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介紹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CP)簡稱腦癱,是指小兒從出生前到出生後的一個月內,因為各種致病因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徵。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同時經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語言障礙、癲癇及視覺、聽覺、行為和感知異常等多種障礙。
流行病學
腦癱是當代社會患病數最多的運動功能障礙性疾患之一。1993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導,目前在世界已開發國家每產下1000個活嬰中有2-3例患腦癱。據美國1985年統計全國腦癱患者近75萬人。1996年日本腦癱發生率為1.4‰。已開發國家的流行病學資料表明,由於對早產兒和低體重兒治療搶救技術的改善,尤其是對重症新生兒的監護,腦癱的發生率有上升的趨勢。我國腦癱發生率尚缺乏全國性資料報導,據不同地區流行病學調查,大約為1.5‰-5‰。關於我國小兒腦癱患病率於1998年國家“九五”攻關課題研究結果公布,中國0-6歲兒童腦癱患病率為1.86‰,全國目前有31萬0-6歲腦癱患兒,並且每年新增4.6萬例。目前我國腦癱患兒流行病學特點為,發生率和患病率高,大部分為中輕度患者;全國分布不均,以農村為多;患病者男孩多於女孩。
病因
腦癱發生的原因非常複雜,部分雖已明確,但仍有一部分尚不清楚。一般認為,任何有害因素在胎兒期至新生兒期的過程中,影響了大腦的形成和發育均可導致腦癱。尤其應該強調的是,胎兒腦缺氧或腦部血液灌注量不足是引起腦癱的最重要因素。根據國內多家資料報導,目前我國引起腦癱的主要危險因素為:胎兒發育遲緩、早產、低出生體重、窒息、核黃疸。
1.產前因素:風疹病毒感染除對心血管有影響外,也多累及中樞神經系統,如眼、聽覺損害及小頭畸形和嚴重的精神運動發育遲滯等,巨細胞病毒感染屬神經毒性病毒,在子宮內傳遞,感染髮生率為全部活嬰的0.2%-2.2%(1985年),5%-15%被感染而無症狀的嬰兒,如發生感覺、運動、聽力喪失及腦室周圍鈣化等是重要的診斷依據。先天弓形蟲感染在懷孕頭3個月,病原體可經胎盤感染給胎兒,此種情況較為嚴重,但較少見。前置胎盤、雙胎母親貧血、凝血功能障礙、妊娠中毒症等均可造成胎兒腦血供失調。
2.圍產期因素:由出生前4周至出生後1周出現的致病因素。
(1)窒息:圍產期疾病與產前疾病不可截然分割,大多數腦癱小兒可能早在出生前腦的發育即受到障礙,使之對出生時的反應更加脆弱,從而成為致殘原因。有報導36%的腦癱病例可能與出生窒息有關。
(2)顱內出血:窒息缺氧為新生兒顱內出血最主要的原因,其中早產兒發生率大於足月兒,特別是胎齡小於32周,體重<1500g的極低出生體重的新生兒更易發生,約占90%。缺血和缺氧導致的顱內出血和窒息互為因果關係,是圍產期腦癱的主要致病因素。
(3)早產:早產兒出現腦病變者可見腦室周圍腦白質營養不良,而且多在雙側側腦室附近。足月兒腦病變主要在皮層和基底節。
(4)核黃疸:因為嚴重黃疸造成核黃疸,其增高的血膽紅素沉積於腦幹和基底節,其病變導致出現手足徐動和聽力喪失等臨床表現,一般多在生後48小時到4天內發生。
3.出生後因素:出生後一個月內出現的致病因素。出生後因素約占腦癱致病因素的10%左右,多因感染如腦炎、腦膜炎、CO和汞中毒、各種原因造成的外傷、抽搐等因素所致。
臨床表現
(一)早期表現
腦癱既然是腦在發育過程中受到損傷而引起的,那么在新生兒期和嬰兒早期(1-6個月)就會出現早期症狀,由於損傷的原因、輕重程度等的不同,早期症狀亦多種多樣。主要表現有:
