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劉肇是漢章帝
劉炟第四子。其母
梁貴人是褒親愍侯
梁竦之女,建初二年(77年)入宮,於建初四年(79年),生下劉肇。梁貴人後被
竇皇后誣陷,憂鬱而死。竇皇后親自撫養劉肇。
建初七年(82年)六月十八日,漢章帝廢皇太子
劉慶為清河王,改立劉肇為皇太子。
登基為帝
章和二年(88年)二月三十日,章帝去世,皇太子劉肇繼位,即為漢和帝,尊嫡母竇皇后為皇太后,因劉肇年幼,由竇太后
臨朝稱制。
竇太后把哥哥
竇憲由虎賁中郎將提升為侍中,掌管朝廷機密,負責發布誥命;讓弟弟
竇篤任虎賁中郎將,統領皇帝的侍衛;弟弟
竇景、竇環均任中常侍,負責傳達詔令和統理文書。這樣,竇氏兄弟便都在皇帝周圍的顯要地位,從而掌握了國家政治的中樞。
竇太后將政權統於自己一人之手,獨斷專橫,強予決策。如在伐
北匈奴之議中,尚書、侍御史、騎都尉、議郎等官員都極力上諫,
魯恭甚至指責竇太后“以一人之計,棄萬人之命”,群臣也沒有擋住太后為袒護竇憲而出兵。漢軍在經過
稽落山之戰、
伊吾之戰、
河雲北之戰、
金微山之戰四次戰役後,重創北匈奴,“北單于震懾,屏氣蒙氈,遁走於烏孫之地,而漠北空矣。”北匈奴單于不知所蹤,其弟右谷蠡王於除鞬自立為北匈奴單于,在蒲類海“款塞乞降”。
蒲類海毗鄰東漢的伊吾,竇憲利用這一時機“遂復更立北虜,反其故庭,並恩兩護”,群臣持有不同意見,但由於竇憲奏請設立,竇太后不顧大多數人反對,同意奏請。以
耿夔、
任尚二人為
護匈奴中郎將,助
於除鞬單于返回漠北匈奴故地,東漢都護
南匈奴、西域的同時都護北匈奴。
竇太后還把大批竇氏家族子弟和親朋故友,任為朝官或地方官,從而上下勾結,專權放縱,報復打擊,為所欲為。其弟弟竇景放縱奴僕胡作非為,欺凌百姓,強奪財物,奪取罪人,姦污霸占婦女。商賈遇到他就閉塞,就像躲避盜寇一樣,而“
有司莫敢舉奏”。
竇太后剛愎放縱,早已引起了一些正直朝臣的不滿。他們不斷上書進諫,有時甚至以死抗爭,僅據《
資治通鑑》統計,短短的近五年時間,大臣就針對各種問題上書十五六次。
政變奪權
永元三年(91年)正月,劉肇採用
曹褒所制定的新禮,加
元服。
二月,竇憲派副將耿夔發動金微山之戰,大破北匈奴。此後,竇憲威名更盛,地方刺史、守、令等爭相向百姓徵收賦稅,拿來賄賂竇憲。大司徒
袁安、大司空
任隗上書彈劾這些官員,於是劉肇罷免了袁安所奏的四十多名賄賂竇憲的地方官吏,竇氏外戚極為痛恨。尚書僕射
樂恢上疏反對外戚干政,竇太后不聽,樂恢回到州郡後,竇憲以威力逼迫他服毒自盡。於是朝臣震恐,皆跟風逢迎竇憲,無人敢違抗,袁安常為此嗚咽流涕。而尚書僕射
郅壽上書彈劾竇憲驕縱,並搬出
王莽篡漢的故事讓國家引以為戒,結果亦被竇憲逼迫自殺。
同年十月,劉肇行幸長安,下詔尋求
漢高帝功臣
蕭何、
曹參的近親,讓他們繼承封地,暗示群臣效仿二位功臣;同時詔令竇憲入長安伴駕,竇憲到達後,朝臣私下議論拜他時高呼“萬歲”,尚書
韓棱憤怒指責:“禮無人臣稱萬歲之制!”才止住了這場鬧劇。十一月,劉肇祭祀漢高帝等西漢十一陵。十二月,
班超制服西域的龜茲、姑墨、溫宿等國的訊息傳來,劉肇下令復置
西域都護,命班超擔任此職,同時冊封隨行的
龜茲國侍子
白霸為王,派人護送他回到龜茲國繼承王位。同月,劉肇從長安返回京師洛陽。
竇憲以
鄧疊、
郭璜為心腹,永元四年(92年)竇太后封鄧疊為穰侯,而鄧疊與弟弟
鄧磊、母親
