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客家(客家族群分支)

江西客家(客家族群分支)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江西客家主要聚居在江西南部、中部和西北部。贛南客家先民南遷的第一站,是客家文化客家民系形成的搖籃,是客家人當今最大的聚居地。

贛南、粵東閩西客家人的大本營和文化中心,贛南由於歷史、地形等因素影響所致,在整個客家人的族群歷史和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開展社會史和客家族群研究的“試驗地”、“資料庫”。

江西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江西的南部,即通常意義上的“贛南”,其他分布在吉安南部山區,以及贛西北的銅鼓縣等。從兩宋開始,中原漢民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粵東,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而部分移民留在了江西贛南,在此地繁衍生息

基本介紹

分布,贛州客家,吉安客家,宜春客家,九江客家,其他客家,語言,形成,分布,語音,社會,民居,廳屋組成合式民居,圍屋民居一,圍屋民居二,主要特徵,人物,

分布

贛州客家

2018年,全球客家人約有8000多萬。贛州970萬人,95%以上為客家人,占全球客家人的12%,占全國客家人的15%,除章貢區部分、信豐縣嘉定鎮及城郊部分農村外,其餘皆為客家分布區,純客住縣市區16個(南康區贛縣上猶縣大余縣崇義縣安遠縣龍南縣全南縣定南縣寧都縣于都縣興國縣會昌縣尋烏縣石城縣瑞金市)。

吉安客家

宜春客家

  • 銅鼓縣(銅桂片)人口的70%為客家人,是贛西北客家人聚居中心,分布在縣城永寧鎮及豐田鄉(已併入永寧鎮)、排埠鎮、二源、石橋(已併入溫泉鎮)、溫泉鎮三都鎮、西向(已併入三都鎮)、大塅鎮、古橋鎮(已併入大塅鎮)等。少數人說贛語,分布在帶溪鄉、棋坪鎮、高橋鄉、幽居(已併入棋坪鎮)、港口鄉等。
  • 靖安縣(銅桂片)官莊鄉(已併入羅灣鄉)、璪都鎮中源鄉。(資料有待補充
  • 萬載縣(銅桂片)集中分布在西部鄰近湖南省界的西坑、潭埠鎮仙源鄉、官元山、赤興、白水鄉等鄉鎮大部和雙橋鎮高村鎮株潭鎮、黃茅鎮、高城、嶺東、白良、茭湖等鄉鎮的部分村落。具體情況如何,語焉不詳。(資料有待補充
  • 宜豐縣(銅桂片)車上林場花橋鄉同安鄉天寶鄉以及黃崗鄉、潭山鎮、雙峰林場等部分村落,,使用人口約3萬,約占10%。
  • 高安市華林鄉。一說東北部祥符鎮、西北角伍橋鎮、高安市華林山風景區管委會各1個自然村講客家語。
  • 奉新縣:甘坊、七里、西塔、石溪、澡溪、仰山等鄉,有四五萬人,約占全縣人口的1/5。
  • 上高縣(不詳)

九江客家

其他客家

  • 萍鄉
    蓮花縣(銅桂片):荷塘鄉六市鄉有客家居民,但數量不多,只有幾十戶人家。其他鄉鎮均使用贛方言。
  • 撫州
    廣昌縣:驛前鄉
  • 鷹潭市
  1. 貴溪市(銅桂片)有少量客家居民。
  • 上饒市
  1. 贛東北橫峯縣龍門鄉上源排、戈家村也說客家語,約600人(2006)。
  2. 德興市繞二鎮,《李氏族譜》載:清朝遷自嘉應州
  3. 上饒縣鐵山鄉,《吳氏族譜》載:閩西汀州人”,清時遷來。
  4. 鉛山縣語言有贛語、閩南語、客家語等
  5. 廣豐縣河北鎮上呈村張氏,贛州人。
  6. 樂平縣客家來自汀州。
  7. 餘干縣客家來自上杭縣
  8. 婺源縣不詳,有新聞報導。
備註:上饒客家分布大體如上。信州區、廣豐縣、玉山縣、上饒縣4縣(區)屬吳語區;德興、婺源縣2縣市屬徽語區;鄱陽縣、餘干縣、萬年縣、弋陽縣、橫峯縣、鉛山縣6縣屬贛語區。

