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西軍

援西軍

中國工農紅軍援西軍,簡稱援西軍,即“增援西路軍的部隊”。1937年2月27日,中革軍委命令組建援西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張浩、參謀長李達、政治部主任劉曉(後宋任窮)。命令以紅四軍、紅三十一軍、紅二十八軍、紅三十二軍為援西軍部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援西軍
  • 組建時間:1937年2月27日
  • 概述:紅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
  • 領導人:劉伯承
組建,背景,組建援西軍,進駐鎮原,在鎮原,開展民運工作,軍民友好,營救西路軍將士,

組建

背景

10月11日,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以下簡稱中革軍委)發布了《十月份作戰綱要》,計畫集中紅軍主力北上。張國燾為了實現其向大西北退卻的計畫,輕率地沿河西走廊繼續西進。1936年11月10日,中革軍委基於既成事實,遂決定河西部隊組成西路軍,正式命名並任命了陳昌浩、徐向前等主要領導幹部。西路軍在西北軍閥馬步芳、馬步青的騎兵和胡宗南的優勢兵力夾擊下,雖經全體指戰員的浴血奮戰,但由於環境惡劣,眾寡懸殊,給養困難,1936年12月在甘肅古浪戰鬥中有2400多人傷亡。1937年3月在高台、酒泉一帶完全失敗,董振堂等21000多指戰員大部分壯烈犧牲。只有李先念、李卓然同志奉命率領1000人從祁連山向新疆方面突圍,以圖重整旗鼓。但一路飢餓、傷亡,最後剩下400名紅色戰士。

組建援西軍

中革軍委獲悉西路軍危急,即發出了《軍委主席團關於組織援西軍問題給彭德懷、任弼時的指示》,迅即組成以劉伯承為司令員的援西軍對西路軍進行救援。
1937年2月27日,中革軍委主席團任命軍委委員、軍委總參謀長、中國工農紅軍大學校長劉伯承為援西軍司令官,張浩為政治委員,組成援西軍。

進駐鎮原

劉伯承、張浩受命後,即率援軍從陝西淳化、三原地區出發,兼程而進,於3月10日左右經三不同、肖金鎮屯字鎮到達鎮原縣(羅炳輝、宋時輪已率部先期到達)。遂即各軍抽調少數幹部,建立和完善了軍事指揮系統和政治指揮系統。
由於受當時條件的限制,當援西軍進到鎮原時,西路軍業已失敗,中央指示援西軍集中鎮原待命。
援西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張浩,參謀長李達,政治部主任劉曉,後宋任窮。司令部機關及隨營學校駐鎮原縣城,轄紅四軍、三十一軍、二十八軍、三十二軍、騎兵一團等,其主要領導人和駐地是:
紅四軍,軍長陳再道,政委王宏坤,參謀長耿飈,政治部主任劉志堅。下轄十師、十一師、十二師,分駐屯字鎮、曙光、上肖一帶。
紅三十一軍,軍長肖克,政委周純全,後郭述申,參謀長唐天際,後李聚奎,政治部主任王新亭。下轄九十一師、九十三師,分駐平泉、中原、湫池一帶。
紅二十八軍,軍長宋時輪,政委宋任窮,參謀長唐延傑,政治部主任伍晉南。
紅三十二軍,軍長羅炳輝,政委袁任遠,參謀長郭鵬,政治部主任張平化。
兩軍分駐新城到平涼、固原一線。
騎兵一團,團長高錦純,駐臨涇至馬溝一帶。
另有紅十五軍團的七十四師駐孟壩鎮,陝甘寧省獨立師駐三岔鎮。

