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神廟

爐神廟

爐神是中國民間信奉的一位女神。爐神廟坐落於山東省孝婦河西岸的桑園村即現老幹部活動中心。始建於萬曆三十九年 (公元1611年),是由當時爐行中徐應元倡導,並徵得爐行著名士紳孫延壽的支持集資而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爐神廟
  • 地理孝婦河西岸的桑園村
  • 創建時間:公元1611年
  • 性質:廟宇
  • 年代:明代
爐神姑,傳說,爐神姑廟,意義,博山爐神廟,地理位置,歷史發展,

爐神姑

李娥的父親在三國時期為鐵官,為東吳打造兵器,一次,鍊金竭爐而鐵水不出。當時東吳剛建立,法令甚嚴,諸耗折官物十萬,即坐斬。李娥的父親耗損的量大於十萬,十五歲的李娥很痛心,於是投身於爐中,只見鐵水溢出爐口,李娥的鞋子浮出而身體已經熔化。鐵水形成溝渠,泉注二十里,入於長江。其所收金凡億萬斤,溝渠中如今仍存。所以吳國有每冶銅鐵必為李娥立祠祈福的習俗

傳說

相傳,吳大帝在位時,在鐵山北約一里處出現了一個怪物,沒到夜晚便出來糟蹋莊稼,危害百姓。百姓氣憤,手拿棍棒秘密跟蹤,結果發現是一隻大牛在作怪。眾百姓奮起追趕,前邊狂奔的牛突然變成了一隻鐵牛,向房子一樣大,推不動打不走,眾百姓無可奈何。可是到了夜晚,鐵牛又化活身,仍然出來糟蹋莊稼。百姓無奈,只好聯名上告官府。朝廷接到傳報,立即下詔,命令工匠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內,將鐵牛抓住,就地熔化,為民除害,逾期不能完工,全部斬首。冶煉工匠來到鐵牛前,圍著鐵牛壘砌火爐,裡面堆起山一樣高的柴禾,四周架起八八六十四個大風箱,點火鼓風,日夜不停,轉眼間已到了第四十八天,鐵牛仍完好無損。眾工匠個個愁眉不展,唉聲嘆氣。
這天早晨,有個叫李娥的姑娘來為爹爹送飯。李娥的父親是奉旨熔化鐵牛的工匠,想到自己第二天就要身首異處,不禁淚如雨下。李娥見爹爹暗自流淚,慌忙上前問爹爹原由,爹爹就將逾期不能完工,第二日就要被斬首的事告訴了李娥,說罷,父女抱頭痛哭。李娥心如刀絞,抱起一捆乾柴投到爐中,恨不能一下就把鐵牛化掉。沒曾想就在她投柴時把一隻耳環掉在了爐中,鐵牛的一隻耳朵慢慢地熔化了,李娥又驚又喜,又將另一隻耳環投到爐中,鐵牛的另一隻耳朵又化掉了。李娥又將自己的手鐲、鞋子放下去,鐵牛的四條腿也慢慢的化了。於是她想:若是我全身投到爐里,鐵牛不就全化了嗎?爹爹和各位叔叔伯伯就都有救了。想到這裡,趁爹爹不注意,縱身跳入爐中,李娥的爹爹見李娥往爐中跳下,大驚失色,趕忙來救,可為時已晚,眼看著女兒葬身爐中,鐵牛終於化成了鐵水,而李娥卻化成一縷青煙,飄然而去。頃刻,天空烏雲密布,電光閃閃,雷聲大作,震耳欲聾,大雨傾盆而下,隨之雨過天晴,百姓無不驚訝。這是李娥的至孝至善,感動了上蒼,被玉帝接上天庭,收為義女,故此來告知當地百姓。
為了紀念這位無私無畏、勇於獻身的李娥姑娘(另傳為中埠鎮大寨村丁氏女),人們尊稱她為“爐神姑”,並為她修建廟宇,塑神像,以資懷念和祀奉,每逢久旱不雨,附近民眾紛紛趕來梵香燒紙,祈求顯神靈落甘雨,賜吉利。化掉神牛的地方形成了一個萬丈深坑,人們叫它“神牛坑”。安置工匠們居住的地方“冶里”,漸漸形成一個村子,叫“鐵冶村”。

