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閣(武義抬閣)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抬閣(武義抬閣)
- 地理標誌:浙江武義
- 批准時間:2009年
- 非遺級別:省級
抬閣(武義抬閣)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抬閣(武義抬閣)是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活動簡介武義台閣是武義民間喜聞樂見的民俗表演活動。於清康熙年間盛行,流傳至今,以俞源鄉、柳城畲族鎮最具特色,其他鄉鎮村皆有。武義台閣規模浩大,參與人數者達兩三百人,浩浩蕩蕩,熱...
抬閣(義烏抬閣蹺)中國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市。
抬閣,又稱擡閣,是集歷史故事、神話傳奇於一體,融繪畫、戲曲、彩扎、紙塑、雜技等藝術為一身的特色傳統民俗舞蹈。在一個木製的四方形小閣里,有兩三個人,通常是六七歲的兒童,穿著戲服表演戲曲節目,下面則有幾個人抬著遊街,好看又熱鬧。抬閣作為中國民間迎神賽會中的一種遊藝項目,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
芯子又稱“抬閣”“高台”,是山東一種深受民眾歡迎的傳統民俗活動。閣子裡芯子流傳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南王鎮南仇東村,它源於明代正德年間,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在傳承過程中,經過老藝人不斷創新,閣子裡芯子逐漸成為了一種地方文化實踐方式。它利用鐵質支架將裝扮成各種戲曲人物的兒童表演者穩定在高竿或其他...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腦閣),內蒙古自治區土默特左旗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腦閣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地區民眾喜愛的一種民間社火,內蒙古腦閣系清代中期由晉北地區傳入,已歷經三百多年的發展演變,其中以土默特左旗畢克齊鎮的腦閣較為有名。腦閣的“腦”是山西、陝西、內蒙古等部分地區的方言,意為...
鐘郁文,男,1940年9月出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大壩高裝),申報地區為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興文縣文化館獲得“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大壩高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肘閣抬閣),安徽省壽縣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肘閣抬閣是一種綜合性的民間文藝活動形式,因由人抬著表演,故稱“抬閣”。它集造型、彩扎、雜技、戲曲於一體,充滿詩情畫意。肘閣是抬閣的一種特殊形式,流行於安徽省的壽縣和臨泉縣,因表演者利用肘部力量和技巧進行抬閣表演而得...
每年農曆五月十六,千年古鎮武義柳城畲族鎮一年一次的傳統廟會在宣平縣城隍出巡的“宣平台閣”活動中拉開帷幕。極具地方特色的擎抬閣吸引了數萬名遊客湧入古鎮看台閣,逛老街傳統廟會,品畲家風情美食,同時,也吸引了許多來自上海、杭州等地的攝影愛好者與民俗愛好者。農曆五月十六,武義縣柳城鎮一年一度的傳統廟會,...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霍童鐵枝),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霍童鐵枝流傳於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霍童鎮,其歷史可追溯到隋代。據當地史料記載,隋諫議大夫黃鞠為避煬帝迫害,徙家鹹村,後與早年定居石橋村的姑丈朱福易地而居。為報答姑丈情誼,黃鞠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一姑丈誕辰之日都要...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南朗崖口飄色),又稱“出會景”“梟色”,流行於廣東省中山市南朗街道崖口村的祭祀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南朗崖口飄色源於唐代耍菩薩的祭祀習俗,後逐漸發展成現在的表現樣式,每年農曆五月初六龍王誕時,崖口村都要舉行飄色表演。多採用民間傳說故事為表現題材,而以具有當地特色...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萬榮抬閣),山西省萬榮縣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抬閣又稱“抬角”、“抬歌”、“高抬”、“撓閣”、“腦閣”、“高裝”等,是傳統節慶活動中的一種民俗巡遊表演形式。萬榮抬閣製作工序繁多,設計複雜,物力、財力消耗大,公眾參與程度高,是融多種技術於一體的綜合藝術。2008...
抬閣(東山台閣),江蘇省省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類項目。發展歷史 東山三月會又稱東山台閣(抬閣)。顧名思義,即抬在肩上的戲台,流動在大街上的戲文,每一隻抬閣都是一幕傳統戲曲。東山台閣起源於宋代,盛行於清代康熙年間(約1670年),已有800多年歷史,是吳中民間藝術的...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浦江迎會),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浦江迎會,俗稱“抬閣”。它以中國民間傳說人物造型為主體,進行精心的藝術設計,具有驚、險、奇、怪、妙等特徵,堪稱中國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相傳浦江迎會始於宋代,盛於明清,祖上傳說是為了紀念胡公大帝。浦江農曆八月...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屏南雙溪鐵枝),福建省屏南縣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屏南雙溪鐵枝又稱“抬枰”“彩枰”,是閩東一帶節慶巡遊活動中的一種民俗表演形式,與“抬閣”“飄色”相類似。屏南雙溪鐵枝主要流傳於福建省屏南縣雙溪鎮,表演時以數名兒童扮演古裝戲劇人物,或坐或立,固定在木台鐵架上...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台山浮石飄色),廣東省台山市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台山浮石飄色是一種具有傳統特色的民間造型藝術,它始於明末清初,在廣東省台山市的浮石村一帶流傳,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每台飄色以兩個俗稱“色仔”的八到十歲兒童扮成歷史故事、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由村民用“色櫃”抬著...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吳川飄色),廣東省吳川市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據史料考證,吳川飄色藝術較早始於晚清。《吳川縣誌》記載,當時吳川梅菉出現了“轉色”。每年游神活動,若干化妝兒童坐在長方形台的轉動板凳上,由四人抬著走街串巷,時而奏樂唱曲,將板凳旋轉一周,變換造型,是以稱“轉色”...