在鎮原

開展民運工作

援西軍進駐鎮原後,正是國共兩黨談判合作抗日時期,中央對原來的政策作了適當調整,成立了隴東特委,在特委轄區內允許國民黨政權存在,不搞打土豪,分田地,只搞減租減息,實行合理負擔。根據中央指示精神,援西軍政治部成立了民運工作部,部長秦武山。各軍都成立了民運部,發展建立黨的組織,廣泛開展民眾工作,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民眾抗日救國運動。
援西軍進駐鎮原後,隴東地區一下新成立了五個縣委,陝甘寧省委派不出那么多幹部來工作,鎮原縣的工作由援西軍民運部來承擔,行使縣委的職責,發展建立地方黨組織,發動民眾開展抗日救國運動。援西軍在駐防區內,訪貧問苦,了解民情,廣交朋友,建立感情,發展了一大批黨員,建立了區委、支部。除北部老區外,鎮原各地的黨員和黨的組織,都是在援西軍工作的基礎上相繼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尤其是駐在南三鎮的紅三十一軍民運部,組織了一批民運工作幹部,幫助民眾打掃衛生,解決疑難問題,參加勞動和幫助治病等,在與基本民眾建立感情的基礎上發展他們入黨,很多人後來成為當地的骨幹力量。如平泉黨支部書記趙維宗,中原黨支部書記白煥林,新城黨支部書記王子厚、張元龍、劉自鑒,還有跑平涼的秘密交通員路世林等,都是紅三十一軍民運部發展的黨員骨幹。
在屯字、曙光、上肖各地都有紅四軍民運部發展的黨員。屯字鎮附近的肖嘴自然村貧苦農民蔣登肖,是紅四軍發展的黨員,曾任屯字鎮抗日救國會領導成員。上肖鄉南李村的李生輝,是紅四軍王錫朝科長介紹入黨的。後來他又介紹李生財、李維祥、李維財等人加入了***。曙光鄉疙瘩王家村的張緒財是紅四軍十二師的張振才介紹入黨的,他又先後發展曹鳳璽、劉維聰、郭維國、馬騰家、馬維肖等加入了***,成立了一個黨支部,張緒財任支部書記。
據耿飈同志回憶,當時紅四軍民運部在屯字一條原上發展了100多名黨員。他說:“那些黨員的素質都很好,有些和我本人建立了親密的聯繫。可惜,已經過去了50多年,我不能記起他們的名字了。”
據八路軍一二九師駐鎮原留守處(即鎮原縣委)的領導同志回憶,當時隴東特委轄區共有1600多名黨員,鎮原就有1000多名,全縣成立了10多個區委,還有一個中心區委。後來的革命鬥爭實踐證明,凡是援西軍駐過的地方,黨的組織力量堅強,均出現過革命的波瀾,為革命做出過犧牲和貢獻。
當時民眾抗日的主要組織形式是組織抗日救國會,經民眾和上層人士協商,在縣、區、鄉分別建立了各級抗日救國會,在工、青、婦各界分別建立了抗日救國團體,廣泛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當時的抗日救國會,形式上是民眾團體,實際上是人民政權的雛形。民眾打官司、抓壞人、禁賭博、制止保、甲長為非作歹等,都要找抗日救國會和抗日自衛軍。這就打擊了國民黨區長、聯保主任和保、甲長的威風,使他們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削弱了,形成了徒有其名的局面。從此,他們派糧、派款,要乾什麼事,事先要和抗日救國會商量,實行合理負擔。抗日救國會在民眾中的威望很高,實際上成了人民手中的政權。後來,國民黨政府宣布,抗日救國會是非法組織,要建立他們的抗敵後援會,我們黨立即把抗日救國會改為抗敵後援會。國民黨也沒有能再建立起來。
鎮原縣地處陝甘寧的前沿,國民黨統治嚴密,民眾運動比較困難。援西軍進駐後,占據了全縣城鄉地區。當時國民黨僅有保全隊300多人,沒有駐正規軍。利用這一有利形勢,壯大人民抗日力量,基本上把民眾發動和組織起來了。不僅各界民眾大都參加了抗日救國會,而且青壯年都參加了抗日自衛軍,各方面工作進展順利,尤其是南三鎮屯字鎮和縣城周圍地區,抗日救國運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打開了鎮原工作的新局面。援西軍還進行了擴軍工作,許多青壯年參加了紅軍,不少為中國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倖存者如路克傑、王文才、李聚蒼等後來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高級指揮員。

