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式教育

引導式教育

引導式教育起源於上世紀20年代,由匈牙利學者András Peto不斷探索後所創建。該法的理論基礎是指通過他人的引導、誘發和教育,採用綜合的康復手段,調動患者的自主運動等各方面的潛力,以娛樂性和節律性意向來激發患者的興趣和參與意識。以此來促進功能障礙者的改善。該法目前廣泛套用於小兒腦性癱瘓的臨床及家庭康復治療,是國際公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已開發國家,通過將其融合在幼稚園、中國小文化課教育和康復訓練當中,取得了不菲的療效,深受家長及社會歡迎。此法在歐美、日本及香港等地非常盛行,近來來,在我國也取得長足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引導式教育
  • 開創者: András Peto (匈牙利)
  • 起源:上世紀20年代
  • 理論基礎:通過他人引導促進功能障礙者改善
起源發展,基本原理,教育原則,互動多媒體,適應病症,主要特點,專業比較,

起源發展

András Peto 1893年出生於匈牙利西部的Szmbathely,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高水平的學者。1911年Peto在WEIN大學醫學部學習,畢業後曾任內科醫生。1921年從事康復醫學的研究與工作。曾進行過整形外科、理學療法、飲食療法、療養療法的臨床與研究。由於他在康復醫學界的建樹,曾任匈牙利國立療養所所長、理學療法研究所所長、《生物學治療法》雜誌的主編等職務。1922年在澳大利亞的一所醫院,Petoo遇到一個剛出生就出現功能障礙的兒童,他目睹了殘疾給該患兒帶來的痛苦和沉重的負擔,從此立志創立新的康復療法。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帶來了大量的傷員,為了解決受傷引發的一系列後遺症問題,英國著名骨科專家Robert Jones首先開展了對傷員進行職業訓練,這一新的發現是現代康復形式的雛形,給Peto帶來了一定的啟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戰爭遺留的傷員迫切需要康復,一大批醫學工作者開始康復醫學的探討,如Winthrop Phelps、Temple Fan、Karel Bobath等開始康復研究。Peto也開始醞釀新的康複方法,他從當時的一些有殘疾的知名人士與疾病作鬥爭中得到啟示,如作家、教育家黑林-凱拉(1880~1961),因患腦炎而喪失了聽覺與視覺,但仍然以頑強的毅力學會了外語,並出版了許多著作。帕露(1887~1961)在戰爭中失去了一隻手臂,經過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出色的小提琴家。這些殘疾人的成功,證明了儘管個人的身體條件不好,仍然可以通過學習而達到殘而不廢。就是說,具有功能障礙的人通過學習可獲得適當的功能。在學習過程中除了障礙者本人努力外,還需要其他人的協助,通過其他人的引導、誘發與教育,可以促進功能障礙的改善,這就是Peto認為的新方法——引導式教育的理論基礎。
二戰以後,匈牙利康復工作者對功能障礙患者的康復手段是由各種專業人員對運動、語言、智慧型障礙等分別地進行康復治療,Peto教授認為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決心實踐自己的引導式教育理論,進行引導式教育的研究。他和4名同事對14名障礙兒童進行集體指導式的綜合康復手段(這是關於Peto方法最準確的概括)進行療育。2年後效果顯著,在當初被認為不可能康復的14名障礙兒中,有幾人重返社會上了國小。1948年兒科醫生調查團對療育結果的鑑定,匈牙利有關部門認可了Peto教授的療育手段,同時民政部門與高教部開始支付研究經費。1950年由國家出資在布達佩斯建立了可容納80名患兒的引導式教育研究所,1965年建立了培養引導者的2年制短期大學,1968年開始轉為4年制大學。
