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腦

菱腦

在脊椎動物的胚胎發育中,神經管形成之初,其前部為腦形成區,不久分成三個前後排列的腦泡。其中,最後方的為菱腦。

其內腔是第四腦室。菱腦不久又前後分開,前面的為後腦(狹義)後面的為末腦(髓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菱腦
  • 外文名:rhombencephalon
解剖結構:,腦的形態發生:,

解剖結構:

1、菱腦泡:
在胚胎3個腦泡時期位於最後方的腦泡。直接與脊髓相連。因管腔擴大成第四腦室,頂板擴張變薄,參與形成脈絡叢。翼板發育成延髓和腦橋的若干感覺中繼核和橄欖核;基板則發育成若干運動核。邊緣層有大腦下行的縱纖維束形成錐體。菱腦頂部的前外側區增厚,稱菱形唇,由此發育成小腦;菱腦腹側有連線大腦的橫纖維(橋小腦纖維)越過,形成腦橋。
2、第四腦室:
第四腦室是菱腦的中央管擴展而成的菱形腔,位於腦橋延髓之後與小腦蚓部之中。第四腦室分為上角、下角、室頂和側角。
上角:借中腦水管和第三腦室相通。
下角:通入延髓下段的中央管。
室頂:形似帳篷,其尖頂朝向小腦。室頂的嘴側壁,由張於左右結合臂之間的前髓帆組成;尾側壁則由後髓帆與第四腦室脈絡組織組成。
側角:兩側角先向兩側延伸,越過繩狀體再轉向腹側,形成第四腦室外側隱窩,在此有一向腹側開口的第四腦室外側孔,經此孔通入蛛網膜下腔。將近菱形窩下角處有一第四腦室正中孔。
第四腦室脈絡叢分為縱橫兩部:兩橫部以水平位向兩側延伸,外端經外側孔突入蛛網膜下腔。兩縱部平行向尾側,其下端會合經正中孔突入小腦延髓池。

腦的形態發生:

腦起源於神經管頭端的膨大區。在胚胎第4周末期,神經管頭端膨大形成三個原始腦泡,分別稱前腦、中腦和菱腦。前腦最大,左、右側壁向外突出成囊,稱眼泡。到第5周時,由於頭部的生長和腦上、下壁生長速度不平衡,在中腦區出現一個向腹方屈曲的中腦曲。同時前腦也分化為端腦和間腦二部,端腦將主要演變為大腦半球。間腦則為丘腦原基。進入第6周時,菱腦也開始分化為後腦和延髓。在形態上明顯區分為五部:端腦、間腦、中腦、後腦和延髓(末腦),成為五腦泡期。此時,在延髓與脊髓交界處出現頸曲,在頸曲與中腦曲之間由於菱腦區的不均等生長而產生腦橋曲。7~8周時,後腦開始分化為橋腦和小腦。上述各腦泡中的腔隨腦壁的增厚發育而發生變化,以後形成腦室。
腦開始發育時,其基本結構與早期脊髓相似。腦壁除頂板和底板外,側壁內面也有界溝將其分為背部的翼板和腹部的基板,但界溝只達到中腦和前腦交界處,底板僅伸展至中腦的後緣,而基板則終止於其前緣,故間腦與端腦幾乎全部由翼板構成。翼板內的成神經細胞分化為腦的感覺核團;基板內的分化為運動核團。這些核團和脊髓中的灰質柱一樣,大多延伸成細胞柱。按核團的性質,腦的運動核又可分為三類:支配起源於體節肌肉的軀體傳出核團,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體活動的一般內臟傳出核團,即副交感核團和支配起源於鰓弓的肌肉(咀嚼肌、面肌和咽喉肌等)的特殊內臟傳出核團。感覺核團分為四類:接受軀體感受器衝動的一般軀體傳入核團;接受從位聽器傳來的衝動的特殊軀體傳入核團;接受內臟感覺衝動的一般內臟傳入核團和接受味覺衝動的特殊內臟傳入核團。若以界溝為中線,則上述各核團的排列次序是:內臟性核團居內側,靠近界溝;軀體性核團居外側,遠離界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