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陡鎮

八陡鎮

八陡鎮位於博山區東南部,地跨東經117°56′-117°59′,北緯36°18′-36°20′。鎮機關駐地距博山區政府所在地9公里。東與崮山鎮接壤,西與山頭鎮相鄰,南與石馬鎮相依,北與淄川區西河鎮相連。從其緯度可以看出,該鎮地處溫帶,屬於暖溫帶季風性氣候,全年降雨較多。

八陡鎮農作物以小麥、 玉米為主,其次穀子、高梁等。建國前,畝產僅有200斤左右。 建國後,深翻、整平土地,科學種田,糧食畝產達779

斤,蔬菜畝產11,455斤之多。 境內南北兩面夾山,南抵石馬五陽山北麓,北依黑山。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岳陽河發源於

岳陽山西麓,系季節河,雨季有水,旱季乾涸。河水流經山頭莊,注入孝婦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八陡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東南部
  • 下轄地區:17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八陡鎮
  • 電話區號:0533
  • 郵政區碼:255200
  • 地理位置: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東南15公里處
  • 面積:39.76平方公里
  • 人口:36798人(2017年)
歷史沿革,經濟,地理位置,行政區劃,名勝古蹟,黑山,觀音殿,爐神廟,八陡天主教堂,王讓故居,特產,名人,村莊介紹,八陡村,黑山村,主要經濟狀況,強鎮由來,大事記,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進步,文教科技,醫療衛生,人民生活,鎮村建設,組織建設,人口數據,歷史記載,

歷史沿革

沿革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博山縣始建鎮,因地處岳陽河谷地,周圍有東頂、南天門、八古台等八個較大的陡坡,故名八陡鎮。清宣統三年(1911年)八陡鎮升為博山縣三區駐地。1955年3月,因境內有黑山而置淄博市黑山區(縣級) ,1958年置黑山人民公社,1981年改為八陡鎮至今。
八陡鎮

經濟

境內地下礦藏比較豐富。主要有煤炭、矽砂石、陶土、粘土、石灰石等。煤炭因多年開採,已近枯渴,尚有約200萬噸儲量。矽砂石約儲有6,000萬噸。 境內水源分布於南山麓,系石灰岩水,水質良好,硬度在18度左方,可供工農業生產和人畜飲用。 境內土壤兩種:一是砂壤土,分布在北面黑山一帶,面積13,100畝;二是黑紅壤土,分布在南山一帶,面積27,110畝。以上土壤表層一半為中壤,一半為輕壤。唯因土層瘠薄,山勢陡峻,水土流失較重,有機質偏低,養分含量較少,需加深活土層,增施有機肥料,改良土壤理化性狀。 境內交通四通八達,非常便利。張(店)、八(陡)鐵路支線終點站——八陡火車站設在這裡;博(山)、沂(源)公路蜿蜒曲折,穿越全境,是通向魯南的必經之地。市內公路汽車從博山通往八陡,來往頻繁。通向李家、池上、源泉、南博山、下莊、石馬等鄉鎮的公共汽車都經過這裡。 鎮辦工業比較發達。本鎮地處城郊,系工農插花地區,充分利用當地資源,辦有煤礦、煉焦、陶瓷、耐火材料、矽砂、玻璃工藝、橡膠、磚瓦等行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鎮、村辦企業更加飛速發展。新建的矽磚、印刷廠、鑄鋼、電瓷等廠有30個。1983年年總產值達11,825,866元。 文教衛生事業發展很快。建國前,全鎮僅有兩處國小,在校學生不足200人。現有國小五處,中學三處,在校學生5,890人,教職員工293人。各村還辦起了託兒所、幼備,醫療條件較好的衛生院一處,醫護人員58人,床位3O張。並能自制部分膏、丹、丸、散及針劑。較好地方便了民眾,達到了就醫一般不出鎮。

地理位置

八陡鎮位於淄博市博山區東南部15公里處,是博山區的近郊工業重鎮和重要交通樞紐,山東省百強鄉鎮之一,地跨東經117°56′-117°59′,北緯36°18′-36°20′。鎮機關駐地距博山區政府所
在地9公里。東與崮山鎮接壤,西與山頭鎮相鄰,南與石馬鎮相依,北與淄川區西河鎮相連。
自然狀況 八陡地處博山城外圍山川地帶, 四面環山。東西最大距離6.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8.1公里。 總面積3694公頃,其中耕地面積538.14公頃。主要山脈有黑山、 大福山、刁花峪等,其中刁花峪最高,海拔604米。主要河流有岳陽河,境內流長4.78公里, 流域面積36.94平方公里。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等。另有果園79.9公頃、菜地70公頃。全鎮植被覆蓋率92.8%。

行政區劃

八陡鎮轄西山、十六畝地、蘇家溝、東頂、北河口青石關、新生、杏花崖、虎頭崖、增福、金橋、和平、向陽、北峰峪、閣子前、鳳凰嶺、福西、大黑山後、小黑山後、茂嶺、福北、向陽新村22個社區居委;蘇家溝、東頂、青石關、北河口、杏花崖、閣子前、虎頭崖、新生、金橋、增福、和平、向陽、北峰峪、福山、茂嶺、大黑山後小黑山後17個行政村,總人口4.11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83‰。全鎮少數民族有回、滿、蒙古族共97人,占全鎮總人口的0.23%。全鎮有徐、王、李、岳、蘇等72個姓氏,其中徐姓最多。

名勝古蹟

八陡歷史悠久,地處齊魯兩國交界處,為兵家必爭之地。早在齊威王二十五年(前332年)就修築長城,境內今仍存半穴式圓形兵營、亮兵台長城嶺等多處遺址。明清時期,黑山石城的守城士兵置有大炮,有“丟不了鐵山寨,失不了顏神(博山)城”之譽。

黑山

八陡鎮境內的黑山,是省內名山。山頂有顏山八景之首的“暮雨石”,有蒲松齡所撰《黑山狐》中的“貔狐樓”,有所謂煤炭之神“黑山爺爺”廟群。山體有矽石、鐵礦石、鋁黑山樓閣土,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煤炭。黑山煤炭,煤質好,分布廣,是淄博煤田的重要組成部分。八陡煤炭業始於唐代,盛於宋元。今福山村以西的周家地、田家地、走馬嶺等地,曾發現唐代古煤井遺址5處。

