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0年置羅坊鄉;
1958年設羅坊公社‘
1968年併入潭頭公社;
1972年恢復羅坊公社;
1984年改三坊鄉。
地理環境
三坊鄉位於永豐縣西南部,東鄰潭頭鄉、南連青原區東固畲族鄉、西靠吉水縣水南鎮、北與吉水縣白沙鎮接壤。鄉轄4個行政村、63個村民小組、全鄉人口6086人、有中共黨員216人。
國土面積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80公頃,林地面積5500公頃。鄉政府駐地羅坊村距縣城75公里,省道古高線穿境而過去。主要特產有杉木、茶油、柑桔等。
境內有較為豐富的水資源和沙石資源。贛江的第三大支流孤江由潭頭鄉流入,在轄區東北出境,入吉水白沙江,全長約20公里。豐水季節可通行木筏,直達贛江。
境內多山地,貯存部分林木以及礦產資源。全鄉林地面積83145畝,占全鄉國土面積63%、,森林覆蓋率達78%、活立木蓄積量17.59萬立方米、各類果樹3000餘畝。境內分布各類礦產資源,其中金銀礦、鉛鋅礦和高嶺土礦儲存稍多。
三坊鄉地處山區丘陵地區,轄區內崇山峻岭,連綿起伏,溪澗溪流縱橫交錯,總趨勢為東南高、西北低。全鄉總面積為88平方公里,其中山嶺面積111102畝,耕地面積10500畝,山多田少,是一個典型的“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邊遠山區小鄉。境內有較為豐富的水資源和沙石資源。贛江的第三大支流孤江由潭頭鄉流入,在轄區東北出境,入吉水白沙江,全長約20公里,豐水季節可通行木筏,直達贛江。
經濟概況
三坊鄉的各項工作有了較好的發展。主要表現在:
經濟發展穩中有升。到“十一五”規劃末期,工農總產值達3587萬元,其中工業產值2502萬元、農業產值1085萬元;分別是“十五”規劃末期的130%、143%、110%。到2010年12月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90元,比2005年增加360元,幾年來通過內聯外引,做大做強了廣源化工、三和納米
碳酸鈣、協鵬針織、泓毅公司等一批縣內外有影響力的企業,2010年全鄉財政稅收完成420萬元,是2005年的1.5倍。
農村面貌煥然一新。我鄉是典型的山區小鄉,面對山區民眾居住分散,交通落後的現狀,我們積極利用上級各項優惠政策做好以下4件工作:一是改善居住環境,動員深山區住戶及地質隱患區住戶進行移民搬遷,其中深山移民35戶,建立移民新村2個,地質隱患區住戶搬遷26戶,建立災害安置新村2個,所有的新村都實現“五通一氣”,二是建設新農村點3個,其中2010年羅坊村豬場組通過新農村建設,完成新建房屋25棟、硬化進村公路150m、整修巷道1000m
2、安裝自來水28戶、改廁28戶、建沼氣池20戶,通過新農村建設,村子的發展有了一個較大改觀;三是改善農村的交通條件,2010年以來興修上坊至石門寺、下坊至中赦、街上至洲上、中學至豬場、匡韶至黃家園、書石至太平亨等鄉村公路硬化,總計里程15公里;四是產業扶持提升產業發展水平,通過資金、技術、管理、信息等方式重點扶持了鄉食用菌產業,林果產業、牛羊等產業,成立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4家。其中高山紅果業合作社獲得全市百佳合作社,截止2014年該合作社社員達65家,果農的收入比原來有明顯增長。
民生工程亮點紛呈。2008年以來我們舉全力之鄉做好了以下7件民生工程,一是鄉政府至加油站安裝路燈的亮化工程;二是中學圍牆修建及校舍裝修全面完成;三是敬老院宿舍擴建工程及附屬設施建房全面完善;四是順利完成6個自然村240戶安全飲水工程;五是實施了災後重建和桃源水庫、冬毛坑水庫的除險加固;六是新建設三坊邊貿市場;七是民生服務的政策、資金,宣傳到位,及時發放。
社會環境和諧穩定。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是三坊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為做好這項工作我們的做法是:一是用創新的思維和改革的精神提升黨員幹部隊伍的素質,黨員幹部講正氣、樹典型,到哪裡都是一面流動的紅旗,民眾自然見賢思齊,一道參與到為三坊建設發展的正軌上來。二是防微杜漸把社會各類矛盾消除在萌芽階段。民眾有了矛盾去化解、民眾有了困難去幫助。我鄉連續多年未發生刑事案件、未發生上訪事件,各類隱患得到消除,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的目標。
