經濟
綜述
2018年,襄城區地區生產總值385.7億元,增長7.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15.3億元,增長8%,其中稅收收入14.3億元,增長27.2%,占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達93.5%,稅收收入增幅及收入質量位居全市前列;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增幅位居全市前列;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2億元,增長12%;出口總額3550萬美元,增長10%;實際利用外資2844萬美元,增長13%;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6268元和17857元,增長8.6%和8%。
2018年,襄城區民生支出12.1億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0.4%。
2017年,襄城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63億元,同比增長8%;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4.5億元,可比增長1%,剔除華電公司減收因素,全區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可比增長9.2%,其中稅收收入完成11.6億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達80%,收入質量位居全市前列;
2017年,襄城區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12億元,同比增長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62.5億元,同比增長12.5%;出口總額3135萬美元,同比增長7%;實際利用外資3094萬美元,同比增長16.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656元,同比增長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3605元,同比增長9.2%。
2017年,襄城區民生支出達13.1億元,占地方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的84%。投入1.4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18.54億元,可比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124.70億元,可比增長5.2%;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215.55億元,可比增長8.9%。產業結構比由上年5.3:36.1:58.6調整為5.2:34.7:60.1,第三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第一產業
2017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31.70億元,同比增長5.7%;增加值19.85億元,同比增長4.7%。其中,種植業完成產值 16.12億元,同比增長3.5%,增加值完成10.01億元,同比增長3.8%;小麥種植面積17.91萬畝,同比減少0.01萬畝,產量6.55萬噸,同比減少5.2%;水稻種植面積14.81萬畝,同比減少0.05萬畝,產量9.17萬噸,同比增長5.7%;
玉米種植面積3.61萬畝,同比減少0.05萬畝,產量1.15萬噸,減產0.38萬噸,同比減少24.7%。畜牧業完成產值107131萬元,增加值63273萬元,同比分別增長3.1%、3.9%。全年生豬出欄19.34萬頭,增長1.5%;牛出欄1.32萬頭,同比減少15.9%;羊出欄3.74萬頭,同比增長0.5%;家禽出籠261.6萬隻,同比增加9.0%;畜禽肉產21107噸,同比持平;禽蛋產量7560噸,同比增長8.2%;水產品總產量14248噸,同比持平。
第二產業
2017年,全區工業總產值完成196.6億元,同比增長9.2%,增幅較上年提高4.6個百分點;實現利稅13.2億元,同比下降23.8%,降幅較上年減少10.5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完成132.0億元,同比增長8.0%,增幅較上年提高7.9個百分點;實現利稅9.9億元,同比下降30.6%,降幅較上年減少9.2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0%,增幅較上年小幅回落0.2個百分點,但在全市排位由上年第10位上升到今年的第8位。規模以上工業用電量10.93億千瓦時,同比下降2.1%。
第三產業
2012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0.03億元,比上年增長17.0%。其中,實現批發零售貿易業總額623682萬元,同比增長7.0%;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總額276610萬元,同比增長27.2%。
2017年,全區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2.38億元,同比增長12.5%,高於全市平均速度0.7個百分點,在全市排名第3位,增幅雖較上年下降0.5個百分點,但在全市排位大幅躍升6個位次。其中,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完成52.41億元,同比增長23.1%。分行業看,全區限額以上批發業實現銷售額4.0億元,同比增長7.1%,零售業實現銷售額30.5億元,同比增長20.7%,總量占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58.2%;住宿業實現營業額2.56億元,同比增長18.6%;餐飲業實現營業額23.12億元,同比增長22.7%。
交通運輸
鐵路
襄城區焦柳襄渝、漢丹、蒙西、鄭萬、漢十高鐵等鐵路大動脈貫穿東西南北;
公路
襄城區316、207國道、303、305 省道貫穿區境,,孝襄、襄十、襄荊、許樊、麻竹五條高速公路在此交匯。
人口民族
人口
2006年,全區戶籍總人口14.3萬戶,49.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1萬人,未落常住戶口1.46萬人,總人口中男性25.02萬人,女性24.02萬人,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為11%。全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91人。全區境內居住以漢族為主,同時有28個少數民族人口居住。
民族
區內少數民族有回族、蒙古族、滿族、土家族、錫伯族、朝鮮族、苗族、瑤族、布依族、侗族、彝族、白族、水族等約3100餘人,其中以回族、土家族、滿族居多,占總人口數0.67%,主要聚居地王府辦事處、龐公辦事處、南街社區。
社會事業
醫療衛生
2018年,襄城區投入2.8億元,落實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養老保險;投入2.2億元,落實城鄉居民醫療與養老保險;
2017年,襄城區投入8500萬元,提高城鄉居民醫療補助標準和保險比例。