Peto在布達佩斯治療成人和兒童運動功能障礙過程中,逐漸的發展和完善了他的觀點。他認為運動功能障礙並不意味著出現身體控制和平衡方面的問題,運動功能障礙者可以通過更有效的方法解決在日常生活中自由活動的問題,從而提高自信心和獨立意識。Peto提出運動和平衡能力的控制訓練實質上是一個教育問題,而不是一個醫學問題,並於1960年到1970年期間以英文和德文的方式將自己的觀點發表,但由於受到東西方“冷戰”鐵幕的影響,他的觀點未能得到廣泛的傳播。直到1967年Peto去世,他的學生Mária Hári進一步發展和推廣壯大了引導式教育療法。20實際70~80年代,Peto的引導式教育法在全球迅猛發展起來。1988年,為了建立國際性的Peto研究所,匈牙利政府牽頭成立了Petoadolacu財團,並成立了專門的國際學術機構——國際小兒腦癱引導式療法協會,每2~3年召開一次學術研討會。
國際Peto法協會標誌國際Peto法協會標誌
國際Peto法協會成立,極大地推進了引導式教育療法的發展。引導式教育療法已被大多數國家所採用,在歐洲、日本、加拿大、以色列和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引導式教育療法成為治療兒童運動殘疾的主流。尤其在英國,引導式教育療法得到了廣泛的開展,倫敦市就有49個Peto中心和家長學校,1995年英國還成立國立引導式教育學院(Nationl institute of conductive education,NICE),能夠獨立培養引導員,進行引導式教育療法的研究和推廣套用。引導式教育療法在美國、巴西、中國都開始套用,甚至馬爾他和紐西蘭等過都引進了引導式教育的原理進行康復訓練。近年來國際Peto法協會開設了引導式教育網路(Internet of Conductive education)系統,其目的是使引導式教育儘快的得到推廣套用,使那些不能在特殊機構受教育的嚴重功能障礙者儘可能在其家庭或離家不遠的地方受到引導式教育方法的指導。
國立引導式教育學院院徽國立引導式教育學院院徽
在日本,以村井正直醫學博士為首的社會福址法人わらしバ會,首先將引導式教育引入日本,翻譯為“集團指導療育”。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已經在大阪北海道等地建立了4所わらしバ園,套用引導式教育對腦性癱瘓患兒及成人腦血管病後遺症等進行康復治療與療育,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中國香港1981年開始將引導式教育引進弱能兒童中心,以一個小組試驗推廣。香港耀能協會按引導式教育的原則,發展了一套“全人”服務的模式,以策劃及設計其服務程式,先後在協會下的特殊幼兒中心、學校庇護工場及宿舍內施行。通過十多年的實踐,這套“全人”服務的模式帶來了良好的成效,引起了其他機構對引導式教育系統差生莫大興趣,並在逐步地推廣和發展。黑龍江省小兒腦性癱瘓防治療育中心、被譽為“中國小兒腦癱之父”的李樹春教授率先於1986年從日本引進引導式教育法。隨後引進了引導式教育治療小兒腦癱,並做了引導式教育在家庭中的康復套用研究,以及將引導式教育和中國傳統的運動療法相結合的研究,均取得了很好的療效。而近年來,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的推動下,各個地區殘聯大力推廣小兒腦癱的引導式教育方法。促進了引導式教育在腦癱兒童訓練中的套用並取得了長足發展。
目前,Peto發得到了全面的發展,開展了許多心得治療方式,如水療騎馬訓練等,特別是日本將騎馬訓練引入Peto發非常流行。騎馬訓練可以激發孩子的興趣、矯正髖關節內旋畸形、訓練坐和平衡等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騎馬、餵馬、清理馬棚等來訓練一系列運動。通過乘馬活動,可以使患兒提高自信心和自立性,以乘馬時人與馬的關係為基礎,誘發和完成一系列運動,可以促進智力低下、學習障礙兒童的人際交往、語言理解和學習能力。騎馬時,姿勢一定要保持骨盆傾斜後才能坐穩,可以反射性地抑制緊張,保持正常運動,規律性騎馬可以明顯減輕大腿內手肌的痙攣性和改善手眼協調能力,還自動獲得獲得平衡反應與直立反應。目前英國和匈牙利等國家,採用引導式教育與幼稚園和中國小國家義務教育大綱的文化課學習相結合的模式,使腦癱患兒的功能訓練和學習教育同步進行,受到國際上的廣泛重視。

