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簡介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是
正粘病毒科(
Orthomyxoviridae)的
代表種,簡稱流感病毒,包括人流感病毒和動物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分為甲(A)、乙(B)、丙(C)三型,是流行性感冒(流感)的
病原體。其中甲型流感病毒
抗原性易發生變異,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例如1918~1919年的大流行中,全世界至少有2000萬~4000萬人死於流感;乙型流感病毒對人類
致病性也比較強,但是人們還沒有發現
乙型流感病毒引起過世界性大流行;丙型流感病毒只引起人類不明顯的或輕微的
上呼吸道感染,很少造成流行。甲型流感病毒於1933年分離成功,乙型流感病毒於1940年獲得,丙型流感病毒直到1949年才成功分離。
流感分類
根據流感病毒感染的對象,可以將病毒分為人類流感病毒、
豬流感病毒、
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類群,其中人類流感病毒根據其
核蛋白的抗原性可以分為三類:
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C virus),又稱C型流感病毒
感染
鳥類、豬等其他動物的流感病毒,其核蛋白的抗原性與人甲型流感病毒相同,但是由於甲型、乙型和
丙型流感病毒的分類只是針對人流感病毒的,因此通常不將
禽流感病毒等非人類宿主的流感病毒稱作甲型流感病毒。
形態結構
流感病毒呈球形,新分離的
毒株則多呈絲狀,其直徑在80至120納米之間,絲狀流感病毒的長度可達4000納米。
核心
甲型和
乙型流感病毒的RNA由8個節段組成,丙型流感病毒則比它們少一個節段,第1、2、3個節段編碼的是RNA多聚集酶,第4個節段負責編碼
血凝素;第5個節段負責編碼核蛋白,第6個節段編碼的是
神經氨酸酶;第7個節段編碼基質蛋白,第8個節段編碼的是一種能起到拼接RNA功能的
非結構蛋白,這種蛋白的其他功能尚不得而知。
丙型流感病毒缺少的是第六個節段,其第四節段編碼的血凝素可以同時行使神經氨酸酶的功能。
基質蛋白
基質蛋白構成了病毒的外殼骨架,實際上骨架中除了基質蛋白 (M1)之外還有膜蛋白 (M2)。M2蛋白具有離子(主要是Na+)通道和調節膜內
PH值的作用,但數量很少。基質蛋白與病毒最外層的包膜緊密結合起到保護病毒核心和維繫病毒
空間結構的作用。
當流感病毒在
宿主細胞內完成其繁殖之後,基質蛋白是分布在宿主細胞
細胞膜內壁上的,成型的病毒
核衣殼能夠識別宿主細胞膜上含有基質蛋白的部位,與之結合形成病毒結構,並以出芽的形式突出釋放成熟病毒。
包膜
包膜是包裹在基質蛋白之外的一層
磷脂雙分子層膜,這層膜來源於宿主的細胞膜,成熟的流感病毒從宿主細胞出芽,將宿主的細胞膜包裹在自己身上之後脫離細胞,去感染下一個目標。
包膜中除了
磷脂分子之外,還有兩種非常重要的
糖蛋白: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這兩類蛋白突出病毒體外,長度約為10至40納米,被稱作
刺突。一般一個流感病毒表面會分布有500個血凝素刺突和100個神經氨酸酶刺突。在
甲型流感病毒中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的
抗原性會發生變化,這是區分病毒毒株亞型的依據。
血凝素(HA)
呈柱狀,能與人、鳥、豬
豚鼠等動物
紅細胞表面的受體相結合引起凝血,故而被稱作血凝素。血凝素
蛋白水解後分為
輕鏈和
重鏈兩部分,後者可以與宿主細胞膜上的
唾液酸受體相結合,前者則可以協助
病毒包膜與宿主細胞膜相互融合。血凝素在病毒導入宿主細胞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血凝素具有
