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郡袁氏

陳郡袁氏

陳郡袁氏,中國古代著名家族,頂級門閥之一。陳郡相當於今淮陽、太康、鹿邑等地,也就是袁氏始祖袁濤塗後裔的直系望地,以陽夏(太康)為世居,之後的袁氏支脈多出自這裡。

過江則為“僑姓”王、謝、袁、蕭為大。山東則為“郡姓”王、崔、盧、李、鄭為大。五朝門第中僑姓“以王、謝、袁、蕭為大”,即琅琊王氏陳郡謝氏陳郡袁氏蘭陵蕭氏並稱四大姓。陳郡袁氏與謝氏、王氏、蕭氏聯姻,王、謝、袁、蕭並稱四大盛門。據《晉書》、《南史》等書記載,袁湛、袁豹兄弟二人的母親是東晉宰相謝安的侄女,袁湛又娶謝安侄子、東晉名將謝玄之女為妻;袁湛的外甥,是陳郡謝絢;袁粲的母親,是琅琊王氏、太尉長史王誕之女。因為這層關係,彼此相互提攜,形成利益共同體,在政壇上發揮作用。袁宏本是一介平民,後得到安西將軍、豫州刺史陳郡人謝尚的提攜,進入仕途;袁湛、袁豹在仕途上的升遷,也得到陳郡謝氏的幫助。

陳郡袁氏還與南朝皇室聯姻。南朝宋文帝的皇后袁齋媯即是東晉太尉袁湛之女,南朝宋武陵內史袁覬的女兒嫁給齊武帝子竟陵王蕭子良為妻。陳郡袁氏是南朝皇帝依賴的重要政治力量,自袁湛在東晉末期出任太尉始,袁粲、袁昂、袁樞、袁憲等先後在南朝擔任宰相之職。

陳郡袁氏比琅玡王氏、陳郡謝氏雖非總領朝綱,讓皇帝虛位的權勢人物,但袁氏自漢至陳,代不乏人,以忠孝傳家,詩書名世,為東晉、劉宋、蕭齊、梁、陳王朝所重視,保住了高門華族的地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郡袁氏
  • 位置:淮陽、太康、鹿邑等
  • 始祖:袁濤塗
  • 代表人物袁滂袁渙袁侃
袁氏簡介,《漢故國三老袁君碑》,陳郡袁氏代表人物,

袁氏簡介

天下袁氏出太康。西漢時,袁姓人開始在官場上顯現,地位顯赫,成為陽夏當地的一大望族。秦朝把原陳國設為陳郡,陽夏是陳郡下轄的一個縣,所以袁氏族人以陳郡作為郡望,是為陳郡袁氏。
陳郡袁氏家世顯赫,但其代表人物都崇尚清虛,克己奉公,不斂私財,沒有什麼大的雄心,沒有過多地攙和各種政治勢力鬥爭,與其他大家族沒有產生衝突,使得從袁滂開始,家族成員連續13代能在各大朝代中出任重要職務,一直延續到唐朝,活躍政壇近600年。後世袁氏,主要出自陳郡袁氏。
東漢時,從陳郡遷居到汝南郡汝陽縣(今河南商水縣)的袁氏族人發展為當地一大望族。汝南袁氏,以“四世三公”留名史冊。歷代汝南袁氏封爵的有6人,各種史志收編的汝南袁氏名人有20多個。汝南袁氏是一門累世專攻一經的家族,世傳孟氏《易》學,“門生故吏遍天下”。
袁生獻策,幫助劉邦戰勝項羽
《毆陽修全集》中,有一篇《漢故國三老袁君碑》的碑文拓本。碑主人袁良卒於永建6年(131)二月,立碑時間在陽嘉2年(133)。北宋嘉祐8年(1063),歐陽修將碑文收入《集古錄》中。這是至今為止,查到的最早有關袁氏的族傳記錄。
碑文中提到的袁生、袁乾、袁良等,他們在西漢和東漢中功勳卓著,位列高官。
袁生為劉邦效力,謀略家。楚漢戰爭期間,劉邦從滎陽(今河南滎陽市)逃出,進入關中整頓軍隊後,想再次東進攻打項羽。
這時,袁生獻策,建議漢軍改變出擊方向,從武關出兵,吸引楚軍主力南下,到時漢軍堅守不戰,拖住楚軍;同時,派韓信去安撫趙國,聯合燕國、齊國,使楚國在北方有所顧忌。如此一來,楚軍要應付多方,兵力必然分散,漢軍可靈活機動打擊楚軍。
劉邦採納了袁生的建議。袁生的策略,使漢軍對抗楚軍的戰略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對漢軍最終戰勝楚軍起到了重要作用。
袁生在劉邦建立政權後,功成身退。他回到祖籍地陽夏,重振家門。他的曾孫袁乾在漢武帝時因戰功被封為關內侯,世襲三世,因王莽篡權而爵止。陳郡袁氏,逐漸興旺起來。
漢初袁盎,無雙國士直言勸諫
西漢初年,袁姓人中出了一個著名的“無雙國士”袁盎。呂后時期,袁盎曾當過呂后侄子呂祿的家臣。漢文帝即位後,袁盎在朝做官的哥哥袁噲,保舉他做了中郎官。
周勃擔任丞相後,漢文帝對他非常恭敬。袁盎對漢文帝說:“丞相傲慢,陛下謙讓,君主關係搞反了,都違背了禮節。我認為啊,您不該對丞相採取這樣的態度。”
漢文帝聽進了袁盎的話。周勃對袁盎說:“我和你哥哥袁噲有交情,你小子卻在皇帝面前說我的壞話!”
