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形制,現狀,系列,懸針篆,
影響
許多家銀行、金融機構都用“貨布”的圖案作為行業的標記,在我國人民幣水印底紋中也能看到此種幣的造型。因此,人們都將“貨布”稱為中國錢幣的形象大使。
追溯貨布的歷史,貨布的造型與古代最普通的生產工具鋤、鏟相似,在古幣中有尖足布、平足布、空首布、橋足布等等。到了明代,在“博古圖”中將貨布這枚錢,列為象徵財運的吉祥錢。
形制
貨布的造型古樸,書法獨特。被稱為懸針體的篆書“貨布”二字充滿幣面,在長達30毫米的筆劃中,筆線僅寬0.36毫米。可以說,幣面上的“貨布”二字,準確地把漢代時的物質生產與商品交換,高度地概括了。在漢代王莽時期,其統治時間雖只有短短的幾年時間,但統治者卻進行了四次大的幣制改革,把當時的造幣工藝推向了一個登峰造極的地步。從銅的冶煉到制模,都有不少的發明創造,也使今天王莽錢的收藏價值不斷上漲。像金錯刀、契刀、壯布、幼布、空首布、第布等,是萬元或幾千元一枚都難以求得的。
現狀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常常用貨布作為祝壽時的掛杖錢,或結婚大禮上的撒帳錢,或出嫁用的壓箱錢,一些文人用它來作記扇墜,一些老人愛將它掛在煙荷包上。還有的一些地區的民俗是,在建房、建墓時,選上幾枚貨布埋在地下,祈禱能為後人帶來好運。
系列
王莽在位十三年,共進行了四次幣改革,鑄行的銅質錢幣先後有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六泉為小泉直一、麼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大泉五十。十布為小布一百、麼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壯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黃千。以及貨泉、布泉、貨布共二十一品。一朝鑄行的貨幣種類如此之多,為歷代僅有。在新莽貨幣中除小泉直一、貨泉、布泉、大泉五十、貨布、大布黃千較多外,其餘諸品都很少見,尤以中泉三十、壯泉四十更為稀少。要集全以上“二刀”、“六泉”、“十布”者,那可謂真正的藏泉大家也。
懸針篆
所謂懸針篆,是小篆的一種,也叫垂針篆,是篆書的異體。懸針是指“豎畫收筆出鋒”,鋒就像鋼針倒懸一樣。南朝宋王惜音的《文字志》說:“懸針,小篆體也,字必垂畫細末,細末纖直如懸針。”宋朱長文《墨池篇》說:“懸針之書,亦出曹喜。”宋僧夢英《十八體書》說:“懸針、垂露曹喜所作,懸針篆,抽其勢,有若針之懸鋒芒”。看來,前人對懸針篆早有議論,而且上述二人肯定懸針篆是曹喜所創。
貨布真偽圖解辨析
古錢真偽辨析,品相都不能用晦澀的文字簡單一兩句說清楚,因此特別用圖例來說明,效仿前輩傳統的“錢譜圖錄拓片”法,用數位相機來實現。
1,貨布是王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第四次貨幣改制時鑄,其製作厚實工整,面背及穿孔有廓,中豎線止於穿下,“貨布”二字作垂針篆列於兩側,書體瀟灑俊逸。通長5.6厘米左右,平均重約16.5克。貨布自天風元年至新莽滅亡(公元23年)鑄行9年。
2,貨布版式只發現有一種,但其因是范制,因此分為石範字體和陶範字體兩種字型(石范的細字型和陶范的粗字型),但都叫懸針篆書錢文,只是石範字體的更加美觀一些。收藏價格並無太大差異。
3,貨布的真偽辨認不能三言兩語解釋清楚,因為整個古幣體系里所有古幣的真偽辨認都是一個實踐出真知的過程,什麼生坑,熟坑,傳世包漿,紅斑綠繡等等名詞,再加之不同埋藏坑口和地下土壤環境,以及偽作品的手段包括形制,重量以及做銹方法,這幾方面的排列組合會導致新手一下不知所措,因此還是那句老話,學習理論並付諸於實踐,多看多問多上手真品,經過一段時間積累,自然會練出一副火眼金睛,甚至聽聲音來斷真偽的本事。
4,貨布是現今古玩投資錢幣類中潛力非常大的幣種之一,因此造假者也聞風而至,導致貨布偽品繁多,新進的古玩愛好者或者投資者根本無從辨認真偽;關於貨布價格也是爭論頗多,這裡不做市場價格分析,以免造成不必要誤解,因此本辨析文本僅作真偽圖解,以供大家參考,經驗有限,歡迎大家添加指正。
由於貨布仿品製作手段越來越高,真偽辨析也越來越難。單從圖片來看,就算使用最高端的名牌相機來拍攝,也會產生不同的色差,會為辨別帶來干擾,因此單從形制和銹色常常不足以辨別,可能真需要上手來辯真偽。如下圖例分兩部分來講:
一,低仿品和真品的甄別;
二,高仿品和真品的甄別;
圖例說明:
