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

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

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School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Southeast University)是東南大學二級學院

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是2006年在動力工程系的基礎上,與土木工程學院的環境工程系合併而成立的。能源動力方向最早可溯至東南大學1923年設定的機械工程系的蒸汽動力方向;環境方向可溯至1942年設定的衛生組。

根據2018年10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5個二級部門,設有4個本科專業,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9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9個,專業碩士學位類別2個;有教職員工共172人,在校本科生約986人,研究生856餘人,包括(121名博士生、8名博士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
  • 外文名:School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Southeast University
  • 簡稱:東南大學能環學院
  • 創辦時間:2006年
  • 類別:二級學院
  • 主管部門:東南大學
  • 現任領導:書記:朱小良
    院長:肖睿
  • 專職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
  • 本科專業:4個
  •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9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個
  •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9個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
  • 國家重點學科:二級學科1個
  • 院系設定:熱能工程系、動力工程系、能源信息與自動化動系、製冷與人工環境系和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等5個二級部門
  • 地址: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四牌樓2號
  • 知名校友徐壽波閔桂榮於俊崇黃其勵宣益民
  • 知名教師張耀明余艾冰
辦學歷史,辦學條件,院系設定,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學科建設,學術研究,科研平台,科研成果,合作交流,文化傳統,現任領導,知名校友,

辦學歷史

學院能源動力方向最早可溯至東南大學1923年設定的機械工程系的蒸汽動力方向。
學院環境方向可溯至1942年設定的衛生組(設定於當時中央大學的土木系)。
1954年,由東南大學(時稱南京工學院)機械系的熱能動力裝置專業、電力系的發電廠配電網與聯合輸電系統專業和工業企業電氣化專修科組建動力工程系。
1956年,開設工業熱工專業。1958年,增設“自動學與遠動學”專業。1960年,增設“數字計算技術裝置”專業。1962年,上述兩個增設的專業從動力系分出成立自動控制系。
1969年,以動力系教師為主成立磁流體發電研究工程(6910工程)。1982年,以該工程為基礎組建熱能工程研究所。1986年,有關電類專業從動力系分出成立電氣工程系。1989年,熱能工程研究所從動力系分出,行政單列、
2001年11月,熱能工程研究所與動力工程系重新合併。
2006年,在動力工程系的基礎上,與土木工程學院的環境工程系合併組建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並成立熱能工程系、製冷與人工環境工程系、動力工程系、能源信息與自動化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
2009年,依託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城市工程科學技術研究院、建築學院、土木學院及公共衛生學院建立“低碳型建築環境設備與系統節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獲得教育部批准成立。
2015年4月,依託東南大學太陽能技術研究中心申報的江蘇省太陽能技術重點實驗室獲批立項建設。
2018年10月,省發改委批覆同意學院建設“江蘇省污泥安全處置與資源化工程研究中心”。
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根據2018年10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熱能工程系、動力工程系、能源信息與自動化動系、製冷與人工環境系和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等5個二級部門,設有4個本科專業。
專業設定
大類名稱專業名稱
能源動力類
能源與動力工程
核工程類
核工程與核技術
土木類
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
環境科學與工程類
環境工程
資料來源:

師資力量

根據2018年10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教職員工共172人(不計調出人員與博士後),其中專任教師139名,包括教授/研究員52名(含博士生導師43名)、副教授/副研究員54名(含博士生導師14名)、講師33名,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名、澳大利亞兩院院士1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名、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名、國家萬人計畫中青年領軍人才1名、國家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2名、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名、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3名、霍英東優秀青年教師基金獲得者2名、教育部跨世紀人才1名、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1名、教育部高等學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1名、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13名、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 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6名、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 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11名、江蘇省“青藍工程”培養對象13名、江蘇特聘教授2名、東南大學首席教授1名,特聘教授2名、東南大學青年特聘教授4名。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耀明余艾冰(外籍院士)
澳大利亞兩院院士:余艾冰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肖睿
國家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鐘文琪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鐘文琪、肖睿等
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黃亞繼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鐘文琪、肖睿
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司風琪、黃亞繼、劉倩等

教學建設

根據2018年10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江蘇省品牌專業1個,江蘇省特色專業1個,江蘇省特色專業建設點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江蘇省一類優秀課程2門;學院“工程流體力學教學新模式”和“汽輪機變工況特性”教材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017年,學院獲得江蘇省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機械動力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能源與動力工程
江蘇省品牌專業:能源與動力工程
江蘇省特色專業:環境工程
江蘇省特色專業建設點: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
江蘇省一類優秀課程:《傳熱學》、《鍋爐原理》

