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方孔圓錢兩千年
- 使用時間:兩千多年
- 施行時間:公元221年
- 施行人:秦始皇
歷史,秦始皇統一貨幣,特點,標誌,五代十國錢幣,兩宋錢幣,北宋錢幣,南宋錢幣,遼、金、西夏錢幣,遼錢,金錢,西夏錢,元代錢幣,明代錢幣,大中通寶,洪武通寶五種,嘉靖通寶,泰昌通寶,清代錢幣,歷代農民起義軍錢幣,唐代農民起義軍錢幣,宋代農民起義軍錢幣,元代農民起義軍錢幣,明代農民起義軍錢幣,中國最後一枚方孔圓錢,中華帝國,洪憲元寶,
歷史
秦始皇統一貨幣
秦始皇統一貨幣對實行統一的經濟政策、促進生產和流通的發展有很重要的意義,同時更有利於維護國家和民族的統一。然而,秦始皇只是統一了鑄幣的形狀和幣值單位,並沒有集中統一鑄幣權,鑄幣不受法律限制,私人可以鑄制。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 年)時收鹽鐵為官,把鑄幣權收歸朝廷所有,統一鑄造新的五銖錢,嚴禁地方和私人鑄錢。
特點
為什麼方孔錢的形式沿襲千年不衰呢?有人認為“外圓內方”表達了中國人的一種“天圓地方”的人文主義觀念;有人認為是由於有方孔易於用繩子穿起來,圓形沒有稜角,便於攜帶;還有人義為是便於加工:銅錢鑄出來後,外廓有些毛刺需要銼光,在一串中穿一根方棍,一次能銼許多個,如是圓孔,錢就會跟著銼刀轉動。看來上面的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方孔錢的面值較低,流通中的需要量比較大,因此常常用繩子(稱為“緍”)穿起來使用。一百枚穿一串,稱為一吊,一千枚穿一串,稱為一貫,單獨使用稱為“文”。“文”、“吊”、“貫”等都是古銅錢的計量單位。
方孔錢因體積較小,鑄造起來很方便,近些年來,常有錢模錢範出土,一模能同時澆鑄幾十枚銅錢。模也稱為“板”,宋時鑄錢每板能鑄六十四文。故民間用“板板六十四”形容某人的呆板,不知變通。
標誌
2.漢武帝行"五銖"錢制沿用至隋末 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廢“半兩”,改鑄“五銖”錢,大小輕重適宜, 製作精美,深受歡迎,其後歷經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各朝累鑄,沿用至唐初長達700餘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貨幣。
唐初"開元通寶"方孔圓錢 中國錢幣從“開元通寶”開始稱通寶、元寶和重寶,不再以重量單位為銘,實現了由銖兩體系向十進位制年號寶文體系錢幣的轉變。錢文由歐陽詢題寫,點畫方雅,結構開朗爽健,開創著名書法家藝術入錢文的先河。
4.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代十國錢幣
(公元 907——979 年)
黃巢起義瓦解了唐王朝的統治,封建割據勢力紛紛占地為王。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先後經歷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小朝廷的統治,史稱“五代”。我國其它地區則割據為十個小國,他們是:吳、南唐、前蜀、後蜀、吳越、楚、閩、南漢、南平、北漢。五代十國時期北方經長期戰亂,經濟發展緩慢,很少鑄錢;南方地區戰亂較少,經濟穩定並有所發展。十國中除吳越、吳、北漢、南平四國未鑄錢外,其餘各國均鑄錢。但鑄幣混亂,地區性強,而且大多數實行通貨膨脹,鐵、鉛錢充斥,為以後的幣制割據性帶來不良影響。 開平元寶大錢:後梁太祖開平年間(公元907 ——911 年)鑄。大如當十。
