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元老說法,人物資料,鄧小平,陳雲,李先念,彭真,楊尚昆,鄧穎超,薄一波,王震,宋任窮,萬里,習仲勛,
元老說法
這是一個非正式說法,最早見於香港媒體。歷年來有關「八老」的具體人物都各有不同,以下為兩種比較常見的講法:
人物資料
鄧小平
鄧小平(1904~1997)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公認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領導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者。
主要職務: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鄧小平文選》(3卷)。
陳雲
主要職務: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中國共產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
1905年生,江蘇青浦(今屬上海市青浦縣練塘鎮)人,原名廖陳雲。1919年在上海商務印書館當學徒。1925年參加五卅運動。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1927年參加上海工人舉行的三次武裝起義。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受黨組織派遣回家鄉從事農民運動,任中共青浦縣委書記,淞浦特委組織部部長。1929年回上海,任中共江蘇省委委員兼農委書記,上海閘北、法南區委書記。1930年在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同年9月,任中共臨時中央領導成員。1932年任中華全國總工會黨團書記,1933年進入中央革命根椐地。1934年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兼任中共中央白區工作部部長。
同年參加長征,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中央代表、軍委縱隊政委、渡河(金沙江)司令部政委等職。1935年1月,在遵義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同年6月被派到上海恢復黨的秘密工作。同年9月赴莫斯科,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成員。1937年4月作為中共中央代表到新疆接西路軍餘部,11月到延安,同年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1944年任西北財經辦事處副主任。1945年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8月任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後任中共中央北滿分局書記,中共中央東北局副書記,東北民主聯軍副政委,後兼任中共中央南滿分局書記、遼東軍區政委,東北財經委員會主任。1948年10月當選為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
1949年10月任政務院副總理兼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1950年在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補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1954年9月任國務院副總理。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副主席。1956年11月兼任商業部部長。1958年10月兼任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主任。1962年再任中共中央財經小組組長,與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一起對恢復當時遭到嚴重困難的國民經濟作出了重大貢獻。“文革”中除保留中共中央委員的名義外,被解除了在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一切領導職務。
1975年1月當選為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78年3月—1979年7月任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並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1979年7月-1980年9月任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財經委員會主任。
三中全會後提出對比例失調的國民經濟實行全面調整;社會主義經濟應有市場調節部分,以計畫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大量培養提拔德才兼備的中青年幹部是黨中央的當務之急等一系列重要思想。1982年在中共十二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並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書記、常委。1987年11月中共十三大上當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常委。
主要著作收入《陳雲文選》。
1995年4月10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0歲。
李先念
李先念(1909~1992)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
主要職務: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1909年生,湖北黃安(今紅安)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領導家鄉農民參加黃麻起義。先後任中共黃安縣區委書記,黃安縣工農民主政府主席。1931年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團政委、師政委、軍政委。為創建中國鄂豫皖和川陝革命根據地作出了貢獻。1935年參加長征,率領第四方面軍的先頭部隊攻克四川省西部的懋功,同第一方面軍會師。1936年第四方面軍的一部分在甘肅渡黃河西進,組成西路軍。1937年率西路軍餘部轉戰到新疆。同年底到達延安。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河南省委軍事部部長,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司令員、新四軍第五師師長兼政委,中共豫鄂邊區委員會書記,創建了豫鄂邊區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原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中原局副書記。領導了中原解放區的自衛戰爭。1945年當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1946年奉命率部到鄂、豫等地區堅持游擊戰爭。1948年任大中原軍區第二副司令員、中原局委員,協助劉伯承、鄧小平進行軍事和政治工作。
建國後,歷任湖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共湖北省委書記,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1950年─1954年),中共武漢市委書記,武漢市市長(1953年—1954年),中共中央中南局副書記、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1954年任國務院副總理(1980年辭),兼任財政部部長。1956年後連續當選為中共第八至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58年5月增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書記處書記。1962年兼任國家計委副主任。1969年4月當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文革”中,協助周恩來總理主持經濟工作。1976年10月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鬥爭中起了重要作用。1977年當選為中共第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副主席。1982年當選為中共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常委。