鄧夫人、郭舉、郭璜相互勾結。其中鄧夫人是竇太后的好友,郭璜在竇太后所居的長樂宮中任職,其子郭舉時常入宮接受竇太后寵幸,他們便共同策劃殺害劉肇。劉肇暗中了解到他們的陰謀,便和兄長劉慶謀划起事。劉慶從小便和劉肇十分親近,特別受到劉肇的恩遇,經常出入宮廷,留下住宿,與劉肇共議私事。劉肇即將採取行動,想得《漢書·外戚傳》一閱,欲行漢文帝誅殺舅父
薄昭、漢武帝誅殺舅父
竇嬰的故事。但他懼怕左右隨從,不敢讓他們去找,便讓劉慶私下向兄長千乘王
劉伉借閱。夜裡,劉肇將劉慶單獨接入內室密謀。劉肇還讓劉慶向宦官
鄭眾傳話,讓他幫忙在書中尋找皇帝誅殺舅父的故事。鄭眾勸劉肇即刻誅殺竇憲心腹郭舉、郭璜等人,但劉肇認為竇憲領兵在外,恐生兵變,並未採納鄭眾的建議。
永元四年(92年)三月,袁安薨逝。當時群臣不敢與竇氏抗議,唯獨袁安堅定不移,在朝堂與竇氏頑固抗爭十次以上,竇太后不聽,群臣皆擔心他的安危,而他卻始終鎮定自若。劉肇和朝臣皆倚仗袁安。袁安薨逝後,
丁鴻接任大司徒。
四月,竇憲回到京師洛陽。六月戊戌日,丁鴻借發生
日食之機上書,暗示劉肇發動政變。十幾天后,劉肇以“到
白虎觀講經”為理由,帶著劉慶移駕北宮
章德殿,並讓丁鴻擔任三公之首的
太尉,同時兼任
衛尉,統領宮中禁軍,控制南宮、北宮,令執金吾和北軍五校尉領兵備戰,關閉城門,逮捕鄧夫人、郭璜、郭舉、鄧疊、鄧磊,將他們全部下獄處死;並派謁者僕射收回竇憲的大將軍印信綬帶,將他改封為冠軍侯,同竇篤、竇景、竇瑰一併前往各自的封國。劉肇顧及竇太后而沒有明確處決竇憲,卻選派嚴苛幹練的封國宰相監督他。在確認竇憲、竇篤、竇景到達封國後,勒令他們自殺。
劉肇掌權後,立即清理竇氏殘黨餘孽。凡是依仗竇家的關係而做官的,統統被罷免回家。
永元之隆
在一舉掃平了外戚竇氏的勢力後,劉肇開始親理政事,每日上朝聽政,深夜批閱奏章,從不懈怠,史稱“勞謙有終”。當時各郡國前後進獻的
祥瑞多達八十一處,劉肇卻自稱德行淺薄,又覺得祥瑞不切實際,於是都隱沒起來而不宣揚。
永元五年(93年),北匈奴於除鞬單于叛亂,劉肇派任尚將其討滅。同年,南匈奴單于
安國叛亂,被
骨都侯喜斬殺。
永元六年(94年)七月,班超大破
焉耆國、
尉犁國、
危須國、
山國,並斬殺了焉耆、尉黎兩國國王,將其首級傳至洛陽。從此西域降服,漢朝的威勢延及
帕米爾高原以西的五十多個國家,這些國家紛紛向東漢送納質子表示臣服,其中西亞國家
條支、
安息以及遠在洛陽四萬里外的海濱國家皆翻譯雙方語言,遣使納貢,《後漢書》概括為“都護西指,則通譯四萬”。十一月,鮮卑大都護
蘇拔廆在任尚的統領下大破北匈奴
逢侯單于叛軍,斬首一萬七千餘級。
永元七年(95年),劉肇為了表彰班超與蘇拔廆的功勳,下詔封班超為定遠侯,蘇拔廆為率眾王。
永元八年(96年)二月,劉肇冊立貴人陰氏為皇后(即
孝和陰皇后)。到永元十四年(102年)六月,他下詔廢黜陰皇后,並於十月冊立貴人
鄧綏為皇后。 由於鄧綏“有丈夫之性”,劉肇便讓她參與並知曉外朝政事。
永元十四年(102年)春,安定郡兵攻滅
燒何羌部落,西海(
青海湖)與
大小榆谷之地不再有羌人進攻的可能,劉肇便在其地設立
西海郡,發兵駐守,將青海湖及大小榆谷之地納入版圖。十一月,劉肇採納司空
徐防改革太學策試的建議。
劉肇十分體恤百姓疾苦,多次下詔理冤獄、恤鰥寡、矜孤弱、薄賦斂,告誡上下官吏,要求他們反省造成天災人禍的自身原因。在他統治時期,東漢國力達到鼎盛,時人稱為“永元之隆”。
英年早逝
元興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06年2月13日),劉肇病死於洛陽章德前殿,時年二十七歲。劉肇駕崩後,他出生僅一百餘日的兒子
劉隆繼位,即漢殤帝。