後來,周勃被免掉丞相職位,有人告發周勃謀反,周勃被抓。朝中一乾大臣公侯,都不敢替周勃說話,只有袁盎站出來說周勃無罪。周勃能被釋放,多虧了袁盎。周勃非常感動,與袁盎成了好朋友。
因袁盎老是直言相諫,惹得漢文帝心頭不舒服,把他調出京城做官。最初,袁盎出任隴西郡都尉(相當於如今省級軍區司令員),他對士兵們仁慈友愛,大家都願意為他效命。
不久,袁盎先後調任齊國、吳國為相。袁盎的侄子袁種提醒他說:“吳王劉濞有反心,您千萬要多加小心。您啊,每天就只管喝酒,別的事情啥都別管。”袁盎聽從了袁種的話,劉濞對他很是厚待,並未加害。
袁盎幹了一段時間後,告老還鄉。漢文帝去世,漢景帝繼位,晁錯當上御史大夫。袁盎與晁錯關係向來很僵,派人調查袁盎,說袁盎收受了劉濞的錢財。漢景帝赦免袁盎為平民。
晁錯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劉濞聯合劉姓諸侯王,以“殺晁錯,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晁錯打算趁機再整治一把袁盎。袁盎得知訊息後,請求面見漢景帝。
袁盎說,諸侯王叛亂的目的,是想要恢復原來的封地。只要殺了晁錯,赦免他們的罪行,恢復原來的封地,就可消除叛亂。漢景帝於是殺了晁錯,封竇嬰為大將軍,袁盎為太常(掌管宗廟禮儀的官職)。
“七王之亂”平定後,袁盎被任命為楚相。不久,袁盎因病辭官,閒居在家。漢景帝想立小兒子梁王劉武為儲君,袁盎勸諫說要不得。梁王因此怨恨袁盎,派人刺殺了袁盎。
袁盎以直言勸諫的形式,和陸賈、賈誼等一起奠定了漢初儒家治國的理念,成為董仲舒“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先聲。
陳郡袁氏,崇尚清虛家世顯赫
在西漢和東漢之交,陳郡袁氏中的袁良,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漢故國三老袁君碑》的人物,為東漢政權的建立立下了功勳。袁良的兩個兒子袁昌與袁璋,分別締造了汝南袁氏和陳郡袁氏兩大宗支脈系。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先說袁璋。袁璋從陳郡陽夏縣遷居到扶樂縣(縣治在今河南太康縣西北)。他的兒子袁滂歷任大司農、司徒,位居高官,一生清心寡欲,從不說他人的是非,採取明哲保身的處事態度,對哪方都不得罪,對任何事情都不發表意見,使得他一直平安無事。
袁滂的兒子袁渙,最初在陳郡任功曹,後來被舉薦為譙縣縣令,但沒去上任。劉備任豫州牧時,曾推薦袁渙為秀才。
東漢末年,戰亂不已,袁渙避難於江淮一帶,在袁術手下做事。呂布攻打袁術時,袁渙被抓住。呂布想讓袁渙寫信罵劉備,袁渙不答應,呂布只得作罷。
建安3年(198),呂布被曹操誅殺,袁渙跟隨曹操。袁渙勸說曹操要用仁義的思想去感化他人,而不是憑藉武器去屈服人。曹操招募百姓去開墾荒地,百姓都不願意。袁渙說,應順著百姓的心意,願意去的就去,不願意去的不應勉強。曹操採納了袁渙的意見,百姓們非常高興。
建安18年(213),袁渙出任郎中令,行使御史大夫職權。袁渙對曹操建議說,文武並用,才是長治久安的途徑。當時有人傳說劉備死了,大家都表示慶賀。袁渙因曾被劉備舉薦,只有他不去慶賀。幾年後,袁渙去世,曹操為此傷心流淚。
相比汝南袁氏,陳郡袁氏在東漢這一時期世繫上似乎有所斷代。
陳郡袁氏世代為陳國所用,在楚滅陳後袁氏家族在戰亂中遷徙避世,直到西漢初年,袁生重振家門,回到祖籍地太康。
同後來興起的汝南袁氏不同,陳郡袁氏雖家世顯赫,但克己奉公,並無野心,在那長期動盪的年代裡,幾乎沒有見到陳郡袁氏刀光劍影的記載。像東漢司徒袁滂,其做人原則“純素寡慾,終不言人之短。當權寵之盛,或以同異致禍,滂獨中立於朝,故愛憎不及焉。”他的兒子袁渙繼承了父風。
陳郡袁氏崇尚清虛,在政治利害上與其他大族鮮有衝突,在經濟上也不聚斂財富。因此,自袁滂任司徒開始,直到唐代,子孫連續13代都有人擔任重要職務,活躍在政壇將近600年。
唐人林寶元和姓纂》云:“袁氏自後漢、魏、晉至梁、陳,正傳世二十八人,三公、令仆十七人。”這其中主要是指陳郡袁氏。
新唐書》載:過江則為“僑姓”王、謝、袁、蕭為大。山東則為“郡姓”王、崔、盧、李、鄭為大。五朝門第中僑姓“以王、謝、袁、蕭為大”,即琅琊王氏陳郡謝氏陳郡袁氏蘭陵蕭氏並稱四大姓。
