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自然科學名詞)

氣候(自然科學名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氣候(Climate),自然科學名詞,是指一個地區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主要的氣候要素包括光照、氣溫和降水等,其中降水是氣候重要的一個要素。中國的氣候類型有: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沙漠氣候,溫帶草原氣候,高山高原氣候。

氣候是大氣物理特徵的長期平均狀態,與天氣不同,它具有一定的穩定性。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的規定,一個標準氣候計算時間為30年。氣候以冷、暖、乾、濕這些特徵來衡量,通常由某一時期的平均值和離差值表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氣候
  • 外文名:Climate/Weather
  • 亦泛:指時令
  • 解釋: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
  • 長期相對固定:是
  • 基本類型:12種
  • 範圍:全球陸地
氣候概況,要素,特點,詞義,基本解釋,引證解釋,地理概念,影響因素,基本要素,氣溫,降水,類型,熱帶類型,亞熱帶類型,溫帶類型,寒帶類型,高原山地氣候,表格列舉,其它相關,氣候影響,農業,人種,生活,相關理論,

氣候概況

要素

氣候是指一個地區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主要的氣候要素包括光照、氣溫和降水、風力等,其中降水是氣候重要的一個要素。一般來說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的地區,就是多雨地區;年降水量在400至800毫米的地區,就是少雨地區;年降水量在200至400毫米的地區,就是半乾旱地區;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區,就是乾旱地區。氣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陽輻射、地理位置經緯度海拔高度)、距離海洋的遠近以及地球運動、大氣環流等影響。
一個地區降水的分布特點可以分為地區分布狀況和季節分布狀況兩部分來組成。我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和太平洋的西岸地區,有著巨大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從而形成了世界上最為典型的季風氣候,我國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季的東南季風帶來的。東南季風為我國帶來太平洋的水汽,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會最先得到東南季風帶來的水汽,形成豐富的降水,也就成為了我國年降水量最為豐富的地區。
氣候
中國南北方地理氣候分界線
“秦嶺-淮河”是中國南北方的地理氣候分界線。冬天,秦嶺夠阻擋寒潮南下進入南方地區;夏天,阻擋濕潤海風進入北方地區。從年降水量的地區分布狀況來看,我國年降水量總體上由東南往西北遞減,我國的西北地區由於地處內陸,距離海洋遙遠,海洋水汽難以到達,成為我國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區。從降水的季節分布狀況來看,我國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也就是東南季風盛行的時候,所以我國的氣候特徵表現為“雨熱同期”。而在冬季,我國盛行來自亞歐大陸內部的西北季風,水汽含量很少,形成的降水也不多。
除了東南季風給我國帶來降水以外,我國也能得到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的水汽,我國的西南地區受西南季風的影響較大,比如西南季風通過雅魯藏布江谷地,把暖濕的印度洋水汽送到青藏高原深處。在我國西北地區的北疆地區,也能得到少量來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使得我國新疆的北疆地區比南疆地區要相對濕潤。