觀音殿

位於八陡東南部青石關村,又稱南廟,始建於南北朝梁武帝天監三年(504年)。唐初擴建為三間大殿,並配有南北行房各一間。明天順二年(1458年),觀音殿第五次翻修。
唐初,龍溪村民第一次翻修觀音殿時,在廟的四周栽了9株國槐,今廟門前仍存一株,樹齡已1388年。此株唐槐主幹直徑1.2米,高約5米,因腹空已數百年,型如圓筒狀,樹冠已難形成。但每到春季,頂端周圍樹皮仍頑強萌發新枝。兩年前唐槐中又長出一株小柏樹,形成了“古槐抱柏”的奇觀。觀音閣位於八陡中部偏西閣子前村,始建年代無考。初於高台之上立四柱,上以青瓦蓋之,謂之閣,閣內塑觀音大士,故名觀音閣。觀音閣歷經滄桑,幾多修葺,明萬曆十七年(1589 ),改為二層,底層三間,中間門洞可通行,兩邊實填成為台。上層東西北三面為高不足一米的花牆,內塑倒坐觀音像。2003年,因修文姜大道而將原觀音閣拆除。
重建的觀音閣位於原址以東10米。底層東西長14.5米,南北寬8米,高5米,中間門洞可通行,兩邊為耳房,西有扶梯上下。上層四周雕石欄桿,單歇山頂,上覆青瓦,青吻獸立於正脊,四角飛翹,中間置以寶瓶,紅牆青瓦,氣勢非凡

爐神廟

位於閣子前村岳陽河北岸,始建於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爐神廟由一個院落組成,北面三間為正殿,迎面的神台上安放著一個用生鐵鑄成的爐神坐像,神像高2米許,神座和供台也系生鐵鑄就,體現了八陡冶煉澆鑄技術的精湛。正殿大門兩側的對聯是:“八卦爐煉山作玉,如意鉤點石成金。”西面三間為官廳,南面為敞開式廳房,東面為山門。在建爐神廟時,人們發現廟後山崖上有個天然石洞,於是便把石洞打掃乾淨,把太上老君像請到洞中,命名為老君洞

八陡天主教堂

位於北河口村以西的岳陽河拐彎處。光緒十七年(1891年),荷蘭天主教士“老郭”神父到八陡傳教。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在八陡正式建立天主教堂,成為博山地區的傳教基地。
八陡天主教堂占地9.6畝,建築面積為1200平方米,歐式風格。南向大門,門道長寬各4米,高約6米,尖頂,頂端鑲磚刻“天主堂”三字。大門迎面為聖殿,東西長21米,南北寬4米,高約5米。聖殿以西是神父樓,地下一層,地上二層,樓頂為西洋式尖頂。東屋3間,為客廳。南屋7間,是教會學
校教室。

王讓故居

位於北河口村南,正院一樓三廳。主樓三層,地下一層,巨形條石砌牆,青磚發碹。地上兩層,均為青磚牆體,條形青石點綴四角、門窗,上覆青瓦。主樓後面為花園,有水井一眼、觀花樓一座,另有書房、廂房等配套建築。王讓墓位於石馬鎮蛟龍村東北3華里處,墓地面積60餘畝。王讓墓前樹有華表、石虎、石羊、石馬、臥碑龜馱碑等。林內樹木1958年被伐盡,石刻“文革”期間被毀。今墓前尚存龜趺一隻和回頭望鄉馬兩匹,製作古雅,系明初珍品。

特產

八陡鎮是博山陶瓷業重要基地之一。早在唐代末年,當地就用煤炭作燃料燒制陶瓷。據考證,八陡的陶瓷生產盛於宋元。續修《博山縣誌》實業篇載:“自宋代即有用煤炭下層之土製粗罐、碗、盆以供人需用者。”明清時期,煤炭作為燃料普遍套用於手工業,推動了陶瓷、琉璃、冶金、硝磺等行業的發展。福山的黑、紅大碗,八陡的瓶罐,明清時期就行銷省內外。明嘉靖年間,發明了燒制琉璃瓦技術。
八陡鐮刀品種多、質量好,以其夾鋼均勻,不崩不捲,褲口圓正,接火嚴密等特點而享譽省內外,其始端距今約300年。黑山煤炭火力大,適於打鐵,熟鐵業歷來就比較發達。新編《博山縣誌》記載:八陡熟鐵行業在民初極為發達,僅設在八陡專門經營鐮刀的鐵鋪就有7家,年產鐮刀百萬把以上,暢銷華北東北地區

名人

八陡人王讓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啟蒙老師,也是博山地區歷史上第一位帝師。
王讓(1354~1427),字宗禮顏神鎮孝婦鄉(今八陡北河口村)人。原為鄉間學館先生,以孝聞名,被益都縣推為儒學教諭,並升國子學錄。後經大司成胡儼推薦給永樂皇帝永樂十年(1412年),令王讓侍皇太孫朱瞻基讀書。宣德元年(1426年),朱瞻基即位後,被任命為吏部侍郎。宣德三年(1428年),受命赴浙江督理秋欠,病逝於任上。

村莊介紹

八陡村

位於博山城東南部,距博山城九公里。地處黑山腳下。設三個村民委員會。共1,994戶,5,683人。耕地1,982畝。地處山區。主產小麥、玉米,兼植樹造林。經濟樹有蘋果、桃等。工副業有玻璃製品、 陶瓷、耐火材料、制修、石料等。年產值3,534,916元。
《薛氏世譜》載:“始祖諱德祥,宇雲堂。陶於八陡,故於宋仁宗六年。”重修《薛氏世譜》載:“自始祖起,宋、元、明、清,世居於斯。”《丁氏宗譜》載:“吾祖四公子於洪武七年由冀州棗強遷居山東淄川縣道凱莊。二世珂祖遷於八陡。”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
及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續修博山縣誌》,均載村名“八陡”。據此,宋代即已建村。
據77歲退休教師任玉林講:八陡是個古老的莊。日偽時期因地面遼闊分為南,青石關;北,北河口;東,東頂;西,二郎寨四個村。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後,又改稱東頭和西頭, 亦即八陡、 黑山兩莊。早年地圖上只標八陡而無黑山,故有“先有八陡,後有黑山”之說。後因人口繁衍,房屋鱗次櫛比,故與黑山分開,以便管理。因莊外有東頂、南天門、南崖頭、八古台等八個斜度很大的陡坡,故得名“八陡”。