語言

形成

客家語是中國八大方言之一。關於客家語的形成,研究者認為,這與客家人歷史上的幾次大遷移分不開。
客家先民,原本主要是河南一帶的中原士族,那時他們講的是中原漢族的北方官話——河洛話。西晉以後,他們漸次南遷,先是進入長江中下游地區。在這裡,恪守中原文化的客家先民,在與當地土著居民共同生活的幾百年間,既保留了自己的中原官話,又吸收了當地的吳楚方言,從而產生了一種新的次方言“江淮官話”——這就是今日客家語的源頭。
唐代末年,客家先民再次南遷,進入江西、福建、廣東等地居住。他們在南遷過程和定居之後,與操贛方言、閩方言和粵方言的人們交往中,又吸收了這些方言,不斷豐富自己。
到了宋末、明初,他們在閩、粵、贛邊區定居以後,隨著這裡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漢族新民系客家人形成了。同時,作為這個民系的共同交際工具客家話,也在這時基本形成了。

分布

江西客家語主要分布在該省的南部十七個縣和西北的銅鼓縣:興國、寧都、石城、瑞金、會昌、尋烏、安遠、定南、龍南、全南、信豐(不包括縣城嘉定鎮和城郊的部分農村)、大余、崇義、上猶、南康、贛縣、於都、銅鼓。銅鼓60%以上的人口說客家語,分布在縣及豐田、排埠、二源、石橋、溫泉、三都、西向、大塅、古橋等鄉。少數人說贛語,分布在帶溪,棋坪、高橋、幽居、巷口等鄉。

語音

客家語有17個聲母,74個韻母,和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入、陽入6個聲調。

社會

組織
吉安地區客家聯誼會:河東吉洲路北

民居

現存贛南客家民居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即“廳屋組合式”民居和“圍屋”民居。其分布形勢:“組合式”呈由東北向西南發展逐漸減弱的狀況;“圍屋”則呈由西南向東北發展逐漸減弱的態勢,其建造年代,據現有資料最早的可達明代晚期,在此試將贛南的客家民居作此基本介紹。