1983年6月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88年4月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全國政協主席。1989年當選中國貧困地區發展基金會名譽會長。
1992年6月21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3歲。
彭真
彭真(1902~1997)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傑出的國務活動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的主要奠基人,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
主要職務:
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
原名傅懋恭,山西省曲沃縣侯馬鎮(今侯馬市新田鄉垤上村)人。1922年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學,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參加進步組織青年學會,接受馬克思主義。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山西省共產黨組織的創建人之一。曾任中共太原支部委員、書記,共青團太原地委書記,正太鐵路總工會秘書,中共天津地委第一、第二、第三部委(區委)書記,地委職工委員會書記、組織部長。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順直省委常委、工人部部長、代理書記,唐山市委書記,順直省委組織部長,天津市委代理書記、書記,中共中央北方局組織部長。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組織部長,晉察冀分局書記,中共中央黨校教育長、副校長,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央城工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軍第一政委,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政策研究室主任。1945年8月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被增補為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
1948年12月~1955年6月任中共北京市委書記。1949年9月,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代表之一,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被選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央人民政府委員。1949年10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政治法律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書記。1949年10月,被選為中蘇友好協會總會理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副主席。1949年11月~1955年4月任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大會協商委員會主席。1950年2月,被推選為北京市總工會主席。12月,被任命為北京市人民政府財經委員會主任(至1953年3月)。1951年1月,任政務院政法委員會黨組幹事會副書記。1951年2月~1966年5月任北京市市長。1951年7月~1956年11月任中央政法幹部學校校長。1951年10月,兼任北京市人民政府都市計畫委員會主任。1952年1月任中央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委員。1952年11月任國家計畫委員會委員。1952年4月~1953年1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華北行政委員會委員。1952年8月,增任中央人民政府黨組幹事。1953年1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法起草委員會委員。1953年2月,任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
1954年9月,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秘書長。12月,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6月~1966年5月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一書記。1956年2月,任全國政協黨組書記。1958年6月至10月,任中央政法小組組長。1959年4月~1965年1月任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59年6月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1965年1月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1964年,兼任中央“文化革命五人小組”組長。“文化大革命”中,彭真同志受到錯誤的批判,遭受林彪、江青一夥的殘酷迫害,失去黨內外一切職務和人身自由。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仍然堅持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總結歷史經驗,關心、思考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同林彪、江青一夥進行了堅決的鬥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共中央宣布:“文化大革命”中“強加給彭真同志的種種罪名和一切誣衊不實之詞,均應予以推倒”。
“文革”後復出,1979年2月任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主任(至1981年6月)。6月,任第五屆全國人大法案委員會主任,同月,在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增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9月,在黨的十一屆四中全會上補選為中共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11月,兼任全國人大常委會代秘書長。
1980年1月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至1983年5月)。同月,任中央黨史委員會委員。3月,任中央“兩案”指導委員會主任。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改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83年6月,在六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批准退出中央領導機構的請求。