免疫原性,
抗血凝素抗體可以中和流感病毒。
神經氨酸酶(NA)
是一個呈蘑菇狀的四聚體糖蛋白,具有水解唾液酸的活性,當成熟的流感病毒經出芽的方式脫離宿主細胞之後,病毒表面的血凝素會經由唾液酸受體與宿主細胞膜保持聯繫,需要由神經氨酸酶將唾液酸水解,切斷病毒與宿主細胞的最後聯繫,使病毒能順利從宿主細胞中釋放,繼而感染下一個宿主細胞。因此神經氨酸酶也成為流感治療藥物的一個作用靶點,針對此酶設計的
奧司他韋是最著名的抗流感藥物之一。
命名方式
根據
世界衛生組織1980年通過的流感病毒
毒株命名法修正案,流感毒株的命名包含6個要素:型別/宿主/分離地區/毒株序號/分離年份 (HnNn),其中對於人類流感病毒,省略宿主信息,對於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省略亞型信息。例如A/swine/Lowa/15/30 (H1N1)表示的是
核蛋白為A型的,1930年在lowa分離的以豬為宿主的H1N1亞型流感病毒毒株,其毒株序號為15,這也是人類分離的第一支流感病毒毒株。
病毒變異
流感病毒表面
抗原變異幅度的大小,直接影響到流感規模。若變異幅度小,屬於量變,稱為
抗原漂移,產生病毒的新株,可引起中小型流行。如果抗原變異幅度大,屬於質變,稱為
抗原性轉變,形成新的亞型,此時人群普遍缺乏對它的免疫力,往往引起較大的流行,甚至世界性流行。如
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容易發生
抗原轉變,構成HA,NA的大部分或全部胺基酸均可發生改變,出現抗原性完全不同的新亞型。變異由量變累為質變。當新的流感病毒亞型出現時,人群普遍對其缺乏免疫力,因此容易引起大流行。
抗原轉變
抗原性轉變(antigenic shift)變異幅度大,屬於質變,即病毒株表面抗原結構一種或兩種發生變異,與前次流行株抗原相異,形成新亞型(如H1N1→H2N2、H2N2→H3N2),由於人群缺少對變異病毒株的免疫力,從而引起流感大流行。如果兩種不同病 毒
同時感染同一細胞,則可發生基因重組形成新亞型。1978年前
蘇聯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H1N1與香港甲型流感病毒H3N2同時感染人則分離出H3N1亞型,這說明自然流行情況下可發生這樣的變異。過去一直認為新舊亞型病毒株間的交替是迅速的,一旦新亞型出現,舊亞型就很快消失。但1997年夏甲1型(H1N1)雖再度出現,卻至今尚未能替代甲3型(H3N2),而是兩者共同流行。直到1998年甲3型(H3N2)代表株的
抗原發生了變異,武漢株被悉尼株所取代,人們對新株沒有免疫力,造成了新的流行。
抗原漂移
抗原性漂移(antigenic drift)變異幅度小或
連續變異,屬於量變,即亞型內變異。一般認為這種變異是由病毒基因點突變和人群免疫力選擇所造成的,所引起的流行是小規模的。
在感染人類的三種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病毒有著極強的
變異性,乙型次之,而丙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非常穩定。
乙型流感病毒的變異會產生新的主流毒株,但是新毒株與舊毒株之間存在
交叉免疫,即針對舊毒株的免疫反應對新毒株依然有效。
甲型流感病毒是變異最為頻繁的一個類型,每隔十幾年就會發生一個抗原性大變異,產生一個新的毒株,這種變化稱作抗原轉變亦稱抗原的質變;在甲型流感亞型內還會發生抗原的小變異,其表現形式主要是抗原胺基酸序列的點突變,稱作抗原漂移亦稱抗原的量變。抗原轉變可能是血凝素抗原和神經氨酸酶抗原同時轉變,稱作大族變異;也可能僅是血凝素
抗原變異,而神經氨酸酶抗原則不發生變化或僅發生小變異,稱作亞型變異。
對於甲型流感病毒的變異性,學術界尚無統一認識,一些學者認為,是由於人群中傳播的甲型流感病毒面臨較大的免疫壓力,促使病毒
