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同治通寶
發展歷史,背景介紹,
發展歷史
中國古代錢幣之一。清朝穆宗載淳,同治元年(公元1862)鑄造。版式類似“康熙通寶”,“乾隆通寶”,有蘇,川,雲,源。昌,桂等記局,但鑄量較清朝前期錢已有大減。如寶陝,濟,伊,武,福,南,黔,廣,晉,阿克蘇等局僅見與部頒樣錢。
同治帝,清穆宗,愛新覺羅氏,名載淳(1856—1874年),鹹豐病死後繼位。在位十三年(1861—1874年),患天花而死(另一說為患梅毒而死),終年十九歲。葬於惠陵(今河北省易遵化縣西北)。同治帝載淳,生於鹹豐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其母為葉赫那拉氏(即慈禧)。公元1861年七月鹹豐病死後,他於同日在靈柩前繼位,改年號為“祺祥”。同治皇帝的即位是清代帝王中最順理成章,最沒有爭議的一個,鹹豐皇帝共有兩個兒子,同治是他的長子,次子三歲就夭折了,所以同治成了皇位的唯一合法繼承人。
同治通寶”於同治元年(1862年)正式開始鑄行。但因鑄錢虧損等因,鑄造很不正常,常見的僅有“寶泉”(戶部)、“寶源”(工部)、“寶蘇”、“寶浙”、“寶昌”、“寶川”、“寶桂”和“寶東”等局,其餘很少發現或僅見部頒樣錢。“同治通寶”面文漢文宋體、楷書互見,各局所鑄,大小、輕重參差不齊,一般徑為22毫米左右,重約3克,銅質較差,鑄工不精。
穆宗同治年間鑄。因鹹豐大錢造成混亂,平錢用途日減,致使許多省局停鑄,此錢面文楷書,直讀,背滿文記局,計有:泉源直蘇昌浙福濟雲廣桂鞏川東武台陝南晉黔,伊犁,阿克蘇,此錢銅差質輕,一般徑2.2--2.5厘米,重2--3.6克,近期發現一枚背滿漢文,寶東錢,徑2.5厘米,重5.5克,以輔西氏古錢大辭典,套子錢20品描圖之缺,重寶面文同小平錢,背有計值者,徑2.3--3.8厘米,重6--12克,傳世當十個別局較少見。
同治通寶 寶廣局大樣
背景介紹
寶廣局
廣東有廣州和肇慶兩府開局鑄錢,廣州府局又稱寶廣局。
順治四年七月,廣東始鑄順治通寶。康熙七年開廣州府局,背鑄“廣”字,九年停,二十四年復開,三十一年停,三十四年又開,三十七年又 停。乾隆十年復開,在廣州府設爐6座,年鑄青 錢17244100文有奇,十四年加卯鑄造,十九年,以鹽易雲南銅鼓鑄,後漸停歇。同治年間寶廣局復置,鑄同治通寶錢。
光緒十五年,廣東開始用機器鑄造制錢,並迅成為機制制錢的生產中心。同時也用土法鑄錢幣。但數量較少。銅元興 後。機制制錢停鑄。
廣東肇慶府局於康熙二十四年開立,錢背標“廣”字,二十六年撤局。
其中寶廣局應當時清政府要求廣東自己鑄造錢幣,而廣東只鑄了極為少量的錢幣以應付檢查,所以其傳世量非常稀少。甚至上百公斤的同治錢中也難找到一個子錢。07年中國嘉德拍賣也僅見出售一部頒樣,而據說台灣大收藏家陳鴻禧舊藏一枚,因沒圖沒辦法證實,而新加坡著名藏家陳光揚一的一套同治16局小平部頒樣錢全套中也收錄一枚,但版別特殊,有別於筆者所見的其它流通子錢版別。此錢確實稀見,筆者過目的官鑄廣局同治圖片也只有五枚,其中三枚部頒樣,兩枚子錢。因兩子錢一版弱,一殘缺,也上圖供大家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