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關於葛漁城重閣會的來源和形成,歷史文獻及其他文字資料均少有記載,至今無可確考。當地文化人士宮俊生、趙德明、尹國輝經過廣泛的調查研究和深人的資料分析,寫成《葛漁城重閣會發展歷史與生存現狀》一文,對葛漁城重閣會的歷史沿革與發展現狀做了較為合理的論述,這裡對其蒐集整理的資料的合理部分進行了引述。該文認為,葛漁城重閣會大致起始於清朝乾隆年間(1735—1795),民間傳說是由山西省流傳至此。相傳,從山西來的農民給本鎮西街高財主扛活,用所掙工錢籌建起葛漁城重閣會。
民俗內容
表演形式
葛漁城重閣會表演由上下兩層演員組成戲劇人物造型,表演以下面的演員為主。下面的“底座”選身強力壯、善於表演和舞蹈的男演員,裝扮成男角色;上層的“二節人”選形象好、善於表演的兒童(10歲左右),扮成女角色。托舉兒童的道具稱為“芯子”,是鐵鑄的雙搭肩背架,中間伸出一根鐵桿。芯子佩戴在底座背上,兒童的下半部分固定在鐵桿上,著成人戲服,雙臂舞動,風姿綽約,裙袖招招,飄飄欲仙。由於要穩住上面的二節人,底座的身體要保持平衡,舞步較為講究,難度較高。兩人表演的芯子重六七十斤,三人或四人的則更重,難度更大,非大力士不可,故每架“芯子”都有兩三個替換演員。
劇情內容
葛漁城重閣會表演劇目有《鴻戀情》《穆柯寨》《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豬八戒高老莊》《畫皮》《桃樹枝》《打漁殺家》《花為媒》《唐知縣審誥命》《杜十娘》《秦香蓮》《呂洞賓戲牡丹》《白蛇傳》《天河配》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葛漁城重閣會集中展示了廊坊地區的民間藝術狀況,為地方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傳承狀況
葛漁城重閣會的坐唱形式已不存在,坐唱曲牌大部分失傳,僅剩下《揚子江》《吳氏飛霞》《春景》《夏景》《漁家樂》等少量殘存曲牌,需要有關方面組織力量進行挖掘搶救。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安次區文化館獲得“抬閣(芯子、鐵枝、飄色)(葛漁城重閣會)”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抬閣(芯子、鐵枝、飄色)(葛漁城重閣會)(河北省廊坊市民俗)項目保護單位安次區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1983年以來,葛漁城重閣會年年參加當地的元宵節文藝調演。
2016年6月13日,第十個“文化遺產日”暨葛漁城重閣會民俗文化節在葛漁城舉行。6月13日上午葛漁城重閣會踩街活動在葛漁城鎮主幹道熱鬧上演,吸引了附近近千名民眾圍觀,表演的劇目有《穆柯寨》《打漁殺家》《花為媒》《唐知縣審誥命》《杜十娘》《秦香蓮》等。
2020年2月18日,葛漁城鎮在唐家墳村舉辦了“葛漁城鎮·林海桃源2019年元宵佳節喜樂會”,葛漁城重閣會表演參加了活動。
衍生作品
1995年,中央電視台前來錄製節目,並向國內外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