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概況
投資銀行業是一個不斷發展的行業。在
金融領域內,
投資銀行業這一術語的十分寬泛,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包括了;而從狹義的角度來看,包括的業務範圍則較為傳統。
國外發展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一些大銀行就已開始著手為戰爭的結束做準備。戰後,大量
公司也開始擴充
資本,
投資銀行業從此開啟了其真正意義上的、連貫發展的序幕。雖然有1864年《國民銀行法》禁止商業銀行從事
證券承銷與
銷售等業務,但
美國商業銀行想方設法繞過相關的法律規定,仍然可以通過控股的
證券公司將
資金投放到證券市場上。
美國的J.P.摩根、
紐約第一國民銀行、
庫恩洛布
公司都是私人銀行與證券公司的混合體,1927年的《麥克法頓法》則乾脆取消了禁止商業銀行
承銷股票的規定。這樣,在20世紀20年代,銀行業的兩個領域終於重合了,同時,
美國進入了
產業結構調整期,新行業的出現與
新興企業的崛起成為保持經濟繁榮的支撐力量。由於通過
資本市場籌集
資金成本低、期限長,導致
公司的
融資途徑發生了變化,新興
企業在擴充資本時減少了對商業銀行貸款的依賴,這使
美國的
債券市場和
股票市場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由於證券市場業務與銀行傳統業務的結合,以及
美國經濟的繁榮,
投資銀行業的繁榮也真正開始了。這一時期
投資銀行業的主要特點是:以
證券承銷與
分銷為主要業務,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
混業經營;債券市場取得了重大發展,
公司債券成為投資熱點,同時
股票市場引人注目。銀行業的強勢人物影響巨大,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混業的發展。
20世紀八九十年代,
日本、
加拿大、
西歐等國相繼經歷了
金融大爆炸,銀行幾乎可以毫無限制地開展
投資銀行業務,這也是
美國放鬆
金融管制的外在原因。在內外因素的衝擊下,到了20世紀末期,1933年《證券法》和《格拉斯·斯蒂格爾法》等制約
金融業自由化的法律體系已經名存實亡。作為持續了20餘年的
金融現代化爭論的結論,1999年11月《
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先後經
美國國會通過和總統批准,成為美國
金融業經營和
管理的一項基本性法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意味著20世紀影響全球各國
金融業的分業經營制度框架的終結,並標誌著
美國乃至全球金融業真正進入了金融自由化和混業經營的新時代。
中國發展歷史
1、發行監管制度的演變
發行監管制度的核心內容:
股票發行決定權的歸屬。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政府主導型,即
核准制。另一種是市場主導型,即
註冊制。核准制是指發行人申請發行證券,不僅要公開披露與發行證券有關的
信息、符合《公司法》和《證券法》中規定的(實質性)條件,而且要求發行人將發行申請報請證券監管部門決定的審核制度。我國目前實行核准制。在1998年之前,我國
股票發行
管理制度採取發行規模和發行
企業數量雙重控制的辦法。
我國在
股票發行方式方面的歷史變動是非常多的,按時間和方式種類大約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自辦發行。從1984年
股份制試點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這個階段
股票發行的特點是:第一,面值不統一,有100元的,有200元的,一般按照
面值發行;第二,發行對象多為內部職工和地方公眾;第三,發行方式多為自辦發行,沒有
承銷商,很少有中介機構參加。
(2)有限量發售
認購證。1991~1992年,
股票發行採取有限量發售
認購證方式。該方式存在明顯的弊端,極易發生搶購風潮,造成社會動盪,出現私自截留申請表等徇私舞弊現象。因
深圳“8·10事件”,這種方式不再採用。
(3)無限量發售認購證。1992年,
上海率先採用無限量發售認購證搖號中籤方式。1992年12月17日發布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證券市場巨觀管理的通知》對此予以了確認。這種方式基本避免了有限量發行方式的主要弊端,體現了“三公”原則。但是,認購量的不確定性會造成社會
資源不必要的浪費,認購成本過高。
(4)無限量發售申請表方式以及與銀行
儲蓄存款掛鈎方式。1993年8月18日,
