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設
水利
1949年,全島有田頭井180眼,澆灌面積500畝左右。建國後,人民政府大力支持南三水利建設,派出水利和地質技術人員到南三勘測地下水源。據測定,南三地下水資源豐富,為打井提水澆灌提供了科學依據。1955年,吳川打井隊開赴南三,共打成鍋錐井53眼,澆灌農田5300畝。1958年,聯島工程完成,逐步築起光明圍水庫和五里圍水庫,蓄水量640萬立方米,可灌農田1.3萬畝。1966年9月,湛江市郊區組織南三島打井大會戰,共打100—200米深機井54眼。灌溉面積3890畝。1980年,第7號颱風時,大海潮將南三島大部分機井污染。1986年,南三鎮民眾集資更新配套農業灌溉井50眼,至2004年尚能繼續發揮效益。
建築業
1954年,南三水木工會成立,有會員18人。1955年以水木工會為基礎,成立南三建築組,從坡頭招聘18名水木工人為師傅,加上本地小工,共有20多人。承建島內一些機關、學校的土建工程。1957年,在南三建築組的基礎上成立南三建築工程隊,職工有30多人。1962年,建築工程隊發展到100多人,施工產值32萬元。
1968年,南三田頭建築工程隊成立。
1975年,南三建築工程隊併入湛江市第四建築工程公司,為公司的一個施工隊。1981年3月,市四建公司體制進行調整,南三公社建築工程隊又從市四建分出,由公社企業辦管理,為南三公社直屬企業。
1985年,南三建築工程隊和南三田頭建築工程隊被省建設委員會定為四級企業,可以承建6層以下的建築物。1987年3月,南三田頭建築工程隊經省建委批准晉升為三級企業,並更名為湛江市坡頭區第三建築工程公司,可承建12層以下樓房的建築及50米以下的水塔建築物。
1998年5月,南三建築工程隊經省建委批准晉升為三級企業,並更名為湛江市廣升建築工程公司。全島還有一批活躍在農村,從事民房建築的個體和聯合體的小型施工隊伍。2000年,完成施工產值2126萬元,是南三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南三農村每年約有4000人外出從事建築業,年收入在2000萬元,是脫貧致富的門路。
交通運輸業
建國前,南三島交通運輸業較落後,交通運輸主要靠海上運輸,沒有碼頭,也沒有運輸車輛,只有渡口,設施簡陋。
南三對外交通原來只靠渡船。有廣州灣渡、高沙底渡、石角渡、新場渡、湖村灣渡、新門口渡。新門口渡則是南三到西營(今霞山)的主要交通渡口,沒有固定的開船時間,沒有固定的碼頭和設施,渡船多停在海灘上,上下乘客要脫鞋涉水而過,小孩要靠大人背上岸。
建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南三島交通運輸業不斷發展。1958年,南三聯島工程的勝利完成,為南三陸地交通運輸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1959年6月,南三貫島公路建成通車。同年11月,成立南三交通運輸站,實行“四統一”管理(統一領導、統一計畫、統一調動、統一價格),大大地調動了幹部職工的積極性,從1960年後連續3年,年平均搞交通運輸人數138人,總收入29萬元,除成本外,還有利潤10萬元左右。1963年,南三公社在高竂村沿海,建長30米,寬4米,面積120平方米的人貨運載碼頭。購兩艘交通電船,投入營運,每天12個班次。1976年,湛江市公共汽車公司開通南三碼頭至田頭圩的公共汽車路線,後來又延伸到南三林場。
農業建設
種植業
南三諸島水利資源缺乏。農業耕作粗放落後,產量甚低。1949年
水稻畝產平均74公斤,
番薯畝產平均64公斤,雜糧畝產26公斤。
新中國成立後,發動民眾興修水利,改變生產條件。1958年,水稻每畝單產138公斤,比1949年的74公斤增長86.5%;1960年水稻平均畝產122公斤,總產2563噸,夏收平均畝產91公斤,秋收128公斤;1970年平均畝產133公斤,總產4371噸,夏收平均畝產145公斤,秋收128公斤;1979年,平均畝產199公斤,總產達9530噸,夏收平均畝產184公斤,秋收206公斤。
改革開放後,推廣農業新技術,水稻畝產有更大幅度提高。1997年,南三農科站在新南村委會永南村種植特優524,早稻畝產700公斤,創歷史新高。
由於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逐步減少,糧食、稻穀總產量都呈下降勢。2004年,全鎮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8015畝,糧食作物產量12756噸。
林業
新中國成立前,南三島內大部分土地貧瘠,水源奇缺,沙化嚴重,植被少。林木主要是天然林。
新中國成立後,南三人民在進行聯島的同時,在互助合作和公社化進程中,有計畫地發展林業,營造木麻黃
