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來歷
西漢從武帝
劉徹元狩五年一直鑄有
五銖錢。王莽篡權以後,對姓劉的很反感,因為劉的繁體字為卯、金、刀三字組成,因犯其忌諱,凡碰到這種字都要禁止,五銖的“
銖”字從金字旁,故就廢掉了五銖。古音“泉”與“錢”通,因貨幣如泉水一樣的流通,故正式以“泉”代“錢”。
發行背景
王莽篡奪劉漢天下後,在政治上進行殘暴統治的同時,在經濟上用改革幣制的辦法,鑄行高額而大幅度減重的錢幣搜刮人民財富。王莽制錢品種繁多,先後進行了四次貨幣改革,共發行了20多品貨幣。這些錢幣換算十分困難,每一品與其他各品之間比值、比價都極不合理。
王莽的貨幣改制大約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次是在居攝二年(7年)變漢制。他於五銖錢外更鑄大錢,徑寸二分,重十二銖,文曰“大泉五十”。又造
鍥刀、
錯刀,其形環如大錢,身形如刀,長二寸,文曰“鍥刀五百”;
第二次過了二年,即始建國元年(9年)鑄行“
寶貨”,計五物(金、銀、龜、貝、銅)六名(錢貨、黃金、銀貨、龜貨、貝貨、布貨)共二十八品。
第三次是王莽稱帝的第二年,即天鳳二年(15年)因“寶貨”極端複雜,被迫廢除,又繼續使用“小泉直”和“大泉五十”兩種錢,不久又廢除大小錢,改鑄“貨幣”“貨泉”兩種錢同時使用,以“貨布”為主幣,“貨泉”為輔幣。可謂之當時錢幣的孿生子。後來,由於“貨布”重二十五銖,“貨泉”重一銖,即一個“貨布”卻值二十五個“貨泉”,比值極不合理。
王莽政治的黑暗,幣制的混亂,私錢的充斥,加速了人民的破產。當時“富者不得自保,貧者無以自立”。米價高至每石一萬錢,甚至黃金一斤只能易豆五升。王莽從主觀出發,隨心所欲地改革幣制,濫發大錢,結果“每一易錢,民用破業”,“農商失業,食貨俱廢”。公元23年,王莽政權終於被農民起義所推翻,王莽自取滅亡。
流通歷史
天鳳元年(公元14年),更行貨布、貨泉。貨泉徑2.3厘米,重5銖,貨布重25銖,但一個貨布卻值25個貨泉,結果又引起盜鑄,許多人因犯法而淪為官奴婢。
貨泉基本都是普通品種,其中的版別有雙廓、穿上半星、穿下左決文、穿下右決文等等,帶記號的錢幣多是表明鑄地,一般雙廓版式的工藝和質量都較佳,可能是早期中央鑄造的,帶星點決文的應該是其他地方錢爐所鑄,鑄造不甚精,可能年代較晚。總體來說,前期的貨泉的大小和重量都相差不大,工藝較好,規範程度也比較高;但自
新朝晚期至東漢初年,由於持續的社會大動亂和各股起義軍、豪強武裝的相互征戰,經濟受到極大破壞,輕小劣幣及私鑄貨泉大量出現,存世所能見到的晚期私鑄貨泉其重量尚不及正常的一半。
貨泉在王莽貨幣中,是發行量最大、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
劉秀恢復帝位後,理應廢止貨泉。然而,
劉秀非但不反對王莽興鑄的“貨泉”,反而在即位之後繼續使用王莽的貨泉達16年之久。當時的百姓們早已吃盡了王莽時期錢制混亂的苦頭,人心思漢。有民謠詠道:“黃牛白腹,五銖當復”。直到光武帝建光十六年(公元40年),劉秀才聽從
馬援的建議復鑄五銖錢,是為建武五銖。
道理何在呢?劉秀雖然是開國明君,英明神武,卻十分相信讖緯迷信。有人謂:真人既出,可復漢滅莽。他即位後認真品味了“貨泉”二字,泉拆讀為
白水,貨的繁體字近似真人,合起來就是“
白水真人”。而劉秀恰好出生於南陽郡
舂陵白水鄉,起兵又滅王莽於南陽白水。劉秀就以此為“受命”之依據,認定是一種大好特好的徵兆。便認定此事與自己相關,遲遲不肯廢去。也有學者認為,貨泉之所以被劉秀沿用,是劉秀看重了“貨泉”的美感。“貨”乃是一非常突出明顯的“美女”造型,猶如清晨河邊美女沐浴;奇妙的身姿,雙腿、腰和頭部,與曲折舉起的手臂,十分形象生動。
鑄造工藝
工藝
中國古代早期使用石、陶泥、銅質陰文錢範直接鑄錢,自西漢宣帝起使用母範製成的子范疊起來鑄錢,王莽第4次貨幣改制後,基本上完全使用疊鑄工藝,成為正統的官爐鑄錢的主要方法,一直使用到南北朝以後才逐漸改為用