從史籍上不難看到這樣一個現象,在東漢時期,汝南袁氏的聲名遠甚於陳郡袁氏。史言“(汝南)袁氏貴寵於世,富奢甚,不與他公族同。”(《袁安傳》)漢末三國以後,汝南袁氏便湮沒無聞了,人們所見到的只是陳郡袁氏的興起與發達,這首先與其家風、家學有著密切的聯繫。袁滂為漢司徒,其作人原則“純素寡慾,終不言人之短。當權寵之盛,或以同異致禍,滂獨中立於朝,故愛憎不及焉。”其子袁渙也繼承其父風範,“當時諸公子多越法度,而渙清靜,舉動必以禮。”曹操“聞(袁)渙昔拒呂布之事,問渙從弟敏:‘渙勇怯何如’?敏對曰:‘渙貌似和柔,然其臨大節,處危難,雖賁、育不過也。’”袁渙“有四子,侃、寓、奧、準。侃字公然,論議清當,柔而不犯,善與人交。在廢興之間,人之所趣務者,常謙退不為也。時人以是稱之。歷位黃門選部郎,號為清平。稍遷至尚書,早卒。寓字宣厚,精辯有機理,好道家之言,少被病,未官而卒。奧字公榮,行足以厲俗,言約而理當。終於光祿勛。準字孝尼,忠信公正,不恥下問,唯恐人之不勝己。以世事多險,故常恬退而不敢求進。”陳郡袁氏除袁渙一支外,還有袁徽一支。史載:“初渙從弟霸……霸弟徽,以儒素稱,遭天下亂,避難交州。”(《魏書·袁渙傳》)這一支也明顯地受到了陳郡袁氏家風的影響,袁徽曾說:“古人有言,知機其神乎!見機而作,君子所以元吉也。天理盛衰,漢其亡矣!夫有大功必有大事,此又君子之所深識,退藏於密者也。且兵革既興,外患必眾,徽將遠跡山海,以求免身”。(《魏書·袁渙傳》裴注引《漢紀》)由此可以看出,陳郡袁氏所崇尚的門風比較謙恭清素,在政治上不求過分顯達,在那樣長期動盪的年代裡,幾乎沒有見到陳郡袁氏有刀光劍影的記載。
陳郡袁氏崇尚清虛,在政治利害上與其他大族沒有帶根本性的衝突,在經濟上也不聚斂財富。呂布失敗時,“陳群父子時亦在布之軍,見太祖(曹操)皆拜。渙獨高揖不為禮,太祖甚嚴憚之。時太祖又給眾官車各數乘,使取布軍中物,唯其所欲。眾人皆負載,唯渙取書數百卷,資糧而已。眾人聞之,大慚。渙謂所親曰:‘脫我以行陣,令軍發足以為行糧而已,不以此為我有。由是厲名也,大悔恨之。’太祖益以此重焉”。(《魏書·袁渙傳》裴注引《袁氏世紀》)因此陳郡袁氏在動亂的年代能夠得以保存,積蓄了家族實力,沒有遭到滅族的危險。他們為了使家族興旺永昌,在其謙恭清素家風影響下,其政治態度、思想文化、婚姻關係上都形成了自身的特點,這些特點也是這一家族後來能夠位列一等高門的重要因素。

《漢故國三老袁君碑》

《漢故國三老袁君碑》的碑文為袁氏確定了根;為袁氏確定了姓源;確定了濤塗公上溯至滿公的世系即為陳國的主幹世系;又確定了轅生至袁良的世系圖,記錄了多位袁氏先袓個人資料。
內容:
君諱良,字厚卿,陳國扶(樂人)也。厥先舜苗,世為封君。周之興,虞閼父典陶正,嗣滿為陳侯。至玄孫濤塗,初氏父字,並姓曰袁,魯公四年為大夫,哀十一年,頗作司徒。其末或適齊楚,而袁生。(闕)獨留陳。當秦之亂,隱居河洛。高祖破項,實從其冊,天下既定,還宅扶樂。孝武征和三年,生曾孫乾,斬賊公先勇拜黃門郎,封關內侯,食遺鄉六百戶。後錫金紫,仙修城之阝,乾薨,子經嗣。
經薨,子山嗣,傅國三世,至圭榮而斷,君即山之支孫,糹贊神明之洪族,資天德之清則,忄享綜《》、《詩》,而說禮樂,舉孝廉、郎中、謁者、將作大匠、丞相令、廣陵太守,討江賊張路等,威震徐方。謝病歸家,孝順初政,咨(闕二字)白。三府舉君,徵拜議郎符節令。
時元子光,博平令;中子騰,尚書郎;少子璋,謁者。詔書壁(闕二字)可父事。群司以君父子俱列三台,夫人結髮,上為三老,使者(闕)節安車親(闕)几杖之尊,袒割之養,君實饗之。後拜梁相。帝御九龍殿引君對覿,與酒飯,賜飲晏。冊曰:頃者連遇運害,災條備至,陰陽不和,寒暑不節。昔孔子制義,承奉則有興盛之福,慢期即致來咎之變,朕以妙身,襲裘繼業,二九之戎,今直其際。圖記占(闕)恆在藩國。自先帝至德,猶有七國之謀,蓋治世者不諱其難。
朕追寤社稷之重,恐有交會諸國王侯,開導以驕滿之漸,令奸邪因緣生慝,相以顯選,簡練內升。昔掌苻竟,惠撫我民,故連拔授不問勛次,典郡職重,親執經緯,隱括在手。往者王尊發縱於平陽清約藩輔,其節ぅ然。忠臣之義,有獻善(去)否,其加精微,測切防絕,朕疚心以戎,今特賜錢十萬,雜繒卅匹,壬(王字)具劍、佩書刀、繡文印衣、無極手巾各一。往悉乃心,勉崇協同,便宜數上。
君子曰:
優,賢之寵,於斯盛矣。審縣治郡,無民不思,載八十五,久病致仕,永建六年二月戊辰卒。居網室廬,殯虧假館,昔行父平仲,小國之卿,其儉猷稱,況漢大夫,父子同升,而而環堵,不遭正明實錄之時,使前哲孤名,而君獨立。於是厥孫衛尉滂司徒掾弘(闕)乃刊石作銘。其辭曰:[1]