乾封泉寶大鐵錢:十國楚馬殷鑄。以一當十,尚有銅鑄的。錢背各有天、策、天府等字。
開元通寶:十國閩王審知(公元907 ——925 年)鑄。有銅、鐵、鉛三種,背穿上有星紋或一閩字,穿下有仰月。
永隆通寶大銅錢、大鐵錢:十國閩王曦永隆年間(公元939 ——943 年)鑄。背穿上有閩字,穿下仰月,穿右有星,也有穿上有星者。
乾亨重寶:公元 907 年唐清海軍節度使劉隱據嶺南稱王。其弟劉龑於公元 911 年繼位,917 >年稱帝,立國為“漢”,建都廣州,史稱南漢。劉龑於乾亨元年(公元917 >年)開鑄乾亨重寶銅、鉛錢。過去認為乾亨鉛錢是我國最早的鉛錢,近年發現五銖錢中也有鉛鑄的。
兩宋錢幣
北宋錢幣
(公元 960 —— 1279 年)
我國封建社會從宋代開始走向衰落,除北宋前期經濟有比較穩定的發展外,由於統治階
級的窮奢極侈,加上外族入侵,與遼和西夏的戰爭連綿不斷,國家經濟狀況日漸惡化。宋太
祖建隆元年(公元 960 年)至仁宗慶曆四年(公元 1044 年),八十多年間所鑄行的錢幣都是不減重的正常小平錢。慶曆五年( 1045 年)鑄行慶曆重寶當十錢以後,從此“折二”、“折三”、“當五”、“當十”的通貨膨脹鑄幣成為經常化。
宋代鑄錢多而複雜。除少數外,每個帝王的每個年號差不多都鑄錢,而且鑄幾種錢。錢幣往往又分地區流通,形成了貨幣流通的割據性和分散性。
康定元寶小鐵錢: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 1040 年)鑄。康定元寶小平僅見鐵錢。
慶曆重寶:仁宗慶曆五年(公元 1045 年)鑄,有銅、鐵兩種,銅鐵有當十大錢。錢文有真讀、旋讀。又曾命河東等三州鑄慶曆重寶大鐵錢。
元祐通寶: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種及鐵錢。篆、行二體對錢,錢文傳為司馬光、蘇軾書寫。小平錢有背上有陝字者。
崇寧通寶、崇寧元寶、崇寧重寶:徽宗崇寧年間(公元 1102 —— 1106 年)所鑄。製作極精,錢文鐵畫銀鉤,稱“瘦金體”,是宋徽宗趙佶所書,書法自成一家。通寶有小平、折十兩種,後者尤多見,並有鐵錢,又有合背錢。元寶錢形制有二,一種稍大者錢文隸書。重寶為隸書錢,形狀大小不一,因初行當十大錢引起嚴重私鑄,乃改當三。重寶又有當二的夾錫錢。
宣和通寶、宣和元寶:徽宗宣和年間(公元 1119 —— 1125 年)鑄。均篆、隸對錢,傳為御書。通寶有小平、折二。元寶僅有小平。自聖宋錢始至宣和錢,皆徽宗時所鑄,為中國方孔圓錢中之最精美者,尤以聖宋、政和、大觀、宣和等錢冠絕群錢。
南宋錢幣
(公元 1127—— 1279 年)
嘉定通寶、嘉定元寶:寧宗嘉定年間(公元 1208 —— 1224 年)鑄。通寶銅、鐵錢均有小平、折二錢。鐵錢並有折五。元寶有當十大銅錢,背有折十字樣。鐵錢則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四種。銅錢紀年自元至十四。
嘉定折二、折三、折五鐵錢:嘉定鐵錢較為複雜,不但年號多,而且幣值多,錢名更多。如有:元寶、永寶、之寶、全寶、興安、安寶、新寶、萬寶、真寶、崇寶、泉寶、洪寶、封寶、寶至、珍寶、隆寶等。甚至有人說究竟有多少種“寶”還不十分清楚。除此以外,嘉定錢尚有紀錢監名,紀年、紀值、紀范。錢文又有多種,其中又分直讀、旋讀,形式之多,為宋錢之冠。
寶慶完寶:理宗寶慶年間所鑄的唯一年號錢。僅小平、折三兩種鐵錢。背有紀值及紀監文。
紹定通寶:理宗紹定年間(公元 1228 —— 1233 年)鑄。通寶銅、鐵錢有小平、折二,鐵錢另有折三。背均紀年自元至六。
端平元寶、端平通寶、端平重寶:理宗年間(公元 1234 —— 1236 年)鑄。元寶銅錢僅得小平,鐵錢有折三、折五、折十三種,紀年僅“元”字。通寶銅錢有折三、折五。另有鐵錢,有大至折十二者。重寶僅折五銅錢。
