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青林口高抬戲的形成發展,與當地歷史上盛行的文昌帝君祭祀活動“古會”相關。因為與梓潼毗鄰,青林口民眾深受梓潼祿神文昌君的影響,專門為文昌帝君修建了文昌宮。
其實,青林口高抬戲還流傳著其他一些民間說法,有的說是閩浙移民帶來的,也有的說是當地高官的愛好和支持。據考證,青林口高抬戲是在清初由閩粵移民從嶺南帶入江油地區的。這一較具古風的獨特藝術,較早發源於江浙、蘇杭一帶。清初,因“湖廣填川”的大規模移民遷徙活動,使得青林古鎮人丁漸旺,日趨繁華。雞鳴三縣,水旱通衢的地理位導致大量閩粵客商的湧入;商賈雲集青林又促進了市場的繁榮,各種文化活動隨之應運而生。此外,民間還有的說法是清代雍乾年間,當地一位名叫符璋的人在江浙一帶做官時發現了高抬戲,經他細心觀察,深入了解製作過程,進行仿製並取得成功,在告老還鄉後便將這一古老的民間遊藝活動引入青林口,由此落地生根,每逢年節,即著人扎高抬戲與民同樂。後經鄉人沿襲,遂成民俗,迄今已有200餘年的歷史。
民俗內容
表演形式
每年為文昌帝君焚香祈福的學子絡繹不絕,圍繞文昌君的祭祀活動每年均會舉辦。每年農曆二月初一祭祀文昌帝君,高抬戲也要隨著文昌帝君一起出街遊行。這天,文昌宮的主持院長找來四位年輕力壯的男士,把供奉的文昌帝君像用一架紅色轎子抬出來,在青林口古街遊行,挨家挨戶地進去祛除瘟魔。青林口每戶人家都在自家門口放上兩條凳子,擺放好香蠟紙錢,燃放起柏樹做的柏香,感謝文昌菩薩的保佑。在其隊伍前後還要演“八仙過海”的川戲,“八仙過海”中每四位神仙分別置於隊伍前後,然後表演高抬戲。高抬戲作為重頭戲也跟隨祭祀文昌帝君的隊伍走,在古街上轉一圈。沿街遊行完畢後,再把文昌菩薩抬回文昌宮。最後就在文昌宮外面的大壩上唱大戲。
青林口高抬戲表演風格獨特。其較主要的特點是將高竿雜技與川劇折子戲糅合在一起。它的表演不需要舞台戲樓,也不要專業藝人造勢。這種戲用大木方桌為戲台,鐵釺聳立,把穿袍戴冠的童男童女們綁紮於高高的釺台上,再抬著巡遊並在高台上進行精彩表演。整個節目置於一桌面上,由4—8名身強力壯的大漢抬護在肩上,配以相應的民間鼓樂,圍繞青林口古街遊行。每年農曆二月初一,青林口古會,高抬戲便隨著文昌帝君一併在青林口古鎮巡遊,一圈結束需3—4個小時。這種藝術表現形式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實踐過程中的經驗積累。它不僅能滿足近處圍觀者的審美需求,也給稍遠處民眾提供了看戲的機會。這是高抬戲不同於其他戲劇表演形式的根本區別。
不僅如此,高抬戲的表演還把戲劇造型與民間綁紮工藝巧妙地結合起來。它既調動了民間藝人的聰明才智,又提高了傳統戲劇的觀賞性和趣味性。它把家喻戶曉的傳統戲段子置於巡遊狀態,使之成為一種“戲動人不動”的民眾文化活動樣式,讓更多的民眾都能以逸待勞地看到“高抬戲”表演,客觀上起到了“人不看戲、戲看人”的互動效應,從而減少了現場觀眾的擁擠和可能出現的混亂現象或其他治安問題。
青林口高抬戲表演具有一定的程式,同時注重創新。高抬戲正式巡演,通常以獅舞開道、龍舞殿後,並要鑼、鼓、嗩吶等器樂伴奏,較力渲染氣氛,讓這門古老藝術保持神秘而恢宏的色彩。巡演時,不單高抬上扮相的童男童女身著戲服,抬高抬的漢子也都身穿色調統一的川劇武生短打服裝;再配合鼓樂、炮仗,聲勢頗為熱烈、宏大。其規模通常為4台、6台、8台,造型主要以傳統川劇折子戲為主,但也不乏改革創新。例如,青林口第二屆桃花節的高抬巡演,抬在較前面的即是《青林桃花仙》,後面才是《踏傘》《送京娘》《西遊記》等。隨著時代的進步,當下人們利用現代化的錄、播音手段,將各個戲劇片段分別配上唱腔或音樂伴奏沿途播放,使高抬戲這門古老的藝術顯得更加立體、生動、鮮活、時尚。
表演內容
青林口高抬戲表演內容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它的主要特徵是:用藝術手段將民間傳說中的故事物化為鮮活的藝術形象,並以戲劇片段的形式“定格”於“高台”之上,再以人力將其托起以供觀瞻。在賞心悅目的同時,還有設計精巧、造型別致的優點。高抬戲的表演一般限定為兩個演員一組,加上捧抬、護台人員6—10人為“一抬戲”。所扮演的戲文都是家喻戶曉的川劇折子戲,如《秋江》《踏傘人》《打雁》《情探》《送京娘》《白蛇傳》《西遊記》《穆桂英》《桃花仙子》與《李白醉酒》等片段。雖然都是一些常見的對手戲,但其誇張的造型藝術則頗多創新。特別是巧設“機關”將劇中人物“懸於空中”,造成角色與角色之間若即若離,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覺衝擊,飄然若仙,頗具浪漫。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青林口高抬戲將高竿雜技與川劇折子戲糅合在一起,集演唱、表演、技術於一體,其風格獨特,構思精巧,工藝精湛,善於創新,被稱為四川青林口古鎮“四絕”(高抬戲、燒火龍、豆腐宴、白花桃)中較大的文化亮點。
傳承狀況
隨著現代文明的衝擊,高抬戲逐漸受到冷落而瀕臨失傳,傳統的高抬戲表演場面成了當地人心中難以割捨的記憶,於是,一系列對青林口高抬戲的傳承與保護措施被提上議程。
傳承人物
鄧均朝,男,漢族,1947年11月26日出生,四川省江油市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抬閣(芯子、鐵枝、飄色)(青林口高抬戲),申報地區為四川省綿陽市江油市。
符恆余,男,漢族,1954年11月出生,四川省江油市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抬閣(芯子、鐵枝、飄色)(青林口高抬戲),申報地區為四川省綿陽市江油市。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江油市文化館獲得“抬閣(芯子、鐵枝、飄色)(青林口高抬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抬閣(芯子、鐵枝、飄色)(青林口高抬戲)項目保護單位江油市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5年6月8日,在中國第10個文化遺產日綿陽市“非遺之夜”文藝匯演活動上表演了青林口高抬戲。
2019年2月19日,“燈火遊園會”演出在武侯祠西區薦馨殿廣場舉行,活動上表演了青林口高抬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