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

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東南大學Southeast University)簡稱“東大”,位於江蘇省會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的全國重點大學建築老八校及原四大工學院之一,國家首批雙一流(A類)、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入選2011計畫111計畫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卓越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台長三角高校合作聯盟成員,教育部與江蘇省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

東南大學前身是創建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1921年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為基礎建立國立東南大學,下設工科,其後工科又經歷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工學院、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國立南京大學工學院等歷史時期;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以原南京大學工學院為主體,併入復旦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金陵大學等學校的有關係科,在中央大學本部原址建立南京工學院;1988年5月,學校復更名為東南大學;2000年4月,原東南大學、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合併,南京地質學校併入,組建新的東南大學。

截至2019年3月,學校占地面積5888畝,建有四牌樓、九龍湖、丁家橋等校區;設有33個院系;全日制在校生30664人;專任教師2899人。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知名校友,歷史沿革,清末時期,民國時期,建國初期,文革以後,辦學條件,學科建設,院系部門,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學術科研,建設成果,科研平台,學術資源,文化傳統,學校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傑出校友,校區校址,

歷史沿革

清末時期

東南大學起源於1902年建校的三江師範學堂,學堂下設理化科(後稱理化數學部)、農學博物科(後稱博物農學部)、歷史輿地科、手工圖畫科。
兩江師範學堂全景手繪兩江師範學堂全景手繪
1906年5月,兩江總督周馥易“三江”為“兩江”,並根據《奏定學堂章程》條例,定名為“兩江優級師範學堂”。
1912年,兩江優級師範學堂正式停辦。

民國時期

1914年8月,江蘇省巡按使(即省長)韓國鈞委任原江蘇省教育司司長江謙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在兩江師範學堂原址籌建。1916年秋,鑒於中國生產力水平落後,國家貧困,急需發展工業;又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帝國主義無暇東顧,給中國的民族工業發展帶來了機遇,因為急需工業人才,南高遂設立工業專修科,開始時工科教育面較廣,後逐漸偏重於機械製造與工藝。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一字房,建於1909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一字房,建於1909年
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務會上提出,在南京高等師範的基礎上創辦一所國立大學議案,與會委員一致贊同。
1921年7月13日,教育部核准《東南大學組織大綱》。國立東南大學校下設6個學科,其中有工科,初時工科下僅有機械工程系。1923年3月,時工科主任茅以升會同工科李世瓊等七位教授聯名向校評議會、教授會提出增設土木工程系和電機工程系的議案,提案通過了校評議會、教授會兩會的審議。
兩江師範學堂校訓兩江師範學堂校訓
1924年秋,工科從東南大學劃出,與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組建成了國立河海工程大學。
1927年7月,教育行政委員會明令將原國立東南大學、河海工程大學、江蘇法政大學、江蘇醫科大學、上海商科大學以及南京工業專門學校、蘇州工業專門學校、上海商業專門學校、南京農業學校等江蘇境內專科以上的9所公立學校合併,組建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共設有9個學院,其中工學院的一部分在南京復成橋南京工專舊址,另一部分與其他大部分學院均在南京四牌樓國立東南大學原址。此時工學院下設機械工程科、電機工程科、土木工程科、建築科、礦冶工程科、化學工程科、染織科等7科。
國立東南大學校門國立東南大學校門
1928年2月29日,第四中山大學奉訓令改稱江蘇大學。改名江蘇大學引起校名風潮。4月24日,大學委員會以大學院337號訓令,將“江蘇大學”改稱為“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建立初期,工學院與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時期一樣,仍下設7科,後停辦礦冶工程科和染織科。
1933年9月,工學院復辦化工組,後改為系。
1934年11月,籌辦機械特別研究班。
1938年8月,又發展為航空工程系,開創了中國的航空工程教育。
1937年增設水利工程系。
抗日戰爭期間,避難四川的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下設土木系、機械系、電機系、建築系、化工系、航空系、水利系等7系。
1943年4月,汪偽政府行政院通過在南京設立中央大學案,恢復中央大學。建校初設理、工兩院,但很快便合併為理工學院,下設土木系、化工系、數理系、機械工程系。抗戰勝利後,國立中央大學準備復員南京。
1946年11月,國立中央大學在南京四牌樓復校開課;工學院仍設7系。