特點

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我國的降水主要是由東南季風帶來的,東南季風為我國帶來海洋的水汽,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會最先得到東南季風帶來的水汽,形成豐富的降水,也就成為了我國年降水量最為豐富的地區。西南季風也為我國帶來降水,可影響到我國華南一帶;當西南季風發展強盛時,也可深入到長江流域。我國的南方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就是典型的雨熱同期。
由於我國的降水主要是由東南季風帶來海洋的水汽而形成,受夏季風的影響,降水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少。我國北方的西北地區由於深居內陸,距海遙遠,成為我國年降水量最少的乾旱地區。而我國北方的華北、東北地區相對於西北地區較近海洋,在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會進入全年中降水較多的雨季。從降水的季節分布狀況來看,我國的南方地區屬典型的雨熱同期。我國北方的華北、東北等地區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之交,雖降雨期短、降雨量少,但也是表現為“雨熱同期”的氣候特徵。雨熱同期是我國非常優越的氣候資源,十分適宜農作物生長,是誕生農耕文明的重要條件。
1.[season]:氣候要素包括降水、氣溫、光照等。
2.[climate]:水土,風土。
3.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
4.一個團體或一個時期流行的傾向或環境條件
例:政治氣候。
例:一宮之內而氣候不齊。——唐·杜牧阿房宮賦
5.[successful development]:比喻結果或成就
例:成不了氣候。
1.指天氣、時候,亦泛指時令。
宋犖《<明遺民詩>序》:“然譬諸霜雁叫天,秋蛩吟野,亦氣候所感使然。”
2.指天氣
南朝宋謝惠連《石壁精舍還湖中》詩:“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
氣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區多年時段大氣的一般狀態,是該時段各種天氣過程的綜合表現。氣象要素(氣溫、降水、光照、風力等)的各種統計量(均值、極值、機率等)是表述氣候的基本依據。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的固定,一般氣候的計算時間為30年[2]。氣候與人類社會有密切關係,許多國家很早就有關於氣候現象的記載。氣候一詞源自古希臘文,意為傾斜,指各地氣候的冷暖同太陽光線的傾斜程度有關。
由於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分布的差異,以及海洋、陸地、山脈、森林等不同性質的下墊面在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的作用下所產生的物理過程不同,使氣候除具有溫度大致按緯度分布的特徵外,還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徵。
按水平尺度大小,氣候可分為大氣候中氣候小氣候。大氣候是指全球性和大區域的氣候,如:熱帶雨林氣候、地中海氣候、寒帶氣候(苔原氣候冰原氣候)、高山高原氣候等;中氣候是指較小自然區域的氣候,如:森林氣候城市氣候山地氣候以及湖泊氣候等;小氣候是指更小範圍的氣候,如:貼地氣層和小範圍特殊地形下的氣候(如一個山頭或一個谷地)。
太陽輻射因子、下墊面因子、大氣環流因子和人類活動因子。太陽輻射因子是氣候的根本動力來源。這類因子有:緯度因素等。下墊面因子對氣候的形成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這類因子有:洋流、地面植被、地形地質等。
大氣環流因子本身是氣候的組成部分,對某地氣候的形成起著直接性的影響。主要因子有:氣團的平均狀況、氣流的平均狀況等。
地理因素對氣候形成的影響表現於地球形狀地球運動、海陸分布、地形地勢和氣流、洋流等上,而地理因素對氣候形成的影響終究還是可以主要歸結到輻射因素上。
緯度因素 地球形狀和運動
地理緯度不同,所接受到的熱量不同,引起不同的氣候;通常情況下,緯度越高,溫度越低;赤道地區降水最多,兩極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較多,西岸及內陸降水較少。
太陽輻射是地面和大氣的熱能源泉,地面熱量收支差額是影響氣候形成的重要原因。太陽輻射主要受緯度和地球自轉、公轉變化、海陸分布、地形地勢影響。對於整個地球而言,地面熱量的收支差額幾乎為零,但對於不同地區,地面所接受的熱量存在差異,因而會對氣候的形成產生影響。同時,地面接受熱量後,與大氣不斷進行熱量交換,熱量平衡過程中的各分量對於氣候形成也有重要影響。
氣候(自然科學名詞)
氣候
大氣環流
包括大氣環流天氣系統,影響氣候的因子包含氣溫、雨量、氣壓和風。
洋流
洋流對氣候的影響主要為濕度和熱量。
暖流對沿岸地區氣候起到增溫、增濕的作用。如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於暖濕的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對沿岸地區的氣候起到降溫、減濕的作用。如大陸西岸的寒流(南半球)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荒漠環境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海陸分布
由於海洋和大陸具有不同的熱力學特性,如容積熱容量導熱率等海洋與陸地顯著不同,因而海洋和大陸在氣候上差異很大。比較而言,大陸上的日較差年較差比海洋大。溫度的年較差是區分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的重要指標,並且,夏季大陸是熱源,冬季海洋是熱源,熱源有利於低壓系統的形成和加強,而冷源有利於高壓系統的形成和加強,海陸的分布使行星風帶分為若干個高低壓活動中心,這些高低壓活動中心對於形成世界季風氣候有著直接的重要影響,例如,亞洲東部和南部有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風氣候就是很好的例子,此外,海陸分布的不同也影響降水,溫帶地區,沿海地區降水較多,內陸地區降水較少。
地形地勢
對局部氣候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例如山地氣候中的陽坡效應和陰坡效應,迎風坡和背風坡效應。大致而言,地形主要是對氣流產生阻擋和抬升作用。山地迎風坡降水較多,背風坡降水較少。地勢對氣候形成的影響在於,海拔高,雲層少,太陽直接輻射增強散射輻射降低,溫度降低,濕度減小。而不同的地形也對氣候影響不同,高原對氣候的影響十分明顯。
氣候(自然科學名詞)
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
人類活動
通過改變地面狀況,影響局部地區氣候。如人工造林可使局部地區氣候有所改善,任意砍伐森林可使當地氣候惡化。此外,人類活動還可形成熱島效應等。全球變暖就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

基本要素

氣候的基本要素為降水、氣溫和光照。另外還有其它影響較小的非基本要素。

氣溫

日均溫,將一天中,數次測得的氣溫相加,除以測量次數
氣溫日變化
氣溫日較差,一天中最高溫減去最低溫。
月均溫,將全月中,各日日均溫相加,除以日數
氣溫月變化
氣溫月較差,整月中最高日均溫減去最低日均溫
年均溫,將全年中,各月月均溫相加,除以月數
氣溫年變化
氣溫年較差,一年中最高月月均溫減去最低月月均溫

