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鐵棍

清徐鐵棍

山西清徐鐵棍極具民族風格、地方特色、民間色彩,是一種集口頭文學、地方戲曲、民族舞蹈、鄉土音樂、民間工藝於一身的多元性的傳統藝術形式。它以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戲曲情節為選材內容,以雕塑造型、立體組合、凌空起舞為表演形式,以巧妙構思、精工制彩、道具連貫為設計軸心,被譽為“無言的戲劇”、“空中的舞蹈”、“流動的雜技”、“活動的雕塑”,和背棍合併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清徐鐵棍
  • 地區:山西
  • 特色:集口頭文學、地方戲曲、鄉土音樂
  • 分類:綜合性藝術
  • 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簡介,表演形式,造型特點,鐵棍和背棍的區別,

簡介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鐵棍”又稱“抬閣”、“高台”等,山西各地廣為流傳。民謠曰:“南莊的火,太谷的燈,徐溝的鐵棍愛煞人”。凡親眼看過清徐縣徐溝鐵棍的人,都讚不絕口,說它是“立體的藝術,無言的戲劇”。徐溝鐵棍已有400多年歷史。

表演形式

鐵棍的表演少則幾台,多則數十台。每架鐵棍由八護演員。此外,根據棍上人數,確定“打卡的”若干人,每人手執一大卡桿,隨同鐵棍左右,休息時,將桿卡在各個演員胸前,以消除疲勞和緊張。
鐵棍表演鐵棍表演
鐵棍表演時有一套約定俗成的號子,以統一行動,前後呼應,互相配合。比如:起抬時,左“梢頭”(左前第一人)喊:“抬肩兒啦。”眾即同時將棍抬起,準備啟程。接著左“梢頭”再喊:“好!”眾齊應“嗨——”便起步前行。若有人準備不當,則答“慢”!行進中,若有人發出:“哎——”的號子,表示要換肩,眾應“嗨——”,便同時換肩。這些特殊用語,可使抬棍者在那歡騰喧鬧的街頭保持8個人步法的統一和行進一致。

造型特點

鐵棍的造型,以戲曲人物為主,也有一些民間故事、傳說、典故等方面的內容。如《西廂記》、《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天女散花》、《嫦娥奔月》和以十二屬相扮十二出戲的,如鼠——五鼠鬧東京、牛——牛郎織女、虎——武松打虎、兔——月里嫦娥、龍——鬧龍宮、蛇——白蛇傳、馬——泥馬渡駕、羊——蘇武牧羊、猴——孫悟空大鬧天宮、雞——時遷偷雞、狗——殺狗、豬——豬八戒背媳婦等等。這種將一台戲濃縮在一台閣上和獨具匠心的造型設計以及工藝組裝,三者有機的結合,構成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給人以無言勝有言之妙感,堪稱一絕。

鐵棍和背棍的區別

“鐵棍”的表演,是在長桿後面的小高台上,豎起兩根直徑為三公分的鐵棍,前面平台上也豎起同樣的一支鐵棍,棍與棍之間,為演員們打制了一對腳踩的鐵耳,上端在齊腰的地方打制一個鐵腰卡,演出前,用白布把演員從腳到腰和鐵棍緊緊捆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長桿前後,則由許多青年男子將鐵棍抬起,邁著有節奏的步子前行。被綁在上面的演員一般是三個男女孩子,她們根據導演構思,在鐵棍上扮演出許多劇目來。隨著鐵棍的悠揚起伏,加上木槓彈性的慣力,三個男女孩子就會悠悠揚揚地搖擺起來。
背棍背棍
跟鐵棍齊名的是“背棍”,即在一個男子的背後豎起一根“鐵棍”,鐵棍上綁上一個化裝的演員,隨著背鐵棍男子的步伐起伏,鐵棍上的演員也就會飄舞起來,造成特別的藝術效果。一般來說,鐵棍上演員都是只有表演而沒有演唱,屬於造型藝術那一類。
“鐵棍”、“背棍”,並不是太原獨有的藝術,在太原附近的交城縣、文水縣、祁縣以及晉中地區、呂梁地區的其它縣也有這種民間表演藝術加入“鬧紅火”的行列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