防護林帶。1953年燈塔鄉建立造林互助組5個,育苗分床40多萬株,造林258畝;1955年,燈塔鄉種植木麻黃樹135萬株,面積3000畝;1958年,南三公社社員民眾、幹部職工等,突擊種下木麻黃372萬株,共造林2.6萬畝;1960~1963年,全島種下木麻黃5.2萬多畝;1964年,造林面積5.9萬畝;至1966年,達到6.17萬多畝,全島森林覆蓋率達34%,形成一條由廣洲灣靖海宮至莫村漁港長20公里,寬3~5公里的防護林帶。1967~1969年,全島林帶被砍3萬畝,森林覆蓋率降至14.6%。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加強領導,開展清查打擊破壞林帶活動,1980~1984年,造林35860畝,1990年,造林63878畝,森林覆蓋率為27.5%。2004年,全鎮森林面積42676畝。
水產業
南三島漁業主要以
魚、
蝦、
蟹、
鱟、
海蜇等水產品為主。1949年,南三共有純漁業戶口521戶,2489人,其中漁工223戶,共818人,漁民298戶,共1671人。總漁船493艘。
1958年公社化後,公社把漁業生產提到重要位置,除抓緊漁汛捕撈外,還組織一支強壯勞動隊伍,大搞魚塭基建和採種育苗工作。1959至1960年間,採集騮魚、立魚、黃魚等多種魚苗1325萬尾放養。1985年,中共湛江市委、市政府作出《關於發展兩水一牧》決定後,南三鎮成立養蝦局,促進養蝦業持續、穩定發展。1987年,南三島養殖對蝦8468畝,2000年,27560畝。南三島大力發展網箱養殖業。從事網箱養魚的有湖村、北涯頭、北涯、上郭頭等村莊。是年湖村擁有網箱1000個,飼養的品種主要有石斑、紅魚、立魚、青鱸等名新品種,一般每箱周期可獲純利300元。產品除供應市區外,還銷往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等地。2004年,全鎮水產品總產量30922噸,比1984年的1615噸增長18倍,其中海洋捕撈12012噸,海水判刑18430噸,淡水養殖480噸。
畜牧業 1956年,全島加入合作社的耕牛3188頭,社員飼養的肉豬6791頭,母豬189頭,雞43539隻,鴨11623隻,鵝488隻。1984年,全島擁有耕牛5481頭,生豬14023頭,三鳥存欄11.5萬隻,三鳥蛋品產量297噸。1990年,全島擁有耕牛6264頭,生豬存欄13678頭,三鳥存欄14.4萬隻,三鳥蛋品產量131噸。2000年,全島擁有耕牛4576頭,生豬存欄5070頭,三鳥存欄39.2萬隻,三鳥蛋品產量151噸。2004年,全島擁有耕牛4654頭,生豬存欄5103頭,三鳥存欄32.1萬隻,三鳥蛋品產量156噸。
發展
黨的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南三島經濟迅速發展,大量增加了人流物流。1987年,政府投資54萬元將南三碼頭改(擴)建為車渡碼頭,同年7月11日,車渡投入營運,由南三至霞山對開,每天12個班次,每次航程半個小時左右。月平均客流量80萬人次,車流1200多輛次,一批非公有制的聯合體和個體運輸戶也在迅速發展起來。
1986年,有機車67台,汽車15台,手扶拖拉機250台投入營運。年客運量80 多萬人次,年運輸量20多萬噸。南三鎮政府重點抓好南三渡口所的建設。1990年,渡口所從業人數45人,擁有固定資產淨值106.6萬元,年總收入86.7萬元。1999年,從事客運的中巴、的士70多倆,機車200多台,從事貨運的有農用載重車23台,農用運輸車59台,機動運輸船85艘。
2000年,全鎮交通運輸企業有130個,其中鎮辦1個,56人,產值374萬元;個體129個,240人,產值1200萬元。2004年,南三渡口所從業人數增加到70人,固定資產淨值300萬元,總收入700.72萬元。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71881
|
男
| 38001
|
女
| 33880
|
家庭戶戶數
| 15855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71481
|
家庭戶男
| 37743
|
家庭戶女
| 33738
|
0-14歲(總)
| 27575
|
0-14歲男
| 14970
|
0-14歲女
| 12605
|
15-64歲(總)
| 38957
|
15-64歲男
| 20277
|
15-64歲女
| 18680
|
65歲及以上(總)
| 5349
|
65歲及以上男
| 2754
|
65歲及以上女
| 2595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70991
|
78861人(2017年)。
地圖信息
地址:廣東省湛江市坡頭區南三鎮委(666縣道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