是中共第七、八、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三、四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著有《論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站在革命和建設的最前線》、《論新中國的政法工作》。1991年1月,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輯出版了《彭真文選》。
1997年4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楊尚昆
楊尚昆(1907~1998)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國家和人民軍隊的卓越領導人。
主要職務:
生於1907年,四川潼南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併入上海大學學習。1926年11月年赴蘇聯,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31年回國後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宣傳部部長、中共黨團書記,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部長,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參與組織上海工人運動和抗日救亡運動。1932年9月至10月任紅中社主編。1933年到瑞金,先後任中共中央局黨校副校長,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副主任。1934年1月,接任紅三軍團政委。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反“圍剿”和長征。1935年在遵義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主張。後任陝甘支隊政治部副主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副主任,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鋒軍總政治部主任,陝北紅軍大學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副主任。參加了直羅鎮、東征和山城堡等戰役。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副書記、書記,領導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鬥爭。並協助朱德、彭德懷領導華北抗日游擊戰爭。1941年返回延安。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中央外事組副組長,中央警衛司令員,中央後方委員會副書記,中央辦公廳主任,中央副秘書長,協助周恩來等處理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日常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中央副秘書長,兼任中央軍委秘書長、中直機關黨委書記。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文革”期間被撤銷一切職務,被監禁達12年之久。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中央為其徹底平反,恢復了名譽。1978年12月至1980年底,相繼擔任中共廣東省委第二書記,廣東省副省長,中共廣州市委第一書記、革命委員會主任,兼任廣東省軍區第一政委、黨委第一書記。1980年9月,被補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任秘書長。1981年7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委兼秘書長,1982年9月任中央軍委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1982年當選為中共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83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87年11月當選為中共第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88年4月在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上被任命為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同時免去軍委秘書長職務。是中共六屆中央候補委員,八屆、十一屆、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四大代表、十五大特邀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二、三、五屆全國政協常委。
1998年9月1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鄧穎超
鄧穎超(1904~1992)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會活動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
主要職務:
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書記
女,1904年2月4日生,河南省光山人,生於廣西南寧。周總理夫人。1919年五四運動時,與周恩來、馬駿等共同領導天津學生愛國運動,組織覺悟社。1920年秋到北京師大附小任教員。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並任中共天津地委婦女部部長,同年與周恩來結婚。後任中共廣東區委委員兼婦女部部長。1926年出席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候補執行委員。1927年後,在上海任中共中央婦委書記。1928年5月,在莫斯科列席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回國後,任中共中央直屬支部書記,在上海從事黨的秘密工作。1932年5月,赴江西中央蘇區,曾任中共中央局秘書長、中央政治局秘書、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央機關總支書記。1934年帶病參加長征。到陝北後,任中共中央白區工作部秘書,中央機要科科長、中華蘇維埃政府西北辦事處內政法務部秘書。
抗日戰爭時期,在武漢、重慶從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1937年12月,先後任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婦女組織員、中共中央長江局婦委委員。1938年1月,出席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中國分會首次理事會,當選為常務理事。3月,參與組織中國戰時兒童保育會,擔任該會常務理事。5月,參加起草《動員婦女參加抗戰建國工作大綱》。6月,任國民參政會中共方面參政員。在歷次國民參政會上,同董必武等中共方面的參政員與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堅決的鬥爭。1941年“皖南事變”發生後,與中共方面的其他參政員一起,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拒絕出席國民參政會,抗議國民黨的反共罪行。1939年,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員兼婦委書記。1943年回到延安,曾在中央黨校一部學習。1945年當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並任中共中央婦委副書記兼解放區婦聯籌備委員會副主任。
抗日戰爭勝利後,鄧穎超以中共方面唯一女政協代表身份,出席舊政協會議,並在重慶、南京、上海為爭取中國的和平、民主而鬥爭。同年,當選為國際民主婦聯理事。全面內戰爆發後,鄧穎超隨中共代表團撤回延安。1947年3月,任中共中央後方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婦委代理書記。1949年3月,在中國婦女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全國民主婦聯副主席,並任黨組副書記。