國務院證券委員會頒布的《1993年
股票發售與認購辦法》規定,發行方式可以採用無限量發售申請表和與銀行儲蓄存款掛鈎方式。此方式與無限量發行認購證相比,不僅大大減少了社會
資源的浪費,降低了一級市場成本,而且可以吸收社會閒資,吸引新股民入市,但由此出現高價轉售中籤表現象。
(5)上網競價方式。上網競價只在1994年哈歲寶等幾隻
股票進行過試點,之後沒有被採用。
(6)全額預繳款、比例配售。全額預繳款、比例配售是儲蓄存款掛鈎方式的延伸,但它更方便,節省時間。它又包括兩種方式:“全額預繳、比例配售、餘款即退”和“全額預繳、比例配售、餘款轉存”。前者比後者占用
資金時間大為縮短,資金效率提高,並且能培育發行地的原始投資者,吸引大量資金進入
二級市場。
(7)
上網定價發行。
上網定價發行類似於網下的“全額預繳、比例配售、餘款即退”發行方式,只是一切工作均利用
交易所網路自動進行,與其他曾使用過的發行方式相比,是最為完善的一種。它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安全快捷等優點,避免了
資金體外流動,完全消除了
一級半市場,1996年以來被普遍採用。
(8)
基金及
法人配售。1998年8月11 日,中國證監會規定:公開發行量在5 000萬股(含5 000萬股)以上的新股,均可向
基金配售;公開發行量在5 000萬股以下的,不向基金配售。1999年7月28日,中國證監會又規定:
公司股本總額在4億元以下的
公司,仍採用
上網定價、全額預繳款或與儲蓄存款掛鈎的方式發行
股票。
公司股本總額在4億元以上的公司,可採用對一般投資者
上網發行和對法人配售相結合的方式發行
股票。
2000年4月,取消4億元的額度限制,公司發行
股票都可以向法人配售。
上述方式中,有限量發行
認購證方式、無限量認購申請表搖號中籤方式、全額預繳款方式和與儲蓄存款掛鈎方式屬於網下發行,這些方式都存在發行環節多、認購成本高、社會工作量大、效率低的缺點。隨著
電子交易技術的發展,這類方式逐步被淘汰。上網競價方式和
上網定價方式屬於
網上發行,對投資者來說,更加簡便快捷。
20世紀90年代初期,
公司完全沒有發行定價權,基本上由證監會確定,採用相對固定的
市盈率。
1994年後的一段時間內實行競價發行(只有試點,後未推行),但大部分採用
固定價格方式,即在發行前,由
主承銷商和發行人在國家規定範圍內,根據
市盈率法來確定新股發行價格。
2005年1月1日,試行首次公開發行股票
詢價制度,標誌我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市場化定價機制的初步建立。
2006年9月11日,證監會審議通過《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細化了
詢價、
定價、證券發售等環節的有關操作規定。
①
國債。有關國債的管理制度主要集中在二級市場方面。1992年3月18日國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條例》。
2006年實施的經修訂的《
公司法》規定,發行公司債的申請經國務院授權的部門核准,並應當符合2006年實施的《證券法》規定的發行條件。
核心競爭力
1、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給
投行業務帶來的新機會。十六大報告提出了深化國有
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新方向,即在堅持國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國家要制定法律法規,建立中央政府和
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
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
資產管理體制。這就為地方政府轉讓一批
上市公司的
國家股股權創造了條件,
股權轉讓審批的速度也會加快。自2002年8月15日方向光電
國有股轉讓獲批以來,已有多家上市
公司發布了國有股股權轉讓或獲批公告。如此占
股票市場47%的國家股轉讓市場可能會形成,國家股轉讓提速後,出於專業、公平和監管的考慮,受讓方和轉讓方都會考慮請
券商擔任
併購重組財務顧問,這將給
投資銀行業帶來併購重組業務的機會。
在2003年7月10日召開的
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上,
國資委政策法規局局長
張德霖透露,《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暫行辦法》已經討論通過,爭取在8月份出台。《上市
公司國有股權轉讓暫行辦法》也已經列入國務院和國資委2003年立法計畫。
投資銀行應積極注意政策動向,主動為
企業出謀劃策,利用專業優勢擔當好