皇宋元寶:理宗寶祐年間(公元 1253 —— 1258 年)鑄的非年號錢。有小平、折二兩種。背紀年自元至六。
景定元寶:理宗於景定年間(公元 1260 —— 1264 年)鑄。有小平及折二兩種,背紀年自元至五。
錢牌:高宗建炎年間(公元 1127 —— 1130 年)鑄。有三種,牌面有“臨安府行用”字,背文則為“準弍百文省”、“準叄百文省”、“準五百文省”三種。(“省”是“省陌”的意思)錢牌作長方形,或上圓下方,或上方下圓。
遼、金、西夏錢幣
遼錢
(公元916——1125年)
統和通寶:遼聖宗耶律隆緒統和年間(公元983——1012年)鑄。
遼錢製作均較粗糙,錢背常常錯范,文字湮沒。
金錢
(公元1115——1234年)
此錢仿宋小平錢,製作較精。
以上是金代鑄的錢,均較精美。
西夏錢
(公元1032——1227年)
西夏文貞觀寶元(舊譯:貞觀元寶):西夏崇宗貞觀年間(公元1101——1113年)鑄。
西夏文天慶寶錢(舊譯:天慶錢寶):西夏桓宗天慶年間(公元1194——1206年)鑄。
天慶元寶:西夏桓宗天慶年間(公元1194——1206年)鑄,為漢文錢。
皇建元寶:西夏襄宗皇建年間(公元1206——1211年)鑄。
元代錢幣
2、大朝通寶:世祖於未改國號“元”以前,曾鑄“大朝通寶”銅錢及銀錢。
6、至大通寶: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鑄。僅小平錢,另有蒙文當十錢。
至大之寶:大元西寶蒙文。
7、皇慶元寶:
9、延祐元寶:
10、延祐廟宇錢:仁宗延佑年間(公元1314——1320年)鑄。元統治者篤信佛教,迎高僧為帝師,特鑄銅錢供養僧人,這種錢稱“供養錢”。又每遇慶典或災異。常鑄錢鉅萬廣施佛寺,所祈神佑,這種錢俗稱“廟宇錢”。元紙幣貶值時,民間常私鑄這類錢流通。
11、至治元寶:
13、元統元寶:順帝元統年間(公元1333——1335年)鑄。
至正之寶權鈔錢:順帝至正年間鑄。錢背面有“權鈔壹分”、“伍分”、“壹錢伍”、“弍錢伍”、“伍錢”等字樣,這些錢數是對紙幣的作價。本來紙幣是代替金屬幣流通的價值符號。權鈔錢則相反,用本身有價值的金屬鑄幣來代表本身沒有價值的紙幣。這不但在我國,而且在世界貨幣上也是罕見的。
另傳世元錢中,有“承安寶貨”,這是偽作。承安寶貨是銀貨幣,形式為銀錠,自一兩至十兩,每兩折銅錢三貫,行用三年後即廢止。最近從實物中得以發現。
明代錢幣
大中通寶
大中通寶(省局錢):朱元璋平陳友諒後,在江西及各省設專門鑄錢的寶泉局。所鑄錢背面有各省局的名稱。每局所鑄錢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共五等。折二以上的銅錢除局名外,尚鑄有“紀數”,如折二為“二”,折三為“三”等。
洪武通寶五種
嘉靖通寶
這是世宗於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鑄的加重錢幣,每枚重一錢三分(標準錢每枚重一錢),成色百分之九十銅。此錢名目繁多,有所謂金背、火漆、旋邊等等,這是因鑄造加工工藝的不同產生的外觀差異。
泰昌通寶
熹宗的父親光宗在位只有幾個月,熹宗即位後,於天啟年間補鑄光宗的年號錢。
天啟通寶:明末鑄錢漸多且複雜,天啟通寶小錢有數十種。其中有錢背紀鑄錢局名的,有紀地名的,有紀重量的。另有當十錢,錢背亦有上述幾種文字。天啟通寶是熹宗天啟年間(1621——1627年)鑄。
清代錢幣
天聰汗錢:太宗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仿明天啟大錢所鑄。背面鑄有滿文“十”和“一兩”。
順治通寶(光背):世祖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鑄。光背。
順治通寶(權銀錢):世祖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鑄。此錢背面穿孔左邊有“一厘”字,是對銀作價,即每文錢等於銀一厘。孔穿右邊為局名,共十七局。