1949年起,先後當選為全國婦聯第一至三屆副主席、黨組副書記、第四屆名譽主席,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76年12月2日第四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補選為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78年3月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被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並被選為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書記。1979年12月,擔任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組長。1982年月被推舉為對外友協名譽會長。1983年6月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主席。1984年任中國三S研究會名譽會長。1985年9月經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同意不再擔任中央委員。1986年當選對外友協名譽會長。1987年當選為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名譽會長。
這期間,她為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為健全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為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為加強黨的紀律,為維護婦女兒童權益,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付出了全部精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77年以後,鄧穎超先後訪問了緬甸、斯里蘭卡、伊朗、高棉、日本、朝鮮、泰國、法國和歐洲議會,會見了來自亞、非、拉、美、澳五大洲幾十個國家的客人,1982年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名譽會長,為增進中國人民同各國人民之間的交往與友誼,為國際和平與世界發展的進步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至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屆、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四屆、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第六屆全國政協主席。
1992年7月11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8歲。
薄一波
薄一波(1908~2007)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我黨經濟工作的卓越領導人。
主要職務:
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1908年2月6日出生於山西省定襄縣蔣村,原名薄書存。1922年從定襄第一高小畢業,考進山西省立國民師範學校,開始接受五四運動新思想和馬列主義影響。1925年5月,他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參加了國民師範學校學生聲援太原市民反房稅鬥爭。同年6月,又組織國民師範學校學生參加聲援五卅愛國運動。1925年秋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12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入黨後,他組建了國民師範學校黨支部,任支部書記。1926年夏,任中共太原地方執委會北部地區委員會副書記,從事黨的組織、宣傳和民眾工作,領導了同山西國民黨新右派的鬥爭。
大革命失敗後,任中共山西臨時省委委員,赴晉北恢復、重建黨組織。1929年至1931年,在北平、天津、唐山等地從事兵運工作,先後任中共天津市委士兵工作委員會書記、平漢線北段兵暴委員會書記、順直省委軍委常委,參與組織和領導了唐山兵變和平漢線北段兵變等鬥爭。由於白區工作環境險惡,鬥爭複雜,他四次被捕,兩次入獄,保持了共產黨員的崇高氣節。1931年6月,由於省委軍委負責人叛變,河北省委及所屬許多機關遭到破壞,薄一波同志在北平被捕,被判刑8年,關進“北平軍人反省分院”(即草嵐子監獄),從此開始了長達5年的監獄生活。在獄中,被關押的共產黨員逐步形成了一個以黨支部幹事會為核心的堅強戰鬥集體,任黨支部幹事、書記,同敵人進行了堅決鬥爭。1935年5、6月間,薄一波、殷鑑等12名共產黨人因拒絕“反省”而被北平國民黨軍法部門內定處以死刑。由於南京國民黨政府的批覆尚未下達,負責對監獄政治犯行刑的國民黨憲兵第三團根據“何梅協定”立即南撤,這12位同志才幸免於難。1936年6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向黨中央建議立即採取措施,即按國民黨的規定履行出獄手續,營救被關押在草嵐子監獄中的同志。黨中央批准了北方局的建議。1936年9月,薄一波等54位同志經黨組織營救出獄。
1936年10月下旬被派往山西,組成以他為書記的中共山西省公開工作委員會。1937年8月1日成立了新軍部隊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他先後任總隊、第一縱隊政治委員。1937年11月初,他率決死隊第一縱隊前往晉東南抗日前線,任山西省第三行政區政治主任,領導創建了太岳抗日根據地,配合八路軍開展抗日游擊戰爭。
1948年4月,黨中央決定成立中共中央華北局,任第二書記(後任第一書記)。同時成立華北軍區,薄一波同志任政治委員。同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當選為第一副主席,並任政府黨組幹事會書記。1948年12月8日,他被任命為平津衛戍司令部政委。1949年3月,他列席中央書記處會議,參與中央一些重大決策的討論。7月,中央決定組織新政協籌備會黨組幹事會,他被指定為黨組幹事會成員。同月,他擔任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9月,他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
1949年10月,被任命為政務院政務委員、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第一任財政部部長。後又擔任全國編制委員會主任,仍兼任華北局第一書記。1951年12月,擔任中央人民政府節約檢查委員會主任。1954年10月31日,被任命為國務院第三辦公室主任,分管重工業口工作。同月,被任命為國家建設委員會主任。1956年5月,國家經濟委員會成立,薄一波同志任主任。同年9月,在黨的八大上他再次當選為中央委員,並在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1月,在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十一次會議上,他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1963年2月,兼任國家計委副主任。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殘酷迫害。1978年12月黨中央為薄一波同志徹底平反,恢復了名譽。1979年3月,被任命為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7月1日,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任命他為國務院副總理。1980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成立國務院機械工業委員會,薄一波同志兼任主任。1982年5月,兼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第一副主任、黨組書記。