1.易於激惹、無緣由持續哭鬧、不能很好地哺乳;或者過分安靜、哭聲微弱、哺乳無力、吞咽困難、易吐、體重增加不良。
2.肌張力低下、自發運動減少、姿勢異常。
3.哭鬧興奮時身體發硬、好打挺、動作僵硬不協調。
4.反應遲鈍、不認人、不會笑、不會對視和追視。
5.大運動發育明顯落後、不會抬頭、不會翻身、不會坐、雙手握拳不會抓握。
6.經常有痙攣發作,這是危險信號,一般預後不良。
(二)主要障礙
1.中樞性運動障礙:表現為運動發育落後,如患兒抬頭、翻身、坐、爬、跪、站、走等軀幹和四肢運動發育落後或停滯。主動運動困難、分離運動不充分、動作僵硬、不協調、不對稱、出現各種異常的運動模式、出現聯合反應和不隨意動作、共濟失調、運動緩慢等。
2.姿勢異常:由於腦癱患兒異常肌張力的存在、原始反射的持續存在、病理反射的出現以及複雜的運動反應的缺如等原因,患兒不能完成正常活動,例如,患兒頭和四肢不能保持在中線位上、四肢痙攣、呈現角弓反張以及不能保持姿勢的平衡等。
(三)合併障礙和繼發障礙
除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外,腦癱患兒還不同程度地伴有一種或數種障礙。
1.智力低下:約有75%的患兒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手足徐動型患兒伴有智力低下者比例較少。
2.語言障礙:約有30%-70%的患兒有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而且往往以咀嚼、吞咽困難為先導,一般語言障礙的程度是與運動功能障礙程度和智力水平高低成正比的。
3.癲癇發作:文獻報導約占15%-75%不等。
4.視覺障礙:約50%-60%有不同的視覺障礙。最常見為內斜視和弱視。
5.聽力障礙:約占5%-8%,以核黃疸引起的手足徐動型患兒較多見。
6.感覺功能障礙:約10%患兒可伴有觸覺消失或實體覺消失、位置覺消失等深淺感覺障礙。
7.口面及牙齒功能障礙:患兒吸吮無力、咀嚼吞咽困難、口唇閉合不佳、呼吸控制不好、經常流涎、牙質發育不良、齲齒、牙周炎等。
8.情緒及行為障礙:由於腦功能受損和運動、交往上的困難,大部分患兒都有情緒的異常,例如好哭、任性、易激動、情緒不穩定、個性較強、固執等。另外,經常伴有興奮多動、注意力渙散、強迫動作及自我孤立行為等。
9.繼發障礙:主要有關節的攣縮變形,如最常見的跟腱攣縮,可出現尖足和足內外翻變形,肩關節、髖關節的脫位,骨質疏鬆骨折,變形性頸椎病,頸椎不穩定,脊柱側彎等。出現繼發障礙的常常為年齡較大的腦癱患兒或重症腦癱患兒。
診斷:依據病史、臨床表現、輔助檢查特點等作出診斷。
(1)病史:有腦癱高危因素;運動發育遲緩、非進行性加重的病史。
(2)臨床表現:肌張力異常,姿勢異常,反射異常,常伴有智力障礙、視聽力障礙、語言障礙、癲癇等併發症。
(3)輔助檢查特點:頭部影像學檢查:需要明確是否存在腦畸形、腦積水、髓鞘發育遲緩等情況。腦室周圍白質軟化是常見的表現。但也有部分腦癱患兒的頭部CT、MRI無明顯異常。腦電圖異常率高於正常兒童。。
對腦癱的診斷,根據以下幾點不難做出:
1.在出生前至出生後一個月內有志腦損傷的高危因素;
2.在新生兒及嬰兒期出現腦損傷的早期症狀;
3.有腦損傷的神經學異常,如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反射異常;
4.排除其他進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樞性癱瘓及正常兒的一過性運動發育滯後。
康複評定
1.目的:
對患兒的身體功能狀況、家庭情況和社會環境進行收集,掌握患兒功能障礙的特點。分析功能障礙程度與正常標準的差別。為制訂康復訓練計畫提供依據。對康復治療效果提供客觀依據。