延平元年(106年)三月初五日,劉肇被安葬於
慎陵(位於今河南孟津),定
諡號為孝和皇帝,
廟號為穆宗。初平元年(190年),經有司奏請,漢獻帝廢除了劉肇在內的四帝的廟號。
為政舉措
政治
劉肇當政時期,多次下詔納賢。劉肇深知吏治對一個政權的重要性,非常重視官吏的選拔任用。當政時期,曾四次專門下詔納賢,並且親自策問,選用官員。
劉肇當政時期,在法制上主張寬刑,任用的掌管刑獄的
廷尉陳寵,便是一個富於同情心的仁愛之人,每次斷案,都依據經典,而“務從寬恕”。
劉肇對有過失之人,也能根據情況,從寬處理。永元九年(97年),竇太后去世。由於宮廷緊守秘密,漢和帝為
梁貴人所生的事實始終沒予公開。竇太后死後,梁家才敢奏明朝廷,為梁貴人討一個說法。這時,漢和帝也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謎。但在如何安置竇太后的問題上,
三公上奏:“請依光武帝黜
呂太后故事,貶竇太后尊號,不宜合葬先帝”。劉肇念及竇太后對自己的養育之恩,認為“恩不忍離,義不忍虧”,不應有所降黜,於是不降尊號,追謚
章德皇后,對生母梁貴人、養母
宋貴人的問題也都妥善安置。梁貴人被追封皇太后。
劉肇體恤民眾疾苦,多次詔令理冤獄,恤鰥寡,矜孤弱,薄賦斂,告誡上下官吏認真思考造成天災人禍的自身原因。而他也常常以此自責,如永元八年(96年)京城洛陽地區發生蝗災,他下詔首先說:“蝗蟲之異,殆不虛生,萬方有罪,在予一人。”憂民之心,殷殷可見。嶺南(今廣東地區)出產生龍眼、荔枝,為了滿足朝廷需要,往往“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晝夜傳送”,經風歷險,勞民傷財。唐羌上書,請求停止,劉肇批示:“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苟有傷害,豈愛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復受獻!”愛民之意,發自肺腑。
經濟
經濟上,劉肇多次下詔賑濟災民、安置流民,並減免賦稅;要求勿違農時,以保證農業生產時間。在他統治時期,東漢墾田面積達732萬多頃(105年),為東漢一代之最;戶籍人口達5325萬多人。
永元五年(93年)二月,劉肇下令將京師洛陽
上林苑、廣成苑的
果園借給貧民,讓他們隨意採摘,不收稅。永元十一年(99年)二月,劉肇派人巡視各郡國,下令讓受災不能養活自己的人到山林池澤中捕撈採集食物,不收稅。
永元五年(93年)二月,劉肇考慮到去年秋麥收成不好,擔心百姓糧食不夠,便要求各郡國上報貧困不能自給的戶口人數。同時指出“以前郡國上報的貧民,用衣鞋和炊具當飯錢,而豪強卻以此謀利。”於是劉肇下旨查辦。如果有郡國長官不能親自耕種,反而愁擾百姓,若有再犯的,二千石的長官先坐牢。
軍事
永元二年(90年),
貴霜帝國君主
卡德菲茲二世(《後漢書》稱為“閻膏珍”)發兵攻打西域,但被班超阻遏。貴霜久攻不下,便向龜茲借軍糧,卻被埋伏在路上的漢軍截殺,貴霜方面只得求和,並時常向東漢納貢。
永元四年(92年)東漢連番重創北匈奴後,
北匈奴西遷,漠北地空。其中有部分北匈奴退居
伊吾附近,其首領
於除鞬自立為新一任北匈奴單于,到
蒲類海請求歸降東漢。於是,東漢在
伊吾地區設立“
護匈奴中郎將”,領護北匈奴,於是南北匈奴一併歸東漢都護,東漢自此“並恩兩護”。此後,南北匈奴時有叛亂,但均被討平。
永元五年(93年),北匈奴
於除鞬單于叛亂,劉肇派遣“護匈奴中郎將”
任尚將其討滅。同年,南匈奴單于
