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稱及英文名
全稱:國民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英文名:N4A,NEW 4 ARMY
軍隊的成立
國民政府
軍事委員會任命
葉挺為軍長,
項英任政委兼副軍長,
張雲逸為參謀長,
周子昆為副參謀長,
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
鄧子恢為政治部副主任。1937年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全軍共一萬餘人,下轄四個支隊:第一支隊,
陳毅任司令員,
傅秋濤任副司令員;第二支隊,
張鼎丞任司令員,
粟裕任副司令員;第三支隊,
張雲逸兼任司令員,
譚震林任副司令員;第四支隊,
高敬亭任司令員,
杜平任副司令員。同時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
軍委新四軍分會,以項英為書記,陳毅為副書記。
1938年2月上旬,江南各游擊隊奉命到皖南
歙縣岩寺(今安徽省黃山市
徽州區岩寺鎮)集結整編;江北各游擊隊分別在湖北
黃安(今湖北省
黃岡市紅安縣)
七里坪和河南省
確山縣竹溝集結整編。全軍轄4個支隊及軍部特務營,共10300人。新四軍組建後英勇戰鬥在抗日前線,屢戰奇功,在我黨我軍的歷史上創建了光輝的業績。
番號由來
1937年9月6日,
陝西三原縣石橋鎮村外的田野上臨時搭起了閱兵台,9000多名紅軍將士在這裡誓師出征,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9師”。
三原誓師後,129師和先前整編的115師、120師一樣直接開赴抗日前線。一個月後,國民政府宣布南方各省(
瓊崖除外)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然而,八路軍、新四軍番號的由來卻頗費周折。
西安事變結束了10年內戰,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實質是兩黨的軍隊合作抗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吸取了第一次國共搞黨內合作的教訓,確定了第二次國共合作中獨立自主的方針,即在保存與鞏固革命武裝、保證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原則之下,“改變番號與編制以取得合法地位”,壯大和發展人民武裝。紅軍要合法化,就要整編,整編就要有番號。蔣介石卻遲遲不願給番號。與
孫中山主動實行國共合作相比,蔣介石同意第二次國共合作是出於被逼無奈。雖然西安事變中蔣介石接受了“停止剿共,聯合紅軍抗日,共產黨公開活動”等6項條件,但實質上,蔣介石消滅共產黨的決心一直沒變。他想通過“合作”實行軍令、政令統一,剝奪共產黨對軍隊的領導權(人事權),達到收編紅軍,進而消滅共產黨的目的。紅軍整編後的領導權問題,始終是國共兩黨合作抗日談判的焦點。
1937年2月中旬至3月上旬,周恩來等赴西安,同國民黨就紅軍改編和開赴抗日前線問題進行談判,提出:“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組成一路軍,設總指揮部,配正副總司令,下轄4個軍、12個師、36個旅、108個團,軍官由延安派。而國民黨只給2個師、8個團的編制,不設軍和總指揮部,除師長外,其他軍官由南京配備,直屬國民黨軍政委員會領導。雙方圍繞人員編制和領導權問題僵持不下。此時,毛澤東致電周恩來:“只要蔣介石同意改編紅軍,就是我們的一大勝利。”中共再作讓步。3月8日,談判達成5條意見,上報蔣介石審批。其主要內容是: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服從國民政府及蔣介石統一指揮。其編制人員按國軍同等待遇。編為3個師,計6個旅12個團及直屬隊共4.5萬人。設總指揮部,幹部由中共推選。史稱“
三八協定”。但沒想到這個由蔣介石指導下產生的協定,蔣又反悔,不同意了,談判又回到了起點。