基本原理

Peto教授認為,腦癱兒童最主要的問題是學習困難,學習困難使兒童不能發展適應或控制周圍環境的能力。腦損傷是客觀存在的,但不能因此認為腦癱兒童是低能兒或存在一系列問題的兒童。腦癱兒童與正常兒童一樣,都是通過同樣的方法去學習,存在著智力、情緒、社交、性格和體能等各方面同步發展的要求。而人的大腦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要克服腦癱兒童的學習困難,要給他適當的指引和指導,不應改變環境來遷就腦癱兒童,而是讓他們去努力適應環境。
引導式教育不是單純的康復技巧或治療方法,而是一個以教與學互動為本,從而達到功能康復的複雜而完整的體系。它主張一個患兒所需要的各種學習訓練和教育應由同一個人、在同一個環境中給予,這個人被稱為引導員(conductor)。在學習訓練時,引導員要全面負責患兒的運動功能、感覺、理解和自助技能等全面的康復訓練,以及行為規範和社會化等的特殊教育。
腦癱兒童的康復需要多方面和複雜的經驗,引導式教育就是根據學習的複雜性原則(the principle of complexity),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將各方面的功能串聯起來,形成一個複雜、有序的整體。在引導式教育中,要像處理學習問題那樣去處理腦癱兒童的所有問題,教育的目的是以有效的功能(ortho-function)替代原有的功能障礙(dysfunction),恢復運動控制達到實用功能康復的目的。
在以往的觀點中,腦癱兒童被認為是能力低下的殘障者,他們存在著運動、語言、智力和神經行為等的異常。這些異常主要是由於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導致的,也是不可逆的。而Peto認為腦癱的兒童仍是完整的個體,需要一些引導方法來幫助他們學習如何掌握自己的身體功能,從而能像常人一般地生活。
要克服這種學習困難就需要專業的引導員和創造最佳的學習環境,節律性口令和音樂、遊戲等在這裡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引導式教育以循序漸進的方法把語言與動作貫穿起來,融為一組習作課程,套用豐富多彩的引導式內容和手段,調動兒童的興趣,寄發他們的主動學習熱情,讓他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保持輕鬆愉快的情緒。引導式教育體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引導式教育這一概念。所謂引導式教育,就是要通過引導式教育的方式使功能障礙者的異常功能得以改善或恢復正常,也就是將教育這一概念引入到康復醫學中,套用教育的概念體系進行康復治療。
引導式教育這一辭彙是全新的,它強調了引導主動性學習這一概念。引導(conduction)的意思是誘導,引導式教育就是要通過一定的手段誘導出預想和設定的目標,引導出功能障礙者學習各種技能動作的一種互動過程。這種技能動作的學習並不是單純的通過外力的協助使功能障礙者完成某種技能動作,而是要通過功能障礙者的本身的內在因素與外界環境等相互作用,使其主動的、相對獨立的完成技能動作。引導的方式是以適當的目的為媒介,通過複雜的引導者與功能障礙者的整理互動,誘發功能障礙者本身的神經系統形成組織化和協調性。換言之,引導式教育體系中所說的康復,並不是僅僅促進功能障礙者的功能障礙本身發生變化,而且同時要使人格、個性發生變化,即智慧型、人際交往等能力得以提高,進而又促進功能障礙的改善。這一目的的達成,必須通過神經系統的傳入、傳出神經,經過中樞神經的調節來實現。神經系統可以把欲達目的之途徑體系化,當一個人慾達一定目的時,首先將這種要求通過傳入神經傳達到腦,使其在腦中意識化,然後由腦發出指令,再由傳出神經達到執行命令的器官,產生特定的功能效應,達到預想目的。
引導式教育認為腦癱兒童康復訓練成績的好壞與他的情緒密切相關,特別是他有沒有主動學習的意願更為重要。因為主觀意願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幫助它們克服困難,迎接挑戰,去解決它們所面臨的實際問題。為了培養兒童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式教育通過創造豐富多彩的環境,採用引導、誘發和節律性意向等引導式方法,調動兒童的興趣,激發它們的主動學習熱情,讓它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保持輕鬆愉快的情緒,學習的內容貫穿於24小時的日常生活與活動中。節律性意向口令、音樂和遊戲等在這裡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
腦癱兒童的智慧型和性格的發展會幫助其戰勝自己的行動障礙,人際關係、情緒、決心、意志、意識、經驗和期望等會影響其整個人生和全部行為,保留在體能方面的表現。引導式教育的目的是使腦癱患兒在體能、語言、智力及社會交往各個方面得到同步發展。
由於腦癱兒童行為受到限制,其參加集體活動和社會交流的機會減少,容易形成性格、行為的異常,出現自卑、孤僻、敏感等性格行為問題。為了改善這一狀況,引導式教育強調按不同的年齡,將不同的功能障礙的兒童分成小組,強調與其他兒童合作,互相比賽,激發興趣,以改善它們的自卑、孤僻、敏感等性格行為問題,有利於學習和康復。
為了提高孩子的信心和易於學習訓練,引導式教育八一些複雜的、難以完成基本動作模式,拆解成一系列細小的步驟,這一過程稱為習作分析(Task-analysis)。然後藉助節律性口令語言,將一系列習作程式組合起來,融入24小時日常生活的活動之中,這一連串的習作程式組合稱為引導日課。引導式教育是一種以教與學為本,比較完整而全面的系統。它有別於其他康複方法的根本原理是套用豐富多彩的引導式內容和手段,如節律性意向、音樂和遊戲等調動兒童的興趣,激發它們的主動學習熱情,以適當的目的為媒介,提供意識指令性誘導,通過複雜的引導者與功能障礙者的整體互動,誘發功能障礙者本身的神經系統形成組織化和協調性,達到功能康復,功能康復的同時反過來促進腦組織的生物學發展。同時強調良好的心智、性格、人及關係、情緒、決心、意志、意識、經驗和期望等會幫助它們戰勝自己的行為障礙和促進全面的功能康復。
引導過程引導過程

