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神經

面部神經

面部神經即第七對腦神經。由感覺、運動和副交感神經纖維組成,分別管理舌的味覺,面部表情肌運動及支配舌下腺下頜下腺淚腺的分泌。

一般認為是舌弓的背側支。介於相當於脊神經節的膝神經節的起始部附近。在無羊膜類,面神經三叉神經的半月神經節癒合。

基本介紹

概述,位置,組成,臨床意義,中樞型,周圍型,

概述

面部神經即第七對腦神經。由感覺、運動和副交感神經纖維組成,分別管理舌的味覺,面部表情肌運動及支配舌下腺下頜下腺淚腺的分泌。一般認為是舌弓的背側支。介於相當於脊神經節的膝神經節的起始部附近。在無羊膜類,面神經三叉神經的半月神經節癒合。在魚類,除孔前神經的感覺性下頜支(ramusmandibu-
laris),孔後神經的混合性舌骨支(ramushyoide-us),以及分布至口腔黏膜的咽支(ramusophth-almicus)或上齶支(ramuspalatinus)以外,還有皮膚感覺性的頰枝(ramusbuccalis)和眼支(ramusophthalmicus)。在羊膜類,以舌骨支為主體,支配舌骨肌,在哺乳類則支配表惰肌。下齶支形成鼓索神經(chordatympani),由舌前部的味覺神經和唾液腺分泌神經組成。哺乳類的上齶支形成岩淺大神經,它和交感神經一道到達翼齶神經節(gan-glionpterygopalatinum)。面神經的運動纖維起始核位於菱腦前部,神經纖維從腦部出來之前,從外展神經核的內側到背側,再迂迴到腹外側,形成所謂膝(genu)。嚴重中耳炎和面部腮腺手術容易傷害面神經。面神經損傷後,由於表情肌癱瘓,出現串側眼不能閉合、流口水、口歪向健側等體徵。
面部神經面部神經

位置

面神經是以運動神經為主的混合神經,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和傳導舌前2/3的味覺及支配舌下腺下頜下腺淚腺的分泌。。面神經核位於腦橋,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受雙側大腦皮質運動區的支配,並發出運動纖維支配同側顏面上半部的肌肉,核的下半部分僅受對側大腦皮質的支配,並發出運動纖維支配同側顏面下半部的肌肉。
解剖:面神經facialnerve為混合性腦神經,含有4種纖維成分:①特殊內臟運動纖維起於腦橋被蓋部的面神經核,主要支配面肌的運動;②一般內臟運動纖維起於腦橋的上泌涎核,屬副交感神經節前纖維,在有關副交感神經節換元後的節後纖維分布於淚腺、下頜下腺、舌下腺及鼻、齶的黏膜腺,控制上述腺體的分泌;③特殊內臟感覺纖維,即味覺纖維,其胞體位於顳骨岩部內,面神經管彎曲處的膝神經節,周圍突分布於舌前2/3黏膜的味蕾,中樞突終止於腦幹內的孤束核;④一般軀體感覺纖維,傳導耳部皮膚的軀體感覺和表情肌本體感覺

組成

面神經由兩個根組成,一是較大的運動根,自腦橋小腦角區,腦橋延髓溝外側部出腦;一是較小的混合跟,稱中間神經,自運動根的外側出腦,兩根進入內耳門合成一乾,穿內耳道底進入與中耳鼓室相鄰的面神經管,先水平走行,後垂直下行由莖乳孔出顱,向前穿過腮腺到達面部,在面神經管內有膨大的膝神經節。面神經穿經面神經管及最後穿出腮腺時都發出許多分支。
面神經管內的分支:①鼓索:傳導味覺衝動及支配下頜下腺舌下腺的分泌;②岩大神經,也稱岩淺大神經,含副交感分泌纖維,支配淚腺、齶及鼻黏膜的腺體分泌;③鐙骨肌神經:支配鼓室內的鐙骨肌。
顱外分支:面神經出莖乳孔後即發出3小支,支配枕肌、耳周圍肌、二腹肌後腹和莖突舌骨肌面神經主幹前行進入腮腺實質,在腺內分支組成腮腺內叢發分支至腮腺前緣,分布於面部諸表情肌。①顳支:支配額肌眼輪匝肌;②顴支:3-4支,支配眼輪匝肌及顴肌;③頰支:3-4支,支配頰肌口輪匝肌及其他口周圍肌,④下頜緣支:分布於下唇諸肌,⑤頸支:支配頸闊肌
檢查法:面肌檢查要先觀察兩側額紋有無消失,眼裂有無增寬,鼻唇溝有無變淺,然後諸患者做皺額、皺眉、閉眼、露齒、鼓腮、吹口哨等動作,觀察兩側運動是否對稱,口角是否下垂或歪向一側。檢查味覺時,囑患者伸舌,用棉簽蘸不同味覺的物質塗於一側2/3舌面,兩側對比檢查。

臨床意義

面神經麻痹分為中樞型和周圍型。

中樞型

為核上組織(包括皮質、皮質腦幹纖維、內囊腦橋等)受損時引起,出現病灶對側顏面下部肌肉麻痹。從上到下表現為鼻唇溝變淺,露齒時口角下垂(或稱口角歪向病灶側,即癱瘓面肌對側),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多見於腦血管病變、腦腫瘤腦炎等。

周圍型

面神經核面神經受損時引起,出現病灶同側全部面肌癱瘓,從上到下表現為不能皺額、皺眉、閉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溝變淺,不能露齒、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或稱口角歪向病灶對側,即癱瘓面肌對側)。多見於受寒、耳部或腦膜感染、神經纖維瘤引起的周圍型面神經麻痹。此外還可出現舌前2/3味覺障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