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通寶

同治通寶

同治通寶是清代古幣之一,清穆宗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鑄造。同治通寶版式類似“康熙通寶”、 “乾隆通寶”,有蘇、川、雲、源、昌,桂等記局,但鑄量較清朝前期錢已有大減。其中陝、濟、伊、武、福、南、黔、廣、晉、阿克蘇等局的同治通寶僅見部頒樣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同治通寶
  • 時代:清朝穆宗載淳
  • 版式:類似“康熙通寶”
  • 記局:蘇,川,雲,源等
歷史,價值,錯版,牙樣,

歷史

穆宗愛新覺羅·載淳(1856年—1874年)於1861年—1874年在位,患天花而死(另一說為患梅毒而死),終年十九歲,葬於惠陵(今河北省易遵化縣西北)。同治帝載淳生於鹹豐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其母為葉赫那拉氏(即慈禧)。公元1861年七月鹹豐病死後,載淳于同日在靈柩前繼位,改年號為“祺祥”。同治皇帝即位是清代帝王中最順理成章,最沒有爭議的,鹹豐皇帝共有兩個兒子,同治是他的長子,次子三歲就夭折了,所以同治成了皇位的唯一合法繼承人。
“同治通寶”於同治元年(1862年)正式開始鑄行,但因鑄錢虧損等因,鑄造很不正常,常見的僅有“寶泉”(戶部)、“寶源”(工部)、“寶蘇”、“寶浙”、“寶昌”、“寶川”、“寶桂”和“寶東”等局,其餘很少發現或僅見部頒樣錢。“同治通寶”面文漢文宋體楷書互見,各局所鑄,大小、輕重參差不齊,一般徑為22毫米左右,重約3克,銅質較差,鑄工不精。
穆宗同治年間鑄。因鹹豐大錢造成混亂,平錢用途日減,致使許多省局停鑄,此錢面文楷書,直讀,背滿文記局,計有:泉源直蘇昌浙福濟雲廣桂鞏川東武台陝南晉黔,伊犁,阿克蘇,此錢銅差質輕,一般徑2.2--2.5厘米,重2--3.6克,近期發現一枚背滿漢文,寶東錢,徑2.5厘米,重5.5克,以輔西氏古錢大辭典,套子錢20品描圖之缺,重寶面文同小平錢,背有計值者,徑2.3--3.8厘米,重6--12克,傳世當十個別局較少見。

價值

同治通寶
同治通寶 楷書 小平 多局監造普品 200元
同治通寶同治通寶
同治通寶 楷書 小平 背寶雲局“八” 15000元
同治通寶 楷書 小平 背寶泉局雕母 700000元
同治通寶 楷書 小平 部頒各局樣錢 70000元
同治通寶 楷書 小平 背“新十” 8000元
同治通寶 楷書 小平 背阿無蘇局“當五” 5000元
同治通寶 楷書 折五 背寶泉局“當十” 100000元
同治通寶 楷書 折五 部頒各局樣錢 1200000元
同治通寶 楷書 折五 背寶伊局“當四” 2000000元
同治通寶 楷書 折三 背寶鞏局“當五” 800000元

錯版

寧夏收藏家協會近日在會員藝術品展覽交流中意外發現一枚罕見的清代同治年間錯版錢幣。這枚清穆宗同治年間1862年浙江寶浙局的“同治通寶”字模顛倒鑄幣,經國內著名錢幣專家張志超鑑定,確認為清同治年錯版幣,屬國內首次發現,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該幣為銅質,直徑1.9厘米,字型為楷書。錯版之處是:幣面的橫排“通寶”兩字,左右位置顛倒,字形上下倒置。據張志超解釋,出現此種錯版幣,是制幣時模具有誤,發現後將錯版幣銷毀,偶然遺留下了一二枚,後流落於民間。

牙樣

同治通寶
解放前,北京北新橋香餌胡同新安12號,住著一戶錢幣收藏世家。 這家主人叫王希賢,是北京錢幣界的老人。 除了“鬼市”、“曉市”、琉璃廠、“銅局子”,王希賢還有一個別人無法企及的“近水樓台”,即他家的鄰居。住在香餌胡同5號的大戶——“瑞府”。這個號稱“瑞府”的大戶是一家皇親。辛亥革命之後,大清王朝完蛋了,皇親失去了依傍;“瑞府”一天天地敗落了,民國後靠賣賣噹噹過日子,東西也就漸漸地散了出來。在從“瑞府”流出的珍稀錢幣中,有一枚非常特殊的錢幣,就是“同治通寶”寶泉小平牙樣。
同治通寶同治通寶
所謂“牙樣”,又稱“牙雕祖錢”,或“象牙雕母錢”,是一種用象牙刻成的錢幣的樣錢。每當朝廷要啟用一個新的年號時,就要開鑄一種以新的年號為錢文的制錢。戶部在新鑄這種制錢之前,就要把設計好的錢幣樣品恭呈皇帝御覽。這種樣錢是用象牙雕成的,所用的象牙是一種高貴的“血牙”,即活生生獵殺的大象的牙,與一般市場上買賣的象牙大有不同。這種“血牙”色黃,有渾厚凝重的質感,還有“雀絲紋”。牙樣雕得往往比後來正式鑄造的銅錢要厚,拿在手裡更像一塊袖珍的玉雕工藝品。
由於這種牙樣用料高貴,工藝精緻,淳厚可愛,而且意義特殊,往往能得皇帝的歡心,常留在身邊把玩,高興時就賞賜給後宮或哪個近臣,所以流傳在民間的甚少。至今人們發現的傳世真品,不過四五枚而已,而且多為鹹豐年號的。民國年間的錢幣收藏大家陳仁濤羅伯昭先生,都曾經收藏過(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