2.原則:
要把患兒看成是一個整體來進行全面的評定,不僅評定運動功能障礙情況,而且要評定患兒整體發育、智慧型、語言等方面的表現。要結合患兒所處的家庭狀況和社區情況,對患兒進行評定,因為社會環境因素對患兒各個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3.內容:現將主要評定內容介紹如下:
(1)神經發育綜合評估
(2)神經肌肉基本情況評估
肌張力及痙攣程度
肌力及癱瘓程度
反射及自動反應評估
運動的協調性
(3)姿勢及平衡能力評估
(4)步行能力及步態評估
(5)智力評估
(6)適應性行為評估
(7)言語功能評估
(8)感知覺評估
(9)口腔運動功能評估
(10)功能獨立性評估(WeeFIM)
3.1.小兒神經發育綜合評估:對0-2歲患兒,可使用由北京等12個省市協作組通過研究而制訂的《0-4歲小兒發育診斷量表》對照檢查分析(表2)。
3.2. 神經肌肉基本情況評估
⑴肌張力及痙攣程度:主要檢查安靜時的肌張力,可以通過大關節的屈伸度數,被動擺動肢體的狀況以及被摸肌肉的軟硬度來做大致的判定。
⑵肌力及癱瘓程度:徒手肌力檢查法(manual muscle test,MMT)
表2 0-4歲小兒發育診斷量表 |
一、大運動 | 常模月齡 | 二、精細動作 | 常模月齡 | 三、適應能力 | 常模月齡 | 四、語言 | 常模月齡 | 五、社交行為 | 常模月齡 | 附:五能區平均得分的X±SD |
拉腕坐起頭豎直片刻 | 1.0 | 兩手握一起 | 3.0 | 眼跟紅球過中線 | 1.0 | 伊語作聲 | 3.6 | 認親人 | 3.8 | 月齡 | X±SD |
俯臥抬頭90度 | 3.9 | 抓住近處玩具 | 5.1 | 找到聲源 | 4.1 | 叫名字轉頭 | 5.7 | 自餵餅乾 | 6.0 | 1 | 1.34±0.64 |
獨坐自如 | 6.9 | 把弄到小丸 | 7.6 | 玩具失落會找 | 5.9 | 無意發dadamama | 6.7 | 會躲貓貓 | 5.9 | 2 | 2.27±0.61 |
雙手扶物可占 | 7.8 | 拇它指捏小丸 | 8.3 | 手抱方木 | 7.7 | 會歡迎、再見(3/5) | 9.7 | 能躲讓生人和見物 | 3 | 3 | 3.20±0.69 |
會爬 | 10.3 | 拇食指捏小丸 | 9.0 | 方木對敲 | 9.7 | 有意識地發一字音 | 11.4 | 人名稱會表示 | 10.1 | 4 | 4.14±0.77 |
扶欄可走 | 10.4 | 拇食指動作熟練 | 10.0 | 拿掉方木杯玩方木 | 10.1 | 指眼、耳、鼻、口、手(3/5) | 15.3 | 穿衣知配合 | 11.8 | 5 | 5.21±0.8 |
獨站穩 | 12.4 | 試把小丸投入小瓶 | 11.9 | 方木放入杯中 | 11.0 | 說3-5個字 | 15.0 | 懂得“不” | 11.5 | 6 | 6.21±0.90 |
拉一手可走 | 12.7 | 從瓶中拿到小丸 | 15.8 | 方木搭高四塊 | 18.0 | 說10個字 | 17.8 | 會脫襪子 | 13.7 | 7 | 7.10±0.86 |
獨走自如 | 14.5 | 全掌握筆留筆道 | 12.5 | 正放圓積木入型板 | 16.6 | 懂得三個投向 | 17.8 | 白天會控制大小便 | 17.6 | 8 | 8.11±0.93 |
扔球無方向 | 17.6 | 自發亂畫 | 14.6 | 倒放圓積木入型板 | 21.6 | 說3-5個字句子 | 20.4 | 開口表示個人需要 | 19.3 | 9 | 9.03±0.9 |
扶牆上樓 | 21.6 | 模仿畫豎道 | 26.8 | 方木搭高7-8塊 | 23.4 | 回答簡單問題 | 20.8 | 說常見物用途 | 25.4 | 10 | 10.04±1.07 |