核酸不斷發生突變。另一些學者認為,是由於人甲型流感病毒和
禽流感病毒同時感染豬後發生基因重組導致病毒的變異。後一派學者的觀點得到一些事實的支持,實驗室工作顯示,1957年流行的
亞洲流感病毒(H2N2)基因的八個節段中中有三個是來自
鴨流感病毒,而其餘五個節段則來自H1N1
人流感病毒。
甲型流感病毒的高變異性增大了人們應對流行性感冒的難度,人們無法準確預測即將流行的病毒亞型,便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預防性疫苗接種,另一方面,每隔十數年便會發生地
抗原轉變更會產生根本就沒有疫苗的流感新毒株。
甲型流感病毒抗原變異情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USSR/90/77(H1N1) A/BeiJing/32/92(H3N2) |
*代表病毒株命名法:型別/分離地點/毒株序號/分離年代(亞型)
繁殖方式
主要特性
流感病毒
抵抗力較弱,不耐熱,56℃30分鐘即可使病毒滅活。室溫下傳染性很快喪失,但在0℃~4℃能存活數周,—70℃以下或凍乾後能長期存活。病毒對乾燥、日光、
紫外線以及
乙醚、
甲醛、
乳酸等
化學藥物也很敏感。
傳播途徑
病毒傳入人群後,
傳染性強並可迅速蔓延,
傳播速度和廣度與
人口密度有關。進入人體的病毒,如果不為
咳嗽反射所清除,或不為機體的特異
IgA抗體中和及黏膜分泌物中非特異性抑制物滅活,則可感染少數呼吸道
上皮細胞,引起細胞產生空泡、變性並迅速產生子代
病毒體擴散至鄰近細胞,再重複病毒增殖周期。病毒的
NA可降低呼吸道粘液層的粘度,不僅使
細胞表面受體暴露,有利於病毒的吸附,而且還促進含病毒的液體散布至
下呼吸道,在短期內使許多呼吸道細胞受損。流感病毒一般只引起表面感染,不引起
病毒血症。
流感病毒侵襲的目標是呼吸道黏膜上皮細胞,偶有侵襲腸黏膜的病例,則會引起胃腸型流感。
診斷方法
由於流感病毒感染會降低呼吸道黏膜上皮細胞清除和
黏附異物的能力,所以大大降低了人體抵禦
呼吸道感染的能力,因此流感經常會造成
繼發性感染,由流感造成的
繼發性肺炎是流感致死的主要死因之一。
病毒的分離與鑑定
通常採取發病3日內患者的咽
洗液或
咽拭子,經抗生素處理後接種於9~11日齡
雞胚羊膜腔和尿囊腔中,於33℃~35℃孵育3~4天后,收集
羊水和尿囊液進行
血凝試驗。如血凝試驗陽性,再用已知
免疫血清進行
血凝抑制(hemoagglutination inhibition,HI)試驗,鑑定型別。若血凝試驗陰性,則用雞胚再盲目傳代3次,仍不能出現血凝則判斷
病毒分離為陰性。也可用
組織培養細胞(如人胚腎或猴腎)分離病毒,判定有無病毒增殖可用紅細胞吸附方法或
螢光抗體方法。
血清學診斷
採取患者
急性期(發病5天內)和
恢復期(病程2~4周)雙份血清,常用
HI試驗檢測抗體。如果恢復期比急性期血清
抗體效價升高4倍以上,即可做出診斷。正常人血清中常含有非特異性抑制物,因此在進行HI試驗前可用
胰蛋白酶等處理血清,以免影響HI試驗結果。HI試驗所用的病毒應當是與當前流行密切相關的病毒株,反應結果才能確切。
補體結合試驗(compliment fixation,CF)只能檢測NP、
MP的抗體。這些抗體出現早、消失快。因此,CF試驗只能作為是否新近感染的指標。
快速診斷
對患者進行快速診斷,主要是採用間接或直接免疫螢光法、
ELISA法檢測病毒抗原。常取患者
鼻甲黏膜
印片或呼吸道脫落上皮細胞
塗片,用
螢光素標記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進行免疫
螢光染色檢查抗原,或用ELISA檢查患者咽漱液中的抗原。 用
單克隆抗體經免疫酶標法僅用24~72小時即可快速檢測甲、乙型流感病毒在感染細胞內的病毒顆粒或病毒相關抗原。
預防措施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
呼吸道傳染病,尚無特效
抗病毒藥物。早期發現、及早用藥、可取得較好療效。那如何預防呢?