教育原則

以兒童需要為中心:以兒童需要為中心是Peto法原則的核心。一切的治療措施都必須圍繞以孩子的迫切需要為依據,首先解決孩子的行走和日常生活能力。但要根據每個孩子的功能殘疾不同,以及隨著孩子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教育終點要隨時變更。
引導誘發和激發兒童學習動機:鼓勵和引導孩子主動思考、嚮往目標、嚮往成功;利用環境設施、學習實踐和小組動力誘發學習動機;以娛樂性、節律性意向激發患兒的興趣及積極參與意識,最大限度地引導調動患兒自主運動的潛力,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去迎接挑戰,解決它們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整體意識、全面發展:對每個兒童要有全面的了解,根據小組大多數孩子們的期望和需求,制定一些共同的目標,套用相同的方法對孩子進行訓練。應堅持全面康復的觀點,將腦癱患兒的語言、智力、情緒、性格、人際關係、意志、日常生活機能、體能和文化課學習等結合起來進行教育訓練,並將教育訓練與其他各種治療相結合,積極參與社會,使其各個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這些發展會幫助它們戰勝自己的行為障礙。
按性質分組、可選擇上課:將功能殘疾性質和成度相近的兒童組成小組,使學習的目標、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更能切合大多數兒童的需要。必要時還可根據智力水平、個體需要選擇上課,如上文化課時按智力水平高低分組學習,時分時合,但要保持相對穩定,儘量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學習訓練。
循序漸進、融合貫通:先從簡單的動作開始訓練,或將難度較大的動作分解成幾個小的動作進行訓練,待小的動作熟練後再串聯起來訓練,使孩子容易獲得成功感,增強信心,教育訓練與平日的生活流程相結合,合理編排、動靜結合、融合貫通,讓患兒在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中,輕鬆愉快地完成各項習作程式,使生活的每一個時刻都是兒童學習的機會,並鼓勵兒童將這種意識延續終生,以提高和鞏固康復效果。
極端負責、團隊精神:以引導員負責的引導式教育小組(輔助引導員、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護士和其他工作人員)全面負責小組患兒的生活、學習、功能訓練和各種治療等。引導式教育小組必須有高度的責任感和愛心,要了解和關愛每個孩子的問題和需要,策劃目標、設計方法、課程安排和組織實施等,小組成員之間要親密合作,發揮團隊精神,示範和引導小組患兒互相幫助、互相鼓勵,發揮團隊精神。