軍民友好

援西軍駐防鎮原期間,地邊插著“不踩莊稼,愛護莊稼”的牌子,村子裡的牆上、大樹上貼著“擁護***”“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收復失地,還我河山!”“停止內戰,槍口對外!”“團結一致,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萬歲!”“紅軍萬歲!”等醒目的標語牌和五色紙的標語,到處充滿革命、戰鬥的氣息,令人振奮、神往。
援西軍各軍在駐地經常召開民眾大會,宣傳黨的政策和抗日救國道理。民眾拿著寫有“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打倒漢奸汪精衛!”“擁護紅軍!”的小旗子去參加會。每次援西軍的領導演講宣傳後,民眾都紛紛說:“紅軍好,紅軍說的對,就這么乾!”
援西軍吃的、用的東西都是掏錢購買,公平交易,借東西一定還,損壞東西就賠償。有一次天下雨,駐在平泉南徐村的部隊沒有吃的了,借了民眾徐玉都三石糜子。徐的父親害怕他們不還了。結果後來他們不但歸還了糜子,還給了一些黃米。住在上肖村的一個團供給部,借用了民眾杜元根家200根木椽,他父親說,這些木椽恐怕再不得見了。結果部隊走時送還他家,椽上都寫有號碼。他感慨地說:“紅軍真是人民的軍隊。”
紅軍在駐地幫助民眾打掃衛生,挑水劈柴,乾農活,收割麥子,還組織了“遠足割麥隊”到幾十里路以外國民黨統治的平涼地區幫助民眾割麥,一面勞動,一面宣傳黨的抗日政策,演出文藝節目等。割麥不要工錢,也不吃民眾的飯,不喝民眾的水,自己燒水、做飯吃,割麥結束後,歸還了所借的東西,把駐地打掃得乾乾淨淨,背起行裝,告別鄉親們,全村的男女老少,戀戀不捨地歡送紅軍,有些小伙子送了一程又一程。此後,鄉親們寫來了一封封感謝信,還不斷有他們勞動過的村莊民眾來部隊作客。
援西軍開赴抗日前線時,紅軍戰士給家家缸里挑滿了水,給戶戶打掃了衛生,還清了借用的家具,再三向民眾表示感謝。鄉親們都去挽留紅軍多住些日子。他們說:“我們要去執行任務,還會回來的。”於是,民眾忙著打酒、殺雞,請紅軍吃飯,紅軍也請民眾吃飯,小寨白村的民眾合計了一下,給紅軍送去了五隻羊,但他們堅決不收;給他們送去一些煙、酒,他們只收下一點,表示領了鄉親們的心意;給他們送上一對錦旗,他們都高興地收下了,表示要為人民立大功。許多青年人趕上毛驢送紅軍,有的就跟著參加了紅軍。民眾都說:“紅軍是天下最好的軍隊,一定能勝利,***和紅軍得民心,將來天下一定是紅軍的。”
根據當時中央的大政方針,援西軍首長為爭取與國民黨上層人士合作共事,積極開展上層的統戰工作。那時,援西軍和紅十五軍團雲集隴東和鎮原縣,大軍壓境,形勢完全改觀,為建立民族統一戰線,創造極為有利的條件。當時,國民黨鎮原縣長鄒介民及各區鄉政權組織,迫於我強大的軍事壓力和紅軍的模範行為,對援西軍態度友好,百依百順,工作比較順利,援西軍開進鎮原時,鄒介民率眾出郊迎接並召開歡迎大會,以後經常召開軍民聯歡會,延安烽火劇團等文藝團體亦來鎮原演出。
當時的鎮原民主人士祁尚誠、劉慕黎等,都和援西軍首長建立了友好關係,做過許多有益的工作。劉慕黎利用他在楊虎城部隊中的關係,經常往返西安為援西軍購買軍用物資和彈藥。新中國成立後,祁、劉二人都擔任了縣人民代表、縣政府委員、科長等。援西軍還在國民黨的黨政軍憲人員中發展了一些統戰人員。當時的國民黨鎮原縣保全隊中的石敬平、劉杜榮,就是***員、長征紅軍。石敬平同志曾任葉劍英元帥秘書,以後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第三部工作。