黑山村

位於博山城東南部黑山腳下,距博山城九公里。設三個村民委員會。共1823戶,5,281人,耕地1,312畝。地處山區。主產小麥、玉米。工副業有煤井、冰糕廠、石料、翻砂、木器、橡膠、電瓷、磚瓦廠。年總產值達1,130,694元。
《薛氏世譜》載:“始祖諱德祥,字雲堂。陶於八陡,故於宋仁宗六年”。重修《薛氏世譜》載:“自始祖起,宋、元、明、清,世居於斯。”《丁氏宗譜》載:“吾祖四公子,於洪武七年由冀州棗強遷居山東淄川縣道凱莊。二世珂祖遷八陡,三世汝桐祖遷居八陡北河。”
清康熙九年(1670年)《顏神鎮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及國民二十六年(1937年)《續修博山縣誌》,均載村名為“黑山”。據此,宋代即已建村。
據77歲退休教師任玉林講:黑山與八陡實際是一個莊。考證多種志書及傳述,歷代區劃迭次變動為鄉、社或鎮,均以地闊人繁,故分為兩莊,以便管理。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時期, 曾分為八陡東頭和西頭,亦即黑山和八陡兩地。因該村位於黑山下,山石呈黑色,所產煤炭,素以優質著稱,故取名“黑山”村。

主要經濟狀況

建國初期, 全鎮社會總產值為251萬元, 1978年為8700萬元,2000年為13.94億元。 第一、 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收入的比重為3.7∶83∶13.3。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823.44萬元,年末社會金融各項存款餘額2.2億元。
該鎮以礦產資源豐富、工礦業發達、交通方便著稱。自1948年起,境內先後有國營黑山煤礦、西河煤礦桃花峪井,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直屬的大型一類企業--山東機器(集團)有限公司,以及市屬八陡鐮刀廠、福山陶瓷廠及鎮辦淄博滌綸廠、黑山玻璃廠、八陡耐火材料廠等。上述大中型工礦企業促進了八陡鎮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商業、飲食服務業等行業的發展。
2005年綜合經濟實力列全市第16位。全鎮轄17個行政村,22個居委會,總面積36.94平方公里,總人口4.1萬。先後榮獲國家級出口基地鎮、省級文明鎮、省級創安工作先進鎮、市級經濟強鎮、市級發展鄉鎮企業明星鎮和市級"五好"鄉鎮黨委等榮譽稱號。
2005年,全年實現工業產值585400萬元,工業固定資產投入實現45500萬元,工業營業收入實現544500萬元,工業利潤實現22755萬元,工業增加值實現188353萬元,出口創匯實現3128萬美元,出口供貨值實現47565萬元,財政收入實現188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257元,人口自然增長率保持了負增長

強鎮由來

八陡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全區第一名。1993年跨入淄博市25個經濟強鎮和山東省200個經濟強鎮行列。 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1990年被國家經貿委命名為“出口創匯基地鎮”,1991年被評為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1998年被淄博市命名為“淄博鄉鎮之星”,2000年被山東省評為“小康鄉鎮”,被淄博市命名為“明星鎮”“經濟強鎮”“創建全國雙擁模範城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八陡鎮擁有玻璃器皿、陶瓷、冶金、建材、鑄造、機電、木器家具等10多個工業門類,遠銷美國西歐60多個國家和地區。規模企業56家,擁有自營進出口權企業25家,合資企業13家,外商獨資企業1家,年出口創匯2500萬美元。近年來,八陡鎮堅持科學發展觀,提出了建設"工業重鎮、經濟強鎮、新型城鎮"的遠景規劃和"奮戰三年,實現翻番,再造一個新八陡"的近期目標,制定了實施結構最佳化、城鎮化、經濟國際化戰略,著力建設機械鑄造、陶瓷、玻璃器皿三大基地,重點發展機械鑄造、耐火材料、玻璃器皿、日用陶瓷、化工五大產業。連續三年開工建設了"文姜路一期、向陽路、文姜路二期和'村村通'工程",竣工里程近15公里,完成舊村改造20餘萬平方米,城鎮環境面貌有了較大改觀,平安八陡建設取得新進展,有力地促進了全鎮經濟及各項社會事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大事記