建國初期

1949年1月,南京國民政府的失敗已經成為定局,中大校長周鴻經奉命遷校。但中大教職工普遍對國民黨喪失去信心,多數教授決定留在南京。周鴻經棄職離校後,中大在共產黨地下組織的主持下先後組成應變委員會、臨時校務委員會維持校務、保護校產,準備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
歷史沿革歷史沿革
1949年4月1日,南京爆發反對國民黨政府的學生遊行,遭到軍警鎮壓,中大兩名學生遇難。4月23日,解放軍開進南京,軍管會派趙卓到中大接管,宣布由梁希主持校務。8月8日,中大接華東教育部通知,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10月去“國立”兩字),潘菽任校長。
1950年,安徽大學土木系和藝術系併入南京大學
這一時期,全校各學院的教學規模處於維持狀態,只有工學院仍有一定發展。
1949年,工學院由錢鐘韓任院長,仍設7個系共47名正、副教授。全校1949年有學生2363人,其中工學院634人,1951年全校本科生共2545人,其中工學院976人,占全校的38%,是當時學校最大的學院。
1952年,以“培養工業建設人才和師資”為主要目的的大規模高校院系調整開始了。在南京,以原南京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學工程系、建築工程系、電機工程系以及農學院食品工業系共6個係為基礎,併入金陵大學化學工程系和電機工程系,以及江南大學機械工程系、電機工程系和食品工業系,成立多科性的工業大學,名為南京工學院
1952年至1953年,又有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交通大學山東工學院等校部分專業先後併入。
南京工學院校門南京工學院校門
1952年底,南京工學院設建築系、機械工程系、電力工程系、電信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學工程系、食品工業系共7個系及基礎課教研組,開設10個本科與10個專科專業,有教員265人、學生1948人、正副教授87人,時在南京是規模最大的高等院校。考慮到國家工業建設和工學院發展的需要,經南京大學、金陵大學聯席會議決定,將原南京大學的四牌樓本部作為南京工學院的校址。院系調整後,南京工學院就開始招收研究生,20世紀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初期共招收研究生117人。
南京大學、金陵大學合併後南京市內高校情況
校名系科數
(專業數)
學生數教員數校名系科數
(專業數)
學生數教員數
南京工學院
7(23)
1948
265
4(8)
1022
61
13(28)
1772
254
2
453
52
5
722
145
南京林學院
3(4)
236
20
6
638
106
-------------
-------------
-----------
--------
1954年,電信系更名無線電系,電力系合併機械系的熱能動力裝置專業,更名為動力系。
1957年,機械系擴分為機械一系(機械工程系)和機械二系(農業機械工程系)。
1958年前後,數學、物理、化學、力學、體育等教研組合組為基礎課部,1961年更名為基礎科學系。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大力進行工業基礎建設的歷史背景下,全院師生艱苦奮鬥,學校得到了快速發展。當時全國高校都在進行全面學習蘇聯的教學改革,南京工學院在深入學習蘇聯的同時堅持中國的實際進行創新,建築系和無線電系提出的教學計畫和方案深受兄弟院校好評。在教學改革中,南京工學院增建實驗室,調整系科結構,增設了一批新專業。機械工程系創辦了中國最早的農業機械、電子精密機械和電子設備結構專業,主編了中國第一本機械類教材《機械原理》。
南工路南工路
1956年至1960年間,南京工學院陸續分出多個系科,組建或參建了4所高等院校。1955年,中央高教部決定將無線電工程系西遷成都,與交通大學華南工學院相關係科共同組建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今電子科技大學)。
經系主任陳章、院長汪海粟和江蘇省委的努力爭取,1956年周恩來總理決定無線電系調出19名骨幹教師參與組建成電,其餘停遷。
1958年,化學工程系劃出成立南京化工學院(今南京工業大學主體)。同年,食品工業系遷往無錫,成立無錫輕工學院(今江南大學主體)。
1960年,以機械二係為基礎籌建南京農業機械學院,次年遷往鎮江並更名為鎮江農業機械學院(今江蘇大學主體)。

文革以後

1978年,南京工學院恢復招收研究生。
1981年實施學位條例後,首批獲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
九龍湖校區平面圖九龍湖校區平面圖
1986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試辦研究生院。
1988年5月,南京工學院更名為東南大學,開始由工科大學向以理工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轉變。同年12月,東大浦口校區奠基,並於1990年9月投入使用。
1991年,東大作為國家教委的改革試點,在全國高校中率先進行了校內管理體制改革。
1993年,東大又在全國高校中最先進行招生及獎學金制度的改革。
1999年,入選第一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1996年3月,經國家教委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12月,東南大學入選首批“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2000年4月,原東南大學、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合併,南京地質學校併入,組建了新的東南大學。
2001年2月,東南大學被列入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12月,首批獲準試辦示範性軟體學院。
2006年,占地3700畝的九龍湖校區投入使用,浦口校區被用作東南大學成賢學院校址。同年,入選國家“111計畫”。
2007年,入選“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首批實施高校。
2010年,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首批實施高校。
2012年,入選教育部、衛生部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項目試點高校。
2014年,入選國家“2011計畫”牽頭高校。同年,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2016年,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教育部確定共建東南大學。
2017年1月,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5月 ,加入中英大學工程教育與研究聯盟。9月,成為首批一流網路安全學院建設示範項目高校;同月,東南大學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被列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11月,東南大學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定。
2018年10月,東南大學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電子科學研究院簽署戰略合作協定。11月,東南大學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簽署合作框架協定;同月,被教育部公示為第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東南大學共有7個項目獲獎,其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榮獲5項大獎,作為參與單位獲獎2項;作為第一完成單位,通用項目獲獎數並列全國高校第六;獲獎總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七,江蘇第一。2月,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