1982年9月,在中顧委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中顧委常務副主任,負責主持日常工作。1983年10月,薄一波同志任中央整黨工作指導委員會常務副主任。1988年3月,任中央黨史領導小組副組長。
為了把自己親身經歷的許多重要歷史和經驗記錄下來,經黨中央批准,他在耄耋之年又以很大精力親自組織撰寫回憶與研究性的黨史著作。他的力作《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領袖元帥與戰友》等著作,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和學術界、理論界的高度評價。他在晚年為指導研究和科學總結黨的歷史經驗作出了新的貢獻。
2007年1月15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
王震
王震(1908~1993)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
主要職務:
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校長
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王震同志主動請纓進軍新疆,獲得批准。陝甘寧青諸省解放後,1949年9月,率部挺進新疆,促成新疆和平解放,為最終實現解放大西北的任務、鞏固祖國的統一做出了重大貢獻。後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書記,新疆軍區第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兼政委。他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領導剿匪、土改等工作,改造和團結起義部隊,指揮軍隊屯墾戍邊、興修水利、發展工業和各項事業,迅速穩定了新疆的社會秩序,實現了新疆財政經濟狀況的好轉,為促進各族人民的團結,鞏固新疆邊防,傾注了全部精力,也為新疆現代化工農業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就是在他的積極建議下創建的。1954年2月,任鐵道兵司令員兼政委。1955年兼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1956年任國務院農墾部部長。
1975年1月任國務院副總理。1978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委。1982年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1985年在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被增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1986年任中國中國小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理事長。1988年4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還曾任中日友協名譽會長,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名譽會長,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名譽理事長。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至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三、十四大代表,第一至五、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至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
宋任窮
宋任窮(1909~2005)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我黨我軍政治工作的卓越領導人。
主要職務:
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
原名宋韻琴,曾用名宋紹梧。1909年7月11日生於湖南省瀏陽縣烏石壠村一個破落地主家庭。幼年讀過私塾。1922年考入本縣金江高級國小。畢業後當過國小教員。192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2月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區農民協會委員長、共青團區特支書記、中共區委委員、縣工農義勇軍中隊黨代表。1927年9月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隨軍到井岡山後,在中國工農革命軍(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1師1團3營任文書,後在袁文才、王佐部任連黨代表。1929年1月紅四軍主力向贛南出擊後,隨第30團留守井岡山,參加第三次反“圍剿”。1930年起任紅十二軍第35師團政治委員、紅十五軍第44師團政治委員、紅五軍團第38師政治委員、第13師政治委員,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在第五次反“圍剿”廣昌保衛戰中,率第13師堅守陣地17天。1934年入紅軍大學學習。長征中任紅軍幹部團政治委員,曾與陳賡指揮該團一部搶占皎平渡口,繼又搶占通安州,保證了紅一方面軍主力順利渡過金沙江,所部受到中革軍委通令嘉獎。後參加強渡大渡河等戰鬥。1935年6月起任紅軍學校特科團政治委員、隨營學校政治委員。到陝北後,任紅二十八軍政治委員、軍長,率部參加東征和西征戰役。1937年初任援西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政治部主任。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29師政治部副主任,隨部赴晉東南抗日前線對日軍作戰。1938年3月率騎兵團到冀南,任東進縱隊政治委員,參加創建以南宮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同年8月起任冀南行政公署副主任,冀南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兼冀南行署主任和中共冀南區委書記。重視調動人民民眾的抗戰積極性,探索在平原地開展游擊戰的方法,領導軍民挖溝破路,堅壁清野,多次挫敗日偽軍的“掃蕩”和“治安強化運動”;同時組織指揮冀南等地軍民進行反摩擦鬥爭,於1940年對國民黨頑固派石友三部發起3次討伐戰役。1942年起領導軍民進行生產自救,戰勝旱、澇、蟲、雹等歷史上罕見的嚴重自然災害,度過了抗戰期間最艱苦的歲月,鞏固和發展了冀南抗日根據地。1944年5月冀南軍區與冀魯豫軍區合併後,任冀魯豫軍區司令員、代理政治委員,中共中央平原分局組織部部長、代理書記。曾參與指揮東平、陽穀等戰役。抗日戰爭勝利後,任晉冀魯豫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2縱隊政治委員、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組織部部長兼中央局黨校副校長。1948年5月任中共中央豫皖蘇分局書記兼豫皖蘇軍區政治委員、華東野戰軍第三副政治委員,參與淮海、渡江戰役的組織工作,並先後在豫皖蘇、皖北領導開展支前工作。
1949年,任中共安徽省委書記、省政府主席、軍區政委。他帶領安徽人民組織數十萬民工日夜趕送軍糧,籌集渡江船隻,支援渡江戰役。同年4月,任南京市委副書記、南京市軍管會副主任,協助劉伯承同志進行接管工作。同年6月,為進軍西南作準備,根據鄧小平同志建議,成立了以他為團長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服務團,於10月率西南服務團雲南支隊經河南、湖南,挺進大西南。在長達20多年的革命戰爭中,宋任窮同志捨生忘死,南征北戰,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勳。