唐代末年(約900年) ,疙瘩灣(今福山)以西的周家地、田家地、走馬嶺三個地方開始挖煤、制陶,今存唐代古煤井遺址5處。
北宋時期(960~1126年),為八陡陶瓷昌盛時期,今存八陡東庵古窯址。
明萬曆七年(1579年),八陡鎮蘇家溝村土法煉焦蘇家溝、東庵等地尚存舊窯場遺址。
清乾隆元年(1736年),疙瘩灣村因處大福山西麓,且以山名和取吉祥嘉言之義,將疙瘩灣村改為福山村。
清光緒廿五年(1899年),德國投資建立德華礦業公司,開採黑山等地煤炭。
1915年,日本取代德國對黑山煤炭進行掠奪。
1919年,商人馬管和聯合集資修築博山--八陡輕便鐵路,至1921年11月竣工。
1922年,買辦資本家開辦的悅升煤炭公司借款90萬元修築崑崙至八陡鎮桃花峪煤井輕便鐵路,先修至西河,1936年始修到桃花峪井。
1927年,蘇家溝村人岳立傲、韓立仁、韓立義加入中國共產黨,岳立傲任博山支部工人黨小組組長。
1933年,八陡中醫何平康在徐樹蕙等人資助下,創辦慶義醫學社。
1936年, 在博山至八陡的輕便鐵路基礎上改建大鐵路工程,翌年6月底主體工程竣工。
1939年4月, 八路軍山東縱隊四支隊先遣大隊夜襲茂嶺村旁五畝地日軍據點,擊斃日軍17名。
1945年7月26日,凌晨暴雨,一個多小時降雨200毫米,八陡、石炭塢、山頭等地沖毀房屋4250間,死者上千人。
1948年3月22日,張(店)八(陡)鐵路通車。
8月,建立淄博特區八陡區區公所,中共八陡區分區委。
1949年,山東機器廠遷到石炭塢
1953年2月20日,淄博礦務局成立,將新博煤礦黑山擴建為黑山煤礦。
1955年3月,建立淄博市黑山區人民政府(縣級),區政府駐八陡。
1957年8月,淄博第十二中學在八陡建立,後遷至石炭塢。
9月,淄博原山林場在石炭塢建立營林區。
1958年10月,建立黑山人民公社
1960年5月25日,大黑山後國小勤工儉學成績突出,被評為全國文教先進單位,6月出席了全國文教群英會
1962年,原黑山人民公社分為八陡、福山、岳莊三個人民公社。
1968年10月, 博山區機關貫徹毛澤東主席“五七” 指示,在石炭塢成立博山區“五七”幹校。
1978年1月18日,石炭塢國小山東省教育廳確立為省級重點國小。
10月, 山東省電化教學會議在博山召開,歷時5天,石炭塢國小的電教演示獲得一等獎。
1980年,黑山煤礦撤消,遷往兗州
1981年12月,八陡公社改為八陡鎮。
1984年5月30日,八陡煤礦東方紅煤井井下作業面突然透水,當班16名工人中6人脫險,4人受傷,6人死亡。
1987年6月20日, 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郝建秀,在國務院副秘書長閆穎和山東省副省長譚慶連的陪同下,視察淄博滌綸廠(原中試廠),並題寫了“科研生產相結合,振興博山紡織業”的題詞。
1990年7月1日,山東省顧問委員會主任梁步庭一行到“省顧委萬畝綠化區”八陡鎮增福林場義務植樹,為增福村題寫“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村村增福、人人增壽”的題詞。
1992年8月, 福山耐火材料廠生產的噴補料澆注料、塗抹料等高性能不定型耐火材料填補國內空白。高科技含量的鋁炭質水口、鋯質定徑水口、整體塞棒透氣磚填補省內空白。
10月,原福山鎮撤消,併入八陡鎮。
1993年11月,八陡耐火材料廠生產的BGO-96大型玻璃窯用優質矽磚,榮獲“93中國科技成果、專利技術、專利產品博覽會”科技創新獎,並填補省內空白。
1994年,原李家鄉廉家峪村葦園村源泉鎮東皮峪村部分移民分別落戶蘇家溝、北河口和東頂三個村。
1995年11月,中共山東省委書記趙志浩蘇家溝村視察勞動力轉移情況。
1997年5月,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在市區領導陪同下視察淄博滌綸廠。
1999年, 淄博八陡耐火材料公司、博尼鑄造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通過ISO9002國際標準認證。
2000年,青石關村建成淄博畜禽交易市場。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建國初期,全鎮糧食平均畝產150公斤,總產121.1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464公斤,總產374.5萬公斤。2000年畝產540公斤,總產435.9萬公斤。建國初期,全鎮農業總產值196萬元,1978年為1250萬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全鎮廣泛開展了“農業科技效益年”活動,大力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最佳化產業結構, 最佳化農業資源配置,使主導產業逐步向專業化、基地化、規模化發展。2000年全鎮農業經營大戶發展到283戶, 承包糧田287公頃。大力發展“冬季農業”,1997年建冬暖型塑膠大棚69個,其中蔬菜大棚40個,花卉大棚5個,養殖棚圈104間。
大力發展畜牧規模養殖,2000年全鎮規模養殖大戶已達46戶,除鹿、狐狸等特色養殖外, 發展萬隻雞以上養殖大戶6家,青石關村博山區命名的養雞專業村。福山村的“淄博和平鴿良種開發中心”,是以飼養、繁殖、科研、加工、回收、開發為主業,集科工貿一體的農業產業化新型企業。現擁有美國落地王鴿、上海白羽王鴿、泰國紅玉鴿等6大品系的6萬餘對優良鴿種,資產達6063萬元,年產值過億元。
全鎮重視林果及種植業生產,積極開發千畝煙臺大櫻桃基地建設,現已種植40公頃。千畝紅葉圍鎮工程已完成600餘畝,植火炬、黃櫨、五角楓等紅葉樹種2.5萬株。大力推行林業大戶承包, 開展全民義務植樹。1994年通過山東省荒山綠化達標,2000年增福村被國家綠化委員會命名為“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 。2000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2888萬元,其中種植業1805萬元,林業210萬元,畜牧養殖業873萬元。糧經作物產值之比為3∶2。

第二產業

建國前,鎮內的煤炭分別被買辦資本悅升公司和官僚資本信成公司壟斷,地方工業主要有紅爐鍛打鐮刀,鐵工廠鑄造鐵鍋、鏊子,另有木工、石灰窯等小型企業,從業人員480人,年產值5.6萬元。
建國後,八陡鎮充分利用地下礦產資源豐富,張八鐵路直達八陡,博沂公路、仲臨公路、湖南公路縱橫穿過八陡的有利條件,迅速恢復了煤炭、煉焦、採石等資源型企業和鐮刀、鐵鍋、木工等傳統企業。1978年從業人員5506人,年產值8600萬元,利稅890萬元。
改革開放以後,八陡鎮實施“工業立鎮、科教興鎮、創匯強鎮”的經濟發展戰略,堅持“鎮抓鎮辦,村抓村辦”的工業發展路子,以工業為重點,以對外開放為突破口,堅持集體個體一齊上,為全鎮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一、抓投入,著力培植新的經濟成長點。 淄博滌綸廠等一批技術先進的項目建成投產, 實現了八陡鎮制定的“由重工型向重輕合理型轉變,由資源型向商品型轉變,由勞力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的全鎮建設指導方針。全鎮形成了化纖紡織、玻璃器皿、陶瓷、冶金、建材、鑄造、機電、木器家具等10個系列,重輕比例協調的工業體系。全鎮共實施技改、新上項目186項,新增產值5.1億元,利稅6515萬元。二、抓對外開放。每年都組織企業參加經貿洽談活動,大力開發出口新產品。2000年自營出口創匯額達到453.6萬美元。三、抓企業改制。根據政企分開,產權明晰,管理科學的原則,全鎮結合實際,因企制宜,對部分小企業和虧損企業實行兼併、拍賣和破產,讓企業重新出現生機。1997年7月, 原鎮辦企業博山社會福利毛紡廠破產。11月,淄博滌綸廠改制為股份合作制企業。 12月,八陡耐火材料廠、黑山玻璃廠改制為股份合作制企業。1998年5月,博山區福山粘土礦(含博山盛達水泵廠)破產。8月,博山矽砂開發實業公司(原八陡矽砂廠)破產。4月至11月,博山福利橡膠廠、博山名士家俱公司、福山耐火材料廠、八陡被服廠、 博山金福來電器廠等先後改制為私營企業。9月30日,將淄博滌綸廠鎮有股本抽回,轉為職工個人股份合作制企業。10月,博山陶粒廠轉由北河口村經營。現全鎮有鎮辦企業3家,股份制企業9家,村辦企業99家,中外合資企業9家,個體企業354個,從業人員10061人。2000年實現總產值13.65億元,利稅1.19億元。
八陡建安公司2000年基本建設投資3086萬元,完成建築面積25.3萬平方米,完成總產值1.27億元,實現利稅730萬元。
八陡鎮黨委政府以建設“工業重鎮、經濟強鎮、新型城鎮”為總體目標,解放思想,改革創新,著力轉變發展方式,努力提高發展質量,不斷最佳化產業結構,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工業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一是經濟總量不斷擴大。 2008年全鎮共有工業企業351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4家,主要涉及汽車配件、機械加工、鑄造、陶琉、新材料等行業。2008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41.28億元,同比增長43.1%;實現銷售收入131億元,同比增長35.84%; 完成地方財政收入4884萬元,同比增長48.7%。增福村蘇家溝村、北河口村、福山村、杏花崖村進入區2008年度經濟強村行列。 二是產業集群優勢日益顯現。通過不斷提升改造傳統產業,培植壯大優勢產業,逐步形成了以宏馬集團、山東機器集團、富源履帶、黑山鑄鋼為骨幹的機械裝備製造產業,以黑山玻璃、福泰日用瓷器、寶祥玻璃為骨幹的陶瓷琉璃產業,以飛樂焊業、八陡耐火材料為骨幹的新材料產業,產業集群優勢日益顯現,產業鏈條不斷延伸,配套能力逐步增強。其中,宏馬集團進入全市百強企業行列;宏馬集團、黑山玻璃有限公司被區委區政府表彰為2008年度明星企業;山東福泰陶瓷有限公司被區委區政府表彰為2008年度優秀企業。 三是項目建設持續推進。 2007、2008年全鎮建設工業項目118項,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6.12億元。分別有4個項目列入區工業重點工程,其中,宏馬集團投資9000萬元的靜壓鑄造流水線項目被評為區2008年度優秀重點工程項目。 四是科技創新取得明顯成效。依託科技創新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努力挖掘科技潛力, 積極培育高新技術產業,2008年全鎮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全年完成14.21億元,同比增長82.09%。宏馬集團等企業申報專利18項,增福村被省科技廳認定為全市唯一省級新農村建設民生科技示範村。通過大力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品牌創建取得了較大突破。2007年山東博山福泰日用陶瓷有限公司“福泰”牌日用瓷器獲得國家免檢產品、省著名商標及山東陶瓷行業名牌產品稱號;2008年黑山玻璃有限公司的日用耐壓玻璃器皿,山東瓏山實業有限公司的飛樂牌焊絲被認定為“山東名牌產品”稱號。