3月下旬至4月初的第2次會談、5月2日至14日的第3次會談,蔣介石依然從控制、取消共產黨對紅軍的領導權出發,先是同意改編為3個師,設總部,軍官由延安派,但總司令由蔣委派;後又提出紅軍師以上幹部全部出洋,半年之後回國重新安排,師副職由國民黨派。毛澤東、朱德離開紅軍到國民政府中“做事”。中共堅持對紅軍改編後的領導權,反對國民黨派人到部隊任職。
就在國共談判進行不下去的時候,盧溝橋事變爆發了。第二天,中共通電全國:“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當日,紅軍將領致電蔣介石請纓殺敵,“誓與日寇決一死戰”。7月17日,周恩來到
廬山同蔣介石舉行第4次會談。由於蔣介石幻想日本人不擴大事態和再次媾和,談判無果,但全國的抗戰形勢使紅軍的整編不能再拖下去了。毛澤東在命令部隊在
雲陽(今
鹹陽市涇陽縣雲陽鎮)集中,做好自行整編準備的同時,積極開展統戰工作。他親筆給
蔡元培等70餘名學者寫信,通報兩黨會談情況和紅軍急於上前線的決心。年近古稀的蔡元培趕赴南京,絕食靜待3天,逼蔣答覆紅軍改編。8月上旬,周恩來到南京參加國防會議並舉行兩黨第5次談判,期間拜會了
馮玉祥等國民黨地方
實力派,闡明了共同抗日和改編紅軍的原則立場,使兩黨半年會談的真相大白於天下。
馮玉祥以辭副委員長相勸蔣介石同意紅軍編3個師。蔣介石深知不同意共產黨的整編方案,紅軍上不了前線,自己罪責難逃;給了紅軍番號,讓其名正言順地抗日又無異於放虎歸山。在內外壓力下,蔣介石表面答應給紅軍番號儘快讓其改編,可肚子裡仍然盤算著如何消滅共產黨。談判伊始,國民黨軍政委員會部長
黃紹竑和副參謀長白崇禧提出“黃白案”:八路軍以2個師由
渭南上車,經
風陵渡、同蒲路至
代縣附近下車,到
蔚縣一帶集中。另一師沿隴海路轉平漢路,在
徐水下車,到冀東
玉田、
遵化一帶,開展游擊戰爭。毛澤東看後輕蔑地一笑:“胃口不小啊,他們這是想吃掉我的整個紅軍啊!” “黃白案”遭到拒絕。談判再被擱置。
1937年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一直斷尾求生的蔣介石有點恐慌了。“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華北餵不飽侵略者,這次日本直掐咽喉。江浙是蔣介石發家之地,也是英美等國在華重要利益所在地,非東北、華北可比。如今日本人打上海,要抄老家、斷後路了。蔣介石再三權衡後,終於放棄了“收編”的企圖,國共會談出現了轉機。蔣介石在調動國軍
淞滬會戰的同時,同意“
三八協定”。紅軍整編後的
番號是
桂系空出的第八路軍,3個師的番號則是吃敗仗被撤銷的
東北軍115師、120師、129師。
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宣布紅軍改編為八路軍,設總指揮部,朱德、
彭德懷任正副總指揮。115師師長林彪,120師師長
賀龍,129師師長劉伯承,全軍編制4.5萬人。為加強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成立前方軍委分會,以朱德、彭德懷為正副書記。軍委強調:“各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後,必須加強黨的領導,保持和發揚十年鬥爭的光榮傳統,堅決執行黨中央與軍委會的命令,保證紅軍在改編後成為共產黨的黨軍,為黨的路線及政策而鬥爭,完成中國革命之偉大使命。”
中共中央在針對八路軍領導權的同時,對新四軍整編中的領導權也同樣重視。葉挺擔任軍長的過程和新四軍番號的由來就說明了這一點。
廣州起義失敗後,葉挺流亡國外,“九一八事變”後到
澳門居住。“七七事變”後,他結束流亡回到國內。“
八一三事變”後,葉挺向蔣介石提出為了抵抗日本侵略,“讓我來集合仍留在南方的紅軍和改編這些軍隊”的建議,並說改編後番號叫“新四軍”。蔣介石接受了葉挺的建議,番號則得到了國共兩黨的認可。蔣介石認可“新四軍”,是他任總司令的北伐軍中有個第四軍。毛澤東認可“新四軍”,是他創建人民軍隊的第一個軍是紅四軍。第一次國共合作北伐,北伐的8個軍中第四軍共產黨員最多、戰鬥力最強。共產黨員葉挺任第四軍直屬獨立團團長。1926年8月下旬,在進攻湖北重鎮
汀泗橋和
賀勝橋戰役中,面對吳佩孚3萬餘精銳主力,葉挺獨立團的2000多名勇士勇猛血戰。1927年1月15日,武漢的粵僑聯歡社將精心鑄造的一巨型鐵盾贈送給第四軍將士。該盾正面中央鑄有“
