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重寶

同治重寶

同治重寶是中國古代錢幣之一,於清朝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鑄造。同治重寶其宮廷意義在於是兩宮同治(尊皇后鈕祜祿氏為母后皇太后,懿貴妃、載淳生母葉赫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而在民間看來,是上下一心、同臻郅治。

在貨幣市場結束了鹹豐時期大錢充斥市場,大小錢並行的混亂幣制。在清朝歷史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同治重寶
  • 屬性:貨幣
  • 鑄造時間:公元1862——1874年
歷史,開鑄情況,分類,珍品,價值,特徵,

歷史

同治是清穆宗載淳的年號。其實,在載淳即位之初,是以“祺祥”為年號的,並以此鑄過“祺祥錢”,但未流通。
同治重寶同治重寶
鹹豐十一年(1861年)歲次辛酉七月間,鹹豐帝病死在熱河的避暑山莊,其6歲的兒子載淳繼承帝位。新皇帝採用什麼年號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經過肅順顧命八大臣商榷後,確定採用“祺祥”二字,取其吉祥之意。當時鑄幣為祺祥通寶、祺祥重寶,有小平、折十兩種錢,背文為紀重、紀局。
同年9月30日,慈禧發動“辛酉政變”,由恭親王親自提出改用“同治”年號,並徵詢內閣的意見,內閣大臣一致認為這個年號擬得好,妙處就在於它可以有不同的解釋。在太后看來,是兩宮同治;在民間看來,是上下一心、同臻郅治。當恭親王將擬定的新年號奏知慈禧太后時,果然為慈禧所欣賞。因為在慈禧心目中,兩宮同治,即表示兩宮並尊,無嫡庶之分。
這樣,“同治重寶”及“同治通寶”於同治元年(1862年)正式開始鑄行。
由於同治年間主要流通面值一文的小平錢,從而結束了鹹豐時期大錢充斥市場,大小錢並行的混亂幣制。
同治重寶同治重寶

開鑄情況

同治元年(1862年),各局開鑄同治通寶制錢,常見的有寶泉、寶源等11局,銅質較差,鑄工不精。
同治年間僅鑄當十以下大錢,部頒樣錢開鑄當十的有寶泉、寶源、寶鞏、寶雲及新疆三局,大小輕重參差不齊。其他局只有部頒樣錢(少數有雕母),並沒有開鑄。
存世有兩種“同治重寶”部頒樣錢,背文滿文局名,一種較大,製作精美;另一種較小,較薄,製作粗糙,均系“寶泉局”為戶部頒發而鑄的樣錢。

分類

清·滿族發行於公元1644-1911年,直徑29mm,
同治重寶同治重寶
背文為上:漢文“當”;下:漢文“十”;左:滿文“寶”;右:滿文“泉”。
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發行於公元1861-1874年,直徑32mm,
背文為上:漢文“當”;下:漢文“十”;左:滿文“寶”;右:滿文“源”。
同治·年號發行於公元1862-1874年,直徑為28mm,
背文為上:漢文“當”;下:漢文“十”;左:滿文“寶”;右:滿文“泉”。

珍品

“未開金口”
直徑:3.3厘米,重:14.8克。此錢為銅質雕母,形制較子錢稍大。銅質精良,雕工細膩,邊廓深峻,文字纖勁。中間穿孔未完全鑿穿,上有一圓孔,俗稱“未開金口”。面文楷書,背上下漢文“當十”,左右滿文“寶源”。雕母指手工雕刻的母錢,亦稱“祖錢”,是古錢中至珍之品。

價值

總的來說不值錢。同治重寶的分量差別很大,開始鑄的分量大,逐漸重寶和通寶就沒分別了,到了後來,乾脆重寶不及通寶一般的量大。主要是當時政府軍費緊張,用來打擊洪毛子。後來清政府就把重寶廢了。 目前存世的較多,價格一般在5-25元錢(參考價,珍品除外)

特徵

同治重寶有當四錢、當五錢、當十錢三種,其中當十錢除寶源局寶泉局寶鞏局三局外,其餘各局皆少見,僅見於部頒樣錢或者母錢。另有回疆文熱西丁汗錢則發現較多。
同治重寶——未開金口同治重寶——未開金口
目前存世有兩種“同治重寶”部頒樣錢,背文滿文局名,一種較大,製作精美;另一種較小,較薄,製作粗糙,均系“寶泉局”為戶部頒發而鑄的樣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