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隨第一、二產業的發展而發展,隨第一、二產業的衰弱而蕭條。八陡鎮的第三產業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
一、七七事變前的繁榮時期,自宋到金、元時期,八陡鎮的煤炭、陶瓷、煉焦、鐵器的興起和發展,必然促進交換的發展。特別是清末民初時期,八陡鐮刀、鐵鍋、煤炭久負盛名,產品遍及黃河流域和東北地區。工礦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服務業的發達和繁榮。康熙年間,鎮內八陡、福山大街上商號、雜貨店、布店、窯貨店、小鋪比比皆是。每逢大集,糧食布匹、日用百貨、蔬菜水果大批擁入集市,其繁華程度為博山縣內各鄉鎮之最。
二、1953年至1978年國營企業獨家經營時期。1948年,博山華昌貿易支公司成立,在八陡設營業組,國營商業進入八陡鎮。1952年9月,八陡鎮北河口村民眾集資51 00元,成立淄博市第三區聯村供銷社,即現在的八陡商業服務公司。1956年個體商業分別組成石炭塢商店、福山商店。博山區糧食局在八陡設立八陡糧管所,統一供應糧食;博山區蔬菜公司在八陡設立蔬菜商店,統管全鎮蔬菜供應;博山區商業服務公司在八陡鎮設立照相館、理髮店、飯店、旅館。1978年從業人員210人,產值2.8萬元,利稅3000元。
三、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市場經濟時期。八陡鎮政府迅速恢復和擴大了八陡、福山、 石炭塢三個集市,新建石炭塢等8個農貿市場和淄博畜禽交易市場。鎮村改造實行統一規劃, 凡臨街樓房一層均為商店,鼓勵農民和下崗職工從事商業、飲食業。2000年底, 全鎮個體工商戶達2672戶,從業人員4792人,實現產值1.21億元,創利稅3200萬元。
特色產業八陡鐮刀、鐵鍋、煤炭為八陡鎮的傳統特色產業。玻璃製品、日用陶瓷、金屬鑄件及高檔耐火材料、實木家具為八陡鎮新興的特色產業。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

康熙四十年(1701年),八陡陳王氏在二郎寨辦義學。八陡鎮北河口村人王越恆是陳王氏義學的倡導者和參與者之一。他曾主持注釋了《論語》《大學》等書,並木版印刷,列印成書,供學生之用。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八陡國小在爐神廟創立, 這是八陡鎮廢除科舉制以後興辦學堂的開端。1949年,境內有國小8處,學生1006人, 兒童入學率47%。建國後,博山區採取公、民辦相結合的辦法,號召廠礦企業辦學,境內先後增加黑山煤礦、山東機器廠、福山陶瓷廠3處子弟國小。1957年8月, 原淄博第十二中學在八陡創立,這是八陡鎮中學教育的開端。1960年5月,大黑山後國小勤工儉學成績突出,被評為全國教育先進單位,光榮地出席了全國文教群英會。1978年1月18日,石炭塢國小山東省教育廳確立為省重點國小。改革開放以來,八陡鎮重點實施“科教興鎮” 戰略,加大對教育的投入,累計投資887.3萬元,新建校舍7563平方米,整修操場16708平方米,新建實驗室8個,語音室3個,購微機167台。1991年實現了九年制義務教育,1995年順利通過山東省“雙基”達標驗收,是淄博市教育強鎮。1997年,八陡中心國小和博山十一中被命名為市規範化學校,博山十一中被評為山東省教改先進學校,八陡鎮成人教育中心被評為“山東省成人教育規範化”學校。2000年,全鎮有幼稚園15所,入園兒童772人;國小5所,在校生2984人;中學3所, 在校生2326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均達100%。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學生492名,其中大本126名,大專198名,出國留學1名。
2000年, 全鎮共有科技人員1256人,其中引進各類專業技術人才26人,培養1230人。 獲72項省、市科技成果,填補國內空白1項、省內空白2項,被淄博市評為科技示範鎮。
八陡鎮設立文化站一處,有專人管理鎮文化中心、圖書室、閱覽室、遊藝室、農民文化業校,指導村文化大院活動。每年都組織春節、元宵節、夏季納涼晚會等大型活動。1991年成立博山區首家農民管弦樂隊,承辦了全市省級精神文明單位歌舞聯誼會,舉辦了慶“七一”黨員之聲演唱會。1991年被淄博市評為“社會文化先進鎮”。1991年建立廣播電視管理站,是全市第一家普及有線電視的鄉鎮,1993年10月中央電視台作了專題報導,1994年在華東六省一市廣播電視會議上作了經驗介紹,被評為國家廣播電視系統先進單位。
由鎮體育工作委員會組織的民眾體育活動異常活躍。爬山、晨練、太極拳太極劍、門球等項活動已成為離退休職工、家庭婦女的每天課目。全鎮每年都舉辦中國小運動會、農民運動會。1988年獲區農民運動會團體總分第一名、國中團體總分第二名、國小團體總分第三名,劉鳳英1973年創全市中學女子跳遠紀錄。1993年獲省級“社會體育先進鎮”稱號。