安國叛亂,被
骨都侯喜斬殺。永元六年(94年),新降的北匈奴部眾對南匈奴單于師子不服,於是十五部二十多萬人皆反叛,擁立
逢侯為單于,殺略吏人,焚毀廬帳,將車重向北方,欲渡
漠北。九月,劉肇以光祿勛
鄧鴻為主將,統帥越騎校尉
馮柱、行度遼將軍
朱徽、護匈奴中郎將杜崇征討匈奴叛軍,十一月,任尚率鮮卑大都護
蘇拔廆、烏桓大人勿柯八千騎兵,攔截逢侯軍隊於
滿夷谷,大破之;馮柱遣兵追擊,再度擊破,前後共斬首一萬七千餘級,逢侯單于便率眾出塞。永元八年(96年)五月,逢侯單于的左部投降漢朝,南匈奴單于師子認為其中的右溫禺犢王
烏居戰曾與安國同謀,想要拷問他,於是烏居戰便再度叛亂寇邊,七月,劉肇派度遼將軍
龐奮、越騎校尉馮柱追討叛軍,斬殺烏居戰。
永元三年(91年)劉肇西巡期間,班超制服了西域的
龜茲、
姑墨、
溫宿等國。十二月,劉肇任命班超為
西域都護,同時冊封隨行的龜茲國
侍子白霸為王,派司馬姚光護送他回到龜茲國繼承王位。司馬姚光到達後,與班超聯手廢黜了龜茲老王
尤利多,擁立白霸為新一任國王,並將尤利多押送至京師洛陽。班超駐守龜茲
它乾城,西域只剩
焉耆國、
危須國、
尉犁國懷有二心,其餘皆定。永元六年(94年)七月,班超大破焉耆國、尉犁國、危須國、
山國,並斬殺了焉耆、尉犁兩國的國王,為四國皆冊立新王。從此西域降服,向東漢送納人質的有五十餘國。
永元八年(96年)五月,
車師後王叛亂。永元九年(97年)三月,西域長史
王林擊破車師後王並殺之。
永元五年(93年),護羌校尉
貫友派兵出塞攻打燒當羌王
迷唐於
大小榆谷,斬首八百餘級,迫使其遁逃。於是貫友便沿著
逢留之河築造堡壘,製造大船,建立河橋,欲追擊迷唐,迷唐便率部落遠遷至
賜支河。
永元九年(97年)八月,迷唐率眾八千侵犯隴西,繼而號召境內各羌造反,匯合諸羌三萬兵力,殺長史。劉肇派征西將軍
劉尚、越騎校尉趙世等率兵3萬征討,最終將其攻破。次年(98年),在
耿譚的招撫下,迷唐率領燒當羌投降,到洛陽納貢。
迷唐歸降後,劉肇讓迷唐率領燒當羌回到大小榆谷居住,迷唐卻說漢軍在大小榆谷建造了河橋,兵來無常,不可復居,且族人已不滿兩千,飢餓難立,便入居
金城郡,不肯遠出。護羌校尉
吳祉等便賞賜給迷唐很多金帛,讓他買足糧食與牲畜後率族人出塞,而燒當羌卻懷疑朝廷又有陰謀。永元十二年(100年),迷唐再度反叛,號召湟中諸胡抄掠而去,回到賜支河,將兵向塞。次年(101年)八月,護羌校尉
周鮪與金城太守
侯霸率兵出塞,在允川討伐迷唐,大破其部。自此燒當羌徹底瓦解,歸降者六千餘口,分別遷徙到漢陽、安定、隴西。
永元十四年(102年)春,
燒何羌造反,被
安定郡兵擊滅,於是
西海(青海湖)與大小榆谷之地不再有羌患。隃麋相
曹鳳上奏說,大小榆谷土地肥美,有西海魚鹽之利,應當在此重新設立西海郡縣,劃定區域廣開屯田,隔絕羌胡交關之路,種植穀物開發邊境。劉肇採納了他的建議,修繕故
西海郡,派金城郡西部都尉駐守西海郡,同時以曹鳳接任金城郡西部都尉,駐兵
龍耆城。於是東漢在青海湖一帶廣增
屯田,沿河駐紮的兵營共三十四部。直到漢安帝永初年間諸羌造反,才被裁撤。
永元十三年(101年)十一月,
鮮卑進攻右北平郡,進入漁陽,被漁陽太守擊破。
永興元年(105年),
高句麗太祖王高宮入遼東寇略,被遼東太守
耿夔擊破,其統帥亦被殺。
永元四年(92年)冬,
漊中、澧中蠻
潭戎等叛亂,燔燒郵亭,殺掠官民,郡兵將其擊降。永元五年(93年),
武陵郡兵大破
武陵蠻。永元十三年(101年)十二月,巫蠻叛亂,攻
南郡,永元十四年(102年)四月,劉肇派使者都督荊州兵迫降巫蠻。
