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閣(芯子、鐵枝、飄色)(章丘芯子)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章丘芯子)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章丘芯子),山東省章丘市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

2008年6月7日,抬閣(芯子、鐵枝、飄色)(章丘芯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Ⅹ-8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抬閣(芯子、鐵枝、飄色)(章丘芯子)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類別:民俗
  • 非遺編號:Ⅹ-87
  • 申報地區:山東省章丘市
  • 保護單位:濟南市章丘區文化館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狀況,保護措施,

歷史淵源

章丘芯子是一種特殊的民俗表演形式,它起源於明代,系在顫轎的啟迪下創製而成。起初人們為了驅逐邪魔祈求吉祥,將男女兒童裝扮成神話中的天神形象,在扎制的平台或方桌上移動,後逐漸演化成一種表演形式。章丘芯子流傳於山東省章丘市文祖鎮的三德范村及辛寨鄉等地,在當地的春節民俗活動及大型民眾集會活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文化特徵

抬閣又稱“抬角”、“抬歌”、“高抬”、“撓閣”、“腦閣”、“高裝”等,是傳統節慶活動中的一種民俗巡遊表演形式。抬閣起源於中原地區的迎神賽會活動,後逐漸傳到東南沿海及西北地區,在清代盛行一時,流傳過程中與各地具體情況相結合,形成不同的特色。
抬閣活動中由數名兒童扮作古裝戲曲人物,根據劇情組成精彩的造型,固定在四方形閣子的鐵柱和支架上,由人抬著行走。抬閣傳統造型多取自《梁山伯與祝英台》《天仙配》《白蛇傳》《西遊記》《昭君出塞》《藍橋會》《黃鶴樓》《打漁殺家》等劇目,造型高度在3至5米左右,閣子3層至5層不等,一般每層1人,也有的底層4人,中層5至6人,頂層1人。抬閣巡遊時,一般用到4架閣子,多時可達6架甚至8架,每個閣子由4人或8人扛著前行。
經過幾代民間藝人的創造革新,章丘芯子在人物造型、製作工藝、演出內容、表演技巧等方面日趨豐富完善,深為觀眾所喜愛。章丘芯子的表演內容多取材於傳統戲曲或神話故事,按人物的多少和造型、表演方式的不同,又分為桌芯子、轉芯子、單桿芯子、扛芯子、車芯子等。
章丘芯子豐富了當地民眾的精神生活,為廣大民眾提供了一種表情達意、自我調節的有效形式。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抬閣熔繪畫、戲曲、彩扎、紙塑等藝術於一爐,造型優美,畫面壯觀,為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長期在民間盛行不衰。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抬閣活動漸趨式微,農村中出現了抬閣製作技藝後繼無人的狀況,相關的搶救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保護措施

2008年6月7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濟南市章丘區文化館獲得抬閣(芯子、鐵枝、飄色)(章丘芯子)項目單位保護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抬閣(芯子、鐵枝、飄色)(章丘芯子)”項目保護單位濟南市章丘區文化館評估合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