一,低仿品和真品的對比:說明:左側為真品,右側為偽品。
形制:偽品形制小於真品;偽品形制比例失調,貨布的縱向橫向比例以及弧度都符合“黃金比例分割”定律,視覺上明顯協調美觀大氣;孔傳大小不同:真品孔穿小,偽品孔穿大。
銹色:真品銹色自然瑩麗(取決於真銹的結晶體反光)這枚真品中部的無銹部分叫“透錫”(青銅製幣本身就是銅錫合金,由於保存的土壤環境可能這部分一直被絕氧封閉,以致沒有生鏽,保持著原生態的狀態);
偽品銹色呆滯,從這枚贗品的做銹效果上可以看到“生坑,老生坑,熟坑,傳世包漿”等四種痕跡,眾所周知,一枚錢幣上的銹色只能是統一的一種;
錢文:真品錢文流暢自然,氣韻不間斷,“懸針”感覺延綿不絕,銳氣十足;偽品字形晦澀愚鈍,曲折生硬勉強,筆端結束突兀,戛然而止;
其他:青銅製器透錫光處有包漿一說,如果顯示為高亮而不圓潤,則我們稱之為“火氣,或說火光”;由圖所示:真品高亮部分雖亮但不刺眼,屬於正常的錫光氧化所至;而偽品梵谷亮之處,讓視覺上皆有“灼熱”感,因此行家見偽品常稱為“燙手”。
二,高仿品和真品的對比:
1,第一組打紅叉為偽品,根據1,2,3.。。的順序將依次介紹,命名分別為:“叉1,叉2,叉3。。。”;
2,第二組打藍勾為真品,根據1,2,3.。。的順序將依次介紹,命名分別為:“勾1,勾2,勾3。。。”;
兩組分別按照順序介紹該枚錢幣的真偽要點,必要處會添加額外說明。
叉1:低仿品,上文提到過,形制相對其他明顯尺寸偏小,銹色粉末感太強,是為低仿偽品;叉2:形制正確,字型字形無誤,偽處在於“浮銹”的感覺,即,整體銹色感覺是浮在通體上,不沉穩。緣於作偽者試圖做出生坑綠繡的感覺,但埋入地下做“土沁”時,時間不夠久。因為生坑綠繡幣出土時,上面的土沁顏色在視覺上有堅硬感覺,無“粉塵”蓋在上面的感覺;
叉3:形制正確,字型字形無誤,偽處在於:1,綠繡外所透露的“火氣”;2,綠繡的乾淨程度,與上面的土沁完全不是一個時間概念。銹色能到這個程度絕不是剛出窖藏,這個顏色的土沁確實剛出土的感覺;
叉4:形制正確,字型字形無誤,偽處在於:左側的“火氣”太旺(致命漏洞),明顯是批量制假時酸蝕遺漏之處;
叉5,:形制正確,字型字形無誤,偽處在於:1,“火氣”,2,製作老生坑的意圖,但是包漿不自然,蓋不住;
叉6:形制正確,字型字形無誤,偽處在於:1,綠繡的銹色不自然,乾澀,無真銹的晶體反光感覺;
叉7:形制正確,字型字形無誤,和叉6屬於一批偽品,但被土沁包裹,單從圖片上難以斷定,這枚筆者是上手後用針驗銹得出的結論,上面的土沁極其容易被刮掉,被刮下時成粉末狀,而不是薄片狀。“土沁“也被稱為“土銹”,土銹是有一定強度的,非常堅硬,脫落時往往成為顆粒或者片狀,而不是粉末狀;
這7枚是真品。但縱觀通體形制並不如上圖打紅叉的偽品形制更規範,且錢文字型也粗細不均:原因有二:
1, 貨布在新莽朝製作時,分打磨邊和不打磨邊兩種,按理都應該打磨,但事實上,不是所有貨布做到打磨邊緣,這是個事實;
2, 貨布在當時製作時分粗字版和細字版,取決於鑄錢時採用“石范“或是“陶范”所制。石范出的是細字版,陶范出的是粗字版;
勾一:綠繡透藍色(氧化銅的顏色),但整體銹色穩重,堅實,高亮處透柔光,不刺眼;勾二:銹色較重,但有自內而外的發銹感覺,銹色正常,屬於晶體反應;
勾三:標準老生坑銹色,堅實。這枚是未修邊陶范版;
勾四:標準老生坑銹色,堅實(比勾3更明顯)。這枚是亦是未修邊陶范版;右足紅銹是土壤環境的造就,雖不等同於上面藍綠銹,但絲毫沒有浮銹的感覺;
勾五:未修邊石范細字版,老生坑但土沁過重,未清理,但不妨其是真品的判斷;
勾六:修邊的石范細字版,生坑且土壤環境好,這枚與上面偽品中的叉7很容易混淆,但筆者上手用針驗銹時,土沁極難被刮下,明顯堅硬;
勾七:這枚非常有看點:此枚是修邊陶范粗字版;但改枚銹色基本全無,是一枚罕見的通體“透錫光”的精品,俗稱“水銀沁”或者“原光”;這枚有“鑄缺”,就是上面那道橫紋,這是錢範的問題,有可能這枚錢的錢範裂了所至。這枚貨布並不是傳世品,否則水銀的感覺不會這么瑩潤,時隔2千年的幣身應該有包漿,有了包漿就不會這么晶瑩;這枚也不是生坑,否則上面橫斷處下的銹色應該更顯鮮綠色;這枚應該是枚老生坑,並且在若干年前出土時的保存環境下,它的位置最好,沒有直接接觸土壤,也沒有和別的錢幣緊壓挨著一起,應該是處在一個獨一無二的包裹環境下,實為罕見,特此給予特寫圖例。
本文完。
編後語:
儘管有圖例解說,但畢竟是圖片所示,沒有上手來的更直接,所以不能完全根據圖片來斷,本文主要是提供一個參考。經驗有限,未免遺漏錯誤,歡迎指正,共同創建“去偽存真”收藏理念。
布貨十品
辛卯年癸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