辦學條件

學科建設

截至2019年3月,學校設有33個院系,擁有77個本科專業,33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49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5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涵蓋15個二級學科),5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2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三期項目立項學科,1個江蘇省重點序列學科,17個“十三五”江蘇省重點學科,3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李文正圖書館李文正圖書館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東南大學共有31個學科參評,12個學科進入A類。評估結果是A+的學科5個、A的學科1個、A-的學科6個。東南大學獲得A+的學科數並列全國高校第八,位列江蘇高校第一。
建築學、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藝術學理論等五個學科評估結果為A+;
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評估結果為A;
儀器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等6個學科評估結果為A-。
截至2017年11月,東南大學進入ESI學科排名的學科數增至11個,分別是工程學計算機科學材料科學數學物理學化學臨床醫學生物學生物化學藥理學毒理學、神經科學與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總論。其中,“工程學”位列全球第34位,“計算機科學”位列全球第37位,均位居全球前1‰。在2016年9月發布的世界大學學科領域排名(ARWU-FIELD)中,東南大學“工程學”位列全球第20位,中國大陸第5位。
  • 重點學科
“雙一流”建設學科(11個)
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風景園林學、藝術學理論
國家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5個)
  1. 電子科學與技術(物理電子學,電路與系統,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2. 信息與通信工程(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
  3. 建築學(建築歷史與理論,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城市規劃與設計,建築技術科學)
  4. 交通運輸工程(道路與鐵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載運工具運用工程)
  5. 生物醫學工程(不分設二級學科)
二級學科重點學科(5個)
藝術學,熱能工程,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計算機套用技術,結構工程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三期項目立項學科(12個)
哲學、套用經濟學、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軟體工程、醫學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省重點學科(14個)
哲學、數學、生物學、 統計學、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軟體工程、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藝術學理論
  • 博碩士學位授予學科 
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33個)
東南大學校徽東南大學校徽
哲學、套用經濟學、數學、物理學、生物學、統計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軟體工程、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藝術學理論、網路空間安全、馬克思主義理論、力學、基礎醫學
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49個)
哲學、 套用經濟學、法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心理學、體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 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 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軟體工程、 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護理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藝術學理論、美術學、設計學
  • 學科評估
學科代碼及名稱得分全國排名學校代碼及名稱得分全國排名
0831 生物醫學工程
93
1
0823 交通運輸工程
91
1
1301 藝術學理論
86
1
0813 建築學
89
2
0834 風景園林學
80
2
0809 電子科學與技術
89
2
0814 土木工程
86
3
0833 城鄉規劃學
83
3
0810 信息與通信工程
85
4
0804 儀器科學與技術
80
5
0807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81
6
1004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80
7
0811 控制科學與工程
79
11
0101 哲學
76
13
1201 管理科學與工程
80
13
0808 電氣工程
73
13

院系部門

  • 院系設定
  • 附屬單位
南京榴園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江蘇華寧工程諮詢監理有限公司
江蘇東南交通工程諮詢監理有限公司
東南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江蘇東大工程檢測技術有限公司

師資力量

  • 師資概況
截至2019年3月,東南大學擁有專任教師2899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434人,正、副高級職稱教師1959人,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987人,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2094人。有兩院院士11人,歐洲科學院院士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學科評議組成員13人,國家“萬人計畫”專家37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教授62人,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6人,“萬人計畫”教學名師5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6人,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4人,全國十大青年法學家2人。
學校共有52位教授當選新一屆全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其中5位教授當選高等學校相應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7位教授當選高等學校相應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1個團隊入選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
2018年12月,經濟學家華生、新華社原副社長兼副總編周錫生、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樊和平等四人受聘為東南大學首批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
  • 師資隊伍
兩院院士(共13人)
齊康
韋鈺
呂志濤
鐘訓正
孫忠良
孫偉
張耀明
黃衛
程泰寧
李幼平
繆昌文
 張廣軍
王建國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陸祖宏(1995)
洪偉(1996)
尤肖虎(1997)
王志功(1998)
王煒(1999)
戴先中(1999)
吳柯(2000)
崔一平(2001)
王建國(2001)
崔鐵軍(2002)
顧忠澤(2002)
熊仁根(2002)
謝維(2003)
黃慶安(2003)
徐寶文(2004)
田玉平(2004)
趙春傑(2005)
顏震(2005)
李愛群(2007)
顧寧(2007)
徐春祥(2007)
鄒國棠(2007)
張志珺(2008)
陳雲飛(2009)
高西奇(2009)
顧忠澤(2009)
孫長銀(2011)
葉繼紅(2011)
張 聞(2012)
劉加平(2012)
沈寶龍(2012)
註:限於篇幅,此處僅介紹以上師資隊伍,查看更多請點擊