腳尖走 | 25.4 | 模仿畫圓 | 38.5 | 式樣板放準三塊 | 28.8 | 說兩句以上兒歌 | 25.0 | 脫單衣或褲 | 27.7 | 11 | 11.13±1.26 |
雙腳跳離地面 | 26.3 | 玻璃絲穿過扣眼 | 21.3 | 一頁頁翻書 | 26.2 | 說8-10個字句子 | 26.2 | 來回倒水不灑 | 28.4 | 12 | 12.54±1.73 |
獨自上樓 | 26.9 | 穿扣後拉線 | 26.0 | 認識大小 | 26.3 | 說出圖片10樣 | 32.4 | 會穿鞋 | 32.5 | 15 | 15.77±2.21 |
獨腳站2秒 | 29.6 | 穿扣子3-5個 | 28.0 | 正確放置倒放型板 | 29.2 | 說出圖片14樣 | 40.2 | 解扣子 | 33.3 | 18 | 18.60±2.31 |
立定跳遠 | 33.1 | 摺紙邊角整齊 | 38.4 | 方木搭高10塊 | 32.7 | 懂得冷了、累了、餓了 | 41.8 | 扣扣子 | 37.0 | 21 | 21.19±2.66 |
兩腳交替跳 | 38.7 | 模仿畫十字 | 40.0 | 認識兩種顏色 | 40.0 | 倒說反義詞 | 44.9 | 會穿上衣 | 43.0 | 24 | 24.36±3.34 |
並腳從梯末級跳下 | 38.6 | 模仿畫方形 | 47.0 | 懂得“5” | 45.1 | 說出性別 | 35.4 | 模仿拍娃娃 | 11.7 | 27 | 27.87±3.23 |
| | | | | | | | | | 30 | 31.00±3.45 |
| | | | | | | | | | 33 | 33.46±3.99 |
| | | | | | | | | | 36 | 36.19±3.99 |
| | | | | | | | | | 42 | 42.24±4.05 |
| | | | | | | | | | 48 | 48.67±5.63 |
| | | | | | | | | | 54 | 54.33±6.02 |
| | | | | | | | | | 60 | 57.01±4.62 |
註:與上個月齡組間t檢驗P<0.01
註:本量表由北京等12市協作組,由15000名小兒所得資料。
本量表刊登在1997年《中華兒童保健雜誌》
3.3.智力評估:
(1)評定時參見表3與正常小兒的發育作比較,然後進一步做智商測驗。一般常採用的韋氏學前智力量表(WPPST)、韋氏兒童智力量表(WISC)、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S-BIS)、葛塞爾發育量表(Gesell)等診斷性測量患兒智商情況。
(2)適應性行為的評估:適應性行為的測驗可採用湖南醫科大學制訂的適應性為量表和嬰兒-國中學生社會生活能力量表。
(3)智力障礙程度的評估:經過腦癱患兒的智力評估,對其智力障礙的程度應進行定量分析,並提出對策。腦癱患兒智力障礙水平的評估及對策見表4。
表3 正常小兒動作與反應能力的發育順序 |
年齡 | 粗細動作 | 言語 | 對人和物反應的能力及行為 |
1個月 | 無規律、不協調動作、緊握拳 | 只會哭叫 | 聽到鈴聲全身活動減少 |
2個月 | 直立位及俯臥位時能抬頭 | 發出和諧的喉音 | 面部有表情、會微笑、眼能隨物轉動 |
3個月 | 仰臥位可變為側臥位,用手摸東西 | 咿呀發音 | 頭可轉動180°注意自己的手 |
4個月 | 扶著髖臀部時能坐,可在俯臥位時用兩手支持抬起全身,手能拿玩具 | 笑出聲 | 抓面前物品、自己玩手,見食物喜悅 |
5個月 | 扶腋下能站直,兩手各握一玩具 | 能喃喃發出單調音階 | 伸手取物,能辨別人聲,望鏡中人笑 |