飛清德,紛其厲,跨高山(山字,)鋪雲際,作帝,振沙,登華龍,眺天坐。酌不揮,凱以邁。民被澤艷畿義大本德,曜其碣。(闕)煌煌,數萬世(《隸釋》六)

陳郡袁氏代表人物

袁璋,字公熙,《漢記》中說:璋純素寡慾,終不言人之短。當權寵之盛,或以異同致禍,滂獨中立於朝,故愛憎不及焉。”即袁滂雖居三公高位,卻採取明哲保身的處事態度,對各種勢力都不得罪,對任何事情都不發表自己的意見。因而他雖處亂世,位居高官,在動亂中卻平安無事。
袁滂,漢族,字公熙,陳郡人,曾任大司農,東漢靈帝時官至司徒。父袁璋,子袁渙陳郡袁氏的始祖,陳郡袁氏自袁滂任司徒開始,直到唐代,子孫連續13代都有人擔任重要職務,活躍在政壇將近600年。袁滂雖然官至三公,卻始終清心寡欲,不說別人的壞話。東漢末年,黨派動盪,只有袁滂中立於朝廷,不被牽連。子渙。
袁渙,字曜卿,陳郡扶樂(今河南太康西北)人。東漢末年官員,出身“陳郡袁氏”,為司徒袁滂之子。渙早年曾任郡功曹,後被公府徵辟,相繼被舉為高第秀才。漢末戰亂時,袁渙流寓江淮一帶,初為袁術所用,後投呂布建安三年(198年),曹操率兵剿滅了呂布,袁渙又轉投曹操,拜沛南部都尉,後又任諫議大夫郎中令等職,在任上盡心盡責,以敢諫直言稱名。子侃、宇、奧、準。
袁霸 ,豫州陳國扶樂(河南周口市太康縣西北十五公里)人,公恪有功乾,魏初為大司農,魏御史大夫袁渙從弟。初為長史,詔太祖為魏王,三讓。霸與萬潛、謝奐等勸進。魏建,霸及同郡何夔並知名於時。著論以譏切之,位至河南尹、尚書。子亮。
袁徽,三國時期隱士。袁渙從弟,袁霸弟,袁敏兄,以儒素稱。遭天下亂,避難交州。司徒辟,不至。袁宏漢紀曰:初,天下將亂,渙慨然嘆曰:“漢室陵遲,亂無日矣。苟天下擾攘,逃將安之?若天未喪道,民以義存,唯強而有禮,可以庇身乎!”徽曰:“古人有言:‘知機其神乎’!見機而作,君子所以元吉也。天理盛衰,漢其亡矣!夫有大功必有大事,此又君子之所深識,退藏於密者也。且兵革既興,外患必眾,徽將遠跡山海,以求免身。”及亂作,各行其志。——《三國志·袁渙傳》 。(孫)策東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難,靖身坐岸邊,先載附從,疏親悉發,乃從後去,當時見者莫不嘆息。既至交阯,交阯太守士燮厚加敬待。陳國袁徽以寄寓交州,徽與尚書令荀彧書曰:“許文休英才偉士,智略足以計事。自流宕已來,與群士相隨,每有患急,常先人後己,與九族中外同其饑寒。其紀綱同類,仁恕惻隱,皆有效事,不能復一二陳之耳。”——《三國志·許靖傳》 。(士)燮體器寬厚,謙虛下士,中國士人往依避難者以百數。耽玩春秋,為之註解。陳國【袁徽】與尚書令荀彧書曰:“交阯士府君既學問優博,又達於從政,處大亂之中,保全一郡,二十餘年疆埸無事,民不失業,羈旅之徒,皆蒙其慶,雖竇融保河西,曷以加之?官事小闋,輒玩習書傳,春秋左氏傳尤簡練精微,吾數以咨問傳中諸疑,皆有師說,意思甚密。又尚書兼通古今,大義詳備。聞京師古今之學,是非忿爭,今欲條左氏、尚書長義上之。”其見稱如此。 ——《三國志·士燮傳》
袁敏,三國時期人,袁渙的從弟,會武藝,善於治水,官至河盽謁者。
袁侃,字公然,陳郡扶樂人也,袁渙長子。論議清當,柔而不犯,善與人交。在廢興之間,人之所趣務者,常謙退不為也。時人以是稱之。歷位黃門選部郎,號為清平。稍遷至尚書,早卒。(《中華姓氏袁姓卷》源流篇第二章 引《袁氏世紀》)
袁宇,(一說袁寓)字宣厚,陳郡扶樂人也,袁渙之子。精辯有機理,好道家之言,少被病,未官而卒。——《中華姓氏袁姓卷》源流篇第二章 引《袁氏世紀》
袁奧,字公榮,三國魏國袁渙之子。官至光祿勛。陳郡扶樂人也,袁渙之子。行足以厲俗,言約而理當,終於光祿勛。——《中華姓氏袁姓卷》源流篇第二章 引《袁氏世紀》
袁準,字孝尼,陳郡扶樂人。魏國郎中令渙第四子,有雋才,為人正直,甘於淡泊,以儒學知名,嘗注《服經》。仕魏未詳。晉武帝泰始(公元265一274年)中,官至給事中。著有《儀禮喪服經》注一卷,《袁子正論》十九卷,《正書》二十五卷,《集》二卷。魏帝曹髦封司馬昭為晉公,準備好了加九錫的禮物,司馬昭堅決推辭,不肯受命。朝中文武官員將要前往司馬昭府第恭請接受,這時司空鄭沖趕緊派人到阮籍那裡求寫勸進文。阮籍當時在袁孝尼家,隔宿酒醉未醒,被人扶起來,在木札上打草稿,寫完,無所改動,就抄好交給了來人。當時人們稱他為神筆。嵇康臨死前,嵇康俱不傷感,唯嘆惋:"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子沖。