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東南大學是教育部、中國工程院聯合實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試點的十所高校之一,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和“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畫”首批實施高校;是教育部、衛生部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項目試點高校之一,是拔尖創新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和五年制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學校之一。
截至2017年4月,東南大學共有5個專業入選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3個專業入選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36門課程獲首批“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榮譽稱號;8個實驗中心入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及建設點,3箇中心入選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52位教授當選新一屆全國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其中5位教授當選高等學校相應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11個團隊入選國家級教學創新團隊。連續三屆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學校建有12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和12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23個):建築學、城市規劃、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熱能與動力工程、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電子科學與技術、數學與套用數學、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軟體工程方向)、軟體工程(網路工程方向)、生物醫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交通工程、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醫學影像學
國家級教學團隊(11個):建築設計課程教學團隊、機械設計與製造系列課程教學團隊、信號與信息處理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工程結構設計系列課程教學團隊、自動化專業教學研究與實踐團隊、物理實驗課程教學團隊、大學英語教學創新團隊、交通工程專業教學團隊、電工電子實踐系列課程教學團隊、道路與橋樑工程核心課程教學團隊、感測器與檢測技術系列課程教學團隊
國家精品課程(40門):數位訊號處理、微機系統與接口、電工電子實踐課程、工程結構設計原理、大學英語、信號與系統、機械設計、大學語文、交通規劃、大學物理(工科)、大學體育、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實驗(工科)、築結構設計、機械工程測試與控制技術、工程結構抗震與防災、機械製造實習、電機學、數學建模與數學實驗、綜合電子系統設計、路基路面工程、工程契約管理、電子電路基礎、唐宋詩詞鑑賞、建築設計、雙語物理導論、土木工程施工、數字系統課程設計、感測器技術、機電控制技術、供應鏈與物流管理等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含建設點)(8個):電子電工實驗中心、機電綜合工程訓練中心、土木工程實驗中心、計算機教學實驗中心、物理實驗中心、道路交通工程教學實驗中心、信息與電子專業實驗中心等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12個):文化素質教育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創新型工商管理人才培養實驗區、吳健雄學院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區、強化創新實踐的工程人才培養實驗區、機械動力類工程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區、土建類複合型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交通類工程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區、電子信息類工程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區、醫工結合長學制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區、研究型大學控制類工程師創新培養實驗區、基於知行合一理念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實驗區、工程套用型軟體人才培養實驗區
  • 學生成績
2014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得特等獎2項,一等獎8項,二等獎24項,成績位列來自世界各國高校7000多參賽隊中第二名。在第十四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獲得1個特等獎、1個一等獎和4個二等獎,並捧得“優勝杯”。2015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獲得10個一等獎和8個二等獎,一等獎數位列全國高校第一。
2016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國際級一等獎、第五屆中國教育機器人大賽國家級特等獎、第十一屆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國家級一等獎。2016年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模擬電子系統設計專題邀請賽(TI杯)國家級一等獎,並獲得本屆競賽最高獎“TI杯”;2016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比賽國家級一等獎,獲得本屆競賽最高獎“高教杯”。學校曾入選教育部“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東南大學曾兩次奪得總分第一、捧獲“挑戰杯”,是京滬兩地以外唯一兩次獲此殊榮的高校。
  • 東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東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是國家科技部、教育部15家試點和22家首批授牌的國家大學科技園之一,作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平台,截至2015年1月,建有創新創業載體達20餘萬平方米,在園企業300餘家,畢業企業1000餘家,已成功培育了以江蘇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途牛旅遊網江蘇東大積體電路系統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術企業。
東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棲霞)東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棲霞)
2006年6月創建的東南大學學生創業中心,已構建了包括學生創業基金、創業導師、創業培訓等特別服務體系,辦公載體面積達8000平方米,學生創業企業80餘家已入駐創業。2010年10月被教育部、科技部認定為全國首批“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2012年10月被江蘇省教育廳認定為“江蘇省大學生創業示範基地”。2013年1月,東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當選為“江蘇省大學科技園聯盟”首屆秘書長單位。
  • 合作交流
截至2018年1月,學校自2007年起連續開展了“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出國留學項目”的選拔和推薦工作,共派出研究生1599名,其中攻讀博士學位411人,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1082人。同時積極開展廣泛的國內外學術交流,大力推進聯合辦學,與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合作的東南大學—蒙納士大學蘇州聯合研究生院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個中外聯合研究生院,已正式招生1006人,已畢業458人;與法國雷恩一大的合作,開闢了研究生培養和科研合作的新渠道。
截至2017年4月,東南大學已與英國劍橋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馬里蘭大學里海大學、瑞士蘇黎世高工、日本東北大學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烏爾姆大學、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法國雷恩第一大學等100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簽訂了合作交流協定。在校留學生人數達到1813人,其中學歷留學生1313人,占總人數的72.4%,留學研究生495人,占學歷留學生比例37.7%,學歷留學生和留學研究生數均居全省第一。學校在美國和白俄羅斯設有3個孔子學院