此外,永元十二年(100年)四月,
日南郡象林縣“蠻夷”二千餘人寇掠百姓,燔燒官寺。郡縣發兵討擊,斬其統帥,餘眾乃降。劉肇於永元十四年(102年)五月設定象林
將兵長史,以防其患。
文化
劉肇得知
班昭博古通今、學識過人,便下令班昭續寫《
漢書》,並允許她到皇家東觀藏書閣內查閱史料,完成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的編撰。
劉肇多次召班昭入宮,為宮裡的后妃講學,后妃們敬仰她的學識,尊稱她為“大家”。其中,鄧綏除了跟從班昭學習經書外,還兼修天文、算數。
劉肇發現
五經的解說有異義,而且在文字書寫上也不一樣,便命
賈逵修理舊文字,於是永元八年(96年)
許慎採集史籀、李斯、揚雄的書,廣泛訪問民間,請賈逵考證,歷經二十多年撰寫《
說文解字》一書,直至漢安帝建光元年(120年)著成並獻於朝廷。《說文解字》號稱世界第一部字典,為漢字建立了理論體系,開創了部首檢字法的先河,對後世影響深遠。
永元十三年(101年),劉肇親自到
東觀,閱覽書林典籍,廣選有技藝的人到東觀任職。劉肇還讓左右近臣皆誦讀詩書,宮中尚學之風濃厚。
在東漢的
察舉制中,人才多源,但公、私學校出身的經生是主要來源。其中,
太學是最重要人才培養機構。太學生的素質會直接影響察舉人才的素質,故若要從源頭上保證人才選舉不乖實,則首先需革除太學積弊。
永元十四年(102年)十一月,司空
徐防針對太學的情況提出了策問改革的建議。他上書批評太學學風“不依
章句,妄生穿鑿,以遵師為非義,意說為得理”。而“私相容隱,開生奸路”的情況更加重了太學的渾濁。基於此,徐防建議改變
博士策問的內容:“臣以為博士及甲乙策試,宜從其家章句,開五十難以試之。”劉肇採納了他的建議。
這一被稱為“永元改革”的變革推行後,太學策試的形式應該發生了較大變化,開始側重章句家法。這項改革深刻地改變了當時的學術形態,使得經書文本開始標準化,新型的小章句形式的經注開始流行,經注開始注重內在統一性和體系性。
元和三年(86年)博士
曹褒上疏請定漢禮,稱“宜定文制,著成漢禮”;但太常
巢堪認為“一世大典,非褒所定,不可許。”但漢章帝仍拜曹褒侍中,準其奏請。次年(87年)曹褒遵照舊典,雜以《五經》《讖記》之文,撰次天子至於庶人冠、婚、吉、凶終始制度凡一百五十篇,上奏朝廷。漢章帝採納。
永元三年(91年)春,正月,甲子,漢和帝劉肈正式採用曹褒新禮,加
元服;同時提拔曹褒為監羽林左騎。
科技
劉肇即位後,任命
蔡倫為
尚方令,主管皇宮製造業,並於永元九年(97年)監作秘劍及各種器械,無不精緻工巧、堅固緻密,被後世效仿。蔡倫大幅度改進了製作工藝,達到極高水準,並長期居於技術的頂峰。後來
崔寔在《政論》中寫道:“有蔡太僕之弩(
十字弓),及龍亭九年之劍,至今擅名天下。”
元興元年(105年),蔡倫將自己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做成的紙獻給劉肇,得到劉肇的稱許。從此,天下無不採用蔡倫所改進之紙。後來,人們都稱蔡倫的紙為“
蔡侯紙”。
永元十五年(103年),劉肇採納賈逵的建議,按照傅安提出的用
黃道坐標取代
赤道坐標測算日月運行軌道的構想,下詔製造“太史
黃道銅儀”,是世界上第一台用黃道坐標測算日月運行軌道的天文儀器,對提高人們關於日月運動規律的認識具有一定的作用。賈逵根據自己的實際觀測,大膽地得出結論:月亮的運動是不均勻的。這一發現是改進儀器得到的第一個結果,它促進了曆法的進步,也豐富了人們對天體運動的知識,為以後太陽運動不均勻的發現打下了思想基礎。