1.提高自身免疫力。
可以通過鍛鍊身體,提高身體免疫力,抵抗病毒。正常的工作、生活,學習應勞逸結合,過分疲勞,導致抵抗力下降、極易感染
病毒性感冒。加強營養,
均衡飲食,飲食宜清淡,要
多食富含高
維生素的蔬菜、水果,
兒童不宜進食冷飲。
2.堅持用冷水洗臉,增強
鼻黏膜對空氣的
適應能力。及時掌握天氣變化,根據天氣添衣禦寒。同時,加強體育鍛鍊,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和身體的免疫力。另外,在
感冒流行期間,儘量少去人口稠密的地方,經常洗手。當身體稍感不適,輕度
口乾,
鼻塞時就立即吃藥,多喝水,注意保暖和休息,使病情及時好轉。
3.空調使用空調前前應先清洗,避免當中的大量病菌隨風
吹出;室溫最好控制在24℃以上,保持室內外溫差不超過7℃,避免
體溫調節中樞負擔加重;睡覺時注意空調或
電扇勿直吹頭部等。
5.服用預防藥物後,一般可使感冒的發病率降低50%左右。另外,體質較弱的人也可以提前注射疫苗來預防感冒。
6.注意衛生
清潔衛生要注意,防止病從口入。勤洗手、洗澡,勤換衣,勤曬被褥,房間經常通風。身邊如有感冒患者,注意保持距離!感冒高發季節,儘量少到
人員密集場所。
7.學習相關知識
了解流行性感冒的預防和防治,發現感冒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同時需臥床休息,注意保暖,減少活動,多喝水。
被褥床單要勤洗勤換,被子要經常放在太陽下暴曬,殺死有害病菌;去人流密集的地方,最好帶上口罩(最好不要去);保持房間的空氣流通,經常開窗,保持房間乾淨衛生;氣候變化很快,記得增減衣物,小心感冒;增強體質,鍛鍊身體,做一些
有氧運動,增強身體免疫力;外出回來時,記得洗乾淨手,儘量不要用髒手接觸眼睛、鼻子、嘴巴;飲食清淡,不要吃太多辛辣生冷的食物。對於
抗病毒治療我國已經有了本土化的磷酸奧司他韋
可威。相比
進口藥其療效安全性等效。且可威不僅有膠囊劑型,還創新研發了
顆粒劑型方便兒童患者服用。
流感疫苗什麼時候打;
流感疫苗最好是在秋季的時候打疫苗,因為秋冬季是氣溫變化較大,是流感的高發期,過了冬天到了春暖花開的時候流感也就沒有了,流感疫苗打一針一般可以管半年的時間,打完疫苗半個月就可以產生病毒抗體,增強人體免疫力,可以避免在流感
高峰期得病,打完疫苗也要注意,在流感高峰期,記得多注意休息,飲食清淡,增強體質,鍛鍊身體。
防治措施
綜合防治
防治流感病毒一方面要加強流感
病毒變異的檢測,儘量作出準確的預報,以便進行有針對性的
疫苗接種;另一方面是切斷流感病毒在人群中的傳播,流感病毒依靠
飛沫傳染,儘早發現流感患者、對公共場所使用化學
消毒劑熏蒸等手段可以有效抑制流感病毒的傳播;對於流感患者,可以使用
干擾素、
金剛烷胺、
奧司他韋等藥物進行治療,干擾素是一種可以抑制病毒複製的
細胞因子,金剛烷胺可以作用於流感病毒膜蛋白和血凝素蛋白,阻止病毒進入
宿主細胞,奧司他韋可以抑制
神經氨酸酶活性,阻止成熟的病毒離開宿主細胞。還有跡象顯示板藍根、大青葉等中藥可能有抑制流感病毒的活性,但是未獲實驗事實的證實。除了針對流感病毒的治療,更多的治療是針對流感病毒引起的症狀的,包括
非甾體抗炎藥等,這些藥物能夠緩解流感症狀但是並不能縮短病程。
流感是流行性
