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閣(芯子、鐵枝、飄色)(清徐徐溝背鐵棍)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清徐徐溝背鐵棍)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清徐徐溝背鐵棍),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清徐徐溝背鐵棍)是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藝術形式,流傳於山西省清徐縣的徐溝鎮。它吸納了民間手工技藝、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口頭文學、民間戲劇、民間雜技等兄弟藝術形式的藝術特色,被稱為“空中舞蹈”“無言戲劇”“活動雕塑”“流動雜技”。

2008年6月7日,由山西省清徐縣申報的抬閣(芯子、鐵枝、飄色)(清徐徐溝背鐵棍)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Ⅹ-8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抬閣(芯子、鐵枝、飄色)(清徐徐溝背鐵棍)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山西省清徐縣
  • 遺產類別:民俗
  • 遺產編號:Ⅹ-87 
  • 保護單位:清徐縣文化館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活動用品,制彩工藝,鐵棍語言,服裝特徵,表演劇目,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狀況,保護措施,社會影響,主要活動,獲得榮譽,衍生作品,

歷史淵源

徐溝背鐵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金大定二年(1162年),靠天吃飯的農民對雨的祈盼尤為強烈,時遇大旱農民便上廟求神祈雨,偶爾得雨便抬神遊行,以示謝恩。在抬神這天,人們還要抬上一男一女兩個小孩作為侍神的童男童女,當時人們稱之為“抬閣”,此即鐵棍的前身。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當時由“十老社”出面,帶領民眾求神祈雨,在如願後的謝神儀式中,為顯示隆屑船辯拔重,在原來童男童女的抬閣形式啟發下,經過人們的精心設計,裝制演示《鳳凰拉車龍打傘》《蟠桃會》《靈芝化三仙》等神話故事,並增加了將童男童女由一個大人頂在肩上,赤腳行走以示虔誠的“走閣”活動,也是背棍的雛形。
清鹹豐年間(1851年—1861年),徐溝東南坊人張聯輝(又名張老六)在河南項城縣水寨經商,交官結府,生意興隆。為招攬商事,張聯輝曾把徐溝的背棍鐵棍帶到河南水寨、周家口一帶去進行表演,每到一地均受到當地民眾歡迎,這一活動在當地傳授並繼續開展下去。
清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山東長山人王勛祥任徐溝知縣,正月十五看了徐溝的背棍鐵棍後,下令各街坊大鬧紅火三天,並要求在棍式的製作上各顯其能。於是各街的能工巧匠爭相獻計,把各自的背棍、鐵棍裝飾得花團錦簇,爭奇鬥豔,促進了這一民間藝術的發展。
1925年徐溝人張稱心將原來直頂背上的舊式背棍改為“穿袖手扶”的上中下三截棍,將原先方型插頭改為圓型,使背棍在行進表演時自動旋轉,成為妙趣橫生的新式“旋轉棍”。背鐵棍“制彩”可稱得上張稱心的絕活,他把背鐵棍上下參演者與戲曲人物故事情節有機結合,再同精心設計製作的體現戲劇、故事情節的花鳥、山水、院落等靜物碑仔巧妙地融為一體,觀眾很難看出人與人、人與物相連的痕跡。此後,每年正月十五即形成鬧紅火背鐵棍的傳統習俗。各家的男孩女孩都把自己能上背棍、鐵棍視為一種榮耀,認為參加者男好娶、女好嫁,象徵著自己的一生幸福。

民俗內容

活動用品

鐵棍分平棍和轉心棍兩種。轉心棍又分為大轉心棍和小轉心棍。每根鐵棍上一般設定2-4人,根據故事內容也可設定5人。經常見到的是2人或3人。
背棍分為單人棍、雙人棍、三人棍、活心棍四種。單人棍就是指一個人背一個小演員,雙人棍為一個人背兩個小演員,三人棍為一個人背三個小演員。活心棍又稱馬馬棍或跑馬棍,這種棍由於棍的特殊裝置,小演員在表演時可四面轉動。

制彩工藝

制彩工藝是徐溝背鐵棍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徐溝背鐵棍的一大特色。既要符合故事的主題思想和內容要求,又要精細美觀。制彩工藝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背鐵棍的整體效果,所以制彩工藝是背鐵棍的一絕。
彩子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工藝制彩,另一墊譽達艱種是真彩(即實物標本,又稱實彩)。製作實彩時時一定要選用質地堅韌而重量極輕的原料,不可因為彩子而增加背鐵棍的重量。制彩前要根據故事的要求,確定反映的道具景物和人物之間的相互關係,然後決定裝彩的部位和制哪種彩子。背棍的彩子全在中截棍上。
常用的制彩工具:剪刀、鏟子、錐子、手工刀、泥刀、刷子、畫筆、毛筆、鉗子(俗稱夾剪)、鋸子、斧子、刨子等。

鐵棍語言

為便於行擔贈催進中的統一指揮,徐溝鐵棍還專門設定了一套專用的鐵棍語言,俗稱“號子”。這種“號子”殼艱凝可在鐵棍前進、後退、左彎、右拐、爬坡、過礙、穿越橋樑和城門洞時,達到互相照應、統一指揮、步調一致的目的,不致與觀眾的混吵聲混淆聽不清而出事。