民族與對外交往
永元十六年(104年),北匈奴單于遣使貢獻,請求和親。劉肇認為北匈奴“舊禮不備”,拒絕了北匈奴的和親請求。後來鄧綏臨朝,也拒絕了匈奴使臣的請求。
永元六年(94年)十一月,任尚調動鮮卑蘇拔廆部擊破北匈奴逢侯單于,次年(95年)正月,劉肇冊立蘇拔廆為率眾王,同時置丞輔佐,視作內地郡縣。東漢朝廷贏得了鮮卑諸部廣泛的認同與擁護,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永元六年(94年),
大牂夷種羌(居川西和青海省東部)的豪強造頭等人率族人50多萬口內屬東漢,劉肇遂封造頭為邑君長,賜印綬。永元十二年(100年),旄牛縣境外的
白狼國(今四川巴塘)、樓薄國王唐繒等,率領轄下十七萬人口,歸義內屬東漢。劉肇下詔賜其王
金印紫綬。
在東漢擊敗貴霜(參見“軍事”部分)後,雙方常進行了友好的交往。
永元九年(97年),
甘英奉命出使
大秦(
羅馬帝國),率領使團一行從龜茲(今新疆庫車)出發,抵達條支(
安條克城),至地中海東岸而返,進一步加強了東漢政府對中亞、西亞以及羅馬帝國的了解,並將絲綢之路延伸至東地中海地區。大概就在此時,馬其頓人梅斯·提提阿努斯與甘英相遇,並對中國產生了興趣,在他的組織下,羅馬帝國
馬其頓行省和東方行省
推羅城人組成商團,前往東漢。到永元十二年(100年)冬,商團“使臣”抵達洛陽。劉肇在宮中接見了他們,並賜予其“國王”金印紫綬(此事即《後漢書·和帝紀》所稱“西域蒙奇、兜勒遣使內附”),這是歐洲與中國有史可據的首次直接交往。也有說法認為“蒙奇、兜勒”在中亞地區。
永元十三年(101年),
安息帝國君主滿屈(可能指帕科羅斯二世)向劉肇贈送獅子和“條支大鳥”(鴕鳥)。
天竺國在劉肇在位時期多次遣使朝貢,劉肇駕崩後西域反叛,天竺便停止向東漢朝貢,直到漢桓帝時期恢復朝貢。
永元六年(94年),
敦忍乙國王莫延遣使朝貢,獻犀牛、大象。永元九年(97年),
撣國王雍由調遣使奉上該國珍寶,和帝賜金印紫綬,小君長皆加印綬、錢帛。
歷史評價
漢代
李尤:“卓矣煌煌,永元之隆。含弘該要,周建大中。蓄純和之優渥兮,化盛溢而茲豐。”
黃香:“惟永元之
盛代,聖皇德之茂純,躬烝烝之至孝,崇敬順以奉天。以三載之孟春,建寅月之上旬,皇帝時加玄冕,簡甲子之元辰。皇輿幸夫金根,六玄虬之連蜷,建螭龍以為旗,鳴節路之和鑾。既臻廟以成禮,乃回軫而反宮,正朝服以享燕,撞太蔟之庭鐘。祚蕃屏與鼎輔,暨夷蠻之君王,鹹進爵於金罍,獻萬壽之玉觴。”
蘇順:“恭惟大行,配天建德,陶元二化,風流萬國,立我蒸民,宜此儀則,厥初生民,三五作剛,載藉之盛,著於虞唐。恭惟大行,爰同其光,自昔何為,欽明允塞,恭惟大行,天覆地載,無為而治,冠斯往代,往代崎嶇,諸夏擅命,爰茲發號,民樂其政,奄有萬國,民臣鹹祑,大孝備矣,閟宮有侐,由昔姜嫄,祖妣之室,本枝百世,神契惟一,彌留不豫,道揚末命,勞謙有終,實惟其性,衣不制新,犀玉遠屏,履和而行,威稜上古,洪澤滂流,茂化沾溥,不玦少留,民斯何怙,歔欷成雲,泣涕成雨,昊天不弔,喪我慈父。”
崔瑗:“玄景寢曜,雲物見徵,馮相考妖,遂當帝躬,三載四海,遏密八音,如喪考妣,擗踴號吟,大遂既啟,乃徂玄宮,永背神器,升遐皇穹,長夜冥冥,曷雲其窮。”
《
東觀漢記》:“孝和皇帝,章帝中子也,上自歧嶷,至於
總角,孝順聰明,寬和仁孝,帝由是深珍之,以為宜承天位,年四歲,立為太子,初治尚書,遂兼覽書傳,好古樂道,無所不照,上以五經義異,書傳意殊,親幸東觀,覽書林,閱篇藉,朝無寵族,惠澤沾濡,外憂庶績,內勤經藝,自左右近臣,皆誦詩書,德教在寬,仁恕並洽,是以黎元寧康,萬國協和,符瑞八十餘品,帝讓而不宣,故靡得而紀。”