6個月 | 能獨坐一會兒,用手搖玩具 | | 能識別熟人和陌生人,自拉衣服,自握足玩 |
7個月 | 會翻身,自己獨坐很久,能將玩具由一手換到另一手 | 能發出“爸爸”、“媽媽”等複音,但無意識 | 能聽懂自己名字,自己拿住餅乾吃 |
8個月 | 會爬,自己會坐起來、躺下去,會扶欄桿站起來,會拍手 | 重複大人所發的簡單音節 | 注意觀察大人的行動,開始認識物體,兩手會傳遞玩具 |
9個月 | 試獨坐,會從抽屜中取出玩具 | 能懂幾個簡單詞句,如再見等 | 看見熟人會把手伸出來要人抱,或與人合作遊戲 |
10-11個月 | 能獨站片刻,扶椅或推車能走幾步,拇食指對拿東西 | 開始用單詞,一個單詞表示很多意義 | 能模仿成人動作,招手“再見”,抱奶瓶自己吃 |
12個月 | 獨走,彎腰拾東西,會將圓圈套在木棍上 | 能叫出物品名字如燈、碗,指出自己手、眼 | 對人及事物有喜憎區分,穿衣能合作,能用杯喝水 |
15個月 | 走得好,能蹲著玩,能疊一塊方木 | 能說出幾個詞和自己的名字 | 能表示同意和不同意 |
18個月 | 能爬台階,有目的地扔皮球 | 能認識和指出身體各部位 | 會表示大小便,懂命令,會自己進食 |
2歲 | 能雙腳跳,手的動作更準確,會用勺吃飯 | 會說2-3個字組成的句子 | 能完成簡單的動作,如拾起地上的物品,能表達喜、怒、怕、羞 |
3歲 | 能跑、會騎三輪車、洗手、洗臉、脫穿衣服 | 能說短歌謠,數幾個數 | 能認識畫上的東西,認識男、女,自稱我,表現自尊心、同情心、怕羞 |
4歲 | 能爬梯子,會穿鞋 | 能唱歌 | 能畫人像,初步思考問題,記憶力強,好提問 |
5歲 | 能單腳跳、會繫鞋帶 | 開始認字 | 能分辨顏色,數十個數,知物品用途及性能 |
6-7歲 | 參加簡單勞動,如掃地、擦桌子、剪紙、泥塑、結繩等 | 能講故事,開始寫字 | 能數幾十個數,可簡單加減,喜獨立自主,形成性格 |
表4 腦癱患兒智力障礙水平評估 |
| 輕度 | 中度 | 重度 | 深重度 |
智商 斯坦福–比奈量表 | 52-67 | 36-51 | 20-35 | <20 |
韋氏量表 | 55-69 | 40-54 | 25-39 | <25 |
發育商 葛塞爾量表 | 52-65 | 36-51 | 20-35 | <20 |
語言 | 無明顯異常 | 語言簡單 | 只會說少數單音節 | 基本聽不懂話 |
生活自理能力 | 能處理 | 半自理 | 基本不能自理 | 完全不能自理 |
與人交往能力 | 無異常 | 一般無大問題 | 只有簡單的交往能力 | 幾乎不能交往 |
教育學分級 | 可教育 | 可訓練 | 可訓練(依賴型) | 需監護 |
特殊教育效果 | 可達到國小水平,但學習提高的速度較正常兒童慢 | 可以進入“可訓練者”班級,學習簡單的手工技能 | 經過行為矯正,可學會以下自助技能:吃飯、穿衣、大小便 | 經過行為矯正,部分人可學會吃、大小便,但仍聽不懂或基本聽不懂話 |
康復治療
目的
腦癱康復治療的目的就是利用各種有益的手段,對腦癱兒童進行全面、多樣化的康復治療和訓練,促使他們在運動能力、智力、語言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諸方面得到最大的改善和充分發揮殘存功能的作用;最大程度地提高他們的日常生活、心理應變、社會交往、娛樂以及將來接受教育和從事某一適當職業的能力,改善生活質量。
原則
1.早期發現、早期康復治療,爭取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1)早期康復效果較好的原因有:由於嬰幼兒期的腦處於發育最旺盛的時期,腦的可塑性強,代償能力強,接受治療後效果好,因此早期發現異常,早期干預和治療可以達到最佳康復效果。
(2)早期功能康復對日後恢復行走能力有密切關係。據觀察結果,凡在2歲前能單獨坐穩者,日後總能恢復到獨自步行,而到4歲時還不能單獨坐穩的,日後恢復步行的可能性甚小。