營救西路軍將士

當時,黨中央採取雙管齊下,營救被俘和失散的西路軍將士,一條途徑是從國民黨上層做工作,使其不再迫害西路軍;另一條是派出可靠得力的人員到蘭州、河西、青海、寧夏等地了解西路軍失散人員的情況,千方百計進行營救。援西軍按照中央總的部署,抽出大批偵察人員,化裝身份分赴隴東至河西地區進行搜救。
中央軍委電令西路軍首長徐向前、陳昌浩將剩餘的部隊交給李先念、李卓然負責,向新疆方向突圍。要總指揮徐向前同志和政委陳昌浩同志回中央。徐向前、陳昌浩在肖永銀、陳明義二人護送下,從祁連山突圍出來,向隴東方向奔走,但沿途國民黨馬家騎兵甚多,盤查得很嚴。為防不測,徐、陳首長決定四人分開行走,希望總有一路能回到黨中央報告情況。徐向前將他給黨中央的親筆信交給肖永銀,囑託“你們一定要想法交給黨中央!”然後,徐、陳首長一路;肖永銀、陳明義一路,揮淚告別,分道而行。但在途中陳昌浩同志病倒了,就把他安置在一個可靠民眾家裡養病。徐向前同志孤身一人,扮著皮貨商人,徒步向隴東方向跋涉,一路歷經了無數艱難險阻,受盡了千辛萬苦……
一天,紅四軍參謀長耿飈帶了三個騎兵,在王窪子一帶偵察,突然發現了一個穿長袍的“商人”,腋下夾了一把傘,正在向當地老鄉問路;走近一看,原來是徐向前同志。他見到騎馬的軍人,立即向小巷子躲去,耿飈趕緊大喊:“徐總指揮!徐總指揮!”
徐向前同志認出了耿飈,叫了聲“耿飈”眼淚就下來了……
援西軍的首長和幹部們,看到徐向前同志的情景,都心痛得熱淚滾流……
徐向前總指揮在援西軍司令部,經過休息、換裝後,被護送回黨中央。
5月下旬,國民黨蘭州集中營,要將所俘的西路軍官兵押送到西安。當時被俘的西路軍人員編為兩隊,一個叫士兵隊,約有1200多人,一個叫軍官隊,約有130多人。由國民黨九十八師派了一個營500多人押送。從蘭州走了十多天,到了平涼又移交給敵四十三師派一個營押送。他們在平涼途中,看見不少三三兩兩騎腳踏車的商人模樣的人,來回奔跑在西(安)蘭(州)公路上。當他們在路邊小鋪子小憩喝茶水時,這些人便推著腳踏車,車子後面綁著個提籃,向他們攬生意了:
“喂,老總,買幾個鍋盔吃吃吧,走路肚子餓得快,很便宜,一角錢十個。”
奇怪的是他們買鍋盔時,你要一個他給兩個,甚至還給三個呢。每當遞給鍋盔時,總是要使個眼色說:“好好看看這是兩個……這是三個。”
他們讓每個同志都買了鍋盔,才愉快地推著車子走了。被俘的同志偷偷掰開鍋盔一看,中間夾著兩塊錢和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四十里舖以東便是游擊區”,落款寫著“援西軍偵察員”。這使他們高興極了!這些被押送的西路軍官兵,便在一個雷雨交加的黑夜,全部逃跑回到了援西軍。陸陸續續逃回援西軍的約有2000多人。這些回來的同志,大部分衣服襤褸。有的傷了腿的同志,靠兩隻手和一條腿爬回來,真是一路血水,千里眼淚啊。
援西軍政治部在鎮原縣城設立了招待所,熱情接待回來的同志。劉伯承等首長親自去看望他們,回來一批看望一批,回來一個看望一個。劉伯承司令員讚揚西路軍廣大指戰員同數倍於已的敵人浴血奮戰,表現非常勇敢。他說:“同志們在險惡的環境中,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採取各種方法,堅持進行鬥爭,凡是能夠回來的同志,表現了政治上的堅強性,都是好同志,都是黨的寶貴財富,組織上都給予信任。”這番話,使大家感動得熱淚縱橫,好像失散的孩子回到母親的懷抱一樣。
回來的同志經過休整、換裝後,開始學習中央有關政策、指示。根據劉伯承的指示,政治部還向歸來的西路軍同志講授社會發展史常識。自編教材,自己講課,從猴子變人講起,原始社會,奴隸社會,一直講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政治部還辦了指導員訓練班,專門講如何在連隊進行政治思想工作,效果都很好,使大家的覺悟有很大提高。