兩晉南朝
司馬彪《
續漢書》:“孝和年十四,能折外戚驕橫之權,即昭帝斃上官桀之類矣。朝政遂一,民安職業,勤恤本務,苑囿希幸,遠夷稽服,西域開泰,郡國言符瑞八十餘品,鹹懼虛妄,抑而不宣云爾。”
皇甫謐《
帝王世紀》:“孝和之嗣世,正身履道,以奉大業,賓禮耆艾,動式舊典,宮無嬪嬙鄭衛之燕,囿無般樂游畋之豫,躬履至德,虛靜自損,是以屢獲豐年,遠近承風。”
虞潭:“昔漢章帝竇後殺和帝之母。和帝即位,盡誅諸竇。當時,議者欲貶竇後。及後之亡,欲不以禮葬。和帝以奉事十年,義不可違,臣子之道,務從豐厚,仁明之稱,表於往代。”
唐宋
李賢:“凡瑞應,自和帝以上,政事多美,近於有實,故書見於某處。自安帝以下,王道衰缺,容或虛飾,故書某處上言也。”
杜佑:“明章之後,天下無事,務在養民。至於孝和,人戶滋殖。”
蘇轍:“
黃帝、
堯、
舜,壽皆百年,享國皆數十年。
周公作《
無逸》,言
商中宗享國七十五年,高宗五十九年,祖甲三十三年。文王受命中身,享國五十年。自漢以來,賢君在位之久,皆不及此。西
漢文帝二十三年,景帝十六年,昭帝十二年。東
漢明帝十八年,章帝十三年,和帝十七年,唐太宗二十三年。此皆近世之明主,然與《無逸》所謂‘不知稼穡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従’,“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者,無以大相過也。”
錢時:“西京自成帝而下,皆制於王氏,竟致移國,固不足論。以孝宣之英明而誅霍氏甚易,然亦往往大費區處,然後甫定。和帝才十四歲耳,一指顧間,去諸竇如磔鼠,且其方略措置精密詳練,以是而論,豈非有漢之英君哉。然自此以後,乃浸微浸消,終已不競,何也?謀不出於王公大人,而出於閹官,謀之所出者,權之所歸故也。今日之事,雖明典憲,愜公論,觀其機,伏而不露,毒發而莫測,即陰謀巧計者之所為,與他時禍國實同一根,是以和帝能去外戚之奸,而宦官用權自此始為漢氏膏肓之疾。悲夫。”
胡寅:“孝和幼沖即位,年十有四而能誅鋤竇憲,自是大柄在手,威權不失,後十六七年間亦無大過舉,尊崇儒術,友愛兄弟,優禮賢者,克納嘉言,四夷希侵,中國綏靖,方之章帝實乃過之,而作史者未能鋪張揚厲,曠闕多矣。”
洪邁:“
漢昭帝年十四,能察
霍光之忠,知燕王上書之詐,誅
桑弘羊、
上官桀,後世稱其明。然和帝時,竇憲兄弟專權,太后臨朝,共圖殺害。帝陰知其謀,而與內外臣僚莫由親接,獨知中常侍鄭眾不事豪黨,遂與定議誅憲,時亦年十四,其剛決不下昭帝,但范史發明不出,故後世無稱焉。”
葉適:“東漢至孝和八十年間,上無敗政,天下乂安。”
明清
范光宙:“兩漢主以沖年,知尊禮大臣而誅鋤權奸者,前稱昭帝而後稱和帝。夫主上貴察而斷,忠佞之不辦,非察也;刑賞之不果,非斷也。孝昭踐祚甫十四,而上官之詐、大將軍之忠能鑑別如薰蕕,然今以竇憲之惡而帝能與秘臣謀誅之,殲大憝於君側而官禁為之肅清,至於尊禮袁安,引用陳寵,而
魯丕、
賈逵之徒群而論難於前。夫帝固沖主也,而即位之初遽能去奸而進賢,其睿謀雄斷豈下孝昭哉?獨誅憲之舉謀及鄭眾,權奸雖除而閹豎用事,遂為東漢基禍之主,人謂帝拒一虎而進一狼,葢誠然哉,是故論漢和者,重予之而又重惜之。”
何焯:“和帝誅竇憲,時年十四,其斷可比昭帝之明。”
近現代
翦伯贊:“東漢的政權到漢和帝時便發展到全盛時期的頂點。當此之時,帝國的光輝,正如日中天,照射瀛寰……當時助長了國內外諸種族之經濟的發展與文化的交流,從而使中國歷史再前進一步。”