鐵軍”兩個豎寫的大字,鐵盾右上方題“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全體同志偉鑒”。 因鐵軍“獨負盛名、戰績輝煌”,朱德、毛澤東
井岡山會師後的第一支部隊合編為“
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成為中共第一軍。葉挺提議把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就是希望繼承“鐵軍”和紅四軍的優良傳統。
毛澤東雖認可“新四軍”這個番號,但對葉挺改編南方紅軍游擊隊卻不完全放心。因葉挺已不是共產黨員,所以沒有推選葉挺為軍長人選,而中共推薦的其他人選,國民黨反對。國民黨隨之提出由陳誠或
張發奎指揮“新四軍”,中共不同意。國共兩黨在南方紅軍游擊隊改編後由誰指揮這支抗日武裝相持不下。9月28日,蔣介石突然單方面委任葉挺為新四軍軍長。在蔣介石看來,葉挺在國外過了10年流亡生活,已脫離共產黨且失去了共產黨信任,想乘機把葉挺拉過去,通過葉挺把紅軍游擊隊抓在自己手裡。
中共中央沒有立即同意葉挺就任新四軍軍長,因為葉挺長期寓居海外,雖然歸國後見到周恩來時有一個表態,但中央對他的政治態度和立場還缺乏全面掌握,需要有一個考察了解的過程。10月9日,毛澤東致電正在南京同國民黨談判的
博古和
葉劍英,詢問葉挺是否願意恢復黨籍或完全接受黨的領導,而不受國民黨的干涉,並是否願意到延安來一趟。葉挺獲知後明確表示,願意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並決定赴延安。
1937年10月1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南方8省14個地區(不含瓊崖)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中共認可葉挺任新四軍軍長,同時決定成立以項英、陳毅為正副書記的軍委新四軍分會,以加強黨對新四軍的領導。
11月3日,葉挺到達延安,受到熱情歡迎,毛澤東致詞:“我們今天為什麼歡迎葉挺軍長呢?因為他是大革命時代的北伐名將,因為他願意擔任我們新四軍軍長,因為他贊成我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所以我們歡迎他。”葉挺激動地說:“同志們歡迎我,實在不敢當,革命好比爬山,許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難,一直向上走。我有一段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現在又跟上來。今後,一定遵照黨所指示的道路走,在黨和毛主席正確領導下,堅決抗戰到底。”
11月9日,葉挺告別延安回到武漢。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成立。1938年1月移駐南昌,2月部隊開始集結整編。全軍1.03萬人,編為4個支隊:第1支隊司令員陳毅,第2支隊司令員張鼎丞,第3支隊司令員張雲逸,第4支隊司令員高敬亭。
改編結束後,新四軍向皖南、皖中集結,整訓後開赴華中敵後開展抗日游擊戰。
葉挺懷揣蔣介石的委任狀,身穿國民黨的將軍服,但一直白皮紅心,對共產黨忠貞不渝。
皖南事變被俘。蔣介石軟硬兼施、威逼利誘。葉挺信念不改,出獄後的第一個要求是重新入黨。後因飛機失事犧牲。受到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的高度評價。
第一次國共合作,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參加國民黨,兩黨共同組織北伐。北伐成功了,蔣介石卻背叛革命,殺了共產黨個措手不及,第一次大革命失敗;第二次國共合作中,共產黨既堅持統一戰線又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使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八路軍、新四軍合法生存發展。抗戰勝利了,蔣介石又故技重演,妄圖3個月消滅共產黨,但毛澤東早有準備,蔣介石的陰謀失敗了。可以說,沒有紅軍改編八路軍、新四軍的成功,就不可能打敗蔣介石,建立新中國!