服裝特徵

鑼鼓隊的服飾,以前是古代士卒的妝扮或武術服妝扮,現服飾和扮相與以前相比又有很大不同。頭部裝飾仿古典的盤頭,插著宮花,身穿統一的鮮艷的運動服,腳蹬著黑色皮鞋。

表演劇目

鐵棍刪烏棄的表演劇目主要有:《紅樓夢》《西廂記》《孔雀公主》《楊門女將》《茶瓶記》《蝴蝶杯》《黃河陣》《百花亭》《梅降雪》《三姐下凡》《天女散花》《紅燈記》《各民族大團結匙灑再》《手捧寶書暖胸懷》等劇目。
背棍的表演劇目主要有單人棍、雙人棍、三人棍以及活心棍等劇目。
單人棍:《打麵缸》《許仙借傘》《鐵弓緣》《劉姥姥探親》《採桑》(也叫《桑園會》)《拾玉鐲》《狐狸緣》《打櫻桃》《櫃中緣》《雙鎖山》《花亭》《十五貫》《打漁殺家》《紅燈記》《蘋果豐收》《天門陣》(也叫《破洪州》)《雷峰塔》《掛畫》《楊乃武與小白菜》
雙人棍:《鳳儀亭》《寶蓮燈》《殺嫂》
三人棍:《黃河陣》《楊門女將》《紅樓夢》
活心棍:《跑馬》(又叫《張三跑馬》)

文化特徵

徐溝背鐵棍內容豐富,形式別致,氣魄雄偉,表演活潑優美,彩飾精緻美觀。它以根為單位,每根背鐵棍呈現一種製作特色,反映一個內容,都是精選於民間故事或舞台戲劇故事,並將其人物、服飾、道具概括為一種典型造型,用畫龍點睛的手法,反映故事內容,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徐溝背鐵棍是匯造型藝術、戲劇藝術、雜技藝術、舞動藝術、雕塑藝術於一體。它具有歐美芭蕾舞“托舉”、東北秧歌“群舞”、民間高蹺“凌空”的特點,成為一項具有獨特風格的街頭藝術。根據這些藝術特色,人們形象地稱其為“無言的戲劇”、“空中的舞蹈”、“流動的雜技”。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由於多元化文藝形式的出現以及市場經濟的利益驅動、衝擊等多種原因,徐溝背鐵棍的藝術特色正在逐步淡化和消失,背鐵棍的製作和表演藝人產生斷層,呈現青黃不接現象。若不及時搶救保護,必然面臨失傳和消亡的危機。

保護措施

2008年6月7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清徐縣文化館獲得抬閣(芯子、鐵枝、飄色)(清徐徐溝背鐵棍)項目保護單位資格。抬閣(芯子、鐵枝、飄色)(清徐徐溝背鐵棍)傳承基地為:清徐縣徐溝鎮金河藝術團。
2010年,清徐縣建設徐溝背鐵棍傳習所,對背鐵棍打制技藝項目採取搶救性記錄和資料庫建設等保護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抬閣(芯子、鐵枝、飄色)項目保護單位浦江縣文化館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清徐縣文化旅遊事業發展中心(清徐縣文物保護中心、清徐縣文化館)。

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1988年,清徐徐溝背鐵棍參加了中央電視台“龍年元宵晚會”表演。
1991年和1995年兩次應邀赴深圳參加了“錦繡中華民俗文化大遊行”活動,受到了李鵬總理的接見。
2009年8月8日,徐溝背鐵棍在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演出。
2010年,徐溝背棍在上海世博會山西活動周演出。
2013年2月11日,標題為《山西清徐:背棍裡面故事多》在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播出。

獲得榮譽

1989年、1991年、1993年清徐徐溝背鐵棍參加山西省第一、第二、第三屆“兩會一節”表演,分別獲得銀獎、金獎。
2009年8月12日,徐溝背鐵棍作品《社戲凌空》在2009江西省民歌民舞民樂調演獲得銀獎。
2020年,徐溝背棍表演者在2020年山西省十大民眾文化活動——“高手在民間”鄉土文化能人技藝大賽獲得二等獎。

衍生作品

1982年,徐溝背鐵棍被收入《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山西卷》一書。
1992年,台灣長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將徐溝背鐵棍攝入《中國民間藝術》專題片。
1994年,美英法及中國中央電視台將徐溝背棍攝入《外國人看中國》專題片。同年《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一書,也將徐溝背棍列為全國十八個重點項目之一。
2014年,編輯出版《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清徐背鐵棍》。
彩子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工藝制彩,另一種是真彩(即實物標本,又稱實彩)。製作實彩時時一定要選用質地堅韌而重量極輕的原料,不可因為彩子而增加背鐵棍的重量。制彩前要根據故事的要求,確定反映的道具景物和人物之間的相互關係,然後決定裝彩的部位和制哪種彩子。背棍的彩子全在中截棍上。
常用的制彩工具:剪刀、鏟子、錐子、手工刀、泥刀、刷子、畫筆、毛筆、鉗子(俗稱夾剪)、鋸子、斧子、刨子等。