袁亮,三國時期魏國人,袁霸之子,官至河南尹、尚書。
袁沖,字景玄,袁準之子。光祿勛。子耽。
袁粲,字儀祖,陳郡扶樂(河南太康縣)人。曹魏大臣,河南尹袁亮之子。博學多識,好文學,累為儒官,至尚書。
袁瓌,又名袁瑰,字山甫,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西晉末年及東晉初年官員,官至國子祭酒散騎常侍東漢郎中令袁渙的曾孫,東漢司徒袁滂的玄孫。袁瑰祖父及父親都早死,袁瑰與弟弟袁猷八王之亂時為求帶著母親避亂,於是請求在一帶的縣任官,終拜,後又遷任江都令。袁瑰後南渡長江,並受命為丹楊令。建武元年(317年)晉元帝稱帝,建立東晉,以袁瑰為奉朝請,後又遷為治書御史。袁瑰後出任廬江太守。永昌元年(322年),大將軍王敦以討劉隗刁協為名起兵進攻建康(今江蘇南京),引袁壞為自己的咨議參軍。後來,袁瑰又出任臨川太守。太寧二年(324年)王敦之亂平定後,袁瑰又任鎮南將軍卞敦軍司,但不久就自行辭職,並寓游於會稽鹹和三年(328年)時蘇峻起兵攻陷建康,袁瑰就與會稽太守王舒等人起兵討伐蘇峻。次年討伐軍成功平定蘇峻部眾,袁瑰亦以功封長合鄉侯,並受征為散騎常侍。後來曾遷任大司農,接著又轉任國子祭酒,加散騎常侍。袁瑰後以年老為由辭官,不久就去世。朝廷追贈光祿大夫諡號為恭。子喬。
袁猷,字申甫,袁瑰弟,陳郡陽夏人,少與瑰齊名。代瑰為呂令,復相繼為江都,由是俱渡江。瑰為丹陽,猷為武康,兄弟列宰名邑,論者美之。歷位侍中、衛尉卿。子勖,孫宏。
袁耽彥道,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漢郎中令袁渙曾孫,袁沖之子。少有才氣,俶儻不羈,為士類所稱。東晉建威將軍、歷陽太守,秭歸縣男。子質。
袁喬彥叔,小字羊,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官員、將領、謀士。東漢郎中令袁渙玄孫,東晉國子祭酒袁瑰之子。袁喬長期擔任桓溫屬官和謀士,並參與了晉滅成漢之戰,成功消滅成漢,但戰後不久即去世。子方平。
袁質,字道和,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東晉大臣,歷陽太守袁耽之子。以孝行稱,歷官琅邪內史東陽太守。著有文集二卷,《舊唐書·經籍志》傳於世。子湛、豹。
袁宏(約328年——約376年),字彥伯,小字虎,時稱袁虎袁滂七世孫。東晉玄學家、文學家、史學家。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最初的時候他是做謝尚的參軍,後來擔任了桓溫記室,並出任東陽太守。因為不滿當時已出的幾種《後漢書》,繼荀悅編著《漢紀》後,他編著了《後漢紀》,並著有《竹林名士傳》三卷及《東征賦》、《北征賦》、《三國名臣頌》等篇。今存《後漢紀》三十卷。太元初年去世。子超子、成子、明子。
袁方平,袁喬嗣子,歷任大司馬掾、義興、琅邪太守。子山松。
袁湛(379-418),字士深,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東晉歷陽太守袁耽孫。東晉官員,官至尚書右僕射,本州大中正。其祖父袁耽,晉時任歷陽太守,父親袁質,任琅邪內史,都很有名。其女袁齊媯後成為南朝宋宋文帝皇后。子淳。
袁豹(373-413年),字士蔚,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東晉大臣,袁質次子。博學善文辭,有經國材,為劉裕所知。初為著作佐郎,後為太尉長史、丹陽尹義熙九年卒,年四十一歲,追封南昌縣子。著有文集八卷。子洵、濯(宋·揚州秀才,早卒,未仕)、淑。