皖南事變
1940年10月19日,何應欽、白崇禧以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名義,強令
黃河以南的新四軍、八路軍在一個月內全部撤到黃河以北。中國共產黨從維護抗戰大局出發,答應將皖南的新四軍調離。1941年1月4日,新四軍軍部及所屬的支隊9000多人由雲嶺(今
安徽省涇縣
雲嶺鎮)出發北移;6日,行至皖南
涇縣茂林(今安徽省涇縣
茂林鎮)時,遭到國民黨軍8萬多人的伏擊。新四軍奮戰七晝夜,彈盡糧絕,除約2000人突圍外,大部分被俘或犧牲。葉挺與國民黨軍隊談判時被扣押,項英、周子昆被叛徒殺害。皖南事變發生後,周恩來在《
新華日報》上憤然寫下“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題詞。
重建
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任命陳毅為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
1941年1月7日至14日,新四軍軍部及所屬皖南部隊9000餘人繞道北移時,遭國民黨軍7個師8萬多人合圍聚殲,軍長葉挺被俘,副軍長項英遇難。這就是震驚中外的“
皖南事變”。“皖南事變”是抗日戰爭中共產黨遭受的最嚴重損失。“皖南事變”後,中國共產黨依然牢牢掌握著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的主動權,不但打退了國民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而且迅速重建新四軍軍部,使部隊由原來的6個支隊擴編為7個正規師。在這一過程中,作為中原局書記的劉少奇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繼續對蔣介石採取“一打一拉”的政策
“皖南事變”發生後,全黨全軍義憤填膺,強烈要求反擊國民黨,為新四軍死難將士報仇。1月14日,中共中央指示,“在政治上軍事上迅即準備作全面大反攻,救援新四軍,粉碎反共高潮”,要求各地準備對付最嚴重事變。劉少奇收到中央電報後,於1月15日向中央建議“在政治上全面反攻,在軍事上暫時不實行反攻”。這是劉少奇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分析第二次國共合作的特點,結合華中地區的鬥爭實際提出來的,有很強的針對性。
1月7日“皖南事變”發生後,劉少奇每天通宵達旦,隨時為新四軍軍部和延安的聯繫收轉電報,提出建議,以便更有效地援救新四軍軍部。12日,劉少奇向中央提出用“圍魏救趙”的辦法來緩解皖南軍部困境的建議,“請朱(瑞)、陳(光)、羅(榮桓)在山東準備包圍
沈鴻烈,蘇北準備包圍韓德勤,以與國民黨交換。”第二天,中央採納了建議,決定“蘇北準備包圍韓德勤,山東準備包圍沈鴻烈,限電到10天內準備完畢,待命進攻,山東由
朱陳羅負責,蘇北由胡陳負責,以答覆蔣介石對我皖南1萬人之聚殲計畫。”14日,收到了新四軍軍部陷入絕境後的最後一封電報。葉挺被俘,毛澤東怒不可遏。15日,他電告周恩來、葉劍英並告彭德懷、左權、劉少奇、陳毅等:“蔣介石一切仁義道德都是鬼話,千萬不要置信。中央決定發動政治上的全面反攻,軍事上準備一切必要力量粉碎其進攻。”並強調說:“只有猛烈堅決的全面反攻,方能打退蔣介石的挑釁與進攻,必須不怕決裂,猛烈反擊之,我們的溫和態度須立即終結。”“圍魏救趙”變成了“全面反攻”。
面對皖南新四軍全軍覆沒的嚴重情況,劉少奇經過認真思考後認為,“圍魏救趙”已失去了意義。經過反覆考慮,權衡利弊後,15日,劉少奇致電毛澤東及黨中央指出,在當前的形勢下,國民黨未投降,仍繼續抗戰,對國共合作仍不敢分裂,且怕影響對蘇聯的關係。在皖南消滅我軍,蔣亦曾下令制止,即證明蔣生怕亂子鬧大。在此時,我黨亦不宜借
皖南事件與國民黨分裂。何應欽下令只說嚴防我軍報復,未說藉此在全國乘機進攻我軍。另外,目前華中根據地很大,但兵力不夠,不能鞏固。鹽阜區土匪亦蜂起,黃橋已被敵占,
海安亦有被敵占領可能。我們部隊尚須休整補充。故以華中來看,在半年、一年之內不發生大的戰鬥,肅清土匪,鞏固現有地區,對我為有利。根據上述情況,劉少奇提議:以在全國主要的實行政治上全面大反攻,但在軍事上除個別地區外,以暫時不實行反攻為妥。