(3)早期康復的形式:有兩種,一是在專業康復醫療機構由康復人員進行多專業的直接干預性治療(運動療法治療師、作業療法治療師、言語療法治療師、矯形器師、社會工作者等);二是執行家庭康復或社區康復計畫,由個別康復醫務人員或社區康復輔導員指導康復。最理想的是把上述兩種方式結合起來,再經康復機構作詳細檢查評估,訂出康復計畫,並進行一段時間的康復治療,然後轉入家庭或社區康復,再過一段時間又到康復機構複查和做一段治療,之後又回到家庭和社區去。
2.綜合性康復治療 根據功能障礙的表現和康復的需求,腦癱患兒常需同時或先後接受多個專業的康復治療。以患兒為中心,組織各科專家、治療師、護士、教師等共同制定康復訓練計畫,進行相互配合的綜合性康復服務。中西醫結合,治療要與有效藥物和必要手術相結合。
3.長期甚至終生康復治療 對於長期康復,家長和兒童都要有耐心,進步通常是緩慢的,有時甚至暫時停滯或倒退(由於生病或發育上的問題),但總的趨勢是長期的、有效的、積極而全面的康復治療會帶來功能上的逐步改善和發展。
4.按需康復 康復治療要因人而異,訓練內容個體化,根據患兒功能障礙情況、生活環境、家庭環境、康復資源以及其他具體需求,由康復人員與家長一起訂出個人的康復治療計畫。
5.康復治療要與遊戲玩耍、與教育相結合,與日常生活相結合:由於腦癱患兒的異常運動和姿勢模式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因此康復必須與日常生活動作緊密結合。
6.康複目標 康復療效應定期評估。家長和康復人員都要深入了解和充分套用各項康復資源,必要時及時轉診,對年長兒童的治療,要建立起康復醫療-教育-社會兒童機構-社區之間的密切聯繫。
內容
腦癱兒童的康復治療需要多科室的參與,提供多種多樣的治療手段,具體治療項目包括:運動療法(神經運動療法、姿勢控制及體位活動、步行練習等),日常生活活動訓練,治療性遊戲,言語治療,心理治療,推拿按摩療法,針灸療法,引導式教育,矯形器、輔助器具治療,藥物療法,矯形手術治療,選擇性脊髓後跟切斷術,教育及社會康復等。
運動療法
運動療法在腦癱的各項康復治療中占有重要地位。運動療法的目的和主要環節是訓練步行,控制頭部、坐位及立位姿勢,並通過易化技術即神經運動治療技術的套用,對四肢及軀幹進行主、被動活動訓練。
原則:
①遵循兒童運動發育的規律;
②在抑制異常運動模式的同時,進行正常運動模式的誘導;
③使患兒獲得保持正常姿勢的能力;
④促進左右對稱的姿勢和運動;
⑤誘發和強化所希望的固定運動模式,逐漸完成由單個運動向多個運動的協調運動;
⑥康復訓練前對肌張力的緩解。
要點:
①頭部的控制;
②支撐抬起訓練;
③翻身訓練;
④坐位訓練;
⑤膝手立位和高爬位的訓練;
⑥站立和立位訓練;
⑦步行訓練;
⑧步行的進步和實用性訓練。
引導式教育與日常生活活動訓練
引導式教育是種綜合治療方法,是經過融匯對神經學、心理學、教育及康復技巧等知識而創立的。即讓引導員擔當教育和治療中各專業的角色,使功能鍛鍊融合在教育中而得到較全面的發展,同時也使弱能、弱智兒童學習日常生活24小時內的各項活動。引導式教育目標是發展腦癱患兒的性格,以孩子學習和教育為中心。它要求孩子主動參與和有自覺性,並致力確保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充滿興趣和學習熱情,這些要求是按著孩子的年齡去制定。同時,它使體能、語言和智力活動同步發展。
引導式教育的原則:
⑴以兒童需要為中心:以兒童需要為中心是Peto法原則的核心。一切的治療措施都必須圍繞以孩子的迫切需要為依據,首先解決孩子的行走和日常生活能力。但要根據每個孩子的功能殘疾不同,以及隨著孩子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教育終點腰隨時變更。