鐵棍語言

為便於行進中的統一指揮,徐溝鐵棍還專門設定了一套專用的鐵棍語言,俗稱“號子”。這種“號子”可在鐵棍前進、後退、左彎、右拐、爬坡、過礙、穿越橋樑和城門洞時,達到互相照應、統一指揮、步調一致的目的,不致與觀眾的混吵聲混淆聽不清而出事。

服裝特徵

鑼鼓隊的服飾,以前是古代士卒的妝扮或武術服妝扮,現服飾和扮相與以前相比又有很大不同。頭部裝飾仿古典的盤頭,插著宮花,身穿統一的鮮艷的運動服,腳蹬著黑色皮鞋。

表演劇目

鐵棍的表演劇目主要有:《紅樓夢》《西廂記》《孔雀公主》《楊門女將》《茶瓶記》《蝴蝶杯》《黃河陣》《百花亭》《梅降雪》《三姐下凡》《天女散花》《紅燈記》《各民族大團結》《手捧寶書暖胸懷》等劇目。
背棍的表演劇目主要有單人棍、雙人棍、三人棍以及活心棍等劇目。
單人棍:《打麵缸》《許仙借傘》《鐵弓緣》《劉姥姥探親》《採桑》(也叫《桑園會》)《拾玉鐲》《狐狸緣》《打櫻桃》《櫃中緣》《雙鎖山》《花亭》《十五貫》《打漁殺家》《紅燈記》《蘋果豐收》《天門陣》(也叫《破洪州》)《雷峰塔》《掛畫》《楊乃武與小白菜》
雙人棍:《鳳儀亭》《寶蓮燈》《殺嫂》
三人棍:《黃河陣》《楊門女將》《紅樓夢》
活心棍:《跑馬》(又叫《張三跑馬》)

文化特徵

徐溝背鐵棍內容豐富,形式別致,氣魄雄偉,表演活潑優美,彩飾精緻美觀。它以根為單位,每根背鐵棍呈現一種製作特色,反映一個內容,都是精選於民間故事或舞台戲劇故事,並將其人物、服飾、道具概括為一種典型造型,用畫龍點睛的手法,反映故事內容,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徐溝背鐵棍是匯造型藝術、戲劇藝術、雜技藝術、舞動藝術、雕塑藝術於一體。它具有歐美芭蕾舞“托舉”、東北秧歌“群舞”、民間高蹺“凌空”的特點,成為一項具有獨特風格的街頭藝術。根據這些藝術特色,人們形象地稱其為“無言的戲劇”、“空中的舞蹈”、“流動的雜技”。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由於多元化文藝形式的出現以及市場經濟的利益驅動、衝擊等多種原因,徐溝背鐵棍的藝術特色正在逐步淡化和消失,背鐵棍的製作和表演藝人產生斷層,呈現青黃不接現象。若不及時搶救保護,必然面臨失傳和消亡的危機。

保護措施

2008年6月7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清徐縣文化館獲得抬閣(芯子、鐵枝、飄色)(清徐徐溝背鐵棍)項目保護單位資格。抬閣(芯子、鐵枝、飄色)(清徐徐溝背鐵棍)傳承基地為:清徐縣徐溝鎮金河藝術團。
2010年,清徐縣建設徐溝背鐵棍傳習所,對背鐵棍打制技藝項目採取搶救性記錄和資料庫建設等保護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抬閣(芯子、鐵枝、飄色)項目保護單位浦江縣文化館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清徐縣文化旅遊事業發展中心(清徐縣文物保護中心、清徐縣文化館)。

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1988年,清徐徐溝背鐵棍參加了中央電視台“龍年元宵晚會”表演。
1991年和1995年兩次應邀赴深圳參加了“錦繡中華民俗文化大遊行”活動,受到了李鵬總理的接見。
2009年8月8日,徐溝背鐵棍在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演出。
2010年,徐溝背棍在上海世博會山西活動周演出。
2013年2月11日,標題為《山西清徐:背棍裡面故事多》在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播出。

獲得榮譽

1989年、1991年、1993年清徐徐溝背鐵棍參加山西省第一、第二、第三屆“兩會一節”表演,分別獲得銀獎、金獎。
2009年8月12日,徐溝背鐵棍作品《社戲凌空》在2009江西省民歌民舞民樂調演獲得銀獎。
2020年,徐溝背棍表演者在2020年山西省十大民眾文化活動——“高手在民間”鄉土文化能人技藝大賽獲得二等獎。

衍生作品

1982年,徐溝背鐵棍被收入《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山西卷》一書。
1992年,台灣長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將徐溝背鐵棍攝入《中國民間藝術》專題片。
1994年,美英法及中國中央電視台將徐溝背棍攝入《外國人看中國》專題片。同年《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一書,也將徐溝背棍列為全國十八個重點項目之一。
2014年,編輯出版《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清徐背鐵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