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革命先烈)

張浩(革命先烈)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浩(1897~1942),男,字祚培,原名林育英、曾用名林仲丹,化名張浩、林春山、李生等。湖北黃岡人,是林彪的堂兄。

張浩於民國11年(1922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最早的工人黨員之一,曾是上海楊樹浦部委第一任書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浩
  • 別名:林仲丹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北黃岡
  • 信仰:中國共產黨
人物簡介,生平事略,張浩病逝,

人物簡介

1922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4年赴蘇學習。
1925年回國任中共上海滬西區委書記。
1927年任中共漢口市委書記。
1928年任中共湖南省委常委、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
1929年任滿洲臨時省委書記。
1932年後任全國總工會常委,海員總工會書記,赤色職工國際代表。
1936年任中共白區工作委員會委員,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政治委員。
1938年後任中共中央職工委員會副書記。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被增補為中央委員。
1942年3月6日在延安病逝。

生平事略

民國14年五卅運動後,全國進入革命高潮。根據鬥爭形勢的需要,張浩結束了在蘇聯的生活,回到祖國。同年10月,中共中央委派他到上海楊樹浦任部委書記。
張到任不久,就領導了一場反軍閥的殊死鬥爭。12月6日,他率領數百名滬東工人,去參加上海市支援北京的反張(張作霖)、倒段(段祺瑞)大會。等他們到達時,反動軍警已荷槍實彈,騎著高頭大馬,包圍了會場。軍警用棍棒、槍托、刺刀驅趕民眾,不讓進入會場。張浩率領滬東工人英勇衝擊,軍警氣急敗壞,下令開槍。張浩沉著鎮定地指揮工人搶奪軍警槍枝,自己則沖入包圍圈與敵搏鬥。他的頭頂被刺刀挑開一寸多寬的口子,血流如注。他忍著劇痛,以驚人的毅力鼓動民眾:“沖!沖!沖!”終於衝破軍警的阻攔,把隊伍帶入了會場。大會開始。負傷的張浩昂然走上講台,控訴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屠殺中國人民的罪行。言未盡,就暈倒在台上。工人民眾義憤填膺,抬著滿面是血的張浩向軍警衝去,把他們嚇得目瞪口呆。憤怒的民眾衝出軍警包圍圈,進行聲勢浩大的遊行,一路高呼“打倒段祺瑞政府”的口號,情景極為悲壯。他因此聞名於上海工人民眾之中。
四一二政變後,張浩輾轉於漢陽、長沙、安源、上海、廣東、香港、哈爾濱、撫順等地,進行地下鬥爭。
1935年張浩從蘇聯到達陝北保全,向中共中央傳達了共產國際的重要決定和《八一宣言》,促成了瓦窯堡會議的召開,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1937年8月,被任命為八路軍一二九師政訓處主任,不久改稱政委,是第一任政治委員。後因病不能堅持前線工作,回延安主持創辦《中國工人》月刊。由於長期忘我工作,終於積勞成疾。1942年3月6日病逝於延安。9日公祭,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任弼時、徐特立等親自執拂、扶棺。毛澤東的輓詞為:“忠心為國,雖死猶榮”。

張浩病逝

1942年3月6日凌晨,中國工人運動的卓越領導者之一,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共中央委員,職工運動委員會副書記張浩病逝。
3月,張浩的病情繼續惡化,在彌留之際,他堅持不作遺囑,只是說:"我奮鬥了二十年,現在看到了曙光。如果要走了,沒有看到勝利,終生遺憾"。他懇請黨中央,死後將他埋葬在青年文化溝桃花嶺。巍巍的桃花嶺,松樹鬱鬱蒼蒼,和黨中央、毛澤東主席的駐地楊家嶺隔河相望。張浩敬仰毛澤東,忠於黨中央,他無限深情地說:"我要天天望著黨中央、毛主席"。後來,黨中央批准了他的遺願。毛主席還情意深情地說:"讓張浩同志天天監督我們"。表示了對張浩的敬重。
3月9日上午,張浩的公祭儀式在中央黨校門前的廣場上隆重舉行。中央的代表報告張浩的生平事略,同時號召大家向張浩學習:"第一、學習他對敵人英勇不屈的精神。他生前足跡遍中國,三次負傷兩次被捕,在敵人刺刀的前面,不改布爾什維克的本色。第二,學習他對民眾的密切聯繫。當他在工人中工作時,工人們都稱他是'自己人'。他到處給工人們以信心,使他們不怕一切,奮勇向前。第三、學習他在黨內正派的作風,他服從組織,愛護同志,從善如流,疾惡如仇"。
毛澤東等親為張浩親執紼毛澤東等親為張浩親執紼
送葬儀式開始後,毛澤東、朱德、任弼時和徐特立等中央負責同志,親自為張浩執紼、抬棺、奠土入穴,將張浩葬於桃花嶺山頂。黨中央還為張浩同志樹碑,碑上鐫刻著毛澤東親筆題詞"張浩同志之墓"六個筆鋒蒼勁的大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