劉少奇在分析了實行軍事反攻的不利之處後,提出了在政治上實行全面反攻的具體建議:向國民黨提出嚴重抗議並發宣言和提出立即釋放葉挺等條件;在全國全世界實行大的政治反攻,宣傳抗議皖南事變,揭穿國民黨分裂行為。“如此我在政治上有利,在軍事上穩健,可能使蔣、何在半年至一年內,不敢再向我華中進攻,使我能鞏固華中陣地,以待變化。”這個從實際出發的建議,對中共中央作出處理“皖南事變”的正確決策起了重大作用。
劉少奇的建議得到了毛澤東的採納,黨中央確定了“政治上取全面攻勢,軍事上取守勢”的方針,對蔣介石繼續採取“一打一拉”的政策,在全國展開猛烈的政治反擊,深刻揭露蔣介石製造“皖南事變”的真相,強烈要求嚴懲肇事禍首。中國共產黨的嚴正立場和有理有節的鬥爭得到了國內外輿論的廣泛支持,各界進步人士和國際有識之士紛紛譴責國民黨的行為,蘇美英等國也對國民黨表示極大的不滿。蔣介石和國民黨
頑固派陷入了四面楚歌之中。蔣介石不得不在3月1日召開的第二屆國民參政會上表示“以後再亦決無剿共的軍事”。至此,以皖南事變為頂點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實際上被打退了。
從損失九千到擴編九萬
1941年1月20日,
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茲特任命陳毅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代理軍長,張雲逸為副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從此,組建起不可戰勝的新四軍。
1937年12月,新四軍由南方8省13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1.03萬人組成,“皖南事變”前的3年中,由於項英貫徹
王明“一切服從統一戰線,一切經過統一戰線”的右傾路線,無法打破敵偽頑的夾擊,發展緩慢,“皖南事變”時只有2.5萬人。與此同時,八路軍已由組建時的3萬餘人發展到50餘萬人。
“皖南事變”後,蔣介石誣衊新四軍為“叛軍”,宣布撤銷新四軍的番號,並將葉挺交由軍法審判。對此,劉少奇當天致電中共中央,提出:“此間幹部提議以陳毅代理新四軍軍長,立在蘇北成立軍部,在隊號召,可否望復。”18日,劉少奇又同陳毅聯名致電中央,再次提出這一建議,並發出《關於駁斥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皖南事變”藉口的通報》,運用大量具體事實,逐條駁斥國民黨為取消新四軍而製造的種種誣衊,深刻揭露蔣介石製造“皖南事變”的真相,指出:所謂新四軍“違抗命令,不聽調動”,“不按指定路線由繁昌、銅陵一帶北移,而經涇縣南想襲擊友軍的言論,純屬捏造”。中共中央根據劉少奇和陳毅的建議,對組建新的新四軍軍部人選進行了慎重研究,於是就有了1月20日的任命。
接到中央軍委的命令,劉少奇開始著手重建新四軍軍部。1月24日,劉少奇在新四軍幹部會議上詳細介紹了“皖南事變”的經過,並針對反蔣情緒明確指出:目前的國際形勢和國內形勢對我們、對抗戰的中國人民是完全有利的,而不利於反共頑固派與內戰挑撥者。因此,我們要堅持統一戰線的方針,堅持反對內戰、反對分裂的方針,以挽救時局的危機,堅持抗戰到底。這是劉少奇到華中後的第一次公開“亮相”,並宣布了真實姓名,此前他一直使用“胡服”的化名。
為了整頓和統一新四軍編制體制,1月26日,劉少奇同陳毅致電中央:“為整理與統一新四軍編制,擬將新四軍部隊整編為4個師,以蘇北部隊為第一師,皖東為第二師,李先念部為第三師,蘇南為第四師,在師以下設旅、團,均以三三制編制。”29日,毛澤東等復電指示:“應將彭雪楓部編為新四軍,共編5個師。”整編重在
統一思想。劉少奇針對“皖南事變”後出現的悲觀失望情緒和部分八路軍指戰員不願意改為新四軍的問題進行了艱苦細緻的思想工作。新四軍全軍最後共編為7個師,9.6萬餘人,並重新劃定活動區域。2月18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任命粟裕為第1師師長,劉炎為政委;張雲逸為第2師師長,鄭位三為政治委員;黃克誠為第3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彭雪楓為第4師師長兼政治委員;李先念為第5師師長兼政治委員;譚震林為第6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張鼎丞為第7師師長,曾希聖為政治委員。