互動多媒體

區別於傳統的感統訓練教室,互動多媒體感覺統合訓練教室是通過最新的多媒體技術為兒童營造出的虛擬康復訓練環境,包含豐富多彩的訓練項目,結合最科學的實物訓練器材,使教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更有效的提高孩子注意力。
多媒體感覺統合訓練運用高精尖的互動多媒體技術,結合圖片、聲音、視頻,使患兒身臨其境,從而達到干預效果,通過特殊兒童最喜愛的動畫教學的形式,融合各種不同的感官活動,包括視覺聽覺嗅覺,親子互動來改善加強認知信息,有效促進患兒對知識的理解,加強其對外界的認知,豐富他們的信息量,提高患兒的主動認知水平,患兒可以在父母的陪伴下進行認知、感知、運動等訓練,互動訓練可以集中患兒的注意力,彌補他們因年齡特徵,思維特點,知識基礎因素的限制,極大的改善了信息的干預和接收。

適應病症

近年來,很多已開發國家和一部分開發中國家都不同程度地採用了Peto法治療小兒腦癱。Peto機構不斷發展壯大,Peto法的套用亦日益廣泛,其適應症也不斷地拓寬。有些國家套用Peto法治療成人偏癱帕金森病多發性硬化認知障礙症(即老年痴呆症)和各種神經系統疾病的後遺症等均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腦性癱瘓適合於不同年齡的腦性癱瘓,尤其是對3歲以上小兒腦癱效果最好。
某些先天性神經系統發育不全和心理障礙性疾病:如智力低下、單純性運動發育遲緩語言發育遲緩孤獨症(即自閉症)等。
某些神經系統疾病後遺症和遺傳病導致的運動及語言障礙:先天愚型脊髓性肌萎縮肌肉萎縮症、關節彎曲症、成人偏癱脊髓多發性硬化症等。近年來有報導對帕金森病亦有康復效果。
高危兒早期干預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早產兒、新生兒窒息膽紅素腦病等高危兒均有很高的早期干預價值。如通過光、聲和玩具等引導誘發孩子的運動和認知功能。
雖然病變的性質和神經系統受損情況不同,但上述患兒的學習都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因此,套用引導式教育療法進行訓練同樣有效。由於病因和學習需要不同,應根據個體需要,在課程設計、教學方法、誘導學習方法和環境設施方面作相應的調整。
此外,引導式教育療法亦可用於正常兒童的早期教育,因為引導式教育法是以正常小兒神經發育學和教育學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因此對早期開發正常因幼兒的語言、運動、交流、理解和感知等智力水平亦具有很高的指導和實用價值。