降水

月降水量、月際降水變率、年降水量、年際降水變率、蒸散量空氣濕度等。(世界雨極:一是在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二是在夏威夷群島卡維金尼山的東北山麓)
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季風氣候是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高溫潮濕多雨,氣候具有海洋性。冬季受來自大陸的乾冷氣流的影響,氣候寒冷,乾燥少雨,氣候具有大陸性。在季風氣候條件下,夏季潮濕多雨,冬季乾燥少雨。季風氣候的高溫與多雨時期基本一致,雨熱同期。雖然不免有悶熱難熬之苦,卻對發展農業十分有利。因為在作物生長旺盛,最需要水分的時候能有充足的雨水供應。農耕生產與氣候條件息息相關。雨熱同期是我國非常優越的氣候資源,十分適宜農作物生長,是誕生農耕文明的重要條件。
我國的降水主要是由東南季風帶來的,因此我國的降水在地理空間上呈現“由東南沿海往西北內陸遞減”的特徵。我國的東部季風區秦嶺淮河一線為界,秦嶺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屬於多雨地區;而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年降水量多在400至800毫米之間,屬於少雨地區。而我國的西北地區年降水量多在400毫米以下,屬於半乾旱和乾旱地區。

類型

熱帶類型

熱帶雨林氣候
氣候(自然科學名詞)
熱帶雨林景觀
熱帶雨林氣候(也稱赤道雨林氣候)的特點是:全年高溫多雨。位於赤道附近,向南、北延伸5°~10°左右,主要分布區為:南美洲亞馬遜平原非洲剛果盆地馬來半島馬來群島
這些地區位於赤道低壓帶,氣流以上升運動為主,水汽凝結致雨的機會多,全年多雨,無乾季,年降水量一般在2000毫米以上,最少雨月月降水量也超過60毫米,且多雷陣雨;各月平均氣溫為25°~28℃,全年長夏,無季節變化,年較差一般小於3℃,而平均日較差可達6°~12℃。
幾處特殊分布:馬達加斯加島東部,澳大利亞東北部,巴西東南部加勒比海沿岸島國東北部。在這種終年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下,植物可以常年生長,樹種繁多,植被茂密成層,動植物種類繁多。
熱帶草原氣候
氣候(自然科學名詞)
熱帶草原景觀
熱帶草原氣候(也稱熱帶乾濕季氣候)的特點是:全年高溫,降水分乾濕兩季
主要分布在熱帶雨林氣候區的南北兩側,即南、北緯5°~15°左右(有的伸達25°)的中美、南美和非洲。其主要特點,首先是由於赤道低壓帶和信風帶的南北移動、交替影響,一年之中乾、濕季分明。
當受赤道低壓帶控制時,盛行赤道海洋氣團,且有輻合上升氣流,形成濕季,潮濕多雨,遍地生長著稠密的高草和灌木,並雜有稀疏的喬木,即稀樹草原景觀。當受信風影響時,盛行熱帶大陸氣團,乾燥少雨,形成乾季,土壤乾裂,草叢枯黃,樹木落葉。
赤道多雨氣候相比,一年至少有1~2個月的乾季。其次是全年氣溫都較高,具有低緯度高溫的特色,最冷月平均溫度在16℃~18℃以上。最熱月出現於乾季之後、雨季之前,因此,本區氣候一般年分乾、熱、雨三個季節。氣溫年較差稍大於赤道多雨氣候區。
熱帶沙漠氣候
氣候(自然科學名詞)
熱帶荒漠景觀
熱帶沙漠氣候(也稱熱帶乾旱氣候、熱帶荒漠氣候)的特點是:全年高溫少雨
大致分布於南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西岸及內陸,以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西亞阿拉伯半島)和澳大利亞中西部分布最廣。熱帶沙漠氣候區常年處在副熱帶高氣壓和信風的控制下,盛行熱帶大陸氣團,氣流下沉,所以炎熱、乾燥成了這種氣候的主要特徵;氣溫高,有世界“熱極”之稱。降水極少,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且變率很大,甚至多年無雨,加以日照強烈,蒸發旺盛,更加劇了氣候的乾燥性。
熱帶季風氣候
氣候(自然科學名詞)
熱帶季雨林景觀
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是:全年高溫,降水分旱雨兩季
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的大部分地區、菲律賓群島,以及中國雲南西雙版納地區、台灣省南部、雷州半島海南島。此外,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沿海地帶也略有類似分布。
這裡全年高溫,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8℃以上。年降水量大,集中在夏季,這是由於夏季在赤道海洋氣團控制下,多對流雨,再加上熱帶氣旋過境帶來大量降水,因此造成比熱帶草原氣候更多的夏雨;在一些迎風海岸,因地形作用,夏季降水甚至超過赤道多雨氣候區。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2000毫米。本區熱帶季風發達,有明顯的旱雨兩季,即在北半球冬吹東北風,形成旱季;夏吹來自印度洋的西南風(南半球為西北風),富含水汽,降水集中,形成雨季。
熱帶海洋性氣候
熱帶海洋性氣候是指出現在南、北緯10°~25°信風帶大陸東岸及熱帶海洋中的若干島嶼上的氣候。如中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西印度群島、南美洲巴西高原東側沿海的狹長地帶、非洲馬達加斯加島的東岸、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島和澳大利亞昆士蘭沿海地帶。這些地區常年受來自熱帶海洋的信風影響,終年盛行熱帶海洋氣團,氣候具有海洋性。氣溫年、日較差都小,但最冷月平均氣溫比赤道稍低,年較差比赤道多雨氣候稍大,年降水量一般在2,000毫米以上,季節分配比較均勻。

