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屏南雙溪鐵枝大約在明代後期、清代初期從福建泉州一帶傳入閩東沿海地區,曾流行於福鼎、蕉城、屏南、福安、霞浦、壽寧等地。據鐵枝老藝人們介紹,從乾隆年間(1736—1795年)開始,每年農曆元宵節期間,即正月十三至十五,就有迎春接福的搬鐵枝民俗活動,以祈求四季平安、風調雨順、年年有餘。搬鐵枝與鬧元宵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夜幕降臨,萬家燈火,禮花齊放,人流如織,熱鬧非凡,而鐵枝精巧的造型、多彩的燈光,更把春節民俗活動推上高潮。
民俗內容
表演形式
屏南雙溪鐵枝展示表演主要有三種形式。
一是彩台。彩台上豎一根鐵枝,表演時由一名兒童靠在鐵枝上站好,再用腰帶固定牢。兒童一般為七八歲,裝扮成《觀音蓮蓮》《麻姑獻壽》《何仙姑提花籃》等人物,由兩個人抬著走。
二是鞦韆架。用木頭做成圓形架子。圓架上分別安放4張小椅子、4個小童固定編坐在上。小童一般為五六歲,化裝成二十四孝子之一的小黃香、讓梨的孔融、砸缸救小童的司馬光和上書救父的小靚瑩等人物。抬起時,鞦韆架可以轉動,4個小童一上一下輪流旋轉。
三是桌子戲。用水材搭台一座,由兒童裝扮成民間故事或戲劇中的各種人物造型,如《穆柯寨招親》中的穆桂英、楊宗保,《龍風呈祥》中的劉備、孫夫人、吳國太,《唐僧過西天》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以及《關公讀春秋》中的關公、關雲、周倉等。在彩台上或坐或立,由人抬著邊游邊舞。再如《仙女散花》,台上四周12名仙女,拉著從台座四周飄灑出來的彩色花帶,翩翩起舞;台上的仙女則手持花籃,單足點踩在仙桃尖上,把吉祥花朵撒滿人間。
表演設計
屏南雙溪鐵枝與全國各地的抬閣一樣,關鍵都在“機巧”的設計上,而且每個節目都必須有不同的“機巧”。機巧稱“活機”,它是個秘密,演員上架時,不能讓外人看見其中的奧妙,觀眾不可知,這樣能使觀眾在欣賞中產生懸念。如在傳統劇目《許仙借傘》中,許仙持傘立於台上,白素貞則足踩在傘沿,當傘旋轉時,白娘子身軀也跟著轉動。而《哪吒鬧海》讓海蚌立於哪吒手中的鐵環上。《黛玉葬花》則讓黛玉肩扛一把鋤頭,鋤柄尾上掛一個花籃,花仙立於鋤柄末端。這都憑藉鐵枝的巧妙設計。
造型道具
屏南雙溪鐵枝造型設計獨特,展示形式多樣。一般每架鐵枝高3—5米,3層或5層不等,由8—16名青壯年扛著前行,同時還有樂隊、鼓手、燈光、指揮等,共同組成一支龐大的巡遊表演隊伍。
屏南雙溪鐵枝的底座多為方形或圓形。底座高度一般在3尺左右,直徑7.5尺,用木頭做成,四周圍上布,並進行各種裝飾。台下面的“機關”被一個木箱子套住。演員上架後,高度可達丈余。下面的演員“托起”上面的演員,高可達3層,各層演員,旋轉快慢,往左往右,全憑演員自己掌握控制。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屏南雙溪鐵枝是屏南縣乃至閩東民俗文化的集中體現,具有獨特的歷史學、民俗學和社會學研究價值。
傳承狀況
屏南雙溪鐵枝在現代化和城鎮化的衝擊下,也存在著諸多傳承和保護難題。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
屏南縣雙溪鎮雙溪社區居民委員會獲得“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屏南雙溪鐵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該項目保護單位江油市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6年2月22日,寧德市屏南縣雙溪古鎮舉辦雙溪元宵燈會,燈會上表演了屏南雙溪鐵枝。
2019年2月19日,福建省屏南縣雙溪鎮舉辦了元宵節鐵枝巡街,活動上表演了屏南雙溪鐵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