感冒的簡稱,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通過飛沫傳播,與普通感冒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對人的健康危害很大。
雖然,一年四季人都可能受到流感病毒的攻擊。但冬季是一個高發季節。冬天天氣寒冷,人體抵抗力減弱,容易受寒。加之,人們多半時間在室內活動,窗戶常關閉.導致空氣不流通,病毒更容易傳播。另外,冬季氣候乾燥,人體呼吸系統的抵抗力降低,容易引發或者加重呼吸系統的疾病。
食療方法
多喝水可使口腔和鼻腔內黏膜保持濕潤,能有效發揮清除細菌,病毒的功能。
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多吃含鐵的食物
富含
鐵的食物研究發現,缺鐵人群的免疫能力較低。當人體內鐵元素含量不足時,
免疫系統中起控制調節作用的T細胞含量就會下降,從而造成免疫系統無法有效運作。此外,鐵是
血紅蛋白的重要組成部分,鐵攝入增加,可促進血紅蛋白的合成,促進末梢循環,避免
手腳冰涼。因為腳對溫度比較敏感,若腳部受涼,會反射性地引起
鼻黏膜血管收縮,使人容易受流感病毒侵擾。富含鐵質的食物主要有動物肝臟、肉類、
豬血、
鴨血、蛋、
深色蔬菜等。
多吃含鋅的食物
富含鋅的食物鋅能激活200多種對生命重要的激素和酶,幫助免疫系統發揮最大的保衛作用。缺鋅會使體內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導致身體的防範能力減弱,使包括流感在內的各種
流行病的幾率增加。富含鋅的食物主要有
牡蠣、螃蟹、豆類、牛肉、
羊肉、
魚乾,
扇貝、
豬肝、
小麥胚芽等。
自愈方法
人體在感染流感病毒後或疫苗接種後可產生
特異性的
細胞免疫和
體液免疫。抗HA和抗
NA是流感的特異性抗體。抗HA為
中和抗體,因此抵抗感染的發生與抗HA有關,而減輕病情和阻止病毒傳播則與抗NA有關,抗NP具有型特異性,只能用於分離病毒的定型。
血清抗體和鼻腔分泌物中的sIgA抗體與保護作用有關,局部分泌性抗體可能是防止感染的最重要因素。具有一定
抗體滴度的人雖可感染但病情輕微。三個型別的流感病毒在抗原上沒有聯繫,因此不能誘導交叉保護。當一種病毒的型別發生
抗原性漂移的時候,對該株病毒具有高抗體滴度的人對新株可患輕度感染。血清抗體可持續數月至數年,而分泌性抗體存留短暫,一般只有幾個月。
細胞免疫應答主要是特異性CD4+
T淋巴細胞能幫助
B淋巴細胞產生抗體、CD8+ T細胞能溶解感染細胞,減少病灶內的病毒量,有助於疾病的恢復。值得注意的是CD8+ T細胞反應是有交叉性的(能溶解任何株感染的細胞),不具有株特異性,可能主要
直接作用於病毒核蛋白,而不是作用於
病毒體表面
糖蛋白。
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人類以外,還可以感染禽、豬、馬等動物;
乙型流感病毒只感染人類;丙型流感病毒在人和豬中都有流行。根據
病毒基因進化研究推論,所有
哺乳動物中的流感病毒均來源於禽流感病毒。不同動物流感病毒的基因進化率不同,人甲型流感病毒HA及NA基因進化最快,禽流感病毒則較慢。
注射疫苗
流感病毒
傳染性強,傳播快,易造成大流行。預防流感除加強自身
