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大壩高裝)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大壩高裝)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大壩高裝),四川省興文縣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大壩高裝表演是流傳於興文縣大壩苗族鄉一帶的川南獨有的漢族民間文化活動,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一般在農曆二月初二“文昌會”上隆重上演。農曆二月初二是文昌菩薩的生日,是興文當地的傳統節日,為了新的一年平安幸福,民眾舉辦眾多活動為文昌菩薩生日助興,祈求菩薩保佑,這天所舉行的活動就叫“文昌會”。按照川南習俗,文昌會後,傳統的農曆新年才算結束。高裝屬於“抬樁類”民間藝術,是一種融戲劇造型和雜技表演為一體的民俗活動。每台裝都用大型方桌和多根抬桿捆綁而成,造型分為上、下兩層。一架高裝上一台戲,過去這些戲均為《天仙配》《西遊記》《水漫金山》等川劇名段,全台戲一般5—9人,均按劇中人物要求化妝穿戴,並持各自應有的道具。表演時,每台戲分別由10多名精壯漢子抬著約4平方米的木製巨型方桌,方桌平台上5至6人分站四周,表演者不說也不唱,全由觀眾根據造型認定劇目,理解戲意。因此,大壩高裝被譽為“不說不唱的空中戲劇”。

2008年6月7日,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大壩高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Ⅹ-8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大壩高裝)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四川省興文縣
  • 遺產類別:民俗
  • 遺產編號:Ⅹ-87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表演形式,表演內容,傳承保護,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大壩高裝是一個文化藝術與宗教活動相結合的產物。據當地人說,文昌帝君全稱為文昌梓潼帝君,簡稱梓潼帝君、文昌君,是保護文運與考試的神祇。玉皇大帝令其掌管文昌星神之府並主管人間祿籍。從漢朝以來,對文昌君的信仰從未淡化過。全國各地多建有文昌宮、文昌祠、文昌閣。官府和當地文人學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奉祀。舊時,學子想高中狀元三甲,都會到文昌帝君前祈禱許願。讀書人出門在外也要請一尊文昌神像,以便隨時祭拜求助,是中國南方多地的傳統。祭祀文昌帝君在香港、台灣地區也較為流行。農曆二月初二是文昌帝君的誕辰,舊時各地土人皆於是日舉行文昌會,相沿成俗。人們都把這天的祭祀活動或廟會叫“文昌會”,由於文昌菩薩出生在梓桐,故又叫“梓桐會”。高裝選在文昌會這天舉行,就是利用祭祀活動為文昌菩薩生日助興。久而久之,大壩的“高裝會”“文昌會”“梓桐會”融為一體。
拜文昌帝君,是因為歷來老百姓就信奉文昌帝君是主管文化教育的,是施行教學考試的,是懲惡揚善的,是扶助苦難百姓的。
據《古鎮大壩》記載:在清光緒十七年,由於大壩辦高裝會舉行了隆重的祭祀文昌帝君的祭典活動,在那一年春闈、秋闈中一下子就高中好幾位舉人、拔貢、秀才、生員。清朝年間,興文縣大壩苗族鄉先後出了5個秀才、3個進士、2個貢生、1個舉人,被人們傳為文昌會辦高裝、敬菩薩得到的報答。這些文化思想都大大地注入大壩高裝文化的血液之中,使大壩高裝的文化影響力產生了質的變化和飛躍。因而,興文縣的建武、九絲、晏陽、久慶、金鵝等鄉鎮都舉辦“高裝會”,以紀念文昌菩薩生日,並祈禱地方多出人才。高裝會通過祭祀文昌菩薩的形式表演豐富多彩的節目,後來逐漸成為一項集戲劇、雜技、舞蹈、美術、音樂於一體,備受人民民眾喜愛與歡迎的民間民俗遊藝活動及藝術形式。

民俗內容

表演形式

大壩高裝屬於抬樁類民間藝術,是一種融戲劇造型和雜技表演為一體的民俗活動。每台高裝都用大型方桌和多根抬桿捆綁而成,造型分為上、下兩層。方桌中央有一根高達5米的鐵樁,稱為裝亭,頂端站著劇目的主角,一直都由姑娘裝扮,俗稱“高裝姑娘”。方桌上站著5—6個劇中的配角,表演者都身著美麗的戲裝,表演以折子戲為主,多為傳統造型劇目。高裝底座平台為正方形,直徑2米、高1.6米,全為雜木製成。平台中央有根鐵樁,高達3.27米,稱為裝亭,平台與裝亭組合後由棉布圍扎裝飾為一個戲台,再由兩根特大長木槓從兩側將戲台夾牢,由16個彪形大漢抬著遊街。

表演內容

一架大壩高裝上有一個戲,這些戲均為川劇名段,如《天仙配》《西遊記》等。全台戲表演者一般5—9人,均按川劇人物要求化裝穿戴,並持各自應有的兵器用具。平台正中的鐵樁頂上必須有一個人,且都是戲中主角,如《白蛇傳》中的白娘子等;平台上則是戲中其餘要角。遊動時,平台上的人可以舞刀弄棒,搖扇揮巾;鐵樁頂的“主角”由棉布纏住腰、腿,取一定姿勢固牢在鐵樁頂上,鐵樁下段則由與樁頂之人密切相關的人用手扶住,如高裝上的戲為“穆桂英掛帥”,站在樁頂之人是穆桂英,用手扶槍的人就是楊宗保。行動中,高裝兩側還各有一名大漢手持2.67米護叉,保護著亭頂之人。
一般情況下,大壩苗族鄉都在農曆二月初一至初二兩天舉行高裝會,每屆高裝會設定的高裝架數不等,但大都為4—8架。樁上之戲一天一換,白天遊街結束,晚上則將樁上之戲移到地面戲台上正式演出,故十分吸引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人們不願意自己家的女孩演高裝,只能讓長相俊秀的孩子男扮女裝。據興文縣苗族文化促進會副會長楊永華介紹:大壩有位87歲的老人,過去就經常扮演高裝姑娘。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大壩高裝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深受興文縣人民的喜愛,成為研究當地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生動資料。
傳承人物
鐘郁文,男,1940年9月出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大壩高裝),申報地區為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興文縣文化館獲得“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大壩高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大壩高裝)”項目保護單位興文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4年4月30,四川宜賓興文縣中國非遺2014“大壩高裝”文化節在古鎮大壩舉行,活動上表演了大壩高裝。

文化軼事

傳說有一個出生在四川梓桐縣的人叫張亞子,此人修道成仙,被封為文昌菩薩,即文昌帝君,專管人間功名利祿。農曆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的生日,也就是文昌帝君張亞子的誕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