亞熱帶類型

需要注意的是,亞熱帶也屬溫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氣候(自然科學名詞)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景觀
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的特點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出現於北緯25°~35°亞熱帶的大陸東岸,它是熱帶海洋氣團極地大陸氣團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綏的地帶。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類型以北的地帶,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部等地;然而在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由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未形成季風氣候。這裡冬季溫暖,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夏季炎熱,最熱月平均氣溫大於22℃,氣溫的季節變化顯著,四季氣溫變化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但無明顯乾季。同溫帶季風氣候相比,季節變化基本相似,只是冬溫較高,年降水量較多。
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夏乾氣候)
氣候(自然科學名詞)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景觀
地中海氣候(也稱亞熱帶夏乾氣候、冬雨型氣候)的特點是: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雨熱不同期。
位於副熱帶緯度的大陸西岸(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以地中海地區最為典型,包括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沿海、智利中部沿海、南非的西南端(好望角地區)以及澳大利亞的西南端。它是處在熱帶半乾旱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之間的過渡地帶。
這些地區受氣壓帶季節位移影響顯著,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氣流下沉,因而除大陸西部沿海受寒流影響外,夏溫十分炎熱,下沉氣流不利興雲致雨,所以氣候乾燥;冬季受西風影響,溫和多雨。全年雨量適中,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間。
注意:以下兩種氣候均可歸類在其他氣候中(譬如溫帶大陸性氣候)。
亞熱帶沙漠氣候
亞熱帶沙漠氣候(亞熱帶大陸性乾旱與半乾旱氣候)。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大陸的內部,包括西亞的伊朗高原和安納托利高原、美國西部的內陸高原以及南美的格欄查科等地。乾旱氣候的形成是由於深居內陸距海遠或因有山地阻擋,濕潤的涵養氣流難以到達,又兼這裡地處亞熱帶,故夏季高溫,冬季溫和。半乾旱氣候屬於由乾旱氣候向其他氣候的過度類型。這裡的植被類型屬於荒漠草原,通常生長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土壤屬於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亞熱帶草原氣候
亞熱帶草原氣候的特點基本與熱帶草原氣候相同,但分布在亞熱帶。