襄城區屬醫療衛生機構10家,開設病床271張。其中二級甲等醫院1所,一級甲等4所。村級衛生室195家,個體診所136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31家,總計有專業技術人員957人,其中:高級職稱醫師17人,中級148人,初級273人,離退休職工155人。全區鄉以上醫療衛生機構年門診136870人次。
區屬襄樊市四醫院和七個鄉鎮衛生院設定職能科室比較完善,轄區還有以襄樊市中心醫院(三級甲等)為代表的其它各種類型醫療衛生機構24家,其中:有二級甲等醫院兩家[襄樊市婦幼保健醫院、航空工業襄樊醫院(364醫院),專業醫院4家(襄樊市博愛醫院、襄樊市安定醫院、襄樊市職業病防治醫院、襄南監獄醫院)、廠礦職工醫院7家。
科學技術
全區共有科研機構13個,各類科研人員6000餘人,其中高級職稱180人,中級職稱2000人。區屬科研機構2所,科研人員22人。全區實施科技攻關項目31項,開發科技新產品44項,其中省級以上科研成果42項。全區爭取科技扶持資金652萬元,高科技企業11家,申報各類專利321項,其中發明專利65項。全區獲各類科技成果獎21項,共有11項重要研究成果得到推廣套用。
2005年,區投入科研經費978萬元。區農業科研所、棉花原種場從中國農科院安陽棉花研究所和荊州農科院引進優質雙抗棉親本,中棉所29號、D180人工雜交制種,培育出高抗棉鈴中、紅棉蟲、高抗枯萎病、高耐黃萎病的中棉29號F1、D180f1新型棉種,被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推廣種植。
文化產業
2017年,襄城區開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配合舉辦諸葛亮文化旅遊節等系列活動。
全區建有廣播站(電)台4個,文化館(站)9個人。大型圖書超市一座。全區有市級圖書館2家,小型圖書館13家。
體育事業
2017年,襄城區配合舉辦“奔跑中國”襄陽馬拉松賽。
教育事業
2018年,襄城區投入3.4億元,推進教育事業發展。
2017年,襄城區投入1.04億元,推進薄弱學校改造和教育信息化建設。
2012年,襄城區屬各級各類學校72所,比上年增加5所。其中初級中學11所,在校學生8076人,在任教師896人;國小35所,在校學生15383人,在任教師1135人;幼稚園(含託兒所)25所,在園幼兒8348人;職業學校、中等專業學校1所,在校學生2167人,在任教師89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升初升學率100%,國中畢業生升學率85%,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98.5%。
人民生活
2017年,襄城區棚戶區改造共徵收9549戶,面積突破90萬平方米,政府代籌房源3415套;隆中、賈洲、尹集、順安山萬山、古城二期五大片區棚改全面啟動。蘇家園、內環線、觀音閣一二期、鳳凰家園一期、白雲村還建房基本建成,龐南佳園、尹集村、龐公北、錢營、黃家灣二期、臥龍集鎮、尹集大學城還建房建設加快推進。
2018年,襄城區空氣優良率由62.8%上升為68%,PM10和PM2.5濃度分別為86微克/立方米和60微克/立方米,漢江襄城段水質穩定在Ⅱ類標準,全區173戶貧困戶已脫貧139戶,全年完成棚改徵遷任務5182戶,累計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6244套,建成3512套,3163戶搬遷戶喜遷新居。
社會保障
2018年,襄城區投入4630萬元,用於發放城鄉低保金及高齡補貼。
2017年,襄城區落實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城鄉低保待遇,救助各類困難群體。
旅遊景點
襄陽古城,始建於春秋早期楚國北津戍,城池始建於西漢,舊城作為軍壘一直使用到唐代,宋時由原土城改為磚城,襄陽城被歷代兵家所看重,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古城建築防禦體系之一,也是中國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防禦建築。2001年6月25日,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昭明台
習家池
習家池又名高陽池,史載為東漢襄陽侯習郁仿范蠡養魚之法所建,習郁後裔、東晉著名史家習鑿齒曾隱居於此,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園林建築之一,全國現存少有的漢代名園,延存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被譽為“中國郊野園林第一家”。 鳳林禪寺
鳳林禪寺始建於東晉時期,位於襄陽古城南四公里,雖屢遭戰亂和自然風雨侵蝕,但卻得到屢毀屢修。清順治十四年觀音閣大修後,經歷三百三十八年的風風雨雨,終於1995年冬塌毀。1996年夏,由台北松山寺返穗軸居住的達法法師倡導,各方僧眾、居士努力,經襄樊市及襄城區人民政府批准重修。2001年10月,經上級宗教部門批准為正式宗教活動場所,並先後建成觀音殿、大雄寶殿和北寮房。
襄陽烈士陵園
襄陽烈士陵園位於襄陽城西南之羊祜山,占地面積1100餘畝,始建於1951年,1975年重建,是為紀念解放襄樊戰役中犧牲的革命烈士及在第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人民的解放事業獻身的革命烈士而興建的,是湖北省烈士紀念建築物重點保護單位,襄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被確定為襄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古隆中
古隆中,三國名相諸葛亮躬耕苦讀之所,襄陽城西去13公里處,因"有山隆然而起"得名。總面積209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諸葛草廬、武侯祠、古柏亭、抱膝亭、躬耕田、小虹古橋、六角井、觀星台等。1994年經國務院審定列為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1996年經國務院審定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天玄女景區
位於襄城區臥龍鎮,離市區約20公里,相傳為九天玄女修煉成仙之所,自古即以“洞幽”“景奇”“水聖”“氣靈”而著稱,有“中原第一洞”之美譽。項目占地5000餘畝,已打造成集旅遊觀光、養生養老、娛樂休閒為一體的綜合性景區,主要景點有九天宮、玄女洞、玄女湖、太極廣場等景點。
著名人物
龐統(179年-214年),字士元,號鳳雛,漢時荊州襄陽(治今湖北襄陽)人。三國時劉備手下的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於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時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謚曰靖侯。後來龐統所葬之處遂名為落鳳坡。
城市榮譽
襄城區榮獲“國家園林域市”、全國“十佳魅力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的襄陽市主城區。
襄城被評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均衡區、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尹集鄉入選全國文明鄉鎮,臥龍鎮高灣村入選全國文明村,隆中辦事處花木店村蟬聯全國文明村,昭明國小榮獲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稱號,全區共獲得國家、省市級榮譽60餘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