袁山松(?-401)梁武帝評書作袁崧,字不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祖上數代為官,袁瓌曾孫、尚書郎袁喬孫。生年不詳,卒於晉安帝隆安五年。博學有文章,為吳郡(今江蘇蘇州)太守。能書,梁武帝評云:“如深山道士,見人便欲退縮。”《梁武帝評書、晉書本傳》。朝廷任命劉牢之為都督會稽等五郡軍事,率軍征討。孫恩避開強敵,又撤回海島。劉牢之屯兵於會稽上虞,派部將劉裕戍守句章(今浙江寧波市南);吳國內史袁山松築滬瀆壘(今上海市閔行地區),晉袁崧,陳郡陽夏人,琅琊太守方平子,嗣父爵長合侯,少負才名,博學能文,著《後漢書》百篇,出守吳郡。吳國內史孫恩作亂,寇吳會時承平日久人,兵不習戰,崧築瀆壘御恩,保障一方,明年,兵敗死之,部將李祥收葬。見正德《松江府志》卷之二十三 與清《上海縣誌》。晉左將軍、吳郡太守、湘西伯袁山松墓,在上海周浦悅和橋南。陶將軍墓,在周浦瑞安橋北。袁部將,今其地為陶家衖。李將軍墓,與袁墓相望。袁部將李祥。按,郭志山松為孫恩害,祥突白刃收骸歸葬。
袁齊媯(405年-440年),陳郡陽夏人,左光祿大夫袁湛之女,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的皇后。初為宜都王妃,生劉劭和東陽獻公主劉英。元嘉元年(424年),宋文帝繼位,立為皇后。元嘉十七年(440年),袁齊媯去世,時年三十六歲,諡號元皇后。
袁洵,袁豹子,南朝宋官員,陳郡陽夏人也。元嘉中,歷顯官,廬陵王劉紹為南中郎將、江州刺史,年少未親政,洵為長史、尋陽太守,行府州事。子顗、覬(武陵內史)。
袁淑,(公元408-453年),字陽源,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南朝宋大臣,丹陽尹袁豹之子。少有風氣,為姑夫王弘所賞。不為章句之學,博涉多通。頗好屬文,辭采遒麗,縱橫有才辯。臨川王劉義慶雅好文學,請為諮議參軍。元嘉二十六年,為吏部侍郎,遷御史中丞、太子左衛率。元嘉三十年,太子劉劭弒殺父親宋文帝,脅迫袁淑投靠,袁淑不從,劉劭將其處死在建康的奉化門,時年46歲,宋孝武帝即位後的孝建初年,下詔追贈袁淑為侍中、太尉,追謚忠憲。著有《袁陽源集》十卷,行於世。子幾、敳、棱、凝、標。
袁景雋,曾任劉宋政權的淮南太守,因“非罪”被殺。子廓之。
袁顗(420-466年),字景章,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出身陳郡袁氏,南朝宋大臣,吳郡太守袁洵之子。 初為豫州主簿,累遷晉陵太守,襲南昌縣子。大明八年,拜侍中,領軍將軍。前廢帝劉子業即位,以為吏部尚書,出為雍州刺史。宋明帝即位後,與鄧琬擁戴晉安王劉子勛稱帝,進號安北將軍,加尚書左僕射。缺乏將略才能,不善撫接諸將,大失人心。泰始二年(466年),兵敗被殺,年四十七歲,著有文集八卷。子戩、昂。
袁粲(420-477年),原名愍孫,字景倩,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宋宰相,東晉丹陽尹袁豹之孫,太尉袁淑之侄。少孤好學,頗有清才。跟從宋孝武帝劉駿,除尚書吏部郎郎、太子右衛率、侍中。孝建二年,起為廷尉,太子中庶子,領右軍將軍。累官尚書令,領丹陽尹,封興平縣子。宋明帝劉彧病危時,袁粲與褚淵、劉勔並受顧命輔佐太子劉昱,派兵平定了桂陽王劉休范的反叛,加授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尚書令,後升任司徒,劉昱被殺後,其弟安成王劉準在蕭道成的扶植下繼承皇位,袁粲升任中書監,升明元年,起兵反抗把持朝政的蕭道成,事敗後與其子一併被殺,時年五十八歲。子最。
袁敳,南朝宋官員,袁淑之子。世祖劉駿時期,袁敳任步兵校尉。
袁凝,南朝宋官員,袁淑之子。劉彧最初與四方同時反劉邵時,袁凝兵敗歸降,補到劉湛冠軍府主簿。官至御史中丞,後為晉陵太守。
袁廓之。字思度,袁宏之曾孫,陳郡陽夏人也。父景雋,宋世為淮南太守,以非罪見誅。廓之終身不聽音樂,布衣蔬食,足不出門,示不臣於宋,時人以比晉之王裒。顏延之見其幼時,嘆曰:“有子如袁廓足矣。”齊國建,方出仕,稍至殿中郎,王儉、柳世隆傾心待之。為太子洗馬。於時何澗亦稱才子,為文惠太子作《楊畔歌》,辭甚側麗,太子甚悅。廓之諫曰:“夫《楊畔》者,既非典雅,而聲甚哀思,殿下當降意《簫》《韶》,奈何聽亡國之響?”太子改容謝之。
袁戩,南朝宋袁顗之子。劉子勛的黃門侍郎,加輔國將軍,戍守盆城。尋陽之敗,袁戩棄城而走。