主要特點

1、最大限度地引導調動患兒本身自主運動的潛力,以娛樂性、節律性意向激發患兒的興趣及參與意識。在訓練過程中,引導員主要誘發患兒自主地完成該項動作,儘可能少的給予患兒幫助。強調讓腦癱瘓而學習正常孩子的基本動作模式,通過主動參與學習和解決因運動功能失調而引起的困難,從而建立積極獨立的性格。例如訓練患兒下蹲這個動作,以便能自行排便,對於不能下蹲著可給予鼓勵,嚴重患兒才能給予梯背椅輔助,並在“1、2、3、4、5”的齊喊口令下,讓孩子們集體完成下蹲這一動作。
2、集體訓練、個體訓練和家庭訓練相結合。集體訓練不但達到訓練功能的目的,而且有助於其性格的發展和社會交際能力的提高,為今後適應社會打下量好的基礎。個體訓練是為了使每個成員都能跟上小組的平均水平,而家庭訓練保持了訓練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3、引導式教育不但促進兒童的運動功能得以康復,而且還促進了兒童的語言、理解、感知能力和智力水平全面發展。同事還強調了整體的觀念,即人的身體和思維是不可分割的,並以培育兒童的人格發展為目標。
4、引導式教育強調的是每日24小時的嚴密訓練,患兒每日從起床到入睡,有機地運用各種訓練方法與日常活動相結合起來進行療育。
5、引導式教育是一種教育與訓練相結合的方法,與Bobath、Vojta等方法在概念上存在著區別,後者歸類於神經生理學方法。引導式教育誘發服務對象是學習動機,鼓勵腦癱患兒積極參與功能障礙康復的項目,因此,引導式教育不僅是運動功能的康復過程,而且也是一種教育過程。
6、強調所有參與訓練程式的人員必須緊密地合作,全面地評估個別服務對象的能力和需要。因此,訓練程式成功與否,“團隊精神士氣”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7、強調以小組形式進行訓練,讓服務對象學習所需技能,並能避免服務對象過分依賴有關的引導員。
8、強調整日具有連貫性的訓練計畫,因此每一分每一秒對學習者來說都很重要。而設計訓練程式時,則採用自然而具實效的模式進行,例如安排服務對象在用餐時間學習自己進食。
9、強調環境控制的重要性,套用特殊家具和空間的布置,根據需要不斷地改變環境,發展孩子在各種情境中解決困難的能力。
10、強調利用語言和韻律,協助服務對象協助運動功能。
11、根據運動生理學和神經生物學原理,以教育學、心理學和哲學等為基礎,並與幼稚園和中國小教育相結合。

專業比較

20世紀中期,各種小兒腦癱的康復治療法相繼興起,其中以Bobath法、Vojta法和引導式教育方法最為有名。引導式教育法與同時代的其他方法不同,它實際上是一種綜合性教育措施,集康復治療與教育於一體。Bobath法是從神經發育的角度出發,是一種神經發育治療法,主要採用抑制異常姿勢、促進正常姿勢的方法治療腦癱。Vojta法是運動法語治療法,它是對身體特定部位給予壓迫刺激,誘發出反射性腹爬和反射性翻身兩個移動運動促進首發的總稱。三者的具體比較,詳見下表:
Vojta法
Peto法
治療形式
一對一的治療方法
一對一的治療方法
集體、個體或者家庭療育
理論基礎
以法語神經學理論為基礎
以運動生理學、神經生理學等醫學理論為基礎
根據運動生理、神經生理教育學、心理學、音樂、哲學等理論為基礎
治療的實施者
由理學、作業、語言治療時等分別進行
由理學、作業、語言治療時等分別進行
由引導員全面負責訓練和特殊教育
每日療程
每日50分鐘的治療
每日訓練4次,每次一個部位3~5分鐘
進行每日24小時的嚴密療育
優點
痙攣型腦癱有效,一定強度的運動並非加重痙攣
早起診斷、早起治療腦癱。治療的範圍廣泛,經濟適用
兒童可以自主地、創造性地、積極地塑造自己,發展人格
適用的年齡
對1歲以內的嬰兒治療效果好
6個月以內的嬰兒治療有效
適用於各年齡的兒童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康復的需求越來越高。為適應這一客觀要求,從20實際80年代開始,我國以獨特的中西醫結合康復醫學,與世界現代康復醫學的潮流相匯合,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經有不少高學歷的知識分子進入康復領域。
康復醫學是一門以功能障礙康復為主導,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的醫學學科。它包括康復預防、康復評定和康復治療。康復對象為損傷、急忙行疾病、老齡所致的功能障礙者,先天發育障礙的殘疾者。如腦血管意外脊髓損傷截癱)、顱腦損傷、腦癱、骨折、運動器官創傷、截肢和手外傷後功能障礙、腰腿痛頸椎病燒傷後疤痕、類風濕性關節炎心血管病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精神發育遲滯的康復等。
引導式教育以教育為主要方法,達到康復的目的,符合目前大康復的潮流,在我國將會得到更廣泛的套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