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峨口撓閣)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峨口撓閣)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峨口撓閣),山西省代縣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峨口撓閣,又稱峨口抬閣、代縣抬閣,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有文字記載的傳承久遠的抬閣民俗藝術。峨口撓閣是一種特殊的百戲雜藝,流傳在山西省代縣雁門關內外,而以峨口為中心。撓閣由樂隊與表演隊兩部分組成,內容古老而傳統,形式獨特而別致,道具原始而質樸。樂隊有鼓、嗩吶、笙等八種樂器,表演隊伍一般由六十架(組)左右的撓閣組成,每架(組)兩人,成人兒童各一人,特殊架(組)三人。小演員一般要選五六歲的漂亮兒童,裝扮成各種各樣的古裝戲劇人物後站立在特製的鐵架上,用寬布帶綁縛固定,再由體魄健壯、音樂感強的成年男子撓在肩上。表演開始,原始奔放的樂曲響起,下面的壯漢邁開粗獷沉穩的步伐,肩上的小演員隨著翩翩起舞。歡快熱烈的樂曲聲中,兒童與壯漢舞在一起,演員情緒與音樂氛圍融為一體,民眾的狂歡達到高潮。

2008年6月7日,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峨口撓閣)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X-8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峨口撓閣)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山西省代縣
  • 遺產類別:民俗
  • 遺產編號:X-87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表演形式,劇情內容,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關於峨口撓閣的歷史發展概況,代縣的史志工作者通過長期考察,追溯並考證了峨口峨口撓閣的歷史,通過對文獻記載的梳理和對實物存留的研究,並結合當地流傳的口頭資料,總結了峨口峨口撓閣經歷的六個歷史時期。
(一)原始社會有巢氏至秦代模仿樹源生態的生髮期。衣食住行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生活的必需之物,與人類的生存延續息息相關,巢居是人類較為原始的居住類型之一。人類這一發明值得在每年的喜慶活動中慶祝一番,體現在峨口撓閣中便是必須以樹枝作為硬體裝飾,同時可以使處於高空的兒童有“樹”可依,確保他們的安全。
(二)漢代至南北朝無伴奏表演到器樂和舞蹈“相和”的轉型期。西晉惠帝登基後不久,大規模的胡族叛亂就發生了,人民的生活難以安定,社會動盪不安,造成中國歷史上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人主中原的胡族成分複雜,主要有所謂的“五胡”。實際上,從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開始,到魏晉南北朝結束這段混亂局面止,這個時期有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胡人人主中原以及胡漢文化融合。人主中原的胡人在被漢文化漢化融合的同時,也為漢人注入了胡文化的新鮮活力。於是,峨口撓閣這種文化也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其配樂的腔調有一部分源於中國北方古代少數民族的胡調,這正是胡漢民族交融的實證。
(三)隋唐至民國的表演、服飾及伴奏相配套的成熟期。在北方取得了政權的胡族在文化上被逐漸漢化。這一時期,作為在中原具有絕對文化統治地位的漢族同樣汲取了其他各民族的文化精髓,為隋唐時期的高度繁榮,注入了新的文化基因。在隨後的發展歷程中,“撓閣"的服飾、伴奏等都逐漸趨於成熟。
(四)新中國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初期的輕鬆發展期。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代州地區的文化進入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新時期。城鄉廣大人民民眾的業餘文化活動十分活躍,民眾性的演出蔚然成風,峨口鐵礦還建了工人俱樂部、文藝演出隊等。
(五)“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冷落沉寂期和改革開放的繁榮復興期。1966年“破四舊”(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運動開始以後,一切外來的和古代的文化都成為掃蕩目標。峨口撓閣也不例外,停辦了好多年。直到1982年才開始重新把“紅火”辦起來,並且得到了民眾的較好評價。
(六)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工程"後的弘揚發展期。1985年,羅繼蟬開始對峨口撓閣進行整理;1995年,李潤召組織數村藝人成立表演隊;2001年,李敢峰挖掘整理拓展從藝隊伍,整理套路,並且率領著峨口撓閣隊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文藝表演活動。

民俗內容

表演形式

峨口撓閣的表演隊伍由樂隊與表演隊兩部分組成。樂隊的樂器有鼓、嗩吶、笙等8種;表演隊伍一般由60架(組)左右的撓閣組成,每架(組)2人,分大人小孩各1人,特殊架(組)3人。小演員選五六歲的漂亮小孩,裝扮成各種各樣的古裝戲劇人物,站立在特製的鐵架子上,用寬布帶綁縛固定好,由體魄健壯、音樂感強的成年男子“撓"在肩上。當原始奔放的樂曲一響,下面的壯漢邁開粗狂沉穩的舞步,帶動上面的小演員翩翩起舞。背縛撓閣架子的壯漢,腳下用力,氣沉丹田,以腰為軸,扭動大胯,把握重心,張弛有度地扭動,並遵照指揮發令,不時變化隊形。舞步時而沉穩輕緩,時而碎步疾走,時而左右穿梭,時而前後挪動,如鳳凰展翅,似蛟龍遊動,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撓閣架上的小孩則依下面壯漢給的力度,甩動水袖,或上下、或左右,或輕柔、或奔放,個個娉婷婀娜,如仙女下凡,令人流連忘返,百看不厭。峨口撓閣在表演時,撓閣者跳著非秧歌非高蹺的步伐,舞步變換複雜;撓閣架上的兒童,甩手袖、翻跟頭,借撓閣者之力盡情舞蹈,表演奔放粗獷,左右逢源,充分體現了奔放粗獷的原始神性特徵,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
峨口撓閣的亮相形式為“四方團圓”,經過對扭、走“8”字、圓場轉、插花等一列形式變化,撓閣隊伍變換成四路縱隊,面向正前方的觀眾原地扭動,點頭致意。在亢奮熱鬧的音樂聲中,小孩與壯漢舞為一體;演員的熱情與音樂氛圍融為一體;撓閣的表演內容、觀眾的永久期盼與天神的意旨渾然體。

劇情內容

峨口撓閣的表演內容,與全國其他各地的抬閣所表現的內容基本相通,也是取自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和名著人物及戲曲的藝術造型,同樣包括在其他地方抬閣中經常演繹的《紅樓夢》《西遊記》《白蛇傳》《梁祝》等。但是,峨口撓閣造型與全國各地抬閣的較大不同是,所表現的重要的內容比較集中在楊家將傳說故事中的各種人物造型。可以這樣說,峨口撓閣中的造型或扮相,幾乎都是楊家將戲劇人物故事的形象演繹。楊家將傳說、楊家將武術套路等對峨口撓閣的造型藝術影響較大。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峨口撓閣集中反映了代縣民間藝人的高超技藝,表現出這一地域的文化特色。發掘、搶救、保護峨口撓閣,有助於提高人民民眾的整體素質,促進民族文化事業的發展。
傳承狀況
由於時代的變遷,峨口撓閣已陷於瀕危狀態,急需保護。
傳承人物
郝來喜,男,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峨口撓閣),申報地區為山西省代縣。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代縣文化藝術館獲得“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峨口撓閣)”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峨口撓閣)(山西省代縣民俗)項目保護單位代縣文化藝術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9年1月11日上午,代縣峨口鎮黨委、政府在綜合文化站廣場隆重舉行首屆文化旅遊節暨冰雕藝術節,活動上表演了峨口撓閣。
2021年2月17日,山西省忻州市代縣每年春節都要舉行社火活動,峨口撓閣是當地春節民俗活動中受歡迎的表演藝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