醫療衛生

中醫在八陡鎮歷史悠久,明末清初已聞名博山地區,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八陡慶義醫學社的何直青、 福山德生堂藥店的董汝龍等。 西醫傳入八陡較晚,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苑華芳在博山大街王家胡同開辦華英藥房時傳入八陡。1956年,在八陡和石炭塢分別成立博山區第三、四聯合診所,1958年成立鎮衛生院。現鎮衛生院建築面積4650平方米, 有門診樓、病房樓,病床55張,先進醫療儀器5台,21個科室,醫務人員64人, 其中副主任醫師1人,主治醫師12人。1993年創一級甲等衛生院,全鎮17個衛生室全部爭創了甲級衛生室。

人民生活

建國前,人年均糧食不足百斤,經濟收入不足46元。煤礦工人生活更苦,勞動條件相當惡劣,而且經常發生塌方、透水、瓦斯爆炸等事故,一出險情即葬身井底。所以,舊社會八陡有句諺語說:“下煤井的是埋了沒死”的人。
建國後, 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民眾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根據國家政策,1957年八陡鎮有一半以上農民轉為市民。農民生活大有改善,1978年人均糧食418斤,人均收入246元。2000年人均糧食540斤,人均收入3416元。
建國前, 人們住在用亂石、土坯、麥桔蓋的破草房裡,人均不足2平方米。現在人們住在四合院或居民小區樓房裡,人均居住面積21.5平方米。全鎮每百戶擁有電話42部,電視機120台,腳踏車160輛,機車52輛。全鎮普及閉路電視。個人擁有汽車、拖拉機425輛(台) 。各村退休老人享有退休金、人壽保險、衛生保健,有25位老人住進八陡鎮敬老院。該敬老院為山東省二級敬老院。由鎮體育工作委員會組織的民眾體育活動異常活躍。爬山、晨練、太極拳、太極劍、門球等項活動已成為離退休職工、家庭婦女的每天課目。全鎮每年都舉辦中國小運動會、農民運動會。1988年獲區農民運動會團體總分第一名、國中團體總分第二名、國小團體總分第三名,劉鳳英1973年創全市中學女子跳遠紀錄。1993年獲省級“社會體育先進鎮”稱號。
中醫在八陡鎮歷史悠久,明末清初已聞名博山地區,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八陡慶義醫學社的何直青、福山德生堂藥店的董汝龍等。西醫傳入八陡較晚,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苑華芳在博山大街王家胡同開辦華英藥房時傳入八陡。1956年,在八陡和石炭塢分別成立博山區第三、四聯合診所,1958年成立鎮衛生院。現鎮衛生院建築面積4650平方米,有門診樓、病房樓,病床55張,先進醫療儀器5台,21個科室,醫務人員64人,其中副主任醫師1人,主治醫師12人。1993年創一級甲等衛生院,全鎮17個衛生室全部爭創了甲級衛生室。

