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閣(芯子、鐵枝、飄色)(隆堯縣澤畔抬閣)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隆堯縣澤畔抬閣)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隆堯縣澤畔抬閣),河北省隆堯縣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隆堯縣澤畔抬閣是流行於河北省隆堯縣的一種民眾性民間藝術,它源於元代末年的扛神活動,已有五百餘年歷史。澤畔抬閣較初以人扛抬神像,後逐漸演變為扛抬活人化裝的神,多表現為兩個八人抬閣形式。一般的抬閣床長1.5米、寬1米、高1米。表演時,一演員站立或端坐在抬閣床上,另一演員好似站在其手上或肩上。整個表演充滿驚險意味和詼諧幽默風格。澤畔抬閣演員選擇極為嚴格,多在農曆臘月由班頭挑選十二虛歲以下的少年男女上抬閣,一般一抬閣男女各一。入選演員者全家慶賀,村人羨慕。抬閣所表現的情節以戲曲故事和民間傳說為主,也可根據具體情況穿插具有時代氣息的題材,“呂洞賓戲牡丹仙子”“趙匡胤千里送京娘”“三打白骨精”“關公保皇嫂”“白蛇與許仙”“哪吒智斗三太子”“岳飛與秦檜”等都是其中較為常見的內容。

2008年6月7日,抬閣(芯子、鐵枝、飄色)(隆堯縣澤畔抬閣)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X-8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抬閣(芯子、鐵枝、飄色)(隆堯縣澤畔抬閣)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河北省隆堯縣
  • 遺產類別:民俗
  • 遺產編號:X-87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表演形式,劇情內容,文化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據傳,抬閣民俗藝術形式是在明永樂元年(1404年)秋8月,由山西省洪洞縣馬姓兄弟移民至澤畔落戶,並將晉故里一帶民間社火移植而來,逐漸演繹、流行起來,已流行600餘年,被人譽為“澤畔抬閣”
據考證,歷史上澤畔村地勢低洼,曾為積水沼澤,李陽河故道曾流經此地。明代前,因該村建於沼澤旁,遂以地貌取名“澤畔”。明永樂年間,山西民移此,相沿澤畔名至今。歷史上以出產澤畔藕而出名,現大部分沼澤已不復存在,但村民仍存種藕習俗。由於古時交通極為不便,再加上嚴格的保密措施,所以600多年來,澤畔抬閣幾乎沒有向其他地方傳播。過去絕不外出表演,也極少同外界交流,而是只在本村每12年即逢農曆的龍年或虎年才表演一次。1946年正月,為慶祝抗日戰爭勝利,澤畔村民眾組織了一次特殊的抬閣民俗藝術表演,其規模為歷屆較大的一次,周圍鄉村,以致邢台、石家莊等地都有人前來觀看。
隆堯縣澤畔抬閣傳承方式獨特。澤畔抬閣自馬氏二兄弟由山西省洪洞縣帶來。澤畔抬閣的第二十一代傳人趙雲山,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多次組織澤畔抬閣參加市、縣演出活動,對於宣傳傳承、宏揚畔抬閣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被認定為隆堯縣澤畔抬閣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民俗內容

表演形式

隆堯縣澤畔抬閣的較大特點也是較基本的特點,就是始終保持神秘。這種神秘涉及製作、表演等各個環節。首先,在抬閣骨架製作過程中,過去是不允許外人在場觀看的,以免被人知曉箇中機密以喪失神秘感。這種神秘感來自抬閣拾床的穩固性、表演角色隱蔽的鐵架支撐及上下角色重量對比。平時抬閣道具均由專人看管,製作工藝保密,嚴防外人偷窺。其次,表演新奇,吸引眼球。在節目表演時,下角演員站立或坐在拾閣床上,上角演員長時間在下角演員手掌之上舞動,或者下角演員肩扛一棵秫秸而上角演員則站在秫秸上長時間表演,演員被眾人抬起在半空中表演,配上鮮艷的服裝,造型別致,猶如仙女下凡。整個表演形式新奇巧妙,動作驚險獨特,表演恢諧幽默,讓人嘆為觀止。再次,抬閣表演一般由龐大的廟會表演隊伍扮演,而且拾閣節目多半居於廟會表演隊伍的中間,成為廟會民俗藝術表演的神秘焦點。表演隊伍排序一般有嚴格講究,排鼓、別槓在隊伍前面開路,抬閣節目居中,武術、秧歌、太平車、旱船、拉碌碡等斷後,隊伍龐大,氣勢雄偉。較後,抬閣表演時間比較獨特,按照古老慣例,過去要在農曆逢龍年或虎年才能對外表演一次,也就是說對外表演一次需要等候12年,這對多數村民來說,抬閣表演是一生中的民間民俗獨特景觀。

劇情內容

隆堯縣澤畔抬閣的扮相和造型別致,取材於戲劇和傳說。澤畔抬閣主要形式為兩個8人抬閣表演,抬閣床一般長1.5米,寬1米,高1米,其形式古樸奇特,是一種農民自演自娛的藝術形式。澤畔抬閣演員的選擇極為嚴格,多在農曆臘月由班頭選12虛歲以下的少年男女上抬閣,一般一抬閣男女各一。被選上的演員,將全家慶賀,村人羨慕。對個人來說,被選上更似乎是一生的榮耀。演員被眾人抬起在半空中表演,配上鮮艷的服裝,造型別致猶如仙女下凡。演員在表演時不念不唱,僅有頭部、雙臂的簡單動作。扮相和造型多來自民間傳說和戲劇,主要有《呂洞賓戲牡丹仙子》《趙匡胤千里送京娘》《三打白骨精》《關公保皇嫂》《白蛇與許仙》《哪咤智斗三太子》《岳飛與秦檜》等,同時也視不同年代穿插一些具有時代內容的題材。這些故事和傳說也隨著抬閣的表演被當地的人們一代一代口傳了下來。

文化特徵

澤畔抬閣是一種集戲劇、雜技、舞蹈、美術、音樂於一體的民間遊藝活動。其表演的音樂伴奏是對子鼓,都是打擊樂器,採用四二節奏的進行速度,馬鑼為領奏。澤畔抬閣更是一種融合的民俗藝術活動,它與隆堯縣當地的多種民俗藝術活動緊密相連,互相學習借鑑,因而存在諸多相似之處。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澤畔抬閣是隆堯縣地方民俗活動產物,不一定是硬性地從山西照搬過來的民俗項目,甚至還可以說就是當地民俗的原創產物。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隆堯縣澤畔抬閣集戲曲、舞蹈、雜技、美術、音樂等於一體,特色鮮明,造型別致,為河北地區民間藝術及民間風俗的研究提供了鮮活的例證。
傳承人物
趙雲山,男,1937年6月17日出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隆堯縣澤畔抬閣),申報地區為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隆堯縣文化館獲得“抬閣(芯子、鐵枝、飄色)(隆堯縣澤畔抬閣)”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抬閣(芯子、鐵枝、飄色)(隆堯縣澤畔抬閣)項目保護單位隆堯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7年2月6日,河北省隆堯縣東良鄉澤畔村舉辦非遺項目“澤畔抬閣”民俗社火遊藝展演活動慶賀新春。
2019年2月18日,河北省隆堯縣舉行非遺展演活動,藝人們現場展示了澤畔抬閣等非遺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