損失9000,整編90000。新四軍軍部重建後,部隊迅速發展壯大,到抗日戰爭結束時已達到了30多萬人。
奠定了共產黨在華中的基礎
“皖南事變”後,毛澤東指出:“應把此次反共高潮看作我們奠定華中基礎的機會,如同上次反共高潮奠定了華北基礎那樣。”劉少奇創造性地落實這一指示,抓住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時機,把“皖南事變”這一壞事變成了發展、擴大新四軍和根據地的好事,奠定了共產黨在華中的基礎。過去新四軍的軍長、副軍長是蔣介石任命的,現在蔣介石撤銷了新四軍番號,中共中央重新任命了新四軍的軍師班子,完全脫離了蔣介石的控制,劉少奇把這看做是天大的好事,抓住這個機會,把鐵的新四軍真正建成中國共產黨的黨軍。
新四軍統一整編後,部隊數量急劇擴大,駐防範圍北至
隴海鐵路,南至皖南和蘇南,活動區域遠遠超出中共中原局的管轄。而中共東南局因項英遇難和情況變化已不能發揮作用,中共中決定將東南局與中原局合併,組成華中局,相應的成立新四軍軍分會,劉少奇任華中局書記兼任新四軍軍分會書記,以加強新四軍的政治工作。配齊配強各級政工幹部和政治機關,不但新四軍八路軍新合編的部隊強調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成建制整編為新四軍的八路軍老部隊也進一步強調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很快形成全軍政治上一致,解決了各師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劉少奇通過寫文章、發檔案、講話,反覆宣傳統一戰線主要是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是堅持獨立自主,既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又團結一切抗日力量和以鬥爭求團結的政策;批駁“一切經過統一戰線,一切服從統一戰線”的口號,說如果我們所要的“一切”均事先要取得國民黨的同意,它不許我們就不能辦,那我們不是成了國民黨的工具了嗎?使廣大幹部戰士認清皖南事變的慘重打擊是放棄獨立自主,以退讓服從求合作的惡果,進而認識統一戰線理論的正確性。
5月下旬,日軍發動了目標直指新四軍軍部的大“掃蕩”。劉少奇同陳毅領導新四軍的3個師及地方部隊互相配合,“以積極游擊動作打擊敵人,逼其撤退,並阻止其下鄉‘掃蕩’和建立據點。”至8月20日,在3個月的“反掃蕩”中,新四軍共進行重要戰鬥135次,斃傷日偽軍1932人,俘日偽軍1089人,擊沉敵汽艇13艘,繳獲炮1門,輕、重機槍15挺,步槍1123支,並破壞路345里。通過“反掃蕩”的鍛鍊,新四軍越戰越強。
經典戰例
新塘戰鬥
1938年7月10日晨,新四軍第1支隊第2團第2營(缺第5連)在南京至句容公路上的新塘附近成功設伏。句容縣城駐有日軍300餘人。京句公路是敵人後方交通的生命線,運輸頻繁。10日上午,汽車9輛載日軍100餘人,並附有步兵重武器,自
南京向新塘駛來。兩輛在前,其餘7輛在後方一二百米跟進。日軍一進入新四軍的伏擊圈,即遭到猛烈襲擊。日軍下車頑抗。激戰約半小時後,日軍自句容縣城和湯山鎮又派出援兵500餘人,並有汽車、坦克、騎兵等,在飛機掩護下,向新四軍逼近。新四軍打掃戰場遂迅速轉移。
此次戰鬥持續約1小時,斃傷日軍40餘人,擊毀敵汽車兩輛。新四軍無傷亡。地方武裝傷、亡1人。
高郵戰役
高郵戰役是新四軍對日本侵略者的最後一戰,也成為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對
日寇的最後一戰。抗戰史上濃墨重彩的經典戰役。
抗戰勝利 6000餘日偽軍負隅頑抗拒不投降
1945年12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數月,高郵日軍仍拒絕向新四軍繳械投降。1945年12月19日至26日,華中野戰軍第七、八縱隊,新四軍華中軍區,對拒不投降的日軍堅決予以消滅。
當時,高郵位於華中解放區南線,地處京杭大運河東岸,南控揚州,北扼兩淮,是蘇中連線蘇北的水陸交通要道。高郵城四周為湖泊河流所環抱。“高郵城城牆有10米高、牆厚有7米,工事非常堅固,而且鬼子長年占據在這裡,對地形非常熟悉。”當時城內有日軍2個大隊約1100餘人,加上偽軍,總兵力約5000餘人。他們仗著城堅炮利拒不投降,對前來勸降的我軍人員殘忍殺害,並把頭顱扔出城牆!