體育鍛鍊增強體質、保持居室衛生、流行期間避免人群聚集、公共場所要進行必要的空氣消毒之外,
接種疫苗可明顯降低發病率和減輕症狀。但由於流感病毒不斷發生變異,只有經常掌握流感病毒變異的動態,選育新流行病毒株,才能及時製備出有特異性預防作用的疫苗。套用的疫苗有
滅活疫苗和
減毒活疫苗兩種。據報導,市場上試用的減毒活疫苗是溫度敏感
減毒株(Ca)A AnnArbor/6/60(
H2N2)與H1N1或
H3N2野毒株雜交產生的疫苗株。我國四川的B/四川/379/99代表株已被
WHO推薦為2001~2002年全球流感季節的預防疫苗。
滅活疫苗的優點是經皮下注入,可產生大量的
IgG,副作用小,缺點是局部sIgA少,
接種次數多。減毒活疫苗採用鼻咽腔噴霧法接種,雖然操作簡單方便,局部SIgA較多,但是副作用大,類似輕症感染。
研製的HA和NA亞單位疫苗副作用小,可抑制病毒在呼吸道的複製和傳播,還可減輕臨床症狀。國外對流感病毒
基因工程疫苗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用
基因重組的方法將流感病毒的HA基因重組到
痘苗病毒基因中,製成
重組疫苗並已獲得表達,經動物接種證實可產生特異性抗體。
2018年6月11日,四價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在我國獲批上市,用於預防3歲及以上人群流感病毒的感染,獲批上市的
四價流感病毒裂解疫苗除包含普通三價流感疫苗的A1、A3、BV型病毒外,還包含BY型流感病毒。
主要危害
有研究發現,冬季流感可使
心臟病以及
中風的機率增加一倍。
呼吸道疾病的頭一周內,心臟病及中風機率更增加兩倍。
英國的一項研究顯示,流感能導致
冠心病暴死增加,因為它引發的炎症破壞了動脈中“休眠”
凝塊的平穩性。人們在感染流感後死於心臟病的風險上升了1/3。研究人員發現,流感感染引起的
急性肺炎能破壞動脈中
動脈粥樣硬化板塊的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板塊是一些
膽固醇和
纖維組織形成的堅硬的
沉積物,它們堆積在血管壁上。當它們分裂時,就會釋放出凝塊,阻礙血液流向心臟,引起心臟病發作。美國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
流感疫苗不僅能增強接種者對感冒病毒的免疫能力,而且還有預防心臟病和中風的功效。克薩斯大學所作的一項研究顯示,心臟病人注射流感疫苗後,再次心臟病發作的機率比沒有打防疫針的心臟病人減少67%。由於人體在對抗病毒或感染時,動脈集聚物便會發炎,從而導致心臟病發作,而打防疫針後可抵抗流感病毒,可收到防止心臟病發作之功。
洛杉磯薩馬利亞醫院心臟研究所做的實驗顯示,冬天心臟病發作特別多,夏季較少,平均減少15%—22%。冬天發病致死率也高。原因可能與夏天天氣暖和,冬天寒冷,此時血凝因素較為活躍,血液較為粘稠。馬里蘭大學所做的研究也顯示,內置去纖顫器的病人,在冬天或春天會需要較多次電擊,以抑止心臟停跳。電擊次數比夏天和秋天多了40%。研究人員稱
流行性感冒可以觸發致命的心臟病發作。報告顯示,流感可以使心臟疾病惡化,在流感季節里,死於心臟病發作的患者明顯增多。僅在美國,這一數目每年就高達9萬。