溫帶類型

溫帶海洋性氣候
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點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年降水均勻,溫和濕潤。
位於南北緯40°~60°(溫帶地區)的大陸西岸。終年處在西風帶,深受海洋氣團影響,沿岸又有暖流經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最熱月在22℃以下,氣溫年、日較差都小。全年降水春夏較少,秋冬較多,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在山地迎風坡可達2000~3000毫米以上。這種氣候在歐洲西部最為典型,分布面積最廣,在南、北美大陸西岸相應的緯度地帶以及大洋洲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等地也有分布。
氣候(自然科學名詞)
溫帶落葉闊葉林景觀
溫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是: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分布在亞歐大陸溫帶地區的東部,包括中國東北地區華北地區朝鮮半島的北部、日本的北部以及鄂霍次克海沿岸(包括堪察加半島)。冬季這裡受來自高緯內陸偏北風的影響,盛行極地大陸氣團,寒冷乾燥;夏季受極地海洋氣團或變性熱帶海洋氣團影響,盛行東和東南風,暖熱多雨,雨熱同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約有三分之二集中於夏季(6—8月)。全年四季氣溫變化分明,天氣多變,隨著緯度的增高,冬、夏氣溫變幅相應增大,而降水逐漸減少。
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是:冬冷夏熱,全年少雨
該氣候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氣候類型。主要分布於亞歐大陸和北美洲。這種氣候在氣溫、降水的變化上同溫帶季風氣候有些類似,但風向和風力的季節變化不像溫帶季風氣候那樣明顯。冬季由於氣旋活動影響,降水稍多;夏季有對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像溫帶季風氣候那樣顯著。天氣的非周期性變化也很大。
氣候(自然科學名詞)
溫帶針葉林景觀
注意:以下三種氣候均屬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草原氣候
溫帶大陸性乾旱與半乾旱氣候。也稱溫帶荒漠和溫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於亞洲北美大陸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亞高原和潘帕斯等地。亞洲和北美的此類氣候區距海遙遠,深入內陸,四周又有山地、高原阻擋,濕潤的海洋氣流難以到達,終年盛行溫帶大陸氣團,於是形成了冬冷夏熱、乾燥少雨的溫帶大陸性乾旱與半乾旱氣候。一般而言,乾旱氣候的年平均降水量為250mm以下,半乾旱氣候則為250~500mm。
氣候(自然科學名詞)
溫帶草原景觀
溫帶沙漠氣候
溫帶沙漠氣候是位於溫帶大陸腹地沙漠地區的一種氣候,極端乾旱,降雨稀少,年平均降水量200~300mm,有的地方甚至多年無雨。夏季炎熱,白晝最高氣溫可達50℃或以上;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氣溫年較差較大,日較差也較大。雲量少,相對日照長,太陽輻射強。自然景觀多為荒漠,自然植物只有少量的沙生植物中亞和中國塔里木盆地屬沙漠氣候。
溫帶半乾旱氣候在乾旱氣候的外圍,夏季溫度比溫帶乾旱氣候低,降雨量也比溫帶乾旱氣候大。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也稱亞寒帶大陸性氣候)。這種氣候出現於北緯50°~65°之間,呈帶狀分布,橫貫北美和亞歐大陸。具體來說,在北美從阿拉斯加經加拿大拉布拉多和紐芬蘭的大部分;在亞歐大陸西起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除外),經芬蘭和俄羅斯西部(南界在聖彼得堡下諾夫哥羅德斯維爾德洛夫斯克一線)至俄羅斯東部(除南部以外)。北部以最熱月10℃等溫線為界。這一帶的氣候主要受極地海洋氣團極地大陸氣團的影響,並為極地大陸氣團的源地。
在冬季,北極氣團侵入機會很多;在暖季,熱帶大陸氣團有時也能伸入。該類氣候的主要特徵是:冬季漫長而嚴寒,每年有5~7個月平均氣溫0℃以下,並經常出現-50℃的嚴寒天氣;夏季短暫而溫暖,月平均氣溫在10℃以上,高者可達18℃~20℃,氣溫年較差特別大;年降水量一般為300~600毫米,以夏雨為主。因蒸發微弱,相對濕度很高。

寒帶類型

寒帶氣候
寒帶氣候包括以下兩種氣候,主要分布在極圈以內。
苔原氣候
氣候(自然科學名詞)
苔原景觀
苔原氣候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格陵蘭島沿海的一部分及北冰洋中的若干島嶼;在南半球則分布在南設得蘭群島南奧克尼群島南極半島等地。其特徵是:長冬無夏,暖季短暫,降水稀少。年降水量約200~300毫米,以雪為主;地面有永凍層,只有地衣苔蘚低等植物
冰原氣候
氣候(自然科學名詞)
冰原景觀
冰原氣候終年嚴寒,降水稀少。該氣候主要分布在格陵蘭島南極洲,包括格陵蘭內陸和南極大陸的冰原高原。這裡是冰洋氣團南極氣團的發源地,整個冬季處於永夜狀態,下半年雖是永晝,但由於陽光斜射,所得熱量微弱,因而氣候全年酷寒,各月溫度都在0℃以下;南極大陸的年平均氣溫為-25℃,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陸,1967年挪威人曾測得-94.5℃的絕對最低氣溫,可堪稱為世界“寒極”。地面多被巨厚冰雪覆蓋,又多凜冽風暴,幾乎沒有什麼植物生長

高原山地氣候

高原山地氣候主要分布於中低緯度的山地高原。亞洲的喜馬拉雅山脈帕米爾高原青藏高原,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歐洲的阿爾卑斯山脈以及非洲的吉力馬札羅山等地都有分布。由於氣溫、降水等氣候要素隨地勢增高而呈垂直變化,從而形成了垂直氣候帶結構。不同的山地或高原具有不同的出氣候帶結構,即或是同一個山地或高原,由於其內部坡向、高度與位置等的差異,也往往具有不同的垂直氣候帶結構。

表格列舉

在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地勢、大氣環流、洋流等因素的影響下,世界氣候大致分為以下12種類型:
世界氣候類型
所在溫度帶
氣候類型名稱
分布區域或規律
氣候特徵
自然景觀
熱帶
赤道附近
全年高溫多雨
南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西岸及內陸
全年高溫少雨
熱帶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
全年高溫,分乾、濕兩季
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
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
(南亞地區分涼、熱、雨三季)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和濕潤氣候
亞熱帶的大陸東岸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
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溫帶
南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
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年中降水均勻
亞歐大陸中部和北美洲
冬冷夏熱,全年少雨
溫帶森林、溫帶森林草原、溫帶草原、溫帶半荒漠、溫帶荒漠
亞歐大陸溫帶地區的東部
夏季暖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
中低緯度的山地高原
自然景觀以垂直變化顯著,海拔越高氣溫越低
—————————————
寒帶
北冰洋沿岸
長冬無夏,暖季短暫,降水稀少
苔原
格陵蘭島和南極洲
終年嚴寒,降水稀少
冰原