財務顧問角色,與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為長期合作奠定基礎。
投資銀行業面臨的挑戰
1、
投資銀行業務的準入障礙降低。傳統的投行
承銷業務競爭激烈,
外資進入、銀證混業經營和證券
公司進入門檻的敞開等使證券業已經完全告別過去的壟斷時代,如果券商不能適應這種突變,勢必被市場所淘汰。投行業在經歷了幾次大的制度性變革後,
市場結構已發生了根本性變革,許多原來的投行老大已不見蹤影。一些原來的業內龍頭
企業由於不能適應制度變革的大環境,因違法違規而頻頻栽倒以及大多數證券
公司的創業者被迫退出市場。
2、經營品種單一,業務結構高度趨同。目前國內101家證券
公司中,有主
承銷資格的
投資銀行約40家,實際上,除了重大的承銷項目基本為
中金公司所承攬之外,幾乎沒有哪家投資銀行擁有與眾不同之處,排名靠前的大券商主要還是依靠規模優勢、政府支持等方面的優勢。說到底,
投資銀行展開的競爭是無差別競爭,而無差別競爭直接導致
惡性競爭、
價格競爭,而降價的同時也不能
迴避風險,不合適的
承銷活動只會給投行帶來巨大損失,包括聲譽上的和金錢上的。如何塑造
投資銀行在某一方面的特色、實現在某一領域的獨樹一幟,將是未來工作中需要更多考慮的問題。 而且在加入WTO之後,國外
投資銀行都盯住了
中國證券市場,他們的加入也將使國內
投行業務面臨更惡劣的競爭環境。
3、資產規模偏小,競爭實力較弱。我國
投資銀行的發展歷史僅有十幾年,儘管數量較多,但其規模較小,
行業集中度極差。據
統計資料表明,我國證券
公司的平均資產僅為20多億元,這與世界著名
投資銀行差距甚遠。過小的資本規模使證券
公司賴以進行擴張的基礎極為薄弱。我國 11家最大的
投資銀行其資本加在一起不到25億美元,而
美林一家就703億美元。
投資銀行資金規模越大,實力越強,在拓展業務領域、占領
市場份額方面越有優勢。可以說,資本規模壯大是
投資銀行業務拓展、開闢新領域、參與市場競爭的物質基礎。
創新一直是
證券業發展的主題,更是塑造
投行核心競爭力的基本要素。離開了創新,不可能有今天高度發達的
資本市場。沒有
創新精神和
創新能力的券商在
全球化競爭時代毫無立足之地,更談不上有核心競爭能力。
管理學大師
德魯克認為,
金融業本身是風險化解行業,創新是克服風險的最佳手段。投行本身是一個系統,系統的成功取決於各個要素的有機結合。這就表明在單項創新上有優勢,如果缺乏系統創新,則不一定有競爭力。核心能力只有經歷系統創新後才可能轉化為核心競爭力。對證券
公司而言,系統創新中產品(
服務)創新是核心,
組織創新是保障,
管理創新是基礎。證券
公司的系統創新至少應包括上述三項創新,否則只能是單項的創新,並不能保證有核心競爭力。
1、通過業務創新打造自己的業務品牌。一個
企業要
持續發展,並在行業中保持領先地位,必須擁有
核心業務,即品牌優勢,而且要不斷對其
品牌賦予新的內容。證券
公司的發展壯大,亦要走品牌之路。世界著名的券商,儘管經營廣泛,但都有一項或幾項獨具特色的業務,在業內有非常大的
影響力,他們靠自己的品牌贏得了客戶的信賴,獲得了良好的
經營效益。
投資銀行應完善業務結構,發展
企業投資顧問、
資產重組、
債轉股、
收購兼併等業務,跳出一級、二級市場的局限。目前,隨著
證券投資基金數量的不斷增加、
保險基金的陸續入市,以及將來
養老基金的入市,我國證券市場對
股票指數期貨、
期權等
金融衍生工具的
需求日漸強烈。
投資銀行應以核心能力的培養和發展為中樞,努力開拓符合自身條件的特色業務空間,通過結構性調整應對外來競爭的同時,正確分析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進行
市場定位,利用好時機搶先起步,搶占市場份額,走特色化經營之路。
2、通過組織創新提高營運效率。建立"統一領導、專業分工、
集中管理"的投資銀行體制,注重塑造專業、合理
知識結構的
團隊,提高運作效率和
質量。
投資銀行的業務需要廣泛的
信息資源、深入且專業化的分析、高度發散的創意和精細嚴謹的策劃,需要
資本市場的操作能力以及處理法律問題、財務問題與
人際關係的能力。這些都需要通過組建良好的團隊來實現。
團隊建設可以達到以下目標:(1)提高
工作滿意度。團隊規範在鼓勵其員工工作的同時,還創造了一種增加工作
滿意度的氛圍。(2)決策更合理化。有不同背景不同經歷的個人組成的
群體,看問題的廣度比單一性質的群體更大。同樣,由風格各異的個體組成的團隊所作出的
決策,要比個體作出的決策更有創意。(3)提高
績效。
工作團隊方式可減少浪費,減少官僚主義作風,積極提出工作建議並提高
工作效率,故科學合理的團隊建設對
投資銀行至為重要。
3、
行銷創新。主
承銷商的
銷售能力將直接影響
股票發行的質量,包括
價格高低、發行效率、
後市表現、最佳化投資者結構、發行人的市場認同度等等。行銷能力是投行競爭力在市場上的重要表現,包括以發行質量競爭
承銷項目、專業化
銷售的利潤增長點,投資者群體認同的
品牌效應等。(1)建立良好的投資者網路。