袁昂(461年—540年11月8日),本名千里,後為齊武帝賜名昂,字千里。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南北朝時期南齊南梁名臣、書法理論家、畫家,劉宋雍州刺史袁顗之子。昂出身“陳郡袁氏”,其父早年起兵謀反,事敗被殺,袁昂被流放至晉安郡,後廢帝在位時才被允許回到家鄉生活。在南齊時,歷任征虜將軍主簿、太子舍人、黃門侍郎、御史中丞、豫章內史、吳興太守等職。南梁建立後,累官侍中、特進、左光祿大夫、司空。大同六年(540年)去世,年八十,諡號“穆正”。昂能書善畫。著有《古今書評》等。子君正、敬、泌。
袁彖(447年—494年),字偉才,小字史公,陳郡陽夏人,袁洵之孫、袁覬之子。南北朝時期官員、詩人,仕宋、梁兩朝。歷任太子庶子、冠軍將軍、侍中等,隆昌元年去世,諡號“靖子”,袁彖著有文集五卷,收錄於《隋書經籍志》中。
袁君正,司空袁昂之子,美風儀,善自居處,以貴公子得當世名譽。頃之,兼吏部郎,以母憂去職。服闋,為邵陵王友、北中郎長史東陽太守。尋征還都,郡民徵士徐天祐等三百人詣闕乞留一年,詔不許,仍除豫章內史,尋轉吳郡太守。侯景亂,率數百人隨邵陵王赴援,及京城陷,還郡。主君正君正當官蒞事有名稱,而蓄聚財產,服玩靡麗。賊遣於子悅攻之,新城戍主戴僧易勸令拒守;吳陸映公等懼賊脫勝,略其資產,乃曰:“賊軍甚銳,其鋒不可當;今若拒之,恐民心不從也。”君正性怯懦,乃送米及牛酒,郊迎子悅。子悅既至,掠奪其財物子女,因是感疾卒。子憲、潁、樞。
袁敬,字子恭,陳郡陽夏人也。祖顗,宋侍中、吏部尚書、雍州刺史。父昂, 梁侍中、司空,謚穆公。敬純孝有風格,幼便篤學,老而無倦。釋褐秘書郎,累遷 太子舍人、洗馬、中舍人。江陵淪覆,流寓嶺表。高祖受禪,敬在廣州,依歐陽頠。及頠卒,其子紇據州,將有異志,敬累諫紇,為陳逆順之理,言甚切至,紇終不從。高宗即位,遣章昭達率眾討紇,紇將敗之時,恨不納敬言。朝廷義之,其年徵為太 子中庶子、通直散騎常侍。俄轉司徒左長史。尋遷左民尚書,轉都官尚書,領豫州 大中正。累遷太常卿、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加特進。至德三年卒,時年七十 九,贈左光祿大夫,謚曰靖德。子元友(隋內史舍人)嗣。弟泌自有傳。兄子樞。
袁泌(510~567年)南朝梁、陳大臣。字文洋,陳郡陽夏(今太康)人,袁敬胞弟。初仕梁,為諸王府佐。逢侯景之亂,簡文帝以泌為東宮領直,令往吳中募兵。叛軍進圍台城,泌率軍往援,兵敗城破,歸降侯景,及亂平,仍被任用,先為富春太守,後以侍中。職,出使北齊。陳朝立,泌附於梁永嘉王蕭莊,與陳抗敵。兵敗,護蕭莊赴北朝,再歸陳。陳文帝嘉其不負舊主之義,仍官之。累遷通直散騎常侍司徒左長史。卒謚質。
袁憲(529年-598年),字德章,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尚書左僕射袁樞之弟。幼聰敏好學,十四歲被召為國子《正言》生,議論常出人意表。陳後主陳叔寶時為尚書僕射。隋朝軍隊攻入建康宮殿時,陳後主身旁大臣只剩袁憲一人。袁憲建議陳後主仿效梁武帝見侯景的先例,向隋朝軍隊有尊嚴投降,但陳後主並未採納。降隋後授昌州刺史,開皇18年去世,贈大將軍、安城郡公、諡號簡。妻南沙公主。子承家、承序、承熙。
袁潁,袁君正之子。後周驃騎大將軍。子子溫。
袁樞(517—567),字踐言,梁吳郡太守袁君正之子,陳郡陽夏人也。美容儀,性沈靜,好讀書,手不釋卷。家世顯貴,貲產充積,而樞獨居處率素,傍無交往,端坐一室,非公事未嘗出遊,榮利之懷淡如也。起家梁秘書郎,歷太子舍人,輕車河東王主簿,安前邵陵王、中軍宣城王二府功曹史。侯景之亂,樞往吳郡省父,因丁父憂。時四方擾亂,人求苟免,樞居喪以至孝聞。王僧辯侯景,鎮京城,衣冠爭往造請,樞獨杜門靜居,不求聞達。紹泰元年,征為給事黃門侍郎。未拜,除員外散騎常侍,兼侍中。二年,兼吏部尚書。其年出為吳興太守。永定二年,征為左民尚書。未至,改侍中,掌大選事。三年,遷都官尚書,掌選如故。五年,以葬父,拜表自解,詔賜絹布五十匹,錢十萬,令葬訖停宅視郡事,服闋,還複本職。其年秩滿,解尹,加散騎常侍,將軍、尚書並如故。是時,僕射到仲舉雖參掌選事,銓衡汲引,並出於樞,其所舉薦,多會上旨。謹慎周密,清白自居,文武職司,鮮有游其門者。廢帝即位,遷尚書左僕射。光大元年卒,時年五十一。贈侍中、左光祿大夫,謚曰簡懿。有集十卷行於世。子郎
袁承家,隋朝官員,袁憲長子。在隋朝做秘書丞、國子司業。