15個團血戰高郵城
1945年12月19日,華中野戰軍司令員
粟裕、政委
譚震林決定發起“高郵戰役”。第7、第8縱隊及地方武裝共15個團進入指定地點。第8縱隊攻擊高郵城,第7縱隊攻擊高郵以南的邵伯,採取攻城與打援的戰法,向高郵、邵伯之敵發動進攻。7點整,粟裕下達了攻擊命令,參戰部隊在南北80里、東西40里的戰場上,同時向高郵城外圍據點展開了猛烈地攻擊。到20日中午,高郵城外圍據點除東門寶塔外,均被第8縱隊掃除。在新四軍的包圍中,日偽軍龜縮城裡負隅頑抗,並不斷加固城防工事。22日清晨,粟裕來到高郵城外東北角的村子,與八縱司令員陶勇一同視察了高郵城外地形,作了詳細的作戰部署。
夏光亞當年在攻擊高郵城南門作戰任務的68團中擔任3營教導員。回憶起當年的戰役,歷歷在目。當時八縱64團、72團負責攻打西門和北門之間,66團負責攻打東門,68團負責攻打南門。為了減少戰爭傷亡,部隊還發動了強大的政治攻勢,用話筒喊話、用風箏散發傳單以及用迫擊炮打宣傳單等方式進行攻心戰,以瓦解負隅頑抗的日偽軍。
1945年12月25日晚,藉助天黑雲密,霧雨濛濛,粟裕司令員宣布立即向高郵城發起總攻。面對堅固的高郵城牆,為了減少我軍傷亡,粟裕司令員布置戰士們在東面開闊地築起了“半月型”工事,架上輕重機槍,與城牆敵軍形成平射。
攻城時戰士們架著雲梯向城上爬,但竹梯子非常細,一次只能幾個人一起沖,上面的鬼子和偽軍用鉤鐮槍推雲梯,不少戰士連人帶梯跌落下來,攻城遇到了瓶頸。就在這時,“老虎團”三連一班挺身而出。他們將雲梯架在城垛的凸出處,狙擊手掩護,一旦有敵人用鉤鐮槍勾雲梯,就能及時將對方擊斃。後面的隊員奮勇向前,一個個不停地向上沖,終於把城樓給占領了。
三連一班對整個攻堅戰起了關鍵作用,戰後袁金生也榮立特等功,被華中野戰軍授予“特等戰鬥英雄”稱號。
1.5萬人運送糧彈支前
時任
高郵縣委書記、執行委員會主任的李建烈士,為支持“高郵戰役”聯合蘇中地方黨政機關積極配合,專門成立了支前總後勤部,幫助部隊安排生活,提供物資,運送彈藥,組織擔架救護隊,還提供了
日偽軍兵力分布形勢圖和諸多工事暗堡實時情報等。“戰前先後調集了1.5萬民工,500隻民船,幫助部隊運送糧食和彈藥等物資,還組織了3000名民兵配合作戰。
有了多方的支援和精密的部署,戰士們浴血奮戰,僅用一天至26日凌晨1點,新四軍控制全城。最終,日軍司令部眼看大勢已去,不得不放棄抵抗,日軍駐高郵最高司令官岩崎大佐終於繳械投降。此戰,新四軍全殲日軍高達1100餘人、偽軍4000多人,繳獲各種火炮80餘門、槍6000多支。此役徹底拔除了殘存在華中解放區內的最後的日軍據點,殲敵戰績居華中新四軍抗日戰爭之最。
三官殿伏擊戰
1940年5月14日,新四軍挺進縱隊剛返回
江都大橋吳家橋地區,日偽軍300多人分三路從仙女廟出發,向大橋地區猛撲。
日寇一支運輸部隊從嘶馬向大橋進發。江都縣抗日自衛總團1中隊奉命進行襲擊。謝有才中隊長率領部隊埋伏在嘶馬和大橋之間的沙畦、三官殿一線。當敵軍運輸隊進入伏擊圈,戰士們奮勇爭先向敵人衝殺而去。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戰,大部分日軍被消滅。這次戰鬥共斃傷日偽軍40餘人,俘虜20餘人,
繳獲各種
重武器近百件,彈藥近萬發,軍用物資能裝60輛大車,極大支援根據地抗戰,新四軍此役大獲全勝。同時2中隊戰士埋伏在大橋鎮南郊,襲擊了三江營來犯之敵,繳獲日軍3匹大洋馬。這是抗戰初期繳獲敵資最多的一次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