廳屋組成合式民居

贛南客家人一般稱堂為“廳”或“廳廈”,堂專指祠堂。稱一棟房子為“屋”,一間房子為“房”。廳是房屋的中心,許多棟“正屋”和“橫屋”連在一起便組合成了一幛大房子,這種民居實質上脫胎於古代中原庭院府第式民居。贛南客家民居以此為主流,各縣都有,但以東北部的寧都、興國、石城、於都等縣為盛,也最具代表。
(1)平面 其最簡單的組合單元是:“四扇三間”也稱“三間過”,即一明兩暗的三間房,明間為廳,次間為堂,廚房、家畜欄舍等一般傍房或別搭建。稍富有者一般是前後兩棟。每棟三間或五間,之間隔一橫向天井,並通過腋廊將前後兩棟連在一起。兩棟屋的明間便成了前廳(門廳)和後廳(上廳),前後廳也合稱“正廳”。前廳次間為廂房,後廳次間為正房。這樣使構成了一幢封閉的由兩個單元組合成的“正屋”,通稱即“兩堂式”。在此基礎上,房屋需要擴大或本來規模就大的,便在正屋兩側擴建“橫屋”,橫屋的進深與正屋等齊或前部凸出兩間,平面成倒“凹”字形。正屋與橫屋間留一走衢,稱“巷”或“塞口”,閩粵稱“橫坪”。走衢前後對開小門。巷中相應留豎向天井,以採光排水。橫屋各房間均朝巷道開。
(2)立面 普通列式房,無非是青瓦土牆兩層樓房。兩堂式以上的民居,有青磚牆和生土牆兩種,其中純磚牆房較少,大多是局部的。如山牆或裙肩以下以及門窗等部位用磚,余為生土粉牆。在每棟山牆上多砌有防火磚牆,是房屋外部形象重要裝飾點之一。但最重要的外部裝飾點,還是大門或門屋。其主要方法是用水磨方磚(也有的用青石或紅石條)砌貼門面。上面精工細作繁複的線腳和精美的雕塑。形式簡單的便在門額上做點方框梟混線或做點小裝飾,複雜的則做仿木構牌樓式樣,常見的有二柱一樓和四柱三樓,高級的如宗祠大門或獨立大門屋,往往作四柱五樓式樣,仿木構件更加精工,並有抱鼓石。一般從大門裝飾的精良奢華程度上,便能看出民居主人的權勢或富有。
此外,贛南客家還興行“門榜”風氣。在大門匾額上,大多書有昭示其姓氏家族的淵源郡望地或顯示其高貴門第、先賢能人之後的題銘,也就是“堂號”如張姓便書“清河世澤”、黃姓“江夏淵源”、孔姓“尼山流芳”、曾姓“三省傳家”、劉姓“校書世第”,還有書“大夫第”、“司令第”等標榜內容。
(3)結構與裝修 贛南客家民居是土木混合結構和磚木混合結構並存,但土木結構是主流。磚木結構的民居一般限於大地主的住宅或祠廟建築,如若使用磚房,便多為清水牆面。其中又以北部的磚房多於南部。土木結構,又可分為土磚(土坯)和夯土木結構,其中夯土結構民居南部又多於北部。無論磚石牆還是生土牆皆承重。柱的使用不廣,主要用於廳內,因這種民居的廳是敞廳(後廳無前檐牆,前廳無後檐牆),且一般不設樓屋,一些空間大的正廳為支撐挑檐和天花,便在減了檐牆的位置上設兩根檐柱,有門廊的廳也是因減了檐牆,而增設廊柱。
按說贛南在古代也是盛產木材的,但木構件並不發達,跟贛北比用料節省,所用梁、檁、挑枋、桷子等,加工也粗簡。裝修上,少數富有人家住宅朝內(天井)的門、窗較考究些,窗欞、格心多為冰裂紋、燈籠框、方格條花心等,高級的也用雕花欞、絛環板上雕人物故事或吉祥的動植物,大多髹漆。

圍屋民居一

圍屋,顧名思義即圍起來了的房屋,其外牆既是圍屋每間房子的承重外牆。也是整座圍屋的防衛圍牆,它的大門門額上多有“某某圍”的題名,如磐安圍、燕翼圍、龍光圍之屬,故有是稱。當地人也多有稱之為“水圍”者,也有的將之與村圍及有堅固圍牆的民居統稱為“土圍子”或“圍子”。
江西客家(客家族群分支)
(1)分布狀況 圍屋主要分布在龍南、定南、全南(地方習稱:“三南”),以及尋烏、安遠、信豐的南部,大致恰好分布在江西地端嵌入粵東北的那部分版圖。此外,在石城、瑞金、會昌三分布有少量的小土樓和零星圍屋;於都、寧都、興國三縣交界處則多行村圍。
圍屋以龍南縣的最具代有性,也最為集中。據不完全調查統計,往往一個自然村,便有七八座圍屋。形式上也最全,除大量方形圍屋,還有半圓形的圍攏屋式圍屋,近圓形圍屋,還有半圓形的圍式圍屋,近圓形圍屋,以及八卦形和不規則的村圍。結構上既有三合土和河卵石構築的,也有青磚、條石壘砌的;體量上既有贛南最大的方形圍屋──關西圍屋,也有最小的圍屋──里仁白圍(俗稱“貓櫃圍”形容其小如養貓之籠)。
(2)主要特徵 典型的圍屋,平面為方形,四角構築有朝外凸出一米左右的炮樓(碉堡),外牆厚在0.8至1.5米間。圍屋立面高二至四層,四角炮樓又高出一層。外牆上一般不設窗,僅在頂層牆上設有一排排槍眼,有的還有炮孔。屋頂形式以硬山為主。圍內必設有一至兩口水井。圍內一般為一孔,大者則有兩孔。圍屋平面主要有“口”字和“國”字形兩種形式。