鎮村建設

八陡鎮地處黑山、大福山、刁花峪之間,岳陽河縱橫交錯穿越全境,村莊建設多依山就勢。昔日的八陡,岳陽河河道曲折,沙石淤積,岸灘不分,河路一體。 每至雨季,河水暴漲,泛濫成災,交通隔絕。1945年7月26日,凌晨暴雨,一小時降雨200毫米,山洪暴發,八陡北河口、石炭塢及山頭鎮山頭等村沖毀房屋4250間,窯戶100餘家,死者上千人。
建國後,八陡鎮首先治理了八陡莊裡的河道,河兩岸用料石砌成石壁,形成固定的河床。 同時又修建了寬6米、長2150米的八陡莊裡公路。1984年又集中治理了石炭塢河段, 修築了寬7米、長2506米的石炭塢沿河柏油公路,並安裝了路燈。近年來為徹底解決鎮內交通,鎮政府先後投資和集資380萬元,對境內的八陡莊裡路、南福路、茂嶺路、北蘇路進行了改造升級。八陡鎮在70年代擴建新村,90年代舊村改造時,堅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方針。1993年開工建設向陽小區,2000年已建成6層36戶的樓房20棟,建築面積達5.82萬平方米,有450多戶喬遷新居。另外,福山、景園、杏花園等居民小區也部分竣工交付使用。沿街商品樓已竣工6458平方米, 全部交付使用。為改善環保狀況,鎮投資126萬元建成岳陽河污水處理站。1994年新設了環境衛生管理所,全面負責鎮內環境衛生的清理與監督。全鎮劃分了衛生區、 片,實行了門前三包。虎頭崖、杏花崖等村投資280餘萬元建成黑山八大景山莊、黑山公園桃園山莊、望景山莊等。
集體福利 1984年6月建立八陡鎮敬老院, 收養孤寡老人。鎮辦企業職工享受養老保險。農民女55歲以上,男60歲以上,享受退休養老金,享有人壽保險、衛生保健。特困生享受資助,優秀生享有獎學金。下崗特困戶有特殊資助。
2000年,全鎮共有科技人員1256人,其中引進各類專業技術人才26人,培養1230人。獲72項省、市科技成果,填補國內空白1項、省內空白2項,被淄博市評為科技示範鎮。八陡鎮設立文化站一處,有專人管理鎮文化中心、圖書室、閱覽室、遊藝室、農民文化業校,指導村文化大院活動。每年都組織春節、元宵節、夏季納涼晚會等大型活動。1991年成立博山區首家農民管弦樂隊,承辦了全市省級精神文明單位歌舞聯誼會,舉辦了慶“七一”黨員之聲演唱會。1991年被淄博市評為“社會文化先進鎮”。1991年建立廣播電視管理站,是全市第一家普及有線電視的鄉鎮,1993年10月中央電視台作了專題報導,1994年在華東六省一市廣播電視會議上作了經驗介紹,被評為國家廣播電視系統先進單位。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27年4月, 蘇家溝村人岳立傲、韓立仁、韓立義在黑山礦區加入中國共產黨, 岳立傲任中共博山支部礦區工人黨小組組長。1930年6月,省委派孫振華來淄博開展工作時, 建立博山輕便鐵道赤色工會,發展會員17人。1945年8月,中共博山縣工委書記劉惠之派武工隊到黑山礦區秘密組織工人糾察隊,建立黑山礦區工人支隊3個連,後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1947年2月,成立黑山鎮支部,下設蘇家溝村黑山村兩個黨小組,全鎮有黨員7名。1978年,中共八陡鎮委員會下設總支7個,支部29個,黨員869人。1986年,在全鎮黨員中開展了“黨員比貢獻”“黨員三定”和“建設八陡立志立功”活動,其中“黨員三定”被中共淄博市委作為先進典型在全市黨組織中推廣。1990年,八陡鎮黨校被評為山東省先進基層黨校,並被淄博市委評為紅旗黨校。1997年,八陡鎮黨委被淄博市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2000年,中共八陡鎮委員會下設基層黨委3個,黨總支12個,黨支部32個,黨員1332名。
基層政權建設
1945年9月建立博山市八陡區區公所, 後改為淄博特區八陡區區公所。1955年3月,建立黑山辦事處。1958年4月,建立黑山鎮政府。1958年10月,建立黑山人民公社,1962年3月改為八陡人民公社,1981年12月改為八陡鎮至今。
中共領導下的民眾組織
1945年8月博山縣全境光復,中共博山工委書記劉惠之通過地下聯絡點,到黑山礦區組織工會,成立工人糾察隊護礦,建國後稱為黑山煤礦工會,現為八陡鎮鄉鎮企業工會。1947年,八陡地區普遍建立村政權,成立農救會,組織了清算委員會,後改為複查委員會,土改形成高潮。“文化大革命”中,成立貧下中農協會,簡稱貧協。1947年成立婦救會,現為婦女聯合會,簡稱婦聯。1947年成立兒童團,現為中國少年先鋒隊,簡稱少先隊。1949年10月,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博山縣第三區委員會,現為共青團八陡鎮委員會。1978年先後成立八陡鎮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民眾體育工作者協會、個體工商業者聯合會及八陡鎮計畫生育協會、省級文明單位聯誼會等民眾組織。
現任領導
現任鎮黨委書記:劉偉
現任鎮長:胡安郭

人口數據

常住人口36798人(2017年)。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41123

20379

20744
家庭戶戶數
14081
家庭戶總人口(總)
40372
家庭戶男
19875
家庭戶女
20497
0-14歲(總)
6881
0-14歲男
3616
0-14歲女
3265
15-64歲(總)
29485
15-64歲男
14736
15-64歲女
14749
65歲及以上(總)
4757
65歲及以上男
2027
65歲及以上女
2730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37800

