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抬閣起源於中原地區的迎神賽會活動,後逐漸傳到東南沿海及西北地區,在清代盛行一時,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20世紀90年代,萬榮抬閣的發展達到高峰。
民俗內容
設計製作
篾架子即用一根粗細合乎要求的鐵棍或鋼筋,用火反覆鍛造成所需的各種彎形。這是抬閣的關鍵所在,彎度形狀要精巧,最主要的是找準重心以及掩飾物的支點等,它關乎到抬閣的安全問題。
架子的固定、運載早期使用木製車腳的軸承連線固定牢靠,將土袋或沙袋裝入平車以平衡重心。現大多直接在嘣嘣車或小平車上用鋼筋鐵絲固定,既方便又安全,這也是抬閣安全的關鍵環節。
角色行當
萬榮抬閣的特點之一就是以年齡引寵。抬閣架上的各種角色全部由3到8歲甚至更小的兒童飾演,一是減輕抬閣的重量,二是以年齡幼小、天真可愛吸引觀眾,增加觀賞效果。要求是年齡小、活潑可愛;身量輕、藝高膽大;不怕苦,堅持到底。相傳誰家小孩被選中,就能逢凶化吉,福星高照,平安富貴,更有甚者把選中的男女小孩作為以後的擇婚參照。
道具服裝
每架抬閣所需的道具、模型都是由村裡的能工巧匠根據要求精心製作而成。有的工匠既是設計者,又是製作者。每年不到正月初五,工匠們就開始張羅,基本材料有木料、鋼筋、鐵棍、鐵管、軸承、鐵絲、鐵卡子、油漆、紙張、繩索、膠水等。早期服裝都是被選中的小孩家自己提供,服裝有講究,上檔次,已改由村、組統一購置。演員的臉譜由村里老藝人按節目中的人物造型精心化妝。
綁抬閣
即小演員化妝後往抬閣架子上綁。首先上面由抬閣的設計製作者將小演員抱上相應位置,也叫“ 上架” ,然後用布條、綁帶把小演員固定在架子上,用服裝、道具把鐵架子偽裝掩飾起來。
造型特色
抬閣活動中由數名兒童扮作古裝戲曲人物,根據劇情組成精彩的造型,固定在四方形閣子的鐵柱和支架上,由人抬著行走。抬閣傳統造型多取自《梁山伯與祝英台》、《天仙配》、《白蛇傳》、《西遊記》、《昭君出塞》、《藍橋會》、《黃鶴樓》、《打漁殺家》等劇目,造型高度在3至5米左右,閣子3層至5層不等,一般每層1人,也有的底層4人,中層5至6人,頂層1人。抬閣巡遊時,一般用到4架閣子,多時可達6架甚至8架,每個閣子由4人或8人扛著前行。
文化特徵
萬榮抬閣立意新穎,內容豐富,以奇制勝,以險絕倫。一出折子戲,一個故事,一段傳說就是一架抬閣,各有特色,可達到出神入化的程度。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萬榮抬閣特色鮮明、造型別致,被譽為“空中舞蹈”、“無言戲劇”,具有較高的藝術研究價值。
傳承狀況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抬閣活動漸趨式微,農村中出現了抬閣製作技藝後繼無人的狀況,相關的搶救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由於抬閣沒有明顯的經濟效益,所以年輕人不願參與,更不願學習傳承,萬榮抬閣已面臨後繼乏人的局面,急需保護。
傳承人物
高裕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抬閣(芯子、鐵枝、飄色)(萬榮抬閣)代表性項目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08年6月7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
萬榮縣文化館獲得抬閣(芯子、鐵枝、飄色)(萬榮抬閣)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抬閣(芯子、鐵枝、飄色)(萬榮抬閣)項目保護單位萬榮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主要演出
2019年1月,萬榮抬閣參加2019“古中國·大運城”民俗文化旅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