新中國成立後,於1949年底赴西南地區,任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政治委員、中共雲南省委第一書記兼雲南軍區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副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西南軍區副政治委員。協助賀龍、鄧小平等組織指揮西南軍區部隊肅清國民黨殘餘武裝和土匪,並參與組織建立民主政權等工作。1955年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中央組織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幹部部第一副部長。他協助羅榮桓同志主持軍委總幹部部的日常工作。在選調優秀幹部建立和充實解放軍各總部和軍、兵種機關,組建各類軍事院校,安排大批幹部轉業復員支援國家建設,建立和完善一整套適應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幹部管理法規,特別是在建立軍銜制度和頒發勳章、獎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我軍幹部工作作出了卓越貢獻。
1956年起任國務院第三機械工業部、第二機械工業部部長,參與原子能事業的創建工作,是我國原子能事業大規模建設時期的主要領導者。1960年起任中共中央東北局第一書記兼瀋陽軍區第一政治委員。1965年1月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中,實際上被解除領導職務。宋任窮同志遭受林彪、“四人幫”的殘酷迫害。他剛正不阿,堅持真理,對黨的信念毫不動搖,同林彪、“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的倒行逆施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的錚錚鐵骨和崇高氣節。
1977年恢復工作,任第七機械工業部部長,1978年3月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至1980年),1978年12月——1983年2月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1980年2月在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1982年9月在十二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他除了參加中央書記處的工作,繼續負責組織幹部方面的領導工作。1985年6月,宋任窮同志積極回響黨中央關於廢除實際存在的領導職務終身制的號召,與王震同志聯名向黨中央提出申請,主動要求退出第一線。1985年9月在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被增選為中顧委副主任、常委。
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委員(三中全會增補)、中央書記處書記,第十二屆中央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四、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85年、1987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常委;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十五大特邀代表,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名譽會長,中國田漢基金會名譽理事長。
2005年1月8日上午9時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萬里
萬里(1916~2015)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
主要職務:
男,漢族,1916年12月生,山東東平人,193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5月參加工作,師範畢業。1936年後,在東平縣做地下工作,任東平縣委書記,泰西地委宣傳部部長、組織部部長,魯西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冀魯豫二、七、八地委副書記、地委書記。1947年後,任冀魯豫區黨委委員、秘書長,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財委副主任、經濟部部長、建設局局長。
1950年6月-1954年9月任西南軍政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1952年11月任中央人民政府建築工程部副部長。1954年-1955年4月任國務院建築工程部副部長。1955年4月任國務院城市建設總局局長。1956年5月-1958年2月任城市建設部部長。1958年3月-1966年10月任中共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1958年8月-1966年6月任北京市副市長。1959年9月-1977年11月任北京第二至四屆政協副主席。在北京市工作期間,協助周恩來總理負責國慶10周年獻禮工程建設,僅用不到一年時間,就圓滿完成人民大會堂等北京“十大建築工程”建設任務,創造了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
1971年3月,萬里同志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市革委會工交城建組副組長。“文化大革命”中,萬里同志受到嚴重迫害,被監護審查。1973年5月-1975年1月任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市革委會副主任。1975年1月被任命為鐵道部部長,後任鐵道部黨的臨時領導小組組長。他堅決支持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實行全面整頓、把鐵路系統作為整頓突破口的主張,認真貫徹落實整頓的方針,扭轉了鐵路系統的混亂局面。1976年初在“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中受到錯誤批判。1977年2月任輕工業部第一副部長、黨組書記。1977年6月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安徽省軍區第一政委。1978年1月-1979年12月任安徽省革委會主任。他以非凡的政治膽識,大力支持、推廣肥西縣“包產到戶”和鳳陽縣小崗村“包乾到戶”的做法,積極推動全省農業管理體制變革,為開闢中國農村改革的新道路作出了重要貢獻。萬里同志是中國農村改革的先鋒,他領導的安徽農村改革,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村經濟體制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對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一次艱辛和成功的探索。
1980年4月-1988年4月任國務院副總理。1980年8月-1982年5月任國家農委主任、黨組書記,1980年9月在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1982年後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成員,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綠化委員會主任,國家人民防空委員會主任,國務院退伍軍人和軍隊離休退休幹部安置領導小組組長,中央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委員會主任,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主任,中國網球協會名譽主席,同年當選為中共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1984年當選為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名譽會長。1986年當選為中華文學基金會名譽會長。1987年當選為中共第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衝破“左”的思想束縛,科學總結農業學大寨的經驗教訓,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動農村改革全面深入發展。他提出改革農村生產經營體制,發展商品生產,肯定“包乾到戶”是黨領導下的我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運用。
