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幣面值
其鑄幣面值有小平、當二、當五、當十、當五十、當五百、當千數種。銅質分紅銅和黃銅兩種。錢文有宋體、楷體,書法求異,特別是滿文“鞏”字多有變化。形成寶鞏局鹹豐錢文書法獨特的風格。
設立過程
清朝統一西北疆域後,沿襲明代舊制,積極進行鞏固政權的各項措施。清於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在甘肅始設陝西右布政使司,司駐鞏昌府(今隴西縣),康熙七年改為甘肅布政使司將治所遷至蘭州(今蘭州市)。康熙六年奏準設鑄錢局稱
寶鞏局,九年鑄錢局大部移至蘭州,並保留鞏昌府鑄錢局。
雍正初年,鑄錢所需的幣材缺乏,因此鑄錢額發數較康熙末年大大降低,於是制錢在各省不敷使用。雍正年間私鑄猖獗,清政府雖制定懲治私鑄條例,但其效果甚微。私鑄小錢質次量輕,在每千個制錢中摻有30至40枚,亦可順利流通。
清代甘肅省的轄區包括今甘肅外,還含有新疆、青海、寧夏的地域。雍正元至四年(1726年),甘肅沒有設局鼓鑄,民間所用之錢,為官鑄錢與私鑄錢混合流通,大小不等,輕重懸殊,行使市場,紊亂至極。所行用者大致可歸納為三類:一類是
康熙通寶大制錢,重1錢4分,為
寶泉局、
寶源局及各省錢局鑄造。另一類是順治小錢,內有
順治通寶二式背單字錢、三式背一厘錢,重8至9分,分別為京局及各地錢局所鑄。還有一類是私鑄小錢,有當朝與歷代之分。甘肅地域廣袤,錢多銀少,市面交易全賴銅錢,商民納稅多以錢代銀,民間則大小錢兼用,半數系小錢。
雍正四年四月二十日,戶部奉旨咨文,飭諭各省都撫:出示禁令,禁止私鑄。收買小錢,量給官錢半價。暫行貯庫,年終匯報戶部,候文銷解。為此,同年八月二十日,甘肅巡撫石文焯奏:甘肅欲收取小錢,須頒領寶泉、寶源二局新鑄制錢,以廣錢源。甘肅去京四千餘里,山路崎嶇,舟楫不通,若馱制錢來甘,則浪費錢糧,已非長策。若依部議,發半價在各地收買小錢,運解蘭州貯庫,更費一番運載銀兩。小錢貯庫放置無用,收買價值實巨,與經濟又一時無補,民間交易則錢不夠用。莫若先動用庫銀20000兩,依時價收取小錢,遵照雍正通寶錢式改鑄,即以禁用之錢化為大制錢,鑄出制錢再行收取小錢,源源收鑄,約計二、三年內小錢既盡,而鼓鑄停,所有庫銀便可照數還項。
獲準
雍正五年四月二十日,甘肅獲準沿用
寶鞏局名在蘭州設局,局址設在普照寺東側(今蘭園內)。由按察司經鑄,河橋同知監鑄,動用庫銀20000兩,收買各類小錢,開爐改鑄
雍正通寶制錢。按照甘肅巡撫石文焯事先擬定的方案,順治小錢重8至9分,每2000文重約170至172兩,除去熔煉損耗,得淨銅155至156兩,雍正制錢重1錢4分,可鑄1100多文。其中1000文抵作收買小錢2000文之價,所餘100多文作匠役工資及爐座器具柴炭等費,盡力節省辦理,量亦敷用。但在收鑄過程中,遇到諸多問題的困擾,表明這個方案籌劃不妥,難以實施。
存在問題