學術科研

建設成果

東南大學在科技項目及團隊、科技經費、科技基地、四技經費、科技成果轉化及科技項目驗收鑑定、專利情況、科技成果獲獎等七項指標中每年均位列前茅,而且多數指標居江蘇省高校第一。
2012年,東南大學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273項,資助經費1.65億元,經費數較上一年增長了33%。獲牽頭973項目1項,使學校連續七年每年均獲得牽頭973項目資助。獲863課題牽頭項目5項,支撐計畫項目5項。獲國防重大、重點項目6項。科研經費到款13.61億元,其中國防科研經費到款首次超過1億元。發明專利申請1348件,發明專利授權638件,申請PCT專利13件。SCI論文收錄1457篇,位列全國高校第17位。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16項,其中重大項目1項,重點項目2項,特別委託項目1項,獲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委託項目1項。獲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5項,江蘇省第十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4項,其中一等獎3項。獲全國普通高校哲學社科研究管理“先進集體”稱號。
2013年,東南大學獲“973項目”(青年科學家專題)1項,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284項,經費達1.75億元。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3項,獲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6項,獲資助數再創新高。科研經費到款共15.61億元。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尤肖虎教授團隊獲2011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獲省部級科技獎勵一等獎9項。申請發明專利1611件,獲發明專利授權668件,PCT(國際專利)32件。SCI論文收錄1475篇,位列全國高校第16位;EI收錄論文1618篇,排名第12位。
2014年,學校共有科研經費到款16.58億元。發明專利申請1914件,發明專利授權703件,申請PCT專利13件。SCI論文收錄1790篇,位列全國高校第20位;EI收錄論文1969篇,排名第13位。呂志濤院士牽頭獲得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14年,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近五年來,東南大學共牽頭獲得國家級科技獎項18項。東南大學在近三屆教育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獎中共牽頭獲得13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7項。2014年東南大學共牽頭獲江蘇省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7項,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15項。近五年,東南大學共牽頭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73項,其中重大項目5項。
2015年,科研經費到款18.01億元。發明專利申請2120件,發明專利授權1453件,申請PCT專利14件。SCI論文收錄2160篇,位列全國高校第19位;EI收錄論文2170篇,排名第13位。呂志濤院士牽頭獲得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14年,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十二五期間,共牽頭獲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6項,其中一等獎1項;共牽頭獲得江蘇省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41項,其中一等獎7項;共牽頭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96項,其中重大項目3項。
2016年,科研經費到款20.038億元。發明專利申請2497件,發明專利授權1231件,申請PCT專利50件。SCI論文收錄2456篇,位列全國高校第19位;EI收錄論文2554篇,排名第14位。近五年共牽頭獲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6項,其中一等獎1項;牽頭獲得江蘇省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64項,其中一等獎11項;牽頭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113項,其中重大項目4項。
2013年,學校共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4篇,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3篇。截至2014年1月,東南大學共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0篇,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31篇。2011年江蘇省內高校科技工作為江蘇服務情況統計結果顯示,東南大學在科技項目及團隊、科技經費、科技基地、四技經費、科技成果轉化及科技項目驗收鑑定、專利情況、科技成果獲獎等七項指標中六項指標名列第一。

科研平台

截至2017年4月,東南大學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重點實驗室
國家實驗室(1個)
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
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
國家專業實驗室(1個)
計算機輔助建築設計(CAAD)國家專業實驗室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1個)
計算機網路和信息集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發育與疾病相關基因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部省共建)
兒童發展與學習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複雜工程系統測量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城市與建築遺產保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環境醫學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水聲XXX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能源熱轉換及其過程測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微慣性儀表XXX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其他部委實驗室(1個
---
江蘇省重點實驗室(12個)
江蘇省網路與信息安全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土木工程材料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微納生物醫療器械設計與製造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分子影象與功能影象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感測網技術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工程力學分析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先進金屬材料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網路群體智慧型重點實驗室
  • 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
 