其它相關

氣候特徵
1.氣候覆雜多樣 中國幅員遼闊,跨緯度較廣,距海遠近差距較大,加之地勢高低不同,地形類型及山脈走向多樣,因而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從氣候類型上看,東部屬季風氣候(又可分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西北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青藏高原屬高寒氣候。從溫度帶劃分看,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青藏高原區。從乾濕地區劃分看,有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之分。而且同一個溫度帶內,可含有不同的乾濕區;同一個乾濕地區中又含有不同的溫度帶。因此在相同的氣候類型中,也會有熱量與乾濕程度的差異。地形的複雜多樣,也使氣候更具複雜多樣性
2.季風氣候顯著 中國的氣候具有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溫期多雨期一致的季風氣候特徵。由於中國位於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東部,又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較近,因之氣候受大陸、大洋的影響非常顯著。冬季盛行從大陸吹向海洋的偏北風,夏季盛行從海洋吹向陸地的偏南風。冬季風產生於亞洲內陸,性質寒冷、乾燥、在其影響下,中國大部地區冬季普遍降水少,氣溫低,北方更為突出。
夏季風來自東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質溫暖、濕潤、在其影響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熱同期非季風區除外)。中國受冬、夏季風交替影響的地區廣,是世界上季風最典型、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地區。和世界同緯度的其他地區相比,中國冬季氣溫偏低,而夏季氣溫又偏高,氣溫年較差大,降水集中於夏季,這些又是大陸性氣候的特徵。因此中國的季風氣候,大陸性較強,也稱作大陸性季風氣候
中國氣候雖然有許多方面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國災害性天氣頻繁多發,對中國生產建設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響,其中旱災洪災寒潮、颱風等是對中國影響較大的主要災害性天氣。
中國的旱澇災害平均每年發生一次,北方以旱災居多,澇災較少,南方則旱澇災害均會不定期發生(旱例:雲南)。在夏秋季節,中國東南以及南部沿海等地則常常受到熱帶風暴——颱風的侵襲。颱風(熱帶風暴發展到特彆強烈時稱為颱風)以6—9月最為頻繁。
在中國的秋冬季節,來自蒙古、西伯利亞冷空氣不斷南下,冷空氣特彆強烈時,氣溫驟降,出現寒潮(即冬季風)。寒潮可造成低溫、大風、沙暴霜凍等災害。
1.冬季(1月)氣溫的分布
從1月等溫線圖可看出:0℃等溫線大致穿過了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此線以北(包括北方地區、西北內陸及青藏高原內陸)的氣溫除部分地區外均在0℃以下,其中黑龍江漠河的最低氣溫在-30℃以下;此線以南的氣溫則均在0℃以上,其中海南三亞的最低氣溫為20℃以上。因此,南方溫暖,北方寒冷,南北氣溫差別大是中國冬季氣溫的分布特徵。
這一特徵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緯度位置的影響 冬季陽光直射在南半球,中國大部處於北溫帶,由太陽輻射獲得的熱量少,同時中國南北緯度相差達50℃,北方與南方太陽高度差別顯著,故造成北方大部地區氣溫低,且南北氣溫差別大。
冬季風的影響 冬季,從蒙古、西伯利亞一帶常有寒冷乾燥的冬季風吹來,北方地區首當其衝,因此更加劇了北方嚴寒並使南北氣溫的差別增大。
2.夏季(7月)氣溫的分布
從中國夏季7月等溫線圖上可以看出:除了地勢高的青藏高原和天山以外,大部地區平均氣溫在20℃以上,南方許多地方平均氣溫在28℃以上;新疆吐魯番盆地7月平均氣溫高達32℃,是中國夏季的炎熱中心。所以除青藏高原等地勢高的地區外,全國普遍高溫,南北氣溫差別不大,是中國夏季氣溫分布的特徵。
其形成原因有:夏季陽光直射點在北半球,中國各地獲得的太陽光熱普遍增多。加之北方因緯度較高,白晝又比較長,獲得的光熱相對增多,縮短了與南方的氣溫差距,因而全國普遍高溫。
溫度帶的劃分及耕作
溫度帶
≥10℃積溫
生長期(天)
分布範圍
耕作制度
主要農作物
熱帶
大於8000℃
365
海南全省和滇、粵、台三省南部
水稻一年三熟
水稻、甘蔗、天然橡膠
亞熱帶
4500℃—8000℃
218—365
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即南方地區大部)
一年二至三熟
水稻、冬麥、棉花、油菜等
暖溫帶
3400℃—4500℃
171—218
黃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區及南疆塔里木盆地地區)
一年一熟至兩年三熟
冬麥、玉米、棉花、花生等
中溫帶
1600℃—3400℃
100—171
東北三省內蒙古大部及北疆
一年一熟
春麥、玉米、亞麻、大豆、甜菜
寒溫帶
小於1600℃
小於100
黑龍江省北部一小部分地區以及內蒙古東北部一小部分地區
一年一熟
春麥、馬鈴薯等
青藏高原區
<2000℃>
(大部分地區)
0—100
青藏高原
部分地區一年一熟
青稞等
3.中國的溫度帶 中國採用積溫來劃分溫度帶,當日平均氣溫穩定升到10℃以上時,大多數農作物才能活躍生長,所以通常把日平均氣溫連續≥10℃的天數叫生長期。把生長期內每天平均氣溫累加起來的溫度總和叫積溫。一個地區的積溫,反映了該地區的熱量狀況。根據積溫的分布,中國劃分了5個溫度帶和一個特殊的青藏高原區。不同的溫度帶內熱量不同,生長期長短不一,耕作制度和作物種類也有明顯差別。
降水和乾濕地區
