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六市鄉是歷史文化之鄉。六市鄉因鄉政府機關駐地六市村而得名,原屬安福縣地,清乾隆年間(1743年)蓮花設廳分治,六市劃為上西鄉第二十八、三十一、三十二共三個都。解放前,這裡曾設六市鄉,解放初期屬五區(九都區),合作化時(1956年)為六市鄉,1958年置六市公社,1984年復改鄉。1997年,面積108.7平方千米,
人口0.8萬,轄六市、大沙、橫塘、河江、探家坊、埡塢、
黃家、海潭、西坑、黃橋、山背、山口12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六市,距縣政府29千米。
六市鄉是水源之鄉。有鍋底潭和河江水庫兩座中型水庫,是
湘江的
攸水、
淥水,
贛江的
禾水的發源地,素有“三把仁義水”發源地的美譽。六市鄉是生態優美之鄉。全鄉地勢北高南低,鄉境四周均為山嶺,村莊皆散處在帶狀形的崇山峻岭中。
丘陵占四分之一,山地占四分這三。境內自然資源豐富,耕地面積657.2公頃,山林面積9120公頃,鐵礦石、石灰石等資源豐富。有勤王台、張天洞、婆婆岩、西坑庵等名勝古蹟,有瑤山古杉、千年紅豆杉、千年銀杏樹、欏木石楠、連體古皂角樹五種全省罕見的古樹。
全鄉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夏季涼爽,山清水秀,是避暑旅遊的好地方。六市鄉是歷史文化之鄉。六市鄉因鄉政府機關駐地六市村而得名,原屬安福縣地,清乾隆年間(1743年)蓮花設廳分治,六市劃為上西鄉第二十八、三十一、三十二共三個都。解放前,這裡曾設六市鄉,解放初期屬五區(九都區),合作化時(1956年)為六市鄉,1958年由11個高級農業社合併為六市公社,1984年3月復名為六市鄉。
六市鄉文化燦爛,人才輩出,可謂鐘靈毓秀,人文蔚起,有民族英雄吳希,革命烈士張子銘等。這裡是茶燈舞的發源地,有龍燈舞、民間樂鼓、秧歌等民俗文化,具有濃郁的民俗風情。
行政區劃
轄六市村、大沙村、埡塢村、海潭村、西坑村、黃橋村、山口村、山背村等8個行政村。鄉政府駐雞子寨。
太沙村
自然村名稱及戶數:
新朋下20戶,上沿背23戶,下沿背24戶,上腰沙27戶,中腰沙25戶,老屋場30戶,年塘20,曬禾嶺24戶,河江背57戶,禮堂35戶,河背31戶,板元沖17戶
六市村
自然村名稱及戶數:
老街25戶,新街60戶,杉樹下57戶,瑤山30戶,徐家陂28戶,周家屋22戶,移民新村50戶,下江邊15戶,坳仔背27戶,橫塘28戶
埡塢村
自然村名稱及戶數:
公德山22戶,園裡21戶,田東20戶,龍壇背21戶,埡塢26戶,上屋場31戶,下屋場35戶,廟背20戶,壠上25戶,探家坊20戶,八洞貫24戶
海潭村
自然村名稱及戶數:
上水43戶,老屋場32戶,下水36戶,土橋頭38戶,黃家裡30戶,雞冠石31戶,上海潭33戶,中海潭34戶,下海潭33戶
西坑村
自然村名稱及戶數:
鐵坑26戶,屋背27戶,沙灣24戶,西坑36戶,木梓坪21戶,蒼下24戶,元樓下16戶,桐里背50戶
山背村
自然村名稱及戶數:
上山背41戶,江邊20戶,下山背35戶,花里前20戶,八樹下16戶,八樹下16戶,八斗里46戶
山口村
自然村名稱及戶數:
山口36戶,貝屋場15戶,中村24戶,清水41戶,分水坳21戶,馬古腦15戶,返上22戶
黃橋村
自然村名稱及戶數:
橋仔頭46戶,石背20戶,黃陂48戶,坳上23戶,坳頭25戶。
全鄉67個自然村,1975戶。50戶以上自然村(50?100)為4個,50戶以下自然村為63個,100戶以上的沒有。
地理位置
六市鄉地處
羅霄山脈中段,位於江西省
萍鄉市蓮花縣西北部,北連蘆溪縣,西接湖南省攸縣,東臨本縣高洲鄉,南連坊樓鎮,離萍鄉市43公里,距縣城36公里,是萍鄉到蓮花的第一站,
行政區域108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十分之一,轄8個行政村,總戶1983戶,總人口8762人(其中農業戶1709戶,農業人口7547人,勞動力4733人),耕地面積9858畝。
經濟發展
六市鄉在上級黨政和有關部門的正確領導和關懷下,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都有了較好的發展。農業產業結構得到調整,工業經濟穩健發展,尤其是通過招商引資和啟動民間資金,全鄉興辦了3家鐵礦公司、7個選礦場、龍崗木製廠、4家焰花材料廠、群青化工廠、鈣粉廠、碎石場等鄉村企業,交通基礎設施明顯改善,8個行政村的農網改造已完成,村村通程控電話。