袁承序,陳尚書僕射袁憲之子,袁朗從父弟,雍州長安人。武德中,齊王李元吉聞其名,召為學士。府廢,累轉建昌令。在任清靜,士吏懷之。高宗在藩,太宗選學行之士為其僚屬,謂中書侍郎岑文本曰:“梁、陳名臣,有誰可稱?復有子弟堪招引否?”文本因言:“隋師入陳,百司奔散,莫有留者,唯袁憲獨在其主之傍。王世充將受隋禪,群僚表請勸進,憲子給事中承家託疾,獨不署名。此父子足稱忠烈。承家弟承序,清貞雅操,實繼先風。”由是召守晉王友,仍令侍讀,加授弘文館學士。未幾,卒。
袁承熙,袁憲三子,唐朝散郎。其女嫁王師順。
袁子溫,字君恪,袁潁之子,隋左衛大將軍。子士政(南州刺史)。
袁朗,袁樞之子。雍州長安人。勤學,好屬文。在南朝陳時釋褐秘書郎,甚為江總所重。嘗制千字詩,當時以為盛作。陳後主召入禁中,使為月賦,染翰立成。遷太子洗馬。仕隋,為儀曹郎。唐朝初年,授齊王文學,轉給事中。貞觀初年逝世。唐太宗稱其謹厚,悼惜之。集十四卷,今存詩四首。
袁利貞,陳中書令袁敬之孫,袁元友之 子,袁朗從祖弟,雍州長安人。高宗時為太常博士、周王侍讀。永隆二年,王立為皇太子,百官上禮。高宗將會百官及命婦於宣政殿,並設九部伎及散樂。利貞上疏諫曰:“臣以前殿正寢,非命婦宴會之地;象闕路門,非倡優進御之所。望詔命婦會於別殿,九部伎從東西門入,散樂一色,伏望停省。若於三殿別所,自可備極恩私。微臣庸蔽,不閒典則,忝預禮司,輕陳狂瞽。”帝納其言,即令移於麟德殿。至會日,酒酣,帝使中書侍郎薛元超謂利貞曰:“卿門承忠鯁,能抗疏直言,不加厚賜,何以獎勸!”賜物百段。俄遷祠部員外郎,卒。中宗即位,以侍讀恩,追贈秘書少監。子斌(太子典膳丞)。
袁炳,南朝宋、齊時人,字叔明,祖籍陳郡(郡治今河南淮陽)。有文才,著《晉書》未成,卒。其人天下之士,幼有異才,學無不覽,文章倜儻清澹出一時。任性觀書,不為章句之學。其篤行則信義惠和,意罄如也。常念陰松柏、詠詩書。志氣跌宕,不與俗人交。俯眉暫仕,歷國常侍、員外郎、府功曹、臨湘令。粟之入者,悉散以贍親。其為節也如此,數百年未有此人焉!至乃好妙賞文,獨絕於世也。又撰晉史,奇功未遂,不幸卒官,春秋二十有八。(,參見《南史》)
袁峻,[約公元五一o年前後在世]字孝高,陳郡陽夏人,袁渙八世孫。生卒年不詳,約梁武帝天監中前後在世。早弧。篤志好學。家貧無書,每從人假借,必皆抄寫。自課日抄五十紙,不足數則不止。訥言語,工文辭。梁師克京邑,鄱陽王恢東鎮破岡,峻隨王知管記事。天監初,遷侍郎,從鎮京口。王遷郢州,兼都曹參軍。武帝好辭賦,峻乃擬揚雄官箴奏之。武帝甚為嘉獎,賜束帛。除員外散騎侍郎,直文德學士省。峻抄史記、漢書各為二十卷,又奉敕與陸倕各制新闕銘,盛稱於時。
袁式,字季祖,陳郡陽夏人,漢司徒滂(袁滂)之後。父深(袁深),晉侍中。式在南,歷武陵王遵(司馬遵)諮議參軍。及劉裕執權,式歸姚興。及姚泓滅,歸魏,為上客,賜爵陽夏子。與司徒崔浩一面,便盡國士之交。時朝儀典章悉出於浩,浩以式博於故事,每所草創,恆顧訪之。性長者,雖羈旅飄泊,而清貧守度,不失士節。時人甚敬重之,皆呼曰袁諮議。至延和二年,衛大將軍、樂安王范(拓跋范)為雍州刺史,詔式與中書侍郎高允俱為從事中郎。辭而獲免。式沈靖樂道,周覽書傳,至於詁訓《》、《》,偏所留懷。作《字釋》未就。以太安二年卒,贈豫州刺史,謚肅侯。
袁翻(476-528年),字景翔,陳郡項(今河南沈丘)人,北魏大臣。少以才學擅美,起為奉朝請,遷著作佐郎,參與史事。宣武帝元恪即位,以為豫州大中正。孝明帝即位,拜都官尚書,加撫軍將軍。熙平初,除廷尉少卿,出為陽平太守。神龜末,遷涼州刺史。孝昌中,除安南將軍、中書令,領給事黃門侍郎,靈太后比之杜預建義元年,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慘遭殺害,年五十三。贈使持節、侍中、車騎將軍、儀同三司、青州刺史。作有《思歸賦》及其它文筆百餘篇,行於世。弟景騰。
袁聿修(511—582),字叔德,陳郡陽夏人。魏中書令翻之子也。出後叔父躍,七歲遭喪,居處禮度有若成人。九歲,州辟主簿。性深沉有鑑識,清淨寡慾,與物無競,深為尚書崔休所賞識。魏太昌中,釋褐太保開府西閣祭酒。年十八,領本州中正。尋兼尚書度支郎,仍歷五兵、左民郎中。武定末,太子中舍人。天保初,除太子庶子,以本官行博陵太守。數年,大有聲績,遠近稱之。八年,兼太府少卿,尋轉大司農少卿,又除大常少卿。皇建二年,遭母憂去職,尋復前官小冠軍、輔國將軍,除交部郎中。未幾,遷司徒左長史,加驃騎大將軍,領兼御史中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