母錢翻砂鑄錢。 母範亦稱范母,多系銅質所鑄,先用手工刻製成陰文范,而後翻鑄成陽文范母,然後用陽文范母印製成泥質子范,再用子范鑄錢,用這種方法鑄錢比早期用陰文子范直接鑄錢,是鑄錢技術上的一次大改進,大大提高了鑄錢的效率,而且所鑄錢幣細緻秀麗。
王莽疊鑄的特點是充分利用對稱性原理,在一塊范母上,面模與背模對稱排列,利用
榫卯對稱相合,兩兩組成套盒,把許多套盒疊起來,形成規模性鑄造。
范母
有貨幣愛好者收藏有王莽“貨泉”銅母範,青銅質,該范形狀奇特,像個正方形有耳的小碟子,范背的底部為圓形,四周緩緩上升,范面為正方形,但范框頂面並非平面,而呈下垂的弧線形,弧線弦長5.7厘米,弧高0.3厘米,范框兩側有耳。范面底部為平面,有正背兩對“貨泉”錢模,中間凸起部為澆口,四邊布有對稱的定位榫印。錢模為
綠銹包漿,有的錢模的綠銹局部脫落,露出暗紅色老包漿。錢文尚清,“泉”字中豎為斷筆。范面框線和范背為黑漆古老生坑,范背銹層堅硬厚實,呈塊狀凸起,高低不平,層次豐富,個別黑銹脫落處露出綠銹。
該范的特點是碟式有耳,框線頂面呈孤線形,有耳為便於執耳操作,頂面呈弧形使泥子范有一部分露出范框之外,減少接觸面,便於脫范,是一種便於操作的設計。
“貨泉”品類較多,鑄量大,出土的“貨泉”錢範也較多,但所見面背均是平面的,此種形狀甚為罕見,也未見於著錄。
貨布
“貨布”通長5.8厘米,重15克,銅質,質地精良,形體厚重。布:古時的一種農具,錢身長方形,平首方足,腰微為凹,首上有一圓穿,穿的兩面及錢兩面均有周郭,圓穿下至方檔有一首凸起的直線,錢面模鑄有篆書錢文“貨布”二字,其書體為懸錢篆。“勢有若針之懸鋒針芒”,篆法剛中寓柔,纖細秀麗,清晰工整,布白疏勻,堪稱錢文書體中的一朵奇葩。
貨泉
“貨泉”直徑2.3厘米,肉厚0.07厘米,重約3克,銅質,銅色稍呈紅色,圓形方穿,有內外廓,正方形穿,穿之兩面有廓,錢面模鑄篆文“貨泉”二字,筆畫較細,清晰工整,“泉”字中間直豎中斷。
詞語含義
貨幣名
《漢書·食貨志下》:“天鳳元年,復申下金銀龜貝之貨,頗增減其賈直。而罷大小錢,改作貨布……直貨泉二十五。貨泉徑一寸,重五銖,文右曰‘貨’,左曰‘泉’,枚直一,與貨布二品並行。”
貨幣通稱
《晉書·食貨志》:“日中為市,總天下之隸,先諸布帛,繼以貨泉,貿遷有無,各得其所。”唐陸贄《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先王懼物之貴賤失平,而人之交易難準,又立貨泉之法,以節輕重之宜。”《遼史·食貨志下》:“遼之方盛,貨泉流衍,國用以殷。”清許光治《憑闌人》曲:“榆筴賒春驕貨泉,柳帶禁寒貪乞棉。”
財政代稱
唐元稹《授王播中書侍郎平章事兼鹽鐵使制》:“得非調陰陽撫夷夏者,不欲侵貨泉之任;而主會計校盈虛者,不得參邦國之重乎?子將兼之,允在能者。”《舊唐書·王彥威傳》:“彥威儒學雖優,亦勤吏事,然貨泉之柄,素非所長。”
國外發現
2016年1月,韓國光州廣域市在修建道路時發現一堆2000年前中國貨泉。該貨泉首次在韓國發現,且成串兒出土也是首次。這些貨泉為貝幣。貨泉只在朝鮮半島榮山江流域、南海岸和濟州等地出土過,光州出土的貨泉是中國與朝鮮半島已實現貿易往來的證據。
2017年5月18日,日本兵庫縣南淡路島市教育委員會宣布,在該市的“入田稻荷前”遺蹟中出土了三枚被稱為“貨泉”的青銅幣。據日本經濟新聞網5月19日報導,這種貨幣於公元14到40年間在中國鑄造,並於彌生時代(約公元前300年至公元後250年)傳至日本。報導稱,南淡路島市教委表示,包括本次在內,日本國內共發現179枚“貨泉”,但像本次這樣數枚錢幣呈重疊狀態被發現的情況極為罕見。南淡路島市教委負責人表示,“傳來古代中國貨幣,成為證明在彌生時代後期淡路島是海上貿易要衝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