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有關部門的關心和幫助下,全鄉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都得到了較快發展。農業產業結構得到調整,創辦了紅豆杉基地、食用菌基地和千畝農業生態環保園等農業產業基地,形成了海潭西瓜、六市板栗、太沙杜仲、西坑紅豆杉等“一村一品”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格局。工業經濟穩健發展,通過最佳化招商環境、突出項目招商,引進了投資上億元的江西垣盛礦業公司和新型高科技企業鋁合金粉末廠,共興辦工業企業30餘家。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打造了上水綠色生態型、太沙文化型、八佳店林業生態型、西坑民俗保護型、桐里背產業提升型等一批新農村亮點村落。全鄉各項民生工程落到實處,興建了衛生院、敬老院、司法所,實施了集鎮農貿B區建設和“金三角”綠化工程。實現了水泥路村村通,家家戶戶用上了潔淨衛生的自來水。全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保護生態環境,深入開展“創建全省十佳環境優美鄉鎮”活動,被批准為江西省環境優美鄉鎮。鄉內環境進一步最佳化,經濟發展後勁進一步增強,全鄉上下正圍繞打造“經濟活力之鄉,社會和諧之鄉,生態優美之鄉”,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不懈努力。
農業產業結構得到調整,創辦了紅豆杉基地、食用菌基地和千畝農業生態環保園等農業產業基地,形成了海潭西瓜、六市板栗、太沙杜仲、西坑紅豆杉等“一村一品”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格局。工業經濟穩健發展,通過最佳化招商環境、突出項目招商,引進了投資上億元的江西垣盛礦業公司和新型高科技企業鋁合金粉末廠,共興辦工業企業30餘家。
生態農業
六市鄉充分發揮生態優勢,主打生態牌,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以加快全鄉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步伐。該鄉是江西省環境優美鄉鎮,因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農作物病蟲害很難在鄉境內生存、繁殖,該鄉的農作物長年沒有施用農藥。為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地理優勢,他們切實加強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以“田園化”為重點,加強全鄉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夯實農業機械化條件,全鄉共有68戶農戶購買了耕田機或收割機。並做到農業產業規模化,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發展壯大農業產業化基地,著力把紅豆杉、西瓜、優質稻、有機茶等優勢產業基地發展壯大,做優做強。同時,他們還立足六市鄉人口居住分散的現狀,指導好農戶房前屋後種植農作物,大力發展庭經濟,增加收入和美化庭院。進一步加強了流通體系建設,大力發展農業企業,積極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專業化市場建設,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著力對農產品進行加工、包裝,使生態農業逐漸成為六市的品牌。
六市鄉海潭村以生態優勢產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大力實施“豬+沼+果”、“糧+菌+菜”及“草-雞-林”等生態農業模式,因地制宜地將生態農業模式中的各個環節發展成優勢產業,形成了以瓜、菌、菜、果為主的四大富民生態產業帶,並大大促進了資源節約和環境最佳化,成為了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推進力量為推進生態優勢產業的發展,六市鄉積極創新生態模式和技術套用,通過綜合利用、科學組合“綠色”種養、沼氣池建設、秸稈還田、免耕栽培、輪(間)作等生態農業技術,最佳化、形成農業生態循化鏈條,將傳統農業中的糧食、水果、蔬菜等產業提升為生態型的農業產業,並通過大力培植,形成了無公害蔬菜、精品水果、生態養殖、食用菌、綠色韭菜、綠色西瓜等特色生態產業帶,生產面積達到40萬畝。被國家有關部門認定的綠色及無公害產品達18個.立足本地優勢,大積極研究和推廣節本增效種養技術,普及生態配套技術,以推動產業整體升級,並構建良種配良方、病蟲害無害化防治、信息與市場、標準化生產等五大服務體系,努力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生態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六市鄉僅食用菌生產就消耗作物秸稈100斤,年實現食用菌產值近3億元,同時食用菌生產廢料又被加工成有機肥料用於“綠色”生產和培植地力,實現了的循環生態生產。以沼氣池建設為抓手,大力推進農村“文明一條街”建設。人、畜糞便變成了“綠色燃氣”(沼氣)和“有機肥料”(沼渣、沼液),豬圈、露天廁所沒有了異味,煙燻火燎的“鍋台”找不到了影子,有效推動了家居溫暖清潔化、生態經濟高效化、農產品綠色無害化、農業生產生態化。
