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南朗崖口飄色),又稱“出會景”“梟色”,流行於廣東省中山市南朗街道崖口村的祭祀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南朗崖口飄色源於唐代耍菩薩的祭祀習俗,後逐漸發展成現在的表現樣式,每年農曆五月初六龍王誕時,崖口村都要舉行飄色表演。多採用民間傳說故事為表現題材,而以具有當地特色的“鞦韆色”為重要組成部分,在下的演員稱為“色腳”,在上的演員稱為“色芯”。
2008年6月7日,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南朗崖口飄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Ⅹ-8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南朗崖口飄色)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型:民俗
- 遺產編號:Ⅹ-87
- 申報地區:廣東省中山市
歷史淵源,主要活動,文化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飄色起源於唐貞觀年間。崖口建村後開始引入,以後逐年興起。最早起源於唐代“耍菩薩”祭祀民俗,於每年農曆五月初六“龍王乎協達誕”舉行。據《香山縣誌》清同治版卷五之“風俗”中記載:“遇神誕日,張燈歌唱,日打醮,盛飾儀從,舁神過市,日出會景,金支翠旗,窮奢極巧。”這段話描繪的是當年南朗崖口飄色的情況。在崖口一帶,歷史上有“崖口出色,雨天變晴天”之說,“出色”就是舉辦飄色巡遊。據說這與當地的“要菩薩”密切相關。
“南朗崖口飄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其實就是大王宮供奉的“大王公”巡遊的活動,即游神。
主要活動
接神:崖口各村新結婚的村民就會到村廟中登記輪流做“大王頭”。當值的“大王頭”(每年20個名額)在端午節前就有權迎接村廟神像回家供奉一晝夜,而當年巡遊就由這些“大王頭”去操辦和承擔費用。因此,“接神”可視為崖口人人生禮儀(出生、婚姻、死亡)的一個部分,表現出人、神與社區的關係。現在,接神活動已不再舉行。
“小耍”:五月初五當天,各村就把本村的村神抬出,在自己本村各主要街道巡遊,以求合村平安,村神成為村落認同的象徵,同時也劃分了村落的界限。因為這一天的游神只限於各自村落中,所以又叫“小耍”。“小耍”近來逐漸有所恢復。
“隨駕”:五月初五的晚上,各村派代表舞著獅子,拿個裝滿糖果的金盒和請帖,去陸家村邀請他們參加第二天的巡敬禁坑照游活動,晚上在陸家村廟前以獅藝及武藝會演助興,當地人稱這為“隨駕”。直到現代,“隨駕”的嬸敬譽活動仍然得到保留。
“大耍”:五月初六是大王公游遍崖口八條村的日子,稱為“大耍”。五月初六的早上,各村參加游神的隊伍集中游神。游神隊伍的前面是大王公神像,前面有10個兵勇,前一年的和當年輪值的“大王頭”共40人在後護送,其後是八條村的代表隊伍舉著“旗色”、率“獅隊”以及“充身”“飄色”等。
聚餐:傍晚5時左右,各村村民都匯集到各村祠堂前面參加聚餐。晚上還有“地色”的表演。
文化特徵
鞦韆色
南朗崖口飄色主要以民間傳說、民間故事等為素材,與一般飄色不同,南朗崖口飄色以具有當地特色的“鞦韆色”為主,色芯、色腳不用固定在色梗上,出巡時隨著鞦韆上下飄動,並且可以隨時更換色芯、色腳,更具人性化。由於當年崖口村有一批村民去過香港的太古船廠做輪船製造的焊接師傅,有著精湛的焊接技藝,這些村民將太古船廠的焊接技術帶回村里用於色梗和鞦韆架的焊接上,令南朗崖口飄色的色梗技術顯得十分出色。為了安全起見,每次鞦韆色的色架和色梗焊接好之後,都經過嚴格的承載力測試程式,用色芯和色腳體重200%的沙包之類壓在鞦韆架上進行翻滾試驗,由於技術精湛,所用的鋼條質量上乘,力學設計原理合理,崖口的“鞦韆色”一直安全飄逸上百年。
布繡花籃藝術
崖口飄色民間傳統藝術,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推陳棗遙故創新,從過去皇帝出巡,鳴鑼開道,儀仗隊出行陣勢中得到啟示,運用民間傳統刺繡技藝,結合各種“板色”的不同內容,繡出各式各樣民間典故的刺繡織錦,在“飄色”巡遊中,成為獨特的“布繡”藝術。崖口布繡主要包括:羅帳、披肩、綬帶、只項棄影旗幟、巾、頭牌、帷、幌、簾、幡等織錦物。布繡上繡各種民間故事或日月、龍鳳、麒麟、貔貅、如意寶書、金童玉女、佛手仙桃、蝙蝠、蟾蜍,十分精美。民國時期,布繡還繡有孫中山的肖像及與辛亥革命有關的內容。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南朗崖口飄色是香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表現了人民民眾在歷史進程背汽棗中逐步形成的優秀文化價值觀念和審美理想,體現了民間文化充沛的創造力。南朗崖口飄色代代相傳,成為人民日常生命、生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節慶期間的種種禮儀,也賦予日常平庸的生活以某種超越性價值,體現了社區的內在和諧秩序,展現出各種力量所編織的地方社會的文化與權利網路。
傳承狀況
由於主持南朗崖口飄色出巡和製作色梗都是上了年紀的老藝人,年輕一代欠缺學習熱情,南朗崖口飄色的傳承面臨瀕危狀況。
傳承人物
譚浩彬,男,1945年生,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南朗崖口飄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3歲即開始學習飄色伴奏。既擅長創作具地方特色的飄色伴奏音樂,更有製作色梗的獨特技藝,引入早年香港現代煅造技術所創製的“鞦韆色”,在去探飄色藝術中獨樹一幟,代表作《喜慶鞦韆》廣受好評。在當地還熱心向年青一代傳授飄色的製作和出巡等技藝。