順治通寶(背滿文錢):世祖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鑄。錢背穿左有滿文“寶”字,右為局名。只有二局,即寶泉和寶源。
順治通寶(滿漢文錢):世祖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鑄。錢背穿孔左一滿字,右一漢字,均系鑄局名。共十二局:陝、臨、宣、薊、原、同、河、昌、寧、江、浙、東。
康熙通寶(滿漢文錢):聖祖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各省局所鑄。初為十四局,後增至二十一局。康熙六十年(公元1722年)規定一省一局,除寶泉、寶源及順治滿漢文錢十二局外,另加寶福、蘇、南、廣、台、桂、雲、漳、鞏、西等十局。
雍正通寶:世宗雍正年間(公元1723——1735年)鑄。背為滿文局名,共十七局。
嘉慶通寶:仁宗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鑄。背為滿文局名,共十九局。
道光通寶:宣宗道光年間(1821——1850年)鑄。背文為滿文局名,共十九局。
鹹豐幣制的複雜混亂表現在:1.錢幣的份量輕重變動頻繁,大小錯雜,輕重顛倒,當五十大於當百,當百重於當千。貨幣不斷膨脹,幣材減重變質,幣值不斷下跌。2.幣材種類繁多,除金銀外,有鐵錢、鉛錢、銅錢,銅錢中又分紫銅,紅銅、黃銅。3.計值分十五級,自一文至當千,有制錢(銅、鐵、鉛三種都有),當四(紅銅)、當五(銅、鐵錢)、當八(紅銅)、當十(三種都有),當二十(銅錢)、當三十(銅錢)、當四十(銅錢),當五十(三種都有),當百(三種都有)、當二百(銅錢)、當三百(銅錢),當四百(銅錢)、當五百(三種都有)、當千(三種都有)。4.錢名稱呼,一般是制錢稱通寶、當四至當五十稱重寶,當五十以上稱元寶。但也有很多例外。5.文字種類多,“滿”、“漢”、“回”文都有。6.鑄局猛增,除原有嘉、道以耒各局外,已廢者重開鑄,另新設寶德、寶迪、庫車等局,大重鑄造不足值的大錢。7.成色差,製作混亂。
宣統通寶、寶泉及寶廣、寶福機鑄幣:除個別地區以後還少量鑄過一些方孔圓錢外,這是我國鑄行的最後一種方孔圓錢。在中國封建社會存在了兩千多年的方孔圓錢,已不能適應鴉片戰爭後急劇變化的國內社會經濟形勢,不得不隨著封建社會制度的崩潰而趨於滅亡。方圓錢的消滅,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洪化通寶:吳三桂之孫吳世璠於洪化元年(公元1678年)鑄。不對銀作價。
歷代農民起義軍錢幣
唐代農民起義軍錢幣
宋代農民起義軍錢幣
元代農民起義軍錢幣
明代農民起義軍錢幣
五、太平天囯革命時期錢幣
天囯背通寶:太平天囯早期鑄造。幣面“天國”二字直讀。背“通寶”橫讀。僅折十錢一種。
天囯背聖寶:太平天囯繼天囯通寶後所鑄錢幣。有折十、小平錢,版式有多種。
太平聖寶背天囯:太平天囯晚期鑄。背“天國”二字皆橫讀。
太平通寶:上海小刀會起義時所鑄。錢背多有月文(在穿上)及“明”字(在穿下)。也有上星下月的。
中國最後一枚方孔圓錢
中華帝國
國風民國四年,臨時大總統袁世凱,不顧民眾反對,背叛國民革命,於12月31日,在一些封建餘孽的擁簇下,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復辟封建帝制,開創“中華帝國”,年號為洪憲;民國五年(1916年)三月二十二日,在全國民眾強烈的聲討下,被迫撤消帝制,恢復共和,袁世凱在位先後共八十三天,中國近代史上這場荒唐的稱帝鬧劇,終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