對於西路軍回來的同志,劉伯承指示宋任窮主持的援西軍審查委員會,迅速審查甄別,做出結論。除個別人外,都很快恢復了黨籍,重新分配了工作。當時,紅四軍政委王宏坤去看望西路軍回來的同志時,有的人提出要到四軍去。王宏坤給援西軍參謀長李達講了,李達立即給撥去300人。
通過甄別、學習、重新分配工作,援西軍為適應戰爭的需要,對部隊進行了整編。如紅四軍原來是四個大團(對外叫四個師),收編為兩個師六個團,每個師轄三個團,每個團轄五個連(四個步兵連、一個機槍連),取消營部,充實連隊。這些同志後來在長期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都成為人民革命的功臣。
援西軍駐防鎮原期間,深入開展了清算張國燾路線的鬥爭,增強了紅軍的團結;全面開展練兵活動,提高了戰鬥力,在政治思想、軍事和物質方面為抗日戰爭做了充分的準備。
當時,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任弼時來鎮原,傳達《中共中央政治局關於張國燾錯誤的決定》(1937年3月31日),指導援西軍進行清算張國燾分裂主義錯誤的鬥爭,強調矛頭只對準張國燾一人,最廣泛地團結四方面軍官兵,不搞擴大化。任弼時同志還親自給援西軍指戰員做報告,到援西軍隨營學校視察工作。
劉伯承堅持教育為主,不開批鬥會,沒有處分過什麼人,大會小會作報告,與幹部個別談話,做深入細緻的思想教育工作。全援西軍所屬各軍採取召開黨的活動分子會議,黨的代表大會,從上到下,從黨內到黨外,進一步貫徹中央決定,對張國燾路線進行檢查批判,重點批判張國燾另立中央、分裂黨、分裂紅軍的罪行,還批判了他一貫假借“肅反”排除異已、殺害黨和紅軍的大批優秀幹部的罪行。
7月12日,四軍寫了《四、五、六三個月四軍政治工作狀況的報告》,總結反張國燾路線的經過,大體上反映了援西軍清算張國燾路線的情況。《報告》中說:“四軍在黨中央絕對正確路線領導與援西軍首長指導和直接幫助下,到達鎮原之後,開始了反國燾路線的鬥爭……
在經過了第一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開始反國燾路線鬥爭之後,四軍接著於4月7日舉行第一次全軍黨代表大會,比較具體地聯繫到四軍本身實際問題,這樣進一步檢查了國燾路線的實質。到4月25日,又經過援西軍第二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任弼時傳達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精神,更深刻、更徹底地揭發了國燾路線,同時又在部隊中經過幹部特別會議,團為單位黨的活動分子會,支部大會,小組會議等的傳達討論,並聯繫實際工作,在部隊中不斷地開展了一些具體的鬥爭(如反單純軍事觀點、本位主義、貪污腐化、農民意識、錦標主義等的鬥爭),把許多具體的錯誤觀點意識聯繫國燾路線,進行了一些黨的原則理論教育……。其進步表現在:(一)對國燾路線的惡果有了深刻的認識。(二)認識到黨中央路線的正確,黨中央與軍委的威信提高了。(三)通過軍事訓練建立了正規化紅軍的基礎。在批判清算國燾路線的基礎上,劉伯承團結教育了原四方面軍的廣大指戰員,為迎接抗日戰爭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援西軍駐防鎮原期間,需要大量的糧食、草料和其他軍用物資,除民眾主動捐獻和購買外,大部分攤派於地主、富農等富戶。當時,鎮原未進行土改,土地、糧食均集中於地富之家。正值抗日救國,“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援西軍利用鄒介民為縣長的國民黨縣、區政府去動員捐獻。