火電機組振動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專用積體電路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玄武岩纖維生產及套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預應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光感測通信綜合網路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個)
智慧型交通運輸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新型光源技術及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射頻電路集成與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伺服控制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低碳型建築環境設備與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個)
江蘇省顯示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江蘇省數位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江蘇省光通信器件與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江蘇省伺服工程研究中心
江蘇省射頻與光電積體電路工程研究中心
江蘇省光電功能材料工程實驗室
江蘇省信息顯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江蘇省污染控制及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江蘇省現代混凝土耐久性評估與提升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江蘇省級重點高端智庫(1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研究院
新型科研機構(1個):丘成桐中心
其它科研機構(部分)東南大學蘇州研究院東南大學常州研究院、分析測試中心、 醫學影像與精確診治技術研究中心、先進材料研究中心、電子系統可靠性研究所/光子學與光通信研究所 、電光源研究中心、集團經濟與產業組織研究中心、伽利略系統歐亞(中國)教育與套用開發中心、現代集成製造系統(CIMS)研究中心、先進光子學中心、太赫茲研究所、旅遊與景觀研究所、建築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學習科學研究中心、空間科學與技術研究院(AMS研究中心)、汽車工程研究院、生命科學研究院、城市工程科學技術研究院、東南大學—南京通信技術研究院、智慧型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據2018年12月官網顯示,東南大學圖書館有館舍面積66900平方米,總閱覽座位4914席,累計館藏紙質文獻436.51萬冊,中、外文現刊4134種;中外文資料庫131個,含電子圖書近200萬冊,電子期刊6.36萬種。館藏文獻以理工科、生物醫學為主,兼及人文社科、管理學科等,形成了電子信息、土木建築、生物醫學等學科的館藏特色。
老圖書館老圖書館
教育部在東南大學圖書館設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教育部外國教材中心”,科技查新工作站面向校內外用戶提供科技成果鑑定、評獎及科技項目的查新服務,外國教材中心以土木建築和力學等學科的外國教材收藏為主。作為CALIS(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成員館和JALIS(江蘇省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成員館,東南大學圖書館還擔負館際合作共建的重任。JALIS在東南大學圖書館設有“江蘇省高校工學文獻中心”和“江蘇省高校西文圖書采編中心”,工學文獻中心承擔工程技術文獻資源的建設,高校西文圖書采編中心承擔為江蘇高校採集外文圖書資源的任務。設於館內的東南大學情報科學技術研究所,擔負著圖書館學碩士點教學和各類型資源培訓的工作。
  • 學術刊物
《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和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 是東南大學主辦的以機械動力、能源環境、材料科學、電力電氣、通信工程、電子工程、計算機工程、自動控制、儀器科學、土木交通和生物醫學等專業學科為主的學術期刊。
學報被美國《工程索引》(Ei Compendex)、英國《科學文摘》、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等資料庫收錄;先後榮獲第三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獎,首屆、第二屆和第三屆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獎,首屆、第二屆和第三屆中國科技論文線上優秀期刊一等獎等。2008年被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評為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2008年和2011年被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評為中國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和2011年被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評為RCCSE中國權威學術期刊,2012年入選“2012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2013年獲首屆江蘇省新聞出版政府獎“報刊獎”,2015年入選2014年江蘇十強科技期刊,2016年入選中國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 被美國《工程索引》(Ei Compendex)、英國《科學文摘》等7家國際重要資料庫收錄。2010年和2012年獲第三屆和第四屆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獎,2016年入選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創辦於1999年,是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核心期刊、全國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華東地區優秀期刊、江蘇期刊方陣優秀期刊、江蘇省一級期刊。2010年被評為“全國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
《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前身為《南京鐵道醫學院學報》,1960年創刊,1964年停刊,1983年復刊。復刊前學報作為第1卷,復刊後從第2捲起連續出刊,為半年刊。1987年起為季刊,1989年獲準公開發行。隨著南京鐵道醫學院與東南大學合併,原刊於2001年9月更名為《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03年改為雙月刊。
學報由教育部主管、東南大學主辦,為綜合性醫學學術期刊,主要刊登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新技術新方法,病例報告以及綜述等;並以分子遺傳、影像醫學、心臟介入、急診醫學為辦刊特色。
《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即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多年來,該刊一直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萬方數據資源系統》、《天元數據網》全文收錄,同時被《中國藥學文摘》、《中國醫學文摘》各分冊收錄。2000年在首屆《CAJ-CD規範》執行評優活動中獲“執行優秀獎”。