⑵引導誘發和激發兒童學習動機:鼓勵和引導孩子主動思考、嚮往目標、嚮往成功;利用環境設施、學習實踐和小組動力誘發學習動機;以娛樂性、節律性意向激發患兒的興趣及積極參與意識,最大限度地引導調動患兒自主運動的潛力,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去迎接挑戰,解決它們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⑶整體意識、全面發展:對每個兒童要有全面的了解,根據小組大多數孩子們的期望和需求,制定一些共同的目標,套用相同的方法對孩子進行訓練。應堅持全面康復的觀點,將腦癱患兒的語言、智力、情緒、性格、人際關係、意志、日常生活機能、體能和文化課學習等結合起來進行教育訓練,並將教育訓練與其他各種治療相結合,積極參與社會,使其各個方面得到全面的發展,這些發展會幫助它們戰勝自己的行為障礙。
⑷按性質分組、可選擇上課:將功能殘疾性質和成都相近的兒童組成小組,使學習的目標、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更能切合大多數兒童的需要。必要時還可根據智力水平、個體需要選擇上課,如上文化課時按智力水平高低分組學習,時分時合,但要保持相對穩定,儘量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學習訓練。
⑸循序漸進、融合貫通:先從簡單的動作開始訓練,或將難度較大的動作分解成幾個小的動作進行訓練,待小的動作熟練後再串聯起來訓練,使孩子容易獲得成功感,增強信心,教育訓練與平日的生活流程相結合,合理編排、動靜結合、融合貫通,讓患兒在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中,輕鬆愉快地完成各項日常活動,使生活的每一個時刻都是兒童學習的機會,並鼓勵兒童將這種意識延續終生,以提高和鞏固康復效果。
⑹極端負責、團隊精神:以引導員負責的引導式教育小組(輔助引導員、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護士和其他工作人員)全面負責小組患兒的生活、學習、功能訓練和各種治療等。引導式教育小組必須有高度的責任感和愛心,要了解和關愛每個孩子的問題和需要,策劃目標、設計方法、課程安排和組織實施等,小組成員之間要親密合作,發揮團隊精神,示範和引導小組患兒互相幫助、互相鼓勵,發揮團隊精神。
矯形器及輔助器具治療
矯形器的作用:
⑴可預防和矯正肢體的攣縮、畸形。矯形器有助於保護正常肢體,如踝足矯形器對踝關節的穩定作用;又可抑制痙攣和預防肢體攣縮變形,如馬蹄畸形等;還可保持術後矯正位。
⑵改善功能障礙。腦癱患兒使用矯形器的目的偏重於改善功能障礙。
⑶其他作用。維持對體重的支撐與穩定,以及控制不隨意運動和不自主的關節運動。
使用矯形器治療應注意的問題:
⑴使用過程中要注意防止矯形器對肢體的壓傷,應隨時檢查。
⑵要隨年齡增長不斷調整更新。
⑶要定期進行功能評定。
預防
對於腦癱疾病而言,我們要掌握其發病的高危因素,對其進行預防和控制,降低腦癱的發病率才是根本的治療方法。有研究顯示,父母親腦癱家族史、早產、胎盤功能不全、胎兒宮內窘迫、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徵、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新生兒顱內出血、新生兒腦感染、新生兒ABO溶血均為小兒腦癱發生的危險因素。有關醫療衛生機構對腦癱的危險因素有針對性地進行干預,對預防和降低腦癱的發病,指導腦癱患兒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