問題之一:甘肅自康熙七年(1688年)撤局罷鑄以來,迄今已近60年,從前工匠百無一存,今所召募的175名工匠,俱系生手創始,不能照寶泉等局設大爐鼓鑄,也不能用大罐熔煉銅斤。只設小爐12座,日鑄制錢62串400文,歲鑄22000餘串,從雍正五年四月二十日起,到雍正六年十月底止,其間有候銅停鑄時間,共鑄制錢33400餘串,總付銀14800餘兩。據此看來,寶鞏局鑄出之錢與甘肅各地所用小錢總量相比,為數甚少。民間小錢數量浩繁,欲全部收取改鑄,依此進度,豈能在二、三年內完成。
問題之二:當時商定收買小錢2000文改鑄制錢1100多文,其中1000文抵作收取小錢2000文之價,所餘100多文作匠役工資及柴炭等費。開鑄後卻成不敷支出的狀況。甘肅各地收取小錢,大多經辦不力,不能將所收之錢按時運解蘭州。錢局乏銅接鑄勢必熄爐,故停爐養匠更多墊累。
問題之三:甘肅各地收取小錢運解蘭州供鑄,錢局鑄出制錢再發運各地收買。路程近則數百里,遠則千餘里,皆須要車馬馱載。當初未議定運解費用,如今此項支出無處開銷,遂令各州縣沿途驛站承擔運解。驛站額設車馬有限,實難擔起如此艱巨的運錢重負。偏僻州縣驛站沒有額設車馬,便雇民夫代運,錢局雖承諾以鑄錢餘利付給運費,迨後又無法兌現。以致造成驛站煩擾,官民貽累。
問題之四:雍正六年甘肅各地錢價高低亦不一致,總而言之,大制錢840文至920文兌換銀1兩;小錢與大制錢的比價2∶1,小錢1680文至1840文兌換銀1兩。在寶鞏局收鑄期間,甘肅各地官府收買小錢,順治小錢統一按2000文(計重10斤12兩)付銀1兩或制錢1000文。歷代小錢原未議定收買之價,是必收之惡錢。這類小錢2250文至2280文,計重11斤8兩,入爐熔煉才與上述順治小錢銅斤相符。故規定每兩銀或制錢1000文,收取歷代小錢11斤8兩。平心而論,市場交易本是以文計算付錢,而此時官府竟按斤收買民間小錢,廣大勞苦者確實損失慘重。再加上蘭州錢局急須銅斤鼓鑄,羽檄頻傳,有司畏怯處分,強行收取小錢。截止雍正六年十月底,還有諸多銀兩未送到被收買小錢者手中。
結局
鑒於上述情形,雍正六年十一月十六日,甘肅新任巡撫張廷棟奏:“甘肅收鑄事宜,經理不善,弊多利少,請暫停鼓鑄。”翌年三月,寶鞏局奉文撤局罷鑄。《東華錄》載:“戶部議復:前撫石文焯收小錢改鑄大錢,擾民已甚”,“應如所請”、“暫停鼓鑄”。“得旨:石文焯甚屬草率,交部議處”。其後曾於鹹豐五年重設,至同治三年廢止。
鑄幣特徵
綜觀寶鞏局雍正制錢,製作精窳不一,銅色呈黃白色。版別有狹緣闊緣兩類,狹緣版的大字,闊緣版的小字。式樣趨於多樣,構成該局制錢式樣多的一個成因,是錢局管理不規範,對
母錢製作要求不甚嚴格,工匠雕刻時可隨意改形走樣,致使錢文出現文字缺筆和字形變樣的現象。這兩類版別的錢文,字形尚方正規矩,筆劃布局較為勻稱。其正面漢文,狹緣版的字型與它局錢文近似,顯得拘謹呆滯乏神;闊緣版的書體綿弱缺少骨力。背面滿文寶字字形多為出頭、開口、長尾;鞏字則字樣亦多,但字尾豎筆下部彎拐收筆處均無折勾。清代前期錢文書法,承襲明末錢風的餘緒,一個顯著的特徵,平泛無色,匠氣十足。寶鞏雍正制錢的版別狀況,鮮為人知,若從字形字樣兩種款式細分,約有30多個式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