1.年降水量空間分布 從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可看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在淮河—秦嶺—青藏高原東南邊緣一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在大興安嶺—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東南端一線。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於50毫米,其南部邊緣的一些地區降水量不足20毫米;吐魯番盆地的託克遜平均年降水量僅5.9毫米,是中國的“旱極”。中國東南以及南部部分地區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台灣東部山地可達3000毫米以上,其東北部的火燒寮年平均降水量達6000毫米以上,最多的年份為8408毫米,是中國的“雨極”;
中國年降水量空間分布的規律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各地區差別很大,大致是沿海多於內陸,南部多於北部(青藏高原為例外),山區多於平原,山地中暖濕空氣迎風坡多於背風坡
2.降水量的時間變化 中國降水量的時間變化表現於兩個方面,即: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
季節變化是一年內降水量的分配狀況。中國降水的季節分配特徵是:秦嶺—淮河以南(南方)地區每年雨季約4——5月開始,約10月結束,雨季時間約6——7個月,雨水集中在5——10月;秦嶺—淮河以北(北方)地區每年雨季約7——8開始,約9月結束,雨季時間約2——3個月,雨水集中在7月和8月。全國大部分地區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年際變化是年與年之間的降水分配情況。中國大多數地區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一般是多雨區年際變化較平均氣溫小,少雨區年際變化較大;沿海地區年際變化較小,內陸地區年際變化較大。而以內陸盆地年際變化最大。
3.季風活動與季風區 中國降水在空間分布與時間變化上的特徵,主要是由於季風活動影響形成的。發源於西太平洋熱帶海面的東南季風和赤道附近印度洋上的西南季風把溫暖濕潤的空氣吹送到中國大陸上,成為中國夏季降水的主要水汽來源。
在夏季風正常活動的年份,每年4、5月暖濕的夏季風推進到南嶺及其以南的地區。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進入雨季,降水量同之前相比增多。
6月夏季風推進到長江中下游,秦嶺—淮河以南的廣大地區進入雨季(部分地區除外)。這時,江淮地區陰雨連綿,由於正是梅子黃熟時節,故稱這種天氣為梅雨天氣。
7、8月夏季風推進到秦嶺—淮河以北地區,華東、東北等地進入雨季,降水同7、8月之前相比明顯增多。9月間,北方冷空氣的勢力增強,暖濕的夏季風在它的推動下向南後退,北方的雨季結束。10月,夏季風從中國大陸上退出,南方的雨季也隨之結束。
乾濕地區的劃分
年降水量(mm)
乾濕狀況
分布地區
植被
土地利用
濕潤區
大於800
降水量大於蒸發量
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最南部(藏南谷地南部)、內蒙古東北部、東北三省東部
森林
以水田為主的農業
半濕潤區
大於400
降水量大於蒸發量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大部、青藏高原東南部(藏南谷地北部)
森林——草原
旱地為主的農業
半乾旱區
小於400
降水量小於蒸發量
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的一部分、青藏高原大部
草原
草原牧業、灌溉農業
乾旱區
小於200
降水量小於蒸發量
新疆、內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
荒漠
高山牧業、綠洲灌溉農業
在中國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連線以西以北的地區,夏季風很難到達,降水量很少,故唐詩中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名句。習慣上我們把夏季風可以控制的地區稱為季風區,夏季風勢力難以到達的地區稱為非季風區。
4.中國的乾濕地區 乾濕狀況是反映氣候特徵的標誌之一,一個地方的乾濕程度由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關係決定,降水量大於蒸發量,該地區就濕潤,降水量小於蒸發量,該地區就乾燥。乾濕狀況與天然植被類型及農業等關係密切。中國各地乾濕狀況差異很大,共劃分為4個乾濕地區:濕潤區、半濕潤區、半乾旱區和乾旱區。
中國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熱的地方
中國冬季(一般指1月份)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的漠河鎮北極鄉,1月份平均氣溫為-30.6度。那裡曾出現過-52.3度的極端最低氣溫。這是中國現有氣象記錄中的氣溫最低值。中國夏季(一般指7月份)最熱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魯番,7月份的平均氣溫為33度,人稱“火洲”。那裡極端最高氣溫曾達到49.7度。號稱“三大火爐”的重慶、武漢和南京,7月份平均氣溫分別為28.6、29和28.2度。比起火洲吐魯番來,還是得甘拜下風。
中國年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方
中國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灣省東部的火燒寮,年降水量平均值6557.8毫米,年最大值8409毫米。那裡在台灣山脈的迎風坡,同時受夏季風與颱風的影響,故降水十分豐富。中國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南麓的託克遜,年降水量平均值5.9毫米,年最小值0.5毫米。託克遜深居大陸內部,來自海洋的水汽受重山阻擋,難以深入,故降水稀少。