文化傳統

  • 校標
1、東南大學校標於1997年5月由東南大學藝術學系張道一教授設計完成。
2、校標整體圖案呈圓形,由兩個同心圓組成。外環線條用外粗內細“文武線”裝飾,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外環上半部分為東南大學英文名稱“SOUTHEAST UNIVERSITY”,下半部分為集王羲之書法體校訓“止於至善”。
3、標識中間主體部分延續了中央大學時期校徽的倒三角圖形。倒三角形內部為東南大學的標誌性建築四牌樓校區大禮堂。細線為大禮堂輪廓線,中間黑實線為大禮堂正立面愛奧尼亞柱式和山花構圖。內部等腰三角形的下面一角衝破內圓,含“遵守規則又敢於創新”之深意。內圈的三角形和外圈的圓形分別代表東南大學的歷史與現實、舊我與新我。兩者的配合,既體現出形式上相反相成的互滲與融合,也凸現出歷史與現實、舊我與新我之間的張力,預示了東南大學無限美好的輝煌的未來。
東南大學標誌東南大學標誌
4、內圓中還有被三角形分割成的三個弓形區域,上方標明校名“東南大學”,也為集王羲之書法體;下方左側“1902”, 表明學校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1902年張之洞等創辦的三江師範學堂;下方右側“南京”,表明學校的辦學地點。
5、校標的顏色選取黃色和綠色。外環和大禮堂為黃色,三角形內大禮堂背景為綠色。黃色是中國的傳統色,同時也表明該校校址曾是六朝皇宮內苑和國子監所在地。綠色喻意青年學子風華正茂,代表六朝松歷經千年仍然生機勃勃旺盛生命力,同時表明該校位於長江之濱、玄武湖畔
校標及其標準色校標及其標準色
校徽(教師佩戴)校徽(教師佩戴)
校徽(研究生佩戴)校徽(研究生佩戴)
校徽(本科生佩戴)校徽(本科生佩戴)
校訓:止於至善校訓:止於至善
 
書法:止於至善書法:止於至善
  • 校訓
止於至善
東南大學校訓典出《禮記·大學》,此篇開篇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裡的“大學”,當時是針對“國小”而言的,“國小”即禮、樂、射、御、書、數,屬於“藝”的層面,稱六藝,而“大學”是修身之學,使人成為道德上的完人之學,屬於“道”的層面。道和藝,一為形而上,為體,為性,一為形而下,為用,為相。朱熹稱“大學”為“大人之學”(《四書集注·大學章句》),也是恰當的,“大人”指道德完善之人。
對於“止於至善”四字,孔穎達釋為“言大學之道在止處於至善之行。”(《禮記正義》)朱熹釋“止”為“必止於是而不遷”,一定要達到這個境界而不再改變,釋“至善”為“事理當然之極”(《四書集注·大學章句》),事情的最高原則,即最高的善。王陽明釋“至善”為“性”,即本性,人類的本生是純善無惡的,“至善者,性也。性元無一毫之惡,故曰至善。”(《傳習錄上·語錄一》)至善之性是人類的固有本性,所以“止”就是一種對本性的復歸,“止之,是復其本然而已。”
  • 校慶日
東南大學校慶日。1921年6月6日,國立東南大學在上海召開董事會,討論董事會章程,通過《東南大學組織大綱》和編制預算,並一致推薦郭秉文為校長,之後即將6月6日定為校慶日。
1988年5月7日,國家教委正式批覆南京工學院更名為東南大學。1988年6月6日舉行更名慶典。
《東南大學校歌》,由王步高作詞,印青作曲。是一首以《臨江仙》詞調寫成的歌詞。
校歌校歌
東南大學校歌歌詞:
東攬鐘山紫氣,北擁揚子銀濤。
六朝松下聽簫韶。
齊梁遺韻在,太學令名標。
百載文樞江左,東南輩出英豪。
海涵地負展宏韜。
日新臻化境,四海領風騷。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
左 惟
校長
副書記
常務副校長
常務副書記
總會計師
丁 輝
副書記
副校長
副書記、紀委書記
吳 剛

歷任領導

歷任領導(1949年前)
1903—1905
三江師範學堂監督
楊覲圭
1905
三江師範學堂監督
1905
三江師範學堂監督
1905—1911
兩江師範學堂監督
1914—1919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
1919—1925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校長
1927—1930
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江蘇大學、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1930—1931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1932—1941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1941—1943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1943—1944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1944—1945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1945—1947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1948—1949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
歷任領導(1949年後)
1949.8—1949.11
國立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
1949.11—1951.7
國立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
1951.7—1952
南京大學校長
1952.11—1958.9
南京工學院院長
1953.1—1957.11
南京工學院黨委書記
1957.11—1959.12
南京工學院黨委書記
1960.1—1966
南京工學院黨委書記
1960.1—1968.3
南京工學院院長
1973.2—1974.10
南京工學院革委會主任
1974.11—1977.5
南京工學院革委會主任
1977.5—1978.3
南京工學院革委會主任
1978.5—1979.8
南京工學院院長
1979.9—1980.10
南京工學院院長
1979.9—1983.11
南京工學院黨委書記
1980.11—1983.11
南京工學院院長
1983.11—2002.2
南京工學院院長、東南大學名譽校長
1983.12—1985.8
南京工學院黨委書記
1983.12—1986.12
南京工學院院長
1986.12—1988.4
南京工學院院長
1988.4—1993.11
東南大學校長
1986.12—1988.4
南京工學院黨委書記
1988.4—1993.5
東南大學黨委書記
1993.5—1999.6
東南大學黨委書記
1993.11—1997.10
東南大學校長
1997.10—2006.5
東南大學校長
1999.6—2011.1
東南大學黨委書記
2006.5—2015.11
東南大學校長
2015.11—2017.12
東南大學黨委書記
2011.1—2015.11
東南大學黨委書記