廉政建設
2006年以來,六市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黨員幹部的反腐倡廉教育,堅持做到“四個強化、四個治理”,進一步增強了全鄉黨員幹部的廉潔自律意識和拒腐防變能力。
四個強化、四個治理”的具體內容是:強化黨章學習教育、強化警示教育、強化廉政紀律和國家法律法規教育、強化理想信念和作風教育;治理商業賄賂、治理收受紅包和禮金問題、治理高危行業入股分紅問題、治理財務人員吃拿卡要等問題。
社會事業
鄉境內有海潭墾殖場、河江水庫管委會、中國小、醫院、公安派出所、林管站、信用合作社、供電站、電信所、郵政所、加油站、糧站等,其中在外有21名副縣級以上高級教授職稱,出國留學生1人,研究生8人,中級職稱27人,初級積稱是36人,是省定重點扶貧鄉。鄉境內有名勝古蹟
勤王台、張天洞、婆婆岩、
西坑庵、
瑤山有一棵古杉,樹齡500年,外徑3.5米,黃橋有一棵全縣唯有的銀杏樹。板源沖有一棵700年的
紅豆杉。六市是一個典型山區農業鄉。境內自然資源豐富,山林面積達13.68萬畝;水資源充足,有鍋底潭和河江兩座中型水庫;鐵礦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六市鄉屬亞熱熱季風濕潤性氣候,四季分明,夏季涼爽,山清水秀,是避暑旅遊的好地方。
方言
六市鄉的方言屬於贛語吉茶片的“蓮花話”,又屬於“蓮花話”中的“上西話”,其與縣城“壟西話”的差別一是體現在語音上,比如礱西只有少數中古知、章兩母字讀/t/,而且只限白讀音,上西則知、章兩母洪音字都讀/t/,徹、澄、昌三母字讀/tʰ/,以及上西的陽上字較多;二是還體現於辭彙上,例如“做什麼”一詞,礱西腔叫“做哪ka”,上西腔則叫“做怎個”;“窗戶”一詞,礱西腔叫“朵子”,上西腔則叫“坎門”;礱西腔中用的廣泛的否定詞是“嘸”/n44/(或作“唔”),上西腔中運用廣泛的否定詞則是“不”/pε44/。儘管礱西腔與上西腔的差異絕非只限於以上幾點,但由此也可以看出這兩種腔調差別之大。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六市鄉除了贛語的廣泛分布外,亦有客家方言的存在。《蓮花縣地名志》中記載有數個客住村分布於六市鄉,這些客家人大多來自廣東,如黃家裡黃氏即徙自廣東梅縣和平堆,另外亦有部分人徙自江西南部的贛州及廣東省的其他地區。這些客住村形成了一個客語方言點,使得蓮花縣成為萍鄉市唯一一個非純客家縣。
生態旅遊
六市鄉依託河江水庫、鍋底潭水庫和本鄉的千年紅豆杉、銀杏樹、清泉寺等資源,採取多種措施,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產業。
該鄉從解決影響環境的突出問題入手,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大力實施封山育林,嚴厲打擊亂砍濫伐行為,嚴格限制污染性企業在鄉境內興辦。實施了集鎮街道、新農村和319國道綠色通道綠化亮化美化工程,種植了雪松1000餘株,紅葉石楠、桂花等樹12000餘株,松樹、杉樹等2000餘畝產。加強對鄉境內的鍋底潭、河江水庫等26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環境保護,認真執行機關黨員聯繫景區制度,即每個機關幹部聯繫一個景區,規範景區管理和開發。同時,拍攝了六市鄉生態環境專題片,印發了生態旅遊宣傳單,製作了生態旅遊指示牌。該鄉引進的一家占地約25.29公頃、投資2000多萬元的,集旅遊、休閒、綠色環保、教育培訓、濕地保護、植物培育、人居環境於一體的生態示範基地--萍鄉海潭生態示範園,正在建設之中。
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六市是旅遊的旺季,浙江、江蘇、湖南等地的遊客紛紛而來該鄉觀光旅遊,來這裡吃農家飯、品農家菜、享農家樂,每天來來往往的遊客成為六市的又一道靚麗風景線。
交通
六市鄉位於蓮花縣北部,是萍鄉市、蘆溪縣進入蓮花縣的第一站。319國道縱貫南北,並在六市隧道與319國道萍鄉湘東段相接。六市鄉同時還是省道231線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