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霍童溪畔古村落,山環水繞映碧波。古樹遮蔭好襯景,只待遊人人畫軸。”這是對古鎮霍童絕美風景的讚美。古鎮歷史悠久,傳說周朝時有霍童真人,居霍林洞,由此得名。
自秦至唐末,不斷有中原文化傳入。據宋代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記載,昔有仙人霍桐住霍桐山,唐天寶六年(747年)改霍桐山為霍童山,後來逐漸形成村落。到了宋代,設三鄉六里,此地設霍山鄉,轄水滌里、霍童里。明清到民國時期的建制大致沿襲,形成了今日的霍童鎮。據明代王應山撰《閩都記》載,寧德十二都有霍童山,乃神仙霍童所居,謂霍林洞天,為天下三十六洞天第一。唐代司馬承禎修煉於茲山,跨鶴飛升,又名鶴林。如今的霍童鎮即為古時的十二都。
霍童鐵枝和霍童線獅,兩者之間在表演主題、製作工藝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都是霍童“二月二”燈會的精彩項目。霍童“二月二”燈會可追溯到隋朝,距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隋諫議大夫黃鞠為避隋煬帝迫害,遷徙鹹村,後與早年定居石橋村的姑丈朱福易地而居。為報答姑丈情誼,黃鞠就在每年農曆二月初一姑丈的誕辰舉行燈會活動。
民俗內容
表演形式
霍童鐵枝以人偶造型來表演,在中國獨樹一幟。它是一種歷史悠久、分布廣泛的裝扮型廣場遊藝表演。開始霍童鐵枝是以泥塑來表演,後來借鑑抬閣藝術,選用兒童來演出。因此其表演形式和展示內容方面,也發生了較大變化。泥塑人偶和小孩角色的表演形式,可能會同時出現在霍童鐵枝表演活動之中。
霍童鐵枝表演有一定的時間規定性。每年農曆二月,霍童鎮沿襲了千年的傳統民俗“二月二”燈會便進入空前高潮。在“大裝年”之際,霍童鐵枝、紙紮、線獅等地方絕技粉墨登場,爭相競技,四面八方的遊客、攝影愛好者慕名而來,炫彩奪目的彩燈,較具特色的民俗表演,構成了一幅綿延數公里的民俗畫卷。特別是與鐵枝同時出場的霍童線獅表演,似乎已經超越了傳統民俗節慶“二月二”燈會的範疇,成為霍童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霍童鐵枝是霍童“二月二”燈會的重頭戲。一般到燈會表演當晚7點,準備好了的近30架鐵枝、紙紮已進場就緒。《蜂猴鵲鹿》《黃鞠開鑿水利》《白蛇傳》等以神話傳說為主題的作品做工考究,人物形態惟妙惟肖。製作工藝上都是具有傳承譜系的絕活,表演時線獅顯得熱烈奔放,鐵枝則含蓄雅致,然而兩者傳達出來的意蘊和情致卻大體相似,寓意國泰民安、五穀豐登。
根據內容及表演藝術的不同類型,霍童鐵枝可分為“文枝”與“武枝”等不同表演類別。“文枝”的表演,一般以注重孝道、講究人生禮儀、描述愛情故事等內容為主,突出人們對生活禮儀的認知,對美好願望的嚮往,主要鐵枝造型有《仙女散花》《五女拜壽》《天后巡境》《鵲橋相會》等。“武枝”的表演,重在突出表現威武、征戰和勇敢的歷史、神話等場面,彰顯對正義的追求和對邪惡的鞭撻,一般以具有傳奇神話色彩的劇目為藍本,如《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三借芭蕉扇》等鐵枝造型。至今,霍童鐵枝還保留著這兩種演出形式。過去鐵枝一般在節日、慶典、神誕、廟會時舉行,現在多數地方固定為每年的元宵節期間即農曆正月十三至十五舉行。
音樂唱腔
霍童鐵枝融匯了福建詔安鐵枝戲的表演藝術特色。鐵枝戲起源於唐、興於宋,由紙影戲發展而成。藝人雙手操縱三根鐵枝上的木偶進行表演,其音樂以潮州調、外江調為主,內容與流行的四平腔、傳奇相融合,主要角色行當為生、旦、淨、末、醜、雜。霍童鐵枝里的這些造型,往往也是一應俱全。
分布地區
霍童鐵枝是福建省寧德市霍童古鎮的漢族拾閣民俗表演藝術形式,流行於閩東的福鼎、福安、霞浦、蕉城、周寧等地,核心傳承地霍童鎮,先後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最美村鎮”。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霍童鐵枝是寧德地區民間節慶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反映著當地民俗風情的重要特點,為福建民間藝術的研究提供了鮮活的材料。
傳承人物
2008年霍童鐵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黃振偉等被列為霍童鐵枝的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寧德市蕉城區霍童鎮文化服務中心獲得“抬閣(芯子、鐵枝、飄色)(霍童鐵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抬閣(芯子、鐵枝、飄色)(霍童鐵枝)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寧德市蕉城區霍童鎮黨群服務中心。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4年3月22日,蕉城霍童溪杯”第六屆寧德好風光全國攝影藝術展在千年古鎮——福建寧德市蕉城區霍童鎮啟動,活動上表演了霍童鐵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