傑出校友

世界著名實驗原子核物理學家,被譽為“東方居里夫人”。
“兩彈一星”元勛,中國著名火箭與飛彈控制技術專家和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兩彈一星”元勛,航天技術和火箭發動機專家,中國飛彈與航天事業開創人之一。
美國藝術與文學院頒發的學院建築獎獲得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建築系主任。
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成為獲得這項殊榮的第一個中國公民,2013年入選美國《時代》雜誌全世界100位最有影響力人物名單。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勘察設計大師(建築)、法國建築科學院外籍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南京工學院院長、東南大學校長,教育部副部長,現東南大學學習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省土木建築學會理事長,我國預應力學科的學術帶頭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建築學會理事、中國建築師學會名譽理事、江蘇省土木建築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第八屆、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中國聯合工程公司總建築師、中聯程泰寧建築設計研究所主持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曾任電子科技大學校長,1955年畢業於無線電工程系
中國工程院院士,科學技術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交通運輸工程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何梁何利基金技術科學獎獲得者,曾連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兩屆科技委主任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省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首席專家,第九屆、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東南大學城市設計研究所所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築設計大師、深圳市建築設計研究總院總建築師,第七屆梁思成建築獎得主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建築師學會評選為榮譽會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院長、慣性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綜合能源工程學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中國技術經濟學的主要創始人和奠基人,1955年畢業於動力工程系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衛星總設計師、院科技委主任,1956年畢業於動力工程系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慣性技術和精密儀器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2007年獲國家重大貢獻獎及金質獎章,1965年畢業於動力工程系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通信技術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雷達目標特性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聯想集團首任總工程師,我國最早從事漢字信息處理和模式識別研究的學者之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1968年畢業於動力工程系
中國工程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指揮自動化和人工智慧專家,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副校長、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理事長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院士
曾任重慶市委書記、交通部部長。
現任科學技術部副部長、黨組成員
曾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
中共南京農業大學委員會委員、常委、書記
現任海關總署署長、黨組書記(正部長級),海關總監關銜
美國康奈爾大學董事
著名經濟學家,1982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政治經濟學專業、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名譽院長
深圳新天下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深圳神舟電腦公司董事長
1980年考入南京工學院,現任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協會院士(IEEE Fellow)、國際計算機協會院士(ACM Fellow)、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學會院士(IEEE Fellow)、國際模式識別學會院士(IAPR Fellow)、國際光學工程學會院士(SPIE Fellow) 和國際計算機協會傑出科學家(ACM Distinguished Scientist)
金蝶國際軟體集團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
蘇寧環球集團(蘇寧集團)董事長
南京棲霞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
動力工程系畢業,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
1982年畢業於動力工程系,中國大唐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
1984年及1986年獲學士及碩士學位,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西澳燃料與能源研究中心創始人和主任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首席科學家、空警2000預警指揮機總設計師,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2007年當選為美國混凝土學會的會士,2016年當選為RILEM會士
IEEE工業電子協會主席(President-Elect)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
中國大唐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副部級)
現任民革中央常委、江蘇省副省長
江蘇省鎮江市人民政府市長
曾任江西省政協副主席,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代表,江西財經大學客座教授
1996年本科畢業後碩博連讀,2000年獲博士學位,現任蘇州科技大學校長
2003年畢業於東南大學數學系,創立途牛旅遊網並擔任CEO
網路問答社區知乎創始人、CEO

校區校址

  • 四牌樓校區
地址:南京的中心玄武區四牌樓2號。
校區東枕鐘山,北臨玄武湖,松檜薈翠,風景秀麗,占地641畝,建有各類建築61.85萬平方米。該校區為研究生教育、本科生高年級教育、繼續教育(除醫學學科外)和科學技術研究基地。
四牌樓校區四牌樓校區
  • 丁家橋校區
地址:鼓樓區丁家橋。
占地176畝,已建各類建築26萬平方米。該校區為醫學學科教育科研基地和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所在地。
  • 九龍湖校區
地址: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南部
2006年夏季起,東南大學主教學區遷至東南大學九龍湖校區,總面積3752.35畝。九龍湖校區建築規劃以東南大學的歷史文脈為依據,採取公共核心教學組團與專業教學族群組團相結合的校園建築形態九龍湖校區已建成教學區、科研實驗區、行政區、本科生生活區、研究生生活區、教師生活區、後勤保衛區等,總建築面積約59.9萬平方米。
  • 無錫分校
地址:無錫太湖國際科技園區內
東南大學無錫分校於1988年經原國家教委和電子工業部批准創辦,以培養電子信息領域內的高層次人才為目標。2007年9月進入新校區辦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