1988年4月,在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同月任全國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他強調要根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認真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提出要把“保證和促進改革”作為人大的首要職責,把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作為人大的中心任務。
第二、三、四、五、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共第十一、十二、十三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屆中央書記處書記,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第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86年榮獲“奧林匹克勳章”金獎。1993年6月被世界橋牌聯合會和北美橋牌聯合會授予主席最高榮譽獎和世界冠軍金牌獎。1994年1月被美國馬里蘭大學授予公共服務榮譽博士學位,同年10月7日被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授予人文學榮譽博士學位。還曾被加拿大里賈納大學授予法學榮譽博士學位。
2015年7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9歲。
習仲勛
習仲勛(1913~2002)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我黨我軍卓越的政治工作領導人,陝甘邊區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
主要職務:
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常務書記
1913年10月15日出生於陝西省富平縣一個農民家庭,早年接受革命思想,參加進步學生團體。192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春參加愛國學生運動,遭國民黨當局關押,在獄中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30年初,受黨組織委派到國民黨西北軍楊虎城部做兵運工作,任中共營委書記。1932年3月,組織發動了“兩當兵變”,任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第五支隊隊委書記。同年9月,進入渭北革命根據地,任渭北游擊隊第二支隊政治指導員。1933年2月,任共青團三原中心縣委書記,從事武裝鬥爭、農民運動和青年工作。同年3月後,與劉志丹等同志創建照金陝甘邊區革命根據地,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歷任中共陝甘邊區特委委員,軍委書記和共青團特委書記,游擊隊總指揮部政治委員,革命委員會副主席、主席等職務。1934年11月,當選為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主席。1935年春,陝北、陝甘邊兩塊革命根據地在反“圍剿”戰爭中連成一片,合併成立西北革命根據地,為中共西北工委領導成員,並繼續擔任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主席。1935年9月,他和劉志丹等一大批領導幹部在錯誤肅反中被王明路線的執行者關押。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到達陝北後,他們才得以釋放平反,從而挽救了這塊在全國“碩果僅存”的革命根據地,使之成為黨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抗日戰爭的出發點。
1936年1月,習任關中特區蘇維埃政府副主席、黨團書記。同年6月,隨紅軍西征,先後任中共曲環工委書記、環縣縣委書記。8月,又受中共中央委派赴關中,守衛陝甘寧邊區南大門,長達6年時間。先後擔任中共關中分委書記、分區專員、分區保全司令部政治委員、中共陝甘寧邊區委員會執委、西北局黨校校長。1943年2月,調任中共綏德地委書記兼警備司令部政治委員。1945年6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同年8月,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其間,曾擔任爺台山自衛反擊戰臨時指揮部政治委員,領導了著名的爺台山自衛反擊戰,取得了反頑鬥爭的重大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委員、陝甘寧野戰集團軍政治委員、西北野戰軍副政治委員。他受毛澤東同志指示,組織策動了國民黨陝北保全團隊起義,接應王震同志率三五九旅中原突圍返回延安,參與指揮了西華池戰鬥。1947年3月中旬後,按照中共中央的戰略部署,協同彭德懷同志指揮了保衛黨中央、毛主席和陝甘寧邊區的戰役,相繼取得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鎮“三戰三捷”和隴東、三邊戰鬥的勝利。他作為優秀的政治工作領導者,在整個解放戰爭期間,和彭德懷、賀龍同志,或轉戰西北戰場,或開展新式整軍運動等軍隊政治工作,或組織後方支前,戰勝了十倍於我的國民黨軍隊,為解放大西北,解放全中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書記,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代主席,西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第一野戰軍暨西北軍區政治委員,長期主持西北黨、政、軍全面工作。1952年9月,調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兼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書記。1953年9月後,歷任政務院秘書長、國務院秘書長。1956年9月,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1959年4月任國務院副總理兼秘書長,負責國務院常務工作。
1962年9月,在中共八屆十中全會上,因所謂“《劉志丹》小說問題”,遭康生誣陷,在“文化大革命”中又受到殘酷迫害,被審查、關押、監護前後長達16年之久。他始終保持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得到徹底平反。
1978年4月後,歷任中共廣東省委第二書記、第一書記,廣東省省長,廣州軍區第一政委、黨委第一書記。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被增選為中央委員。
1980年9月,被補選為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後又兼任法制委員會主任,主持討論了許多法律草案。1981年3月,他參加中共中央書記處工作。同年6月,在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上被增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1982年9月,在黨的十二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負責中央書記處的日常工作。1988年4月,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兼內務司法委員會主任委員。
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書記,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第五屆、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2002年5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