美國研究人員在美國心臟病學會年會上指出,注射流感疫苗和在冬季時留在暖和的地方,有助於減少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我國多數患有心臟病的人沒認識到他們正處於由流感引起的與心臟病有關的
併發症的
高風險中,接種流感疫苗者廖廖無幾。我國流感流行通常發生在12月或者1月開始,持續時間為兩個月。鑒於此,仍是接種一年一度有效的流感疫苗的最佳時機。
研究進展
美國研究人員說,他們找到一種可以使那些
抗藥性菌株停止繁殖的抗流感新藥,為治療流感帶來希望。《科學》雜誌上發表的報告說,
科研人員已經在老鼠身上的實驗上取得了有效的結果。研究人員目前正在其它動物身上實驗,測試它的療效。
這種新藥通過阻斷流感病毒表面的一種重要酶(
神經氨酸苷酶),從而阻止它侵襲其它的細胞。這種酶使流感病毒與
人體細胞之間產生聯繫,再去傳染新的細胞。
科學家研製出來的這種新型抗流感藥可以
永久性地附著在這種酶上,阻斷它的移動,繼而阻止病毒繼續擴散傳染別的細胞。科學家把這種新藥叫做DFSAs, 由於藥物的作用,流感病毒如果想繼續移動繁殖的話只能先自我毀滅,因此無法
再感染別的細胞。
重要事件
2014年7月,為了分析流感病毒H1N1的基因變化,日本
東京大學兼美國
威斯康星州麥迪遜大學教授
河岡義裕研製出一種新變種,變種後的H1N1能夠繞過人類
免疫系統,被認為是超級病毒。一旦這種奪命病毒外泄,人類將毫無抵抗能力,可能會釀成巨大的災難。 河岡表示,自己的確已研製出這種超級流感病毒。他表示已把初步研究報告提交給
世界衛生組織委員會,並得到好評。
但仍有不少科學家對此持謹慎態度,有科學家認為,河岡從
病毒株上提煉出人類無法防禦的部分,製造出超級病毒,此舉過於瘋狂。
2014年6月11日,美國科學家表示,他們利用正在
野鴨中傳播的流感
基因片段,製造出與“西班牙流感”病毒極度相似的一種致命病毒。儘管研究人員認為這項成果有助於應對下一場流感大流行,但這個實驗仍被一些人批評為“魯莽”、“瘋狂”和“危險”。這一實驗的負責人是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
病毒學教授河岡義裕,2011年他與
荷蘭醫學家羅恩·富希耶共同研究
H5N1禽流感病毒的傳播能力會如何增強,但其實驗方法受到批評。後來相關實驗暫停一年,直到2013年才重新啟動。
利用
雪貂進行的實驗顯示,新病毒致病能力高於普通
禽流感病毒,但低於“西班牙流感”病毒,不能通過
飛沫傳播。雪貂由於其
呼吸系統的一些特徵與人相似,常被用於測試流感病毒的危害。只要讓上述新病毒的一些關鍵蛋白的7個
胺基酸變異,它的傳播能力就會顯著提高,可以輕易通過
空氣傳播感染雪貂。研究人員認為,新病毒具有在人群中引起流感大流行的可能。
英國皇家學會前主席羅伯特·梅教授仍對媒體表示,這一工作“完全瘋狂”,整個事件“極度危險”。
哈佛大學教授馬克·利普西奇同樣表示擔憂:“即便是在最安全的實驗室中,這也是危險行為。科學家不應該冒這樣的風險,除非存在強有力的證據表明他們的工作可以拯救生命,但他們的論文沒有提供。有一種觀點認為,曾造成許多人患病乃至死亡的
H1N1流感病毒就是源於一次實驗室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