農業主產水稻、蔬菜。產木材、毛竹、油茶籽。鄉鎮企業有農機維修、農林產品加工等廠。
境內多山地,貯存部分林木和礦產資源。全鄉林地面積83145畝,占全鄉國土面積63%、森林覆蓋率達78%、活立木蓄積量17.59萬立方米、各類果樹3000餘畝。境內分布各類礦產資源,其中金銀礦、鉛鋅礦、高嶺土礦儲存稍多。
建設發展
2007年全鄉主要經濟指標保持了穩中有升:工農業總產值達3674萬元,其中工業產值2733萬元,農業產值941萬元;財政收入55.8萬元、協稅護稅完成25.4萬元,分別占全年計畫的186%、105%,招商引資額達2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439元,比2006年增加201元,隨著新農村建設的穩步推進,林業產權制度改革的進一步落實,農民零負擔,生產積極性高漲,農民存款餘額達1970萬元,比2006年增加320萬元,社會各項事業有新進步,全年沒有出現刑事案件和較大的治安案件、無民眾性械鬥事件,人民民眾安居樂業,計畫生育水平明顯提高,人口出生率為9.65‰,出生嬰兒性別比為106:100,此外,文化、教育、衛生、民政、老建、徵兵、民兵預備役等各項工作都有新進步,“四個文明”建設得到了同步協調發展。
2013年,高標準完成了宗溪村匡韶自然村美麗鄉村建設任務;省道S223線三坊段18公里改建工程開工在建;羅坊村十八石至丁坊村南坑口8千米農村客運網路線硬化改造工程完工;丁坊村下村自然村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村工程完工,實現雨水、污水分家;按照廬陵風格對圩鎮進行了全面改造,圩鎮面貌煥然一新;農業產業化穩步發展,重點打造了藍莓、井崗蜜柚、油茶、楠木、龍腦樟等基地;完成城鄉土地增、減、掛工程77.8畝。全鄉財政總收入273萬元,農民年均收入達6680元,完成護稅協稅任務1429.1萬元。
全年共落實招商引資項目5個,實際引資2000多萬元。其中三和納米碳酸鈣擴建項目,契約投資1800萬元,廣源化工薄膜專用碳酸鈣擴建項目,簽約資金3000萬元,完成4條生產線,引進洪鑫門業有限公司,投資720萬元,引進鉛鋅礦開發項目,前期投資536萬元。此外協鵬針織擴增註冊資金500萬元港幣,全鄉完成出口創匯40.4萬美元,工業新增稅收30萬元,向上爭資80萬元。
改革創新
[美麗鄉村建設成效顯著] 以“生態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鄉風美”及“三清六改的普及”和“三綠化一處理”為標準的廬陵風格美麗鄉村建設成效凸顯。2013年,全鄉把宗溪村匡韶組定為美麗鄉村建設示範點,總投資120萬元,全面整治村容村貌。經過一年努力,該村民小組完成了拆除破舊房13棟共1500平方米,新建房屋13棟共1800平方米,整修房屋5間.豬欄10間,全部實行人畜分離。完成進村主幹道硬化1.1千米,村內巷道硬化0.5千米,修建排水溝0.3千米,清理路障 處,清理垃圾污泥 噸,新建池塘水面1畝,護欄桿280米。新建村民休閒廣場一個共320 平方米,添置健身器4件。同時將村內的肖家祠堂打造成村落社區活動中心,活動面積達320平方米,種植井崗蜜柚2000株,新增綠化面積1500平方米。按照廬陵風格要求粉刷房屋33棟,粉刷樣面5000平方米,配置垃圾桶50個。村村居住環境得到全面最佳化。與此同時,以省政府機關事務局扶貧掛點為契機,投入50萬元,建設了丁坊村組為生態環保新村,並實施地下截污管道成功實現雨污分流。
[圩鎮建設面貌煥然一新] 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全年投入200餘萬元,按廬陵風格的統一格調粉刷街道兩側房屋棟,粉刷牆面總面積達23000平方米,完成了小組垃圾無害化處理工程建設,並投入使用,實現了生活無害處理。同時還配置垃圾裝運車一輛,聘用了專職環衛職工2名,徹底改變了過去亂擺亂放占道經營和市場髒、亂、差等現象,環境面貌煥然一新。