爐神姑廟

爐神姑廟坐落在中埠鎮孟家村東,占地2800平方米,大殿及建築物面積700平方米,有北大殿、西大殿、東大殿、鐘樓、東西耳房、中門、大門、影壁牆、涼亭等建築,院落青牆黃瓦,十分美觀。
爐神廟
廟大門座北朝南,上有“爐神姑廟”四個鎦金大字,兩尊石獅分立兩邊,門上方有“孝道顯揚”四個大字。進門後廟前院內翠柳松柏,花紅草綠。東西兩邊各有一座涼亭,紅柱黃瓦,美觀大方。
院內北邊是中門,門前也有一對石獅,門上方有書法家李耀東先生題寫的“格天佑民”四個大字。門兩旁分別聳立著十幾座古碑,最早的碑刻幾經戰亂早已丟失或不復存在。現存最早的是乾隆十九年四月十五日“重修爐神姑廟碑” 。還有清嘉慶年間,光緒年間,民國時期的重修爐神廟碑記。
進入中門,迎面便是爐神姑廟大殿,還有東大殿、西大殿。大殿採用磚木、水泥結構。黃色琉璃瓦蓋頂,大紅門柱,花脊龍頭翹角卷廈,多姿多彩。殿內爐神姑坐在中央,兩壁有張店畫師王永笑繪製的大型壁畫“爐神姑生平”,河北書法家王志剛書寫的“爐神祭”,為大殿增光添色。
每年的農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三月的“一百五”、寒食、清明三天;六月的十七、十八、十九日;十一月的十五、十六、十七日均為廟會日。在廟會期間,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意義

爐神姑傳說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主要在於傳承了“孝 ”文化。當今,很多家庭仍然沿襲了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婦女是孝順老人的主要力量。所以,傳承和發揚爐神姑的“孝女”精神極具現實意義。

博山爐神廟

地理位置

爐神廟坐落於孝婦河西岸的桑園村即現老幹部活動中心後。
淄博爐神廟

歷史發展

爐神廟始建於萬曆三十九年 (公元1611年),是由當時爐行中徐應元倡導,並徵得爐行著名士紳孫延壽的支持集資而建。
初建時的爐神廟,規模較小,只有三間殿堂,殿內供奉著女媧氏。女媧鍊石補天,世人皆知,琉璃業也煉"五色石",於是爐行公慶就把女媧氏認作爐行的"祖師",廟名定為“祖師爐神廟”。
明萬曆四十六年,以孫延壽、房宗義、徐應元三人為首,邀集23人共結"爐行醮會"。他們規定每年的上巳月(三月初三)為祭祀祖師的日子。每到這一天,全爐行都要歇業停產,到爐神廟共同舉行祭祀活動。由此產生了博山三月三的“爐神廟會”。
經過歲歲年年的風風雨雨,祖師爐神廟歲久失修,日見破敗。乾隆元年,由李元和、姚可章等人出面,籌集資金對其進行了修葺,並改為女媧宮。自此以後,爐行日益興盛。至道光初,由石經、李鼎鐘、姚潭等人為首倡率,用五年時間對女媧宮進行了擴建,並改名為“爐神廟”。新修的正殿坐西面東,南、北兩廂各為三間廳房。東面臨街的高堰上建“對廳"三楹,名如意廳。臨街二面全安木格欞扇,明亮軒敞。此外,還在西大殿的南山牆外置道房數椽,北首則建廚房兩間。重修了高大的門樓,門下修了20餘級石階,階下還修了路。
鹹豐二年,爐行再次修葺爐神廟,並加了神龕,在女媧像兩側,添了十二扇鋪絲屏風。又於廟南隅築高堰,構亭其上。鹹豐十一年二月,捻軍攻打博山,爐神廟的器物受到了一些損失。於是,在同治十二年再度重修,修補了十二扇鋪絲屏風,給女媧加上了一襲"神衣",神龕上加了"神帳",神桌上加了桌衣,又新添了鋪絲燈十對、配搭12個。特別是在南廳內加塑了一個不大的火帝神像。
民國以後,爐神廟曾作為國小,後改為"爐業公所",解放後,爐神廟駐過華東印刷廠、《淄博工人報》社等機關,後為公園路國小的民辦分校。作學校期間,南北廳及小北廳牆內所嵌歷代碑刻皆用灰泥抹蓋是以保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