保護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南朗崖口飄色)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中山市南朗街道宣傳文化服務中心(中山市南朗街道檔案館)。
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清同治年間(約1873年),五台八音和南朗崖口飄色到南洋巡遊演出。
民國19年(1930年),南朗崖口飄色到東岸、蘭溪石門巡遊。
民國20年(1931年),南朗崖口飄色到唐家巡遊。
民國23年(1934年),南朗崖口飄色到香港參加慶祝英女皇伊莉莎白二世加冕巡遊比賽,當年參賽的南朗崖口飄色70多台,崖口兩台飄色獲得頭獎。
民國34年(1945年),為慶祝抗戰勝利,南朗崖口飄色到澳門巡遊。
民國35年(1946年),為慶祝抗戰勝利,南朗崖口飄色到三鄉和烏石大布巡遊表演。
1949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南朗崖口飄色在全區進行巡遊。
1950年,為慶祝土地改革,南朗崖口飄色在全區進行巡遊。
1958年,為慶祝東風人民公社成立,南朗崖口飄色到張家邊進行巡遊。
1979年春節,為慶祝石門大會堂落成典禮,南朗崖口飄色到石門鄉進行巡遊。
1987和1988年,為慶祝中山市第一、二屆慈善萬人行的舉行,南朗崖口飄色到石岐巡遊。
1988年,南朗崖口飄色到濠頭鄉進行巡遊。同年,中山慈善萬人行新民俗活動創辦,南朗崖口飄色由此得到新的發展。
1999年,為慶祝澳門回歸,南朗崖口飄色到南朗全鎮和東莞虎門鎮大寧村進行巡遊。
2003年,廣東省文化廳授予崖口村“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南朗崖口飄色在南朗鎮匯報巡遊。
2003-2005年,南朗崖口飄色參加南朗鎮慈善萬人行巡遊。
布繡花籃藝術
崖口飄色民間傳統藝術,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推陳創新,從過去皇帝出巡,鳴鑼開道,儀仗隊出行陣勢中得到啟示,運用民間傳統刺繡技藝,結合各種“板色”的不同內容,繡出各式各樣民間典故的刺繡織錦,在“飄色”巡遊中,成為獨特的“布繡”藝術。崖口布繡主要包括:羅帳、披肩、綬帶、旗幟、巾、頭牌、帷、幌、簾、幡等織錦物。布繡上繡各種民間故事或日月、龍鳳、麒麟、貔貅、如意寶書、金童玉女、佛手仙桃、蝙蝠、蟾蜍,十分精美。民國時期,布繡還繡有孫中山的肖像及與辛亥革命有關的內容。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南朗崖口飄色是香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表現了人民民眾在歷史進程中逐步形成的優秀文化價值觀念和審美理想,體現了民間文化充沛的創造力。南朗崖口飄色代代相傳,成為人民日常生命、生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節慶期間的種種禮儀,也賦予日常平庸的生活以某種超越性價值,體現了社區的內在和諧秩序,展現出各種力量所編織的地方社會的文化與權利網路。
傳承狀況
由於主持南朗崖口飄色出巡和製作色梗都是上了年紀的老藝人,年輕一代欠缺學習熱情,南朗崖口飄色的傳承面臨瀕危狀況。
傳承人物
譚浩彬,男,1945年生,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南朗崖口飄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3歲即開始學習飄色伴奏。既擅長創作具地方特色的飄色伴奏音樂,更有製作色梗的獨特技藝,引入早年香港現代煅造技術所創製的“鞦韆色”,在飄色藝術中獨樹一幟,代表作《喜慶鞦韆》廣受好評。在當地還熱心向年青一代傳授飄色的製作和出巡等技藝。
保護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抬閣(芯子、鐵枝、飄色)(南朗崖口飄色)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中山市南朗街道宣傳文化服務中心(中山市南朗街道檔案館)。
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清同治年間(約1873年),五台八音和南朗崖口飄色到南洋巡遊演出。
民國19年(1930年),南朗崖口飄色到東岸、蘭溪石門巡遊。
民國20年(1931年),南朗崖口飄色到唐家巡遊。
民國23年(1934年),南朗崖口飄色到香港參加慶祝英女皇伊莉莎白二世加冕巡遊比賽,當年參賽的南朗崖口飄色70多台,崖口兩台飄色獲得頭獎。
民國34年(1945年),為慶祝抗戰勝利,南朗崖口飄色到澳門巡遊。
民國35年(1946年),為慶祝抗戰勝利,南朗崖口飄色到三鄉和烏石大布巡遊表演。
1949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南朗崖口飄色在全區進行巡遊。
1950年,為慶祝土地改革,南朗崖口飄色在全區進行巡遊。
1958年,為慶祝東風人民公社成立,南朗崖口飄色到張家邊進行巡遊。
1979年春節,為慶祝石門大會堂落成典禮,南朗崖口飄色到石門鄉進行巡遊。
1987和1988年,為慶祝中山市第一、二屆慈善萬人行的舉行,南朗崖口飄色到石岐巡遊。
1988年,南朗崖口飄色到濠頭鄉進行巡遊。同年,中山慈善萬人行新民俗活動創辦,南朗崖口飄色由此得到新的發展。
1999年,為慶祝澳門回歸,南朗崖口飄色到南朗全鎮和東莞虎門鎮大寧村進行巡遊。
2003年,廣東省文化廳授予崖口村“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南朗崖口飄色在南朗鎮匯報巡遊。
2003-2005年,南朗崖口飄色參加南朗鎮慈善萬人行巡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