圍屋民居二

(3)空間處理 圍屋是集家、祠、堡於一體的設防性民居,圍內不僅設有水井和專門積屯糧草的房間,甚至連“土地廟”(俗稱“社公”)也搬進圍內(一般設在圍門內側),以備敵人即使長困久圍時,也不誤初一、十五照舊祈禱平安的活動。故某種意義上說,它具有割據性,只要將圍門一關,幾乎就是一個獨立王國。因此,如何正確利用圍內這限有的空間,便成為圍屋設計者和圍居者必須認真考慮的事情。
(4)構造藝術 圍屋是以防衛性為主要特徵的民居,如何使圍屋易守難攻,是造圍者苦心孤詣之外。如厚實的圍屋牆體,大多外包砌磚石,內皮三分之二厚的生土牆砌至頂層樓時,便收分成環形的“內走馬”,以便作戰時防禦用,就此便體現了兩方面的構造藝術:一方面即保證了易受攻擊部分牆體的堅厚度,又利用了上部不易受攻擊而顯得過厚的牆體,做成了一圈“內走馬”,另一方面則既節省了建築材料,又爭取到了實用的防衛空間。又如燕翼圍,為了防備長困久圍,牆體中甚至設計有四個斜向的“排污道”,以便人出不了圍或被堵塞排水溝時也能將污便排出圍外。還有前述的炮樓構建、圍門設計等防衛藝術,均可謂用心良苦,盡善盡美。因此,就圍屋外觀藝術來講,除了給人以牆高壁厚、壁壘森嚴的印象外,便僅以其巨大的尺度,冷峻的外貌,使人接受它的壓迫感。
總之,在多走了幾座圍屋之後,給人的藝術感覺是,外表樸實無華,甚至還有些冷峻和壓抑感,但走進圍內,便讓人有種民間藝術的活潑感,鄉土文化的質樸感和一般濃濃的生活氣息感。

主要特徵

(1)組合擴展性 客家人是聚族而居的。從其最簡單的一明兩暗三間過,發展到兩堂兩橫、三堂兩橫、直至九廳十八井那樣的大房子,無不體現其成組向前、向左右不斷擴展、延伸的特點。此模式在選址開基之時,就藏下了其發展的勢頭。客家人也常因宅基的拓展問題發生糾紛,乃至宗族械鬥。這種擴展性反映了客家人希望子孫發達,開拓進取,不斷向前的心愿。
江西客家(客家族群分支)
(2)主次分明,均衡布局 無論房屋發展到多大規模,始終是以正廳為中軸,以祖堂為核心,向前逐步延伸,向左右對稱發展。正屋、正廳的體量規模、裝飾檔次,各橫屋和次廳均不能逾越。橫屋房門均朝正廳方向開,反映了客家人強烈的凝聚力的向心力,也體現了這客家人因遠離中原故土而懷“慎終追遠”的心態。
(3)注重防衛,構築奇異 客家是漢族不斷遷徙的產生,他們大多在邊遠山區從事艱苦的開拓性事業。因此,當他們又來到新的他鄉開基立業時,往往不僅要同惡劣的自然環境鬥爭,而且還要同土著(先到居民)和匪盜作爭奪生存空間的殊死鬥爭,於是謀求安全和良好的防衛功能,便成了客家人體現出的那種強烈的防禦體系,就是這種鬥爭的反映結果。

人物

宋朝:鄭獬
清朝:魏禧陳寶箴陳三立陳寅恪陳衡恪、張鳴岡
英烈:袁文才王佐
中國科學院院士賴遠明黃路生
中國國民革命軍將官
上將陳大慶賴名湯
中將:沈發藻
文學藝術:李漢陽、羅晉吳德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