歷史記載

博山八陡站--見證風雨近百年
1907年德國地圖資料上的八陡
在博山區內有個小站叫八陡,直到現在仍擔負著貨運任務,作為中國最早的現代化鐵路之一,1904年誕生的膠濟鐵路,溝通著華北和華東,見證著大半箇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歷程,八陡火車站,則是膠濟線第一個支線張(店)八(陡)線的終點站。
為奪資源 德國強修鐵路
1904年6月1日,膠濟鐵路全線竣工通車,同時竣工通車的還有博山支線——膠濟鐵路開工的第一個支線。
膠濟線為什麼會修到博山,為什麼又在八陡設站呢?淄博市委黨史委工作人員表示,主要是因為博山豐富的煤炭資源。據《博山區志》記載:疙瘩灣(今福山)以西的周家地、田家地和走馬嶺三個地方,曾發現唐代古煤井遺址5處。這5口古井有一層開採的,叫“一所井”,深80米,采七行炭(俗稱大黃石炭)。有三層開採的,叫“三所井”,即在井深80米處繼續下鑿40米,采九行炭(俗稱油性炭)為第二所,再下鑿40米采十行炭(俗稱大、小石炭)即第三所。此外,還發現有采露天煤的地方,叫作“邊邊地”,只要挖10米左右深就可以採到煤。鑿井採煤當時是在采露天煤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當地有“先有邊邊地後有走馬嶺”之說。
淄博市檔案局工作人員介紹,《淄博市志》里曾有記載:“清光緒廿五年(1899年),德國就投資建立了德華礦業公司,開採黑山等地煤炭。膠濟鐵路張博段系德帝國主義在1898年3月6日(光緒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迫使清政府簽訂所謂《膠澳租界條約》後為了掠奪淄博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和進行政治奴役的目的強行修築的。”
據了解,張店博山區段是由德華山東鐵路公司承建。該區段正線全長39.665公里,站線13.5公里,岔線1.2公里,段管線特別用途線各0.3公里,道岔34組,道口30座,占地面積1272.76畝,造價約6473761.9馬克。其線路、橋樑等均採用德國殖民地輕便鐵路標準。橋樑荷重為13噸,線路軌距為1435毫米。道床位底寬4.5米、厚0.3米的卵石鋪成,最小曲線半徑300米,張博區段最大坡度為8‰。鋼軌為德制30F型(每根10米,每米重30公斤),軌枕為50公斤/2400毫米鋼軌,每公里舖軌100條、軌枕1200根。另外,同時修築的還有淄川-洪山的鐵路線,目的都是掠奪淄博煤炭資源。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軍占領山東省,接管膠濟鐵路。為掠奪中埠一帶鐵礦資源,1915年日本人基本依據德國原設計方案修築金嶺鎮-鐵山的輕便鐵路。1918年10月至翌年3月改築為標準軌距線路,時線路全長7.098公里。
博八段始於商人投資
據淄博市委黨史委負責人介紹,博山-八陡區段,初為博山煤商馬官和等人集資40萬元(銀元),於1920年7月至1921年冬建成的規矩為兩英尺的窄軌輕便鐵路。該路自博山站以西向南依次設紅門、山頭、二畝壙、馬家堰、八陡6個車站,幹線長21.523公里,另有八陡通往白谷囤等礦場支線5.523公里。線路最小曲線半徑200米,最大坡度19.5‰,橋涵37座,占地面積共323.647畝。該線初以人推礦車運煤,因路窄坡陡效率低,且易發生危險,故於1923年8月至次年冬,以平均每公里投資5.7萬元(銀元)對線橋設施等進行改造。
1925年後因戰亂導致連年虧損,1936年10月,作價78萬元(銀元)賣給中華民國膠濟鐵路管理局,被膠濟鐵路管理局購買後,該站採用電氣路牌閉塞,臂板電鎖器聯鎖。同年冬至1937年6月,膠濟鐵路管理局投資215萬元(銀元、含該路收買費78萬元)按張博區段線路、橋樑標準進行改建。改建工程中廢除博山站西側至山頭站的線路及八陡-白谷囤礦支線,改由博山站東跨孝婦河經山頭至八陡。改建後該區段與張博區段合稱張八支線
輸出大量煤炭資源
查閱當時的資料發現,淄博、博山當時輸出了大量的煤炭資源。1911年,《山東省鐵道公司帳略說帖》記有各站運輸進款。其中“博山站為40.07019萬元,占全膠濟線貨運進款的14.9%。”
1918年- 1933年博山縣(包括淄川南境即從白塔龍口的斜線以南)民營煤礦總產量在山東省和膠濟線的煤產額中能夠所占比例表中,這樣記錄:
1918年,山東省產額1830570噸,膠濟沿線產額1211977噸,博山民營煤礦占山東省產額比例29.4%,占膠濟線產額比例52.2%;到1930年時,博山民營煤礦占山東省產額比例55.5%,占膠濟線產額比例達到了65.1%。
據了解,八陡站建站時,只辦理貨運整車業務。建國前,八陡站貨物傳送品類以煤炭為大宗。建國後,有礦建,農副產品等。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張八線的南定淄川、大崑崙、博山、洪山、羅家莊、秋谷、山頭、八陡9個站,年均貨物送發量為2045.6千噸左右。第一個五年計畫至20世紀60年代初,由2.668千噸/年遞增到5.100千噸/年,其中煤炭運量占53%。
另外,該站年貨物傳送量在五、六十年代處於遞增趨勢。在七、八十年代處於遞減趨勢,主要原因是因黑山煤礦停產,1951年傳送量為120063噸,1959年貨物傳送達1371240噸。60年代貨物傳送量保持在60萬噸左右;70年代保持在40萬噸左右,80年代在20萬噸左右。
戰爭中的張八支線
張八支線抗日戰爭爆發至1948年3月淄博全境最後解放,敵我雙方連續爭奪破壞,屢破屢修,創傷嚴重。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後,為阻止日軍推進,中華民國南京政府下令將膠濟鐵路,張博、淄洪支線及剛剛改建標準軌距但尚未通車的博山-八陡區段的大部分線、橋等主要設施自行破壞,機車、車輛也相繼過軌津浦鐵路,向粵漢鐵路轉移。次年元月,日軍侵占博山後立即倉促搶修,至1941年2月勉強通車,列車限速30公里/小時行駛。後該線多次受到抗日武裝的破襲,幾度中斷運營。
而在解放戰爭時期,該線曾幾度一方撤出前破壞,一方占領後搶修。其中較大規模的搶修計3次。一是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津浦區鐵路管理局於1946年7月至8月6日進行搶修。此次搶修自南定站-博山站更換鋼軌17公里,枕木11471根,修復橋樑6座,計用人工3.6萬餘個。二是1947年3月萊蕪戰役後,魯中軍區、行署組織成立張博鐵路工程處,會同原張博鐵路局部分人員進行的搶修,將原線路一側鋼軌內移,將線路改為軌距1米的窄軌鐵路,使用西河煤礦小型機車、車輛運輸。通車22天后,於同年8月22日因國民黨軍吳化文部進攻魯中根據地,線路又陷癱瘓。三是1948年淄博地區最後解放,同年10月,華東區成立膠濟鐵路搶修委員會,張店設第三分會,領導膠濟鐵路西段及張八支線的搶修工作。當時在路料極度缺乏的情況下,張店-博山段線路由窄軌復改為標準軌距。12月28日張八支線全部修復通車。
日運上百車皮張八線名噪一時
建國後,新建南定-山東鋁廠聯絡線計4500米,八陡站貨物線350米,新鋪、改鋪道岔45組,拔移線路5條,改造曲線4處,增築和延長站台892米。結合線路大、中修,全線(含正線和站線)81.816公里線路全部更換為“P43”型國產軌,軌枕也由鋼枕換為木枕。1975年後,張博區段又陸續換為水泥枕,道床也由原卵石改為鋪碎石,並陸續加固路基45.157公里,漿砌護坡3136立方米,疏通側溝47公里,翻修道口16處,改修及大修橋、涵70座/次。1985年,南定、大崑崙、博山3站到發線有效長延至850米,其他站亦延至550米,線、橋質量有很大提高,旅客列車通過能力已達20對-25對,比建國前提高4倍-5倍。“九合一”的運輸方案組織法更讓張八線名噪一時。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貨運量的急劇增長與各站原有設備條件的落後形成了尖銳矛盾。於是博山、秋谷、山頭、八陡4站自發搞起了“四合一”的綜合運輸方案,即按上級下達的月計畫,摸清各站經濟吸引區的貨源、貨流、品類、遠近等共同點,集中“梳流”,統一編制和實施月、旬運輸方案,運輸效率顯著提高。張店機務段領導總結其經驗,制訂了“按日定向,分段組流,指定順序,集零成組,集組成列,流線結合,掛線出車”的科學組織方法,統編張八全線9站運輸方案,遂形成了“九合一”的運輸方案組織法,被鐵道部譽為一種“創舉”,並在全國鐵路系統推廣。“我們一天最忙的時候,每隔2.5小時發趟車,每趟車20個車皮,一天最多時運到八九趟。”1966年在八陡站工作的杜吉東說。過去黑山煤礦4000多職工,因為優質煤的大量生產而在全國有名,他們的日常工作也異常繁重。八陡站孫站長介紹,他們現在一個月,也不過60多個車皮。
歷史的年輪,讓古老的八陡火車站不斷換著容顏,適應著這個發展的年代。而在車站西邊原國有的黑山煤礦的俱樂部,儘管還在,但早已化身現代化廠房,繼續發揮著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