據援西軍首長和一些老同志回憶,那時鎮原縣捐獻糧食超過百萬石(每石250公斤),還有款物、馬匹等。援西軍首長對捐獻多的人,都進行了表彰獎勵。6月,紅四軍在屯字鎮戲院召開表彰大會,參加的有部隊首長、幹部戰士、受獎者和民眾超過萬人。會上,首長和受獎者代表分別講了話。陳再道軍長給捐獻多的富豪士紳張千、張天合、高雲勝、李仲仁、田維番、李生奎、孟耀祖等人,獎勵了親筆題寫的“民族先鋒”,“愛國可親”等橫幅和軟匾。鎮原縣至今有許多人還保存著這些獎品。據耿飈等老首長回憶,當時,援西軍在鎮原籌集的糧食等物資,除供給自身需要外,還給在延安的黨中央支援了一部分。
援西軍進駐鎮原後,在縣城內靠東門邊修建了運動場,進行操練。各軍都修建了運動場,進行練兵。屯字鎮閆孟村的孟耀祖,經動員把他家的碉堡讓出給紅四軍做軍部,又將周圍的40畝耕地讓出做操練場。部隊一天“三操兩講”,從基本功開始,射擊、刺殺、投彈,除按照老式步兵操典及內務部條令執行外,還經常深夜緊急集合、急行軍、夜行軍,由隨營學校的人員擔任教官。女戰士們唱新歌曲,開展文藝活動等。
援西軍還採取開展體育運動的方式,進行練兵。全軍開了一月時間的體育運動會,各軍互相開展友誼比賽。還在縣城與國民黨縣保全隊進行了籃球對手賽。通過經常的體育活動和軍事訓練,幹部戰士的身體素質大大提高,戰鬥力大大增強。
8月1日,援西軍直屬隊和隨營學校、二十八軍、騎兵團等,在縣城紀念八一南昌起義十周年,舉行了閱兵典禮。
隨後援西軍司令部在鎮原召開團以上幹部緊急會議。劉伯承同志傳達了中央軍委命令:一、取消援西軍;二、全部援西軍部隊立即開赴三原鎮接受改編。紅二十八軍編入以賀龍為師長的一二0師。四方面軍的第四軍、三十一軍以及陝北的第二十九軍、三十軍等編為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參謀長倪志亮,政訓處主任張浩,副主任宋任窮。一二九師除留三八五旅一個團擔任保衛陝甘寧邊區的警衛任務外,主力部隊奉命開赴晉東南抗日前線,投入了長達八年之久的抗日戰爭。
援西軍主力改編開赴抗日前線,在鎮原留有“人民抗日紅軍援西軍留守處”(後改為八路軍一二九師留守處)和一個加強營。這時形勢開始逆轉,雙方的合作共事中不斷出現不愉快和摩擦事件。
援西軍在鎮原駐防的半年時間中,雖然沒有進行過雄偉壯觀的激烈戰鬥,幾個月時間,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短暫的一瞬間,然而,鎮原從此成為鞏固的陝甘寧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前哨陣地。紅軍的光輝形象深深地刻印在鎮原人民的心坎里,她和此前紅二十五軍、中央紅軍長征經過鎮原和西征紅軍播下的紅色種子,在鎮原人民中紮根、開花、結果,為轟轟烈烈的革命鬥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鎮原現代史冊上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同時,為紅軍抗日救國戰爭準備了紮實的政治、思想和物質條件……在此期間,我黨著名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軍事家劉伯承、張浩、李達、劉曉、宋任窮、陳再道、王宏坤、耿飈、劉志堅、肖克、周純全、郭述申、唐延傑、伍晉南、羅炳輝、袁任遠、郭鵬、張平化等紅軍將帥曾在這裡生活過、戰鬥過、工作過,他們使鎮原大地生輝。
援西軍在鎮原的卓越功績,永遠不可磨滅,歷史不會忘記,鎮原人民將永遠銘記在心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