軼事典故
兄弟情深
劉肇還是太子時,就特別親愛同父異母的皇兄
劉慶,每在宮中就與他同居,外出則乘坐同一輛車馬。後來劉肇即位,對劉慶的待遇更加優厚,經常與之共議私事,諸王都無法與他相比。後來劉慶年長,只好移居丙舍。
永元四年(92年),劉肇移駕北宮章德殿,劉慶得以入內居住。劉肇計畫誅殺竇氏外戚,讓劉慶幫忙求得《漢書·外戚傳》,並在夜裡把劉慶單獨接入內室。劉肇誅殺竇憲後,劉慶到宮外建立了自己的府邸,劉肇便賞賜給他無數珍寶。劉慶體弱多病,經常感到不適,劉肇就朝夕到他府上問候,親自餵他藥膳,關懷甚切。
劉慶儀容威風,進退可觀。漢和帝即位後,大小政事,常和劉慶商議。劉慶便更加謙遜謹慎,每當在朝會上就穿著低於自己藩王等級的侯爵級別的衣服。
永元十五年(103年),發生日食,百官奏請讓劉慶等王侯前往封地。劉肇卻說天降異象是自己個人過失,讓劉慶繼續留在洛陽。
劉肇駕崩後,劉慶在前殿大哭,吐血數升,因而患病,第二年回到封地時便病死了。
借宦奪權
在劉肇奪回政權的過程中,參與者除了清河王劉慶與大臣
丁鴻之外,宦官
鄭眾也幫助劉肇在《漢書·外戚傳》中尋找皇帝誅殺外戚的故事,為劉肇的決策提供了更多參考。雖然鄭眾所提出的建議並未被劉肇採納,但當時大多宦官都依附竇氏外戚,唯獨
鄭眾一心忠於漢室,不巴結竇氏一黨,得到了漢和帝的信任。
劉肇奪回權力後,派鄭眾到皇后所居的長秋宮任職,擔任大長秋,成為陰皇后的近侍。而在進行策勛班賞的過程中,劉肇注意到,鄭眾總是推辭的多,接受的少,這種謙遜仁愛之心,很得劉肇的讚賞。因此,劉肇常與他商量事情,所以史書上說“中官用權,自(鄭)眾始焉”。
問政后妃
漢和帝多次召
班昭入宮,為皇后和諸貴人講學,並讓皇后和諸貴人都拜她為師。他還經常詢問后妃們對政事的見解,而鄧貴人(
鄧綏)每次都謙遜退讓,讓陰皇后先進言。陰皇后的回答對劉肇沒有幫助時,鄧綏才不得已回答劉肇的問題。鄧綏博覽群書,博學多識,且“有丈夫之性”,後來,劉肇便改立鄧綏為皇后,並讓她參與並知曉外事(外朝政務)。
罷貢荔枝
南海地區進獻
龍眼、
荔枝,為了滿足朝廷需要,往往“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晝夜傳送”,經風歷險,勞民傷財,死者繼路。永元十五年(103年),
臨武長官
唐羌上書指出
交趾七郡上貢之路太過艱辛,並有人死在路上。劉肇得知後,當即下詔:“遠國珍羞,本用於供奉宗廟,但如果有對百姓有傷害,怎能算是以愛民為本呢?以後讓
太官不要再接受荔枝的進獻了!”於是便免除了交趾地區的龍眼、荔枝之貢。
宋人
蘇軾曾拿此事與
唐玄宗對比,作《
荔枝嘆》:“永元荔枝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
人際關係
關係 | 稱謂 | 簡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劉肇原有十幾個兒子,除了長子劉勝以外,皆不幸夭折,後來生的皇子隱秘養於民間。 |
| | |
| | |
| | |
| | |
| | |
| | |
影視形象
史料索引
關於劉肇的平生,主要參見南朝范曄所著《
後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東觀漢記》《後漢紀》《資治通鑑》等也有一些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