銷售股票的主力對象是
機構投資者,主
承銷商能夠運作的投資者網路的強大程度,直接關係到銷售股票的能力。(2) 定價能力。
股票發行的難點是合理確定
發行價格,既要體現
價值,又要參考
市場價格,考慮市場的需求和投資者對價格的認同度;既要滿足發行人的籌資需求,又要照顧投資者的漲價收益。(3)推介能力。
股票的價值最終需要投資者的認同,推介工作十分必要。推介的方式很多,包括一對一推介、小型推介會、公開路演推介會、網上推介、媒體宣傳推介等。推介的關鍵是要準確定位
股票的“
賣點”,挖掘發行人的
投資價值,以及找到合適的投資群體。路演推介是激發
購買慾望的關鍵措施。
4、
激勵機制和
人才管理。
投資銀行發展中不可忽視的一環就是人才的引進和培養。21世紀是一個智慧型化社會,
知識經濟將成為主角,作為知識載體和
知識創新源泉的人,其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一些中小
投資銀行能夠迅速崛起,在某個業務領域與大投資銀行分一杯羹,與其擁有某方面的專業人才有關。
投資銀行應立足於長遠,確立以自身培養為主、引進人才為輔的
人才戰略,建立健全人才激勵和約束機制,並同建立績效考核和流動機制,形成人才
競爭效應。
(二)風險控制保障持續競爭力
近年以來,
投資銀行業務風險凸現,一些券商已嘗到了風險控制不嚴所帶來的教訓:如
股票承銷中出現的巨額包銷風險,比較典型的有浙江廣廈、哈醫藥等;如
投行業務中的虛假包裝上市所導致的風險:如
通海高科、
麥科特事件等,一些過去擁有顯赫的投行業績的券商都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而另一些券商雖然到目前還未真正受到投行風險的懲罰,但更多的是因為項目少或運氣好等原因,
股票發行
承銷業務多年以來幾乎無風險的狀況使得大多數券商在風險防範面前還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國外
投資銀行中
風險管理一直是
公司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合理的、科學的控制投資銀行風險,不僅有利於公司的長期生存與發展,也能夠避免不必要的投入與浪費而直接產生
經濟效益,風險控制能力的高低將直接體現公司綜合競爭能力的高低。
1、樹立風險管理的觀念。未來幾年將是中國證券市場消除泡沫的階段,
中國股市無論是以
軟著陸還是
硬著陸方式來擠出泡沫,一定會有大量的參與者(上市
公司、
中介機構、投資者)付出慘重代價。監管部門有其尷尬的處境,但其政策趨向上只能朝著
規範化、
市場化的方向發展。可以
預測,在未來3-5年內,大批對
資本市場缺乏理解、風險控制能力較弱的證券
公司難以通過資本市場的檢驗,退出資本市場舞台勢在必然。
市場環境的變化也必將導致
投資銀行管理理念的轉變,“誰能活得久”將成為比“誰能活得好”更重要的問題。投資銀行業務風險控制、防範與化解能力已是事關券商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並成為體現券商綜合競爭優勢的一個重要指標。
2、
投行業務上的風險控制。現在
投資銀行紛紛成立質量控制部門,負責制定
公司投資銀行業務的操作流程;負責項目立項、策劃、負責擬上報項目材料的評審。(1)在
項目立項中,以有關立項標準指引為基礎對項目進行篩選,力求提高業務的質量和把風險化解於萌芽狀態。(2)項目跟蹤階段。隨時把握
項目的進展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與項目承做人員協商解決。(3)核心階段。完善核心程式,項目核心先經質量控制部門審核,再提交核心會議討論,並聘請外部的律師、
會計師參與討論,提高核心的質量與效果。
3、加強
員工的風險控制意識。從國外證券
公司的風險案例中可以看出,在致命的風險事件中,人的因素總是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雖然人們可以制定出各種
規章制度和運作程式來防範和控制風險,引進
對沖工具來降低
市場風險,實施嚴格的審查程式來減少風險,建立有效的監控機制來規避營運風險,但這一切都是人為設定的。既然人可以創造它們,也就可以反向地利用它們。因此,在大力倡導建立風險管理制度、完善風險監控機制的同時,強化員工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提高員工的執業素質是風險管理和
內部控制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在實行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的過程中,有效發揮或約束人為的因素同樣都是必要的和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