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湟中縣千戶營高台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清代,流傳至當下有600年的歷史。據傳,明代洪武年間從南京一帶遷移到千戶營村的人們帶來了一台“魁星”高台,並帶來了製作高台的手藝,主要以“高、懸、妙、奇”著稱於世,湟中縣千戶營高台也因此流傳下來。
民俗內容
表演形式
湟中縣千戶營高台上的小演員通常4—8歲。他們分別化裝成傳統戲劇中的人物,如楊宗保、穆桂英、劉備、岳飛、岳雲;也有神話傳說中的神靈,如白蛇、二郎神、牛魔王、媽祖、三大財神、觀音等。他們有的手舉長劍,閃閃發光的刀劍上立著特定的角色;有的手托花盆,鮮艷的花朵上站著另一位演員。值得一提的是,藝人們在演員們的化妝上下了大功夫,擦白粉、塗口紅、畫眉毛、扎頭花,每一樣活兒都煞費心機,一絲不苟。
服裝道具
湟中縣千戶營高台通常有8米之高,將一根長鐵桿彎曲後作為骨架固定在一塊1.2平方米的木板上,然後做成假山當作底座。高台藝人們依次將扮演不同人物角色的孩子分層次倒坐於座位上,用帶子束穩,再用服裝道具進行巧妙的演示,扮演不同角色的孩子們像站在雲朵、樹木、飛禽走獸之上,或坐於宮、院、西湖之上。骨架上用竹、枝條作原料,雕塑各種龍、鳳、牛、馬、花等動植物攀附在骨架上,這些裝飾物形態逼真。高台栩栩如生,妙趣橫生,色彩鮮艷,真假難辨,走鄉串戶,給鄉親們拜年、送吉祥。高台技藝長期以來形成了高、玄、妙、奇的特徵:高,是指人物的高度達到3米以上;玄、妙、奇指的是無法看出其綁紮技術,因為其綁成的是大人,看不出是孩童在扮演,給人較為神秘的感覺。湟中縣千戶營高台的製作比例和平衡較為重要,它的玄機就在於捆綁技術和力學平衡上,如何在高高的鐵桿上固定好高台娃娃,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完全掌握的。開始時從腳下一直幫到上面,改進為腳部、腿部、腰部分別綁一下,因而更加好看、舒話、自如。
文化特徵
湟中縣千戶營高台是湟中縣特有的民間社火節目,以兒童演員來造型和扮演人物。其製作技術獨特絕妙,集繪畫、刺繡、木雕等民間藝術於高台,表演內容多為傳統的戲曲歷史故事,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色彩。
代表作品
湟中縣千戶營高台的扮演內容有傳統戲劇中的英雄,也有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和神靈,題材廣泛,幾乎無所不有,《白蛇傳》《劈山救母》《麻姑採藥》《真假美猴王》《平貴登殿》《魁星點元》《牛郎織女》《楊家將》《天仙配》……各類故事充滿傳奇色彩。隨著時代的進步,為了體現農村生活的新面貌,這些內容也在發生著變化,如《紅梅贊》《奔小康》等正是人們為反映當下的幸福生活而創作的佳品。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湟中縣千戶營高台是青海民間藝術的突出代表,是研究西北高原地區文化淵源、民族歷史、民間藝術的珍貴材料。
傳承狀況
湟中縣千戶營高台因專業人員匱乏,未有專項資金,研究保護尚無一個科學統一的規範,因此保護工作並不十分理想。
傳承人物
李富先,男,1963年3月出生,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抬閣(湟中縣千戶營高台),申報地區為青海省海東地區湟中縣。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湟中縣文化館獲得“抬閣(芯子、鐵枝、飄色)(湟中縣千戶營高台)”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抬閣(芯子、鐵枝、飄色)(湟中縣千戶營高台)項目保護單位西寧市湟中區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8年2月28日,在青海省湟中縣攔隆口鎮千戶營的社火展演上,表演了湟中縣千戶營高台。
2019年2月17日,在青海省湟中縣攔隆口鎮千戶營的社火展演上,表演了湟中縣千戶營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