學科建設

根據2018年10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9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9個,專業碩士學位類別2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江蘇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2個,江蘇省優勢學科1個。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環境科學與工程
  • 學位授予
一級學科博士點: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環境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點:工程熱物理、熱能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流體機械及工程、製冷及低溫工程、化工過程機械、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
一級學科碩士點: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環境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碩士點:工程熱物理、熱能工程、動力機械及工程、流體機械及工程、製冷及低溫工程、化工過程機械、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
專業碩士學位類別:動力工程、環境工程
  • 重點學科
國家重點學科:熱能工程二級學科
江蘇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環境科學與工程
江蘇省優勢學科: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根據2018年10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有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江蘇省重點實驗室1個,共建科研平台5個,校級研究平台2個。
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火電機組振動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能源熱轉換及其過程測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環境醫學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與東南大學公共衛學院共建)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低碳型建築環境設備與系統節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污染治理與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污泥安全處置與資源化工程研究中心
江蘇省重點實驗室:江蘇省太陽能技術重點實驗室
校級研究平台:東南大學太陽能技術研究中心、東南大學乾燥技術研究所
共建科研平台:東大-江蘇省電力設計院研發中心、東南大學-中國環保裝備產業基地技術研究中心、東大—南京聖諾節能環保工程技術聯合研發中心、東南大學-無錫太湖水環境工程研究中心、東大—無錫國聯固廢處理與處置技術聯合實驗室

科研成果

2007-2016年,學院承擔國家及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500餘項,每年到款經費8000萬左右,共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390項,獲得發明專利授權680項,發表SCI論文1311 篇,EI論文1832篇,ISTP收錄論文299篇。
根據2018年10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承擔國家、省部級、以及企業科研項目1000餘項,其中:國家“973”課題、子課題20項,國家“863”重大項目、課題17項,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課題23項,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子課題1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20餘項,國際合作項目20餘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80餘項;科研經費年均約8000萬元;發表SCI論文729篇、EI收錄論文1301篇、ISTP收錄論文246篇;累計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098項,發明專利授權363項;牽頭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國家科學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教育部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
能源與環境學院獲重要科研獎勵
獎勵名稱項目名稱時間獲獎等級
國家科技進步獎
稠密多相流動與化學反應耦合體系的節能減排關鍵技術及套用
2008
二等
國家技術發明
夏熱冬冷地區建築冷熱濕一體化高效處理技術與裝備
2013
二等
江蘇省級科學技術獎
燃煤煙氣SCR脫硝關鍵技術研發與工程套用
2014
一等
江蘇省級科學技術獎
大型發電機組故障檢測與診斷技術研發及套用
2015
一等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
生物質選擇性熱解製取高品質液體燃料基礎理論與方法
2017
一等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
大型電站鍋爐高效低污染燃燒的先進調控技術及套用
2017
二等
教育部科技進步獎
半乾法-濕法耦合型垃圾焚燒尾氣污染物超低排放技術創新及套用
2017
二等
江蘇省級科學技術獎
大型電站鍋爐高效低污染燃燒的先進調控技術及套用
2018
一等
資料來源:

合作交流

根據2018年10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與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義大利韓國等近10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業開展了實質性科研合作項目30餘項,內容涉及煤燃燒、生物質燃燒、固廢處理、新能源、傳熱和系統仿真等方向,項目總經費近3000萬元,其中與美國巴威公司合作科研經費達1200多萬元。

文化傳統

  • 院徽
1.院徽主體設計為圓形,仿佛一顆活力十足的能量球,體現了能環學子朝氣蓬勃,充滿熱情的精神面貌。
院徽院徽
2.主體的標誌由一筆流暢的線條構成,代表了物質、能量的流動性,體現了專業的特點;同時,主體又是一個環繞的地球,象徵著學院在致力於能源事業的同時,又以保護環境為重點,無論是能源學科、還是環境學科,共同守護人類共同的地球家園。
3.線條環繞呈現出交叉相錯的兩個小寫字母e,又代表了能源與環境的英文簡寫:Energy&Environment。
4.標誌橫豎相扣的兩個環,寓意為“聚能環”,展現了能源與環境學院堅不可摧的凝聚力,喻示著能環學子萬眾一心、同心協力、互幫互助的精神。主體又似充滿能量的小宇宙蓄勢待發。
5.外圍環繞的英文字型具有時代氣息,突出了能源與環境學院積極向上、與時俱進。
6.院徽整體設計為綠色,傳遞出生機勃勃、和諧的色彩。標誌簡潔、大方、直觀、動感,展現了能源與環境學院的風格和特色。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黨委書記
朱小良
院長
肖睿
副書記兼副院長
司風琪
副院長
黃亞繼
許傳龍
李舒宏
朱光燦
梁財
資料來源:

知名校友

徐壽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綜合能源工程學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也是中國技術經濟學的主要創始人和奠基人。
閔桂榮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衛星總設計師、院科技委主任。
於俊崇,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某工程研製總設計師。
黃其勵,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北電力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國家電力公司東北公司總工程師。
宣益民,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
陸啟洲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
陳進行中國大唐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
張東柯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西澳燃料與能源研究中心創始人和主任。
陳學俊,熱能動力工程學家,中國鍋爐專業、熱能工程學科的創始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