氣候影響

農業

影響農作物的分布,如:熱帶水果與溫帶水果的差異;
影響農作物熟制的分布,如:一年一熟、兩年三熟、一年兩熟、一年三熟之分;
影響工作方式,如:旱地、水田、綠洲等;
影響農產品產量,如:風調雨順則收成較高,否則收成低或絕收。

人種

人的容貌、性格和行為,並非完全能由人類自己主宰,這個“權力”有時還握在大自然的“手心”。
人的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紅黃黑白,不僅與人的遺傳有關,而且與氣候也有一定的關係。
歐亞大陸,生活在赤道附近熱帶地區的人,由於光照強烈,氣溫又高,人的皮膚顏色黑黝黝的。為了抵禦酷熱的氣候,他們的脖子很短,頭明顯偏小,而鼻子較闊,這樣有利於散發體內熱量。在寒帶、溫帶的高緯度地區,常年太陽不能直射,光照強度較弱,氣溫很低,嚴寒期又長,這裡大多為白種人。為了抵禦嚴寒,他們往往生有一個比住在溫、熱帶地區的人更鉤的鼻子。鼻樑較高,鼻內孔道較長。就頭型而言,寒帶和溫帶居民頭大、頭型圓,臉部比較平,這很有利於保溫,減少散熱量。
為適應高山稀薄的空氣,山區居民的胸突出,呼吸功能發達,肺活量和最大換氣量比沿海地區的居民明顯偏多。氣候對身高的影響更為明顯。以中國為例,北京的年日照時數為2778.7小時,武漢年日照時數為2085.3小時,廣州年日照時數為1945.3小時,成都年日照時數最少,僅為1239.3小時,所以這些城市居民的平均身高依次由高到矮。其原因是日光中的紫外線能使人體皮膚內的脫氫膽固醇變成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有促進骨鈣化和長粗長高的作用。
生活在熱帶地區的人,在室外活動的時間比較多。氣溫高,使生活在那裡的人性情易暴躁和發怒。居住在寒冷地帶的人,大部分時間在一個不太大的空間裡與別人朝夕相處,養成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具有較強的忍耐力的性格。比如生活在北極圈內的愛斯基摩人,被人們稱為“永不發怒的人”。居住在溫暖宜人的水鄉的人們,因為氣候濕潤、風景秀麗,人們對周圍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機智敏捷。山區居民因為山高地廣,人煙稀少,長久生活在這種環境中,說話聲音洪亮,性格誠實直爽。居住在廣闊的草原上的牧民,因為草原茫茫,交通不便,氣候惡劣,風沙很大,所以,他們常常騎馬賓士,盡情舒展自己,性格變得豪放直爽,熱情好客。

生活

衣:各地區傳統服飾差異較大,如中國南方傣族衣著簡單涼爽,而藏族服裝則寬大厚實;
食:各地飲食有很大差異,如中國西南地區濕氣較重而喜辣味;
住:傳統民居在建築結構上很注重與當地氣候相適應,如傣族的竹樓,注重通風散熱,而北方居民則注重防寒保暖;
行:天氣好壞影響出行,如霧氣影響交通等。

相關理論

天氣是指相對快速的冷熱改變或是暫時的冷熱條件。氣候則是指一般情況下具有的天氣狀況或長期存在的主要天氣狀況。區分清楚二者的不同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它們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其次,在研究天氣對人的影響時,控制一些文化和社會因素要比研究氣候對人的影響時更難以控制。
氣候(自然科學名詞)
氣候原理
氣候決定論
氣候決定了行為的範圍。談到氣候決定論時,必然會聯繫到地理決定論。很難把它們分割開,地理位置決定了氣候。
氣候可能論
氣候對行為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它限制了行為可能的變化範圍。
氣候機率論
氣候不是導致某種行為產生的決定性因素,但是它決定了某些行為出現的機率比另一些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