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閣(芯子、鐵枝、飄色)(隆德縣高台)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隆德縣高台)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隆德縣高台),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隆德縣高台有四五百年的歷史,隆德縣高台是由祭神活動演化成的一種社火形式,每年正月初九定期舉行表演。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境內的溫堡、峰台、山河、沙塘等鄉鎮幾乎都流行高台馬社火。隆德縣民間文化源遠流長,社火類型繁多、品種齊全,高台馬社火、獅子、高蹺、推推車、趕毛驢、花船、秧歌隊、竹馬、彩車、腰鼓隊、喜人等民間社火表演形式,包含著表演、造型、語言、彩繪、手工製作等多種藝術內容,成為六盤山區民間藝術的活化石。

2008年6月7日,抬閣(芯子、鐵枝、飄色)(隆德縣高台)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Ⅹ-8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抬閣(芯子、鐵枝、飄色)(隆德縣高台)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
  • 遺產類別:民俗
  • 遺產編號:Ⅹ-87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表演形式,表演布局,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高台馬社火是馬社火和高台社火的綜合藝術,隆德社火可追溯到元明時期,其中馬社火源於古俗祭祀和節慶活動,社火表演人物穿戴傳統戲劇服裝扮成各種戲劇人物,每人騎一馬,手持兵器或其他道具,做出一種固定的姿勢列隊表演。發展到現代,高台社火一般是在拖拉機拖車上固定一根或幾根丈余長的木椽或鐵桿,再在桿的頂端設計各種人物排布造型,表演者被固定在高高的木架或鐵架上面進行表演的一種社火表演形式,既有雜技之險,又有舞蹈之美,具有鮮明的地方鄉土特色。
據《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寧夏卷》介紹,隆德縣高台馬社火是一種沒有語言的靜態造型舞蹈。它與其他地區的不同點,是把馬社火的裝扮融入高台社火之中。不過,最初高台和馬社火是分開的,後來才融為一體,便稱為“高台馬社火”。高台是把扮成戲劇人物的小孩分別固定在供桌上進行表演,再用道具、花卉、草木、動物及亭榭諸物巧妙偽裝遮掩,給人以玄妙之感、雕塑之美,通常在祭祀祖先活動時使用。而馬社火是在馬背上塑造人物形象,它是六盤山區民眾在街頭村落集體表演的一種社火形式。在古俗大慶大祭之際活動,山民們裝扮一折馬社火,是為滿足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為了祈盼五穀豐登,生活幸福的物質要求。馬社火追溯其年代,至少有四五百年的歷史。
過去,由於山區地形複雜,道路難行,各村落要參加廟會、抬上供桌,必須騎馬,給馬披紅戴綠,立於馬上的人物裝扮是模仿古代戰爭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一村人或幾村人結團聚群,抬上供桌,一人牽馬,一人騎於馬上,裝扮成古代戰爭時期的英雄人物形象,隨著供桌行走,故稱“馬社火”。馬社火隊伍一路敲鑼打鼓,走村串巷,所過村莊的人家,都要鳴炮焚香恭迎。
20世紀80年代後,隨著經濟發展、道路拓寬,已很少用馬裝扮。
到20世紀90年代,原來由數人扛抬改為小型拖拉機或汽車載行,使高台形式更加多樣。在當地,這些都被統稱為“高台馬社火”。

民俗內容

表演形式

隆德縣高台在造型上大膽奇特,與周邊地區的高台藝術形成鮮明的對比,以突出隆德高台獨特的魅力。隆德高台往往在同一種類型的骨架上能製作出完全迥異的立體造型來,這就需要藝人們靈活地運用藝術技巧,通過對周圍環境的塑造,讓它“活”起來,以獨特的形式展現在人們眼前,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比如說,在製作過程中,讓“角色”或站、或臥、或騎、或坐在山上、石上、虎上、蓮花上等。根據每年不同的年份,隆德地方高台會特地增加與之年份想呼應的人物造型。例如今年是蛇年,藝人們在製作時,會增加由小演員扮演的青蛇或白蛇,或者是搭成蛇形狀的骨架,用紙糊起來,再用顏料等畫出蛇的眼睛及身上的花紋,表演的時候讓工作人員在下面舞動,使蛇的形象更加栩栩如生,造型奇特、逼真,令人嘆為觀止。另外,周邊裝飾環境不同、人物俯仰的角度不同、道具不同、服飾色彩不同,姿勢和動態不同,高台的造型也就不同。比如隆德高台社火《萬仙陣》中,眾神仙或駕鶴、或足登蓮花,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地排列著,彩帶飄動、祥雲繚繞,神秘而壯觀。這樣才能使這門獨特的民間藝術傳承至今。

表演布局

隆德縣高台的布局講究有高有低、錯落有致。製作時首先是對骨架的製作,是在用厚木做的供桌上鑿出一個圓孔,然後穿上木棒芯(後面用鐵、銅為芯),芯的下端連線磨盤等重物固定,防止傾斜,上面部分製作成不同層次的框架,把扮演成戲劇人物的小孩固定在鐵架上,一般的高台都有2米多高,孩子們必須順著梯子爬上去,再由工作人員將他們的身體和高台牢牢地固定在一起,以保證安全,而露出的部分就用彩帶、花草、亭榭、吉祥物等戲中道具或者用演員們寬鬆的戲裝巧妙的遮掩起來,讓觀眾看不出一點破綻。比如騎馬的“角色”,“角色”(小孩)的腿是假的,真腿卻固定在馬身體內的骨架上,但在觀眾看來卻是沒有任何變化。又比如“五行山”,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只露出頭,形象十分逼真。而“角色”在裝扮上實際是坐著的,把製作的假山挖一個頭大小的洞讓“角色”的頭露出來,身子藏在平台里,演員也可以堅持很長時間,不至於很累,但在觀眾看來卻是“孫悟空”真的被重重地壓在五行山的下面,讓觀眾也為之揪心。高台在裝飾、技巧、高度上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及發展。以前的高台都是由人們抬著供桌上布置好的造型步行,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都用汽車等來裝高台。其次,高台的層次也增多了,最高可達到8米,製作工藝越來越精巧細膩。利用力學原理,工作人員在車廂內放好坐盤,裝上滾珠、齒輪等,可以旋轉、升降。表演時車在行走,工作人員在裡面撥動齒輪,整個高台就能旋轉起來,各種人物造型也翩翩起舞,這樣的製作,虛實相生,動靜結合,才顯得玄妙有趣。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隆德縣高台是隆德人民世代傳承的珍貴傳統藝術,具有較高的民俗學和民間藝術研究價值。
傳承狀況
隨著現代化的快速發展,隆德縣高台日益受到冷落,發展空間不斷縮小。眾多老藝人年事已高,後繼乏人,隆德縣高台瀕臨消亡,亟待保護。
傳承人物
梁爾敦,男,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抬閣(芯子、鐵枝、飄色)(隆德縣高台),申報地區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隆德縣文化館獲得“抬閣(芯子、鐵枝、飄色)(隆德縣高台)”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抬閣(芯子、鐵枝、飄色)(隆德縣高台)項目保護單位隆德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3年2月9日,寧夏固原市隆德縣山河鄉王莊村高台馬社火鬧新春。
2015年3月6日,寧夏固原市隆德縣舉行萬人社火大巡遊,活動上表演了隆德縣高台抬閣“高台馬社火”表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