背鐵棍(抬閣)是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地區是太原市清徐縣、晉中市祁縣、運城市萬榮縣、忻州市代縣。基本情況 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類別屬於民間舞蹈,級別是省級。傳承保護 2006年12月1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印發《關於公布山西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晉政發〔2006〕46號)》,背鐵棍(抬閣...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河田高景),廣東省陸河縣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高景是“飄色”的另一種稱呼。河田高景是流傳於廣東省汕尾市陸河縣河田鎮的一種傳統民俗,客家先民南遷到粵東山區以後,在交通相對閉塞的環境中形成了這種帶有明顯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河田高景表演定在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九...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隆堯縣澤畔抬閣),河北省隆堯縣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隆堯縣澤畔抬閣是流行於河北省隆堯縣的一種民眾性民間藝術,它源於元代末年的扛神活動,已有五百餘年歷史。澤畔抬閣較初以人扛抬神像,後逐漸演變為扛抬活人化裝的神,多表現為兩個八人抬閣形式。一般的抬閣床長1.5米、...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隆德縣高台),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隆德縣高台有四五百年的歷史,隆德縣高台是由祭神活動演化成的一種社火形式,每年正月初九定期舉行表演。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境內的溫堡、峰台、山河、沙塘等鄉鎮幾乎都流行高台馬社火。隆德縣民間文化源遠流長,社火...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章丘芯子),山東省章丘市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2008年6月7日,抬閣(芯子、鐵枝、飄色)(章丘芯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Ⅹ-87。歷史淵源 章丘芯子是一種特殊的民俗表演形式,它起源於明代,系在顫轎的啟迪下創製而成。起初人們...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寬城背桿),河北省承德市寬城滿族自治縣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寬城背桿,俗稱“背歌”,是一種上下演員合作表演的傳統民間舞蹈,是河北省寬城滿族自治縣所特有的一種藝術形式。2007年,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寬城背桿)經寬城滿族自治縣批准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年5...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金壇抬閣),江蘇省金壇市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抬閣(芯子、鐵枝、飄色)(金壇抬閣)興起於明代,在江蘇省金壇市金城鎮及周邊地區流傳,是若干童男童女扮演成古裝戲劇人物,懸立在數層四方形閣架上,由人抬著並配以吹打器樂浩蕩出行的一種民間傳統表演形式。2007年,金壇抬閣...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峨口撓閣),山西省代縣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峨口撓閣,又稱峨口抬閣、代縣抬閣,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有文字記載的傳承久遠的抬閣民俗藝術。峨口撓閣是一種特殊的百戲雜藝,流傳在山西省代縣雁門關內外,而以峨口為中心。撓閣由樂隊與表演隊兩部分組成,內容古老而傳統...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清徐徐溝背鐵棍),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抬閣(芯子、鐵枝、飄色)(清徐徐溝背鐵棍)是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藝術形式,流傳於山西省清徐縣的徐溝鎮。它吸納了民間手工技藝、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口頭文學、民間戲劇、民間雜技等兄弟藝術形式的藝術特色...
東山三月會又稱東山台閣(抬閣)。顧名思義,即抬在肩上的戲台,流動在大街上的戲文,每一隻抬閣都是一幕傳統戲曲。東山台閣起源於宋代,盛行於清代康熙年間(約1670年),已有800多年歷史,是吳中民間藝術的瑰寶。南宋初期,宋王朝南遷浙江臨安,一批中原大族定居太湖東山,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和各種民俗...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鐵棍”又稱“抬閣”、“高台”等,山西各地廣為流傳。民謠曰:“南莊的火,太谷的燈,徐溝的鐵棍愛煞人”。凡親眼看過清徐縣徐溝鐵棍的人,都讚不絕口,說它是“立體的藝術,無言的戲劇”。徐溝鐵棍已有400多年歷史。表演形式 鐵棍的表演少則幾台,多則數十台。每架鐵棍由八護...
三南桌棍 “抬閣”,又稱“桌棍”,亦叫鐵棍,流行於文水縣東北區域的南莊鎮和西城鄉一帶。“抬閣”,顧名思義,就是人們抬著一個用竹、木或鐵質材料扎制而成的類似樓閣或戲台的架子進行的一種民間表演形式。而“桌棍”、“鐵棍”則似乎是指抬著桌子表演或鐵棍抬著桌架表演的意思。
麥積高抬,又叫鐵芯子、抬閣,也稱高桿戲、亭子,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屬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春節社火中的重要表演形式。麥積高抬主要分布在麥積區的甘泉鎮、馬跑泉鎮、花牛鎮、社棠鎮、伯陽鎮及道北辦事處等十幾個鄉、鎮、辦事處。民間藝術基礎雄厚,參與民眾廣泛,屬於甘肅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