[公路建設強勢推進] 在桃源二級公路硬化剛剛竣工,2013年又迎來了“古高線”和羅坊至丁坊農村客運網路線兩條公路的同步開工建設。省道“古高”S223線公路建設在三坊鄉的里程最長,跨度達18千米;征地拆遷面積600餘畝;為了配合省道重點建設項目的推進,全鄉圍繞“里程最長,效果最好的”目標,做到宣傳發動、組織領導、責任包乾、征地拆遷“四到位”,妥善調處化解大量矛盾糾紛,從源頭上杜絕了阻工現象,確保建設施工有序推進。再就是羅坊十八石至丁坊南坑口的農村客運網路線的建設,總投資400萬元,其中爭取項目資金240萬元,2012年以來,通過幹部民眾捐資出力、征地拆遷、精心組織施工,一條長8千米、寬5米的農村客運網路線建成通車。
[農業產業穩步發展] 2013年,三坊鄉圍繞“富鄉先富民,發展靠產業”目標,按照建設現代化農業要求,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科技為依託、以創新為動力。整合資源,規模發展,不斷拉長農業產業“鏈”,全鄉已初步形成“五個一”特色產業發展態勢:“一粒果”在發展傳統果業的基礎上下坊村、宗溪村,領辦了營養型百畝藍莓基地,200畝井崗蜜柚基地;“一片林”在鼓勵全民造林的同時羅坊村,興辦了生態型野生楠木基地200畝;“一條魚”在大力發展水產養殖的基礎上,宗溪村創辦了珍貴型光倒刺鈀特種養殖基地;“一壺油”在鼓勵農民進行油茶低改的同時,丁坊村打造了精品型高產油茶基地200畝;“一瓶藥”為配合縣裡醫藥食品產業的發展,羅坊村新辦了保健型千畝龍腦樟基地。多元化特色優勢產業的蓬勃發展,為全鄉財政增長、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注入了強勁動力。
保障機制
建立貧困家庭子女就學保障機制,對739名學生減免學雜費,為229名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為85名學生實行補助寄宿生活費。從而使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基本實現九年義務教育,“兩基”教育迎國檢順利過關,教學質量穩步上升。公共衛生基礎不斷夯實。投入8萬元,擴建了鄉衛生院業務用房,新增了病床,增置了醫療設備。計畫生育工作水平得到提高。全鄉人口出生率為9.65‰,計畫生育率為91.67%,嬰兒性別比為106:100。二是社會保障有效加強。提高了農村整戶低保水平,最低保障標準得到了提高,全鄉分別有164人和49人列入了農村低保救助和城市低保救助對象。發放農村低保資金38730元,城市低保資金74819元。加強了五保戶救濟力度,五保戶集中供養率達到85%,分散供養五保老人人均標準提高到每年1000元。發放五保供養金31850元。全鄉有43名農民工參加了養老保險,上繳養老保險基金11836元,失業保險基金11441元,三是各種技能培訓得到加強,擴大了就業受益面。全鄉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人數達205人,金藍領工程培訓88人,陽光工程培訓100人,雨露計畫培訓17人。通過各種技能培訓,擴大了就業再就業的受益面,全鄉跨省勞務輸出人數達930人,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83人。四是農村醫療保障得到健全。全鄉農民參加新農合達到4876人,籌集新農合資金48760元,農民參合率達89.23%。2007年全鄉上交新農合資金48760元,農民實際報銷醫藥費用124717元,使廣大農民享受到了新農合政策的好處,與此同時,還有281個城鎮居民參加了合作醫療保險。村衛生室達標建設2個。農民基本上能做到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五是社會秩序和諧穩定。環境保護力度持續加大,安全生產形式平穩,未發生重大事故和校園安全事故。社會治安繼續好轉,尤其是我鄉與青原、吉水三縣交界,在林業涉外糾紛較多的情況下,加強了同周邊鄉鎮的聯防聯治,有效地化解了矛盾。全年沒有出現刑事案件和較大治安案件,無群體性械鬥事件,有力地維護了社會治安,人民民眾安居樂業。六是基礎設施建設有所加強。全鄉完成道路硬化2100米;整修沙石路1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