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流徙
袁顗於
泰始元年(465年)擁立晉安王
劉子勛對抗宋明帝
劉彧,在次年兵敗身死。時年僅五歲的袁千里被乳母抱至廬山中藏匿,州郡派兵搜捕,在二人躲藏的地方發現了一隻老虎,這才離開。適逢大赦,他才出山,但仍被
流徙至
晉安郡。有另一種說法認為,袁顗事敗時,袁千里被一個和尚藏匿起來。和尚攜袁千里出關逃走時,險些被關吏認出,和尚一邊用禪杖敲打袁千里,一邊與他說話,這才逃過一劫。
在流放期間,袁千里仍勤學不倦。直到宋後廢帝
元徽四年(476年),他才被允許返回居住,他時年十五歲。
令譽日隆
建元四年(482年),袁千里被南齊開國名臣、
鎮軍將軍王儉徵辟為鎮軍府
功曹史。
永明二年(484年),王儉兼領
丹陽尹。王儉曾在丹陽尹府的後堂獨自召見袁千里,指著北堂對他說:“你一定會位居此處。”其後,他累官為
秘書丞、
黃門侍郎。
永明(483年-493年)年中,齊武帝
蕭賾對袁千里說:“‘昂昂千里之駒’(
昂然自傲為千里馬),你的名字包含此意。現在朕改你的名字為‘昂’,就用‘千里’作為字吧。”至此,袁千里正式改名
袁昂,以千里為字。其後,袁昂出任
安南將軍、鄱陽王
蕭鏘的長史及尋陽公
國相之職。
永明十一年(493年),袁昂入朝,被授為
皇太孫蕭昭業的
中庶子。同年,蕭昭業繼位,即鬱林王。此後,袁昂又任衛將軍、武陵王
蕭曄的
長史。
後來,袁昂的嫡母去世,他在服喪期間“
哀毀過禮”。尚未
除服,從兄袁彖又不幸去世,袁昂感念袁彖的撫育昂之恩,於是為他服
期服。服喪期滿後,袁昂被除任右軍將軍、邵陵王(
為蕭子貞、蕭寶攸中一人)的長史,不久後調任
御史中丞。當時尚書令
王晏的弟弟
王詡任廣州刺史,廣納賄賂,袁昂依事劾奏,不懼權貴,時人都稱其正直。後來,袁昂出任
豫章郡內史,期間因生母去世而離職服喪。安葬母親完畢後,又被起用為
建武將軍、
吳興郡太守。
臣節不改
永元二年(500年),行荊州府事
蕭穎胄、雍州刺史
蕭衍等奉南康王蕭寶融起兵,反對東昏侯
蕭寶卷的統治。西台軍(
指南康王麾下的蕭穎胄、蕭衍等西軍)兵鋒直指都城建康(
今江蘇南京)。在蕭衍等人的進軍途中,各地州牧、郡守盡皆望風降服,唯獨袁昂與
豫州刺史
馬仙琕等少數人固守抗拒。蕭衍親自寫信勸諭,以“大軍一臨,誅及三族”相威脅,袁昂回信抗辭,據禮陳述,不卑不亢。
中興元年(501年)十二月,建康被西軍攻克,東昏侯政權覆滅。大約在此期間,袁昂見局勢大變,內心已有動搖,但他又認為自己的家族世代忠貞,自己也應固守臣節。猶疑不決之際,遂向武康縣令
傅映問計。傅映以東昏侯“昏虐”且大失人心,西軍“乘據上流,背昏向明,勢無不濟”為由,認為此時投順,順應“天人之意”,“既明且哲”,無愧“忠孝之途”。袁昂眼見大勢已去,只得“
束身詣闕”,向蕭衍謝罪。蕭衍一概不問,予以寬赦。
台鼎宗臣
天監八年(509年),袁昂出任仁威將軍、
吳郡太守。
天監十一年(512年),入朝任
五兵尚書,再次兼任尚書右僕射。還未正式拜官,蕭衍便在第二年的二月下詔正式任命他為尚書右僕射。旋即兼領
起部尚書,又加侍中。
天監十四年(515年)十二月,司州刺史
馬仙琕在
朐山之戰中大敗
北魏徐州刺史
盧昶部。蕭衍得到捷報後,假授袁昂符節,命他前往前線犒賞馬仙琕所部。同年中,蕭衍憐憫修築浮山堰的百姓勞役已久,特派袁昂及侍中
謝舉“假節慰勞之”。
大通元年(527年)十一月,袁昂被加授為中書監,獲賜親信三十人。此後不久,袁昂上表請求解去祭酒一職,於第二年正月進號中撫軍大將軍,解除所任中書監、尚書令、中衛將軍官銜。
中大通元年(529年)十一月,時帶“中撫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官銜的袁昂再被加為中書監。
中大通三年(531年),蕭衍的長子、皇太子
蕭統英年早逝,按制當立蕭統之子、皇長孫
蕭歡為皇位繼承人。但蕭衍不想以少主繼承大業,加以之前同蕭統已有嫌隙,於是選擇廢嫡立庶,另立第三子、晉安王
蕭綱為太子。在此儲位更迭之際,袁昂身為世所敬仰的
謇諤老臣,敢於反對蕭衍的決定,表請立蕭歡為
皇太孫。此議雖不被蕭衍採納,但袁昂卻因之聲揚朝野。在立儲之爭後,袁昂告老請辭,不再參預朝政決議。
中大通四年(532年)正月,袁昂進號再
司空。同年九月,兼領尚書令。在此期間,他還被加授為侍中,所賜親信、鼓吹仍如舊。
中大通五年(533年)九月,七十三歲的袁昂再被加授為
特進、
左光祿大夫,仍任司空,所享親信增至八十人。此年之後,直至袁昂逝世,他不再有官職上的變遷。
高年薨逝
大同六年(540年)九月二十四日(11月8日),袁昂逝世,終年八十歲。蕭衍在當天便下詔為袁昂
舉哀,追賜
東園秘器及鼓吹一部、
朝服一具、衣一套,又贈其家錢二十萬、絹布一百匹、蠟二百斤。
袁昂臨終時,上疏推辭死後的贈官和
諡號,又告誡他的兒子不得請求為自己撰寫
行狀或
墓志銘。儘管他的幾個兒子在他死後多次上表陳述父親的遺願,但蕭衍堅持不允,仍冊贈袁昂諡號為“穆正”。
主要成就
政治
拔擢賢才
袁昂有知人之名,不輕易與他人交結,能進入他府中的人,都被稱為“
登龍門”。他敬愛賢人才士,對後生多有
延譽拔擢之舉:
何之元深為袁昂器重。袁昂不僅上表向舉薦他,更在出任
丹陽尹時徵辟其為府僚。何之元在陳朝官至中衛府
諮議參軍,撰有《梁典》三十卷;
王褒被袁昂認為“當成吾宅相”。他後來成為南梁文壇名家,且在
北周亦享有盛名;
參預儲議
袁昂身為梁室的台鼎
謇諤之臣,地位尊崇,在
中大通三年(531年)的儲位之爭時,堅持“長幼有序、嫡庶有別”的慣例,反對
梁武帝“廢嫡立庶”,維護了朝廷禮法。
繪畫
袁昂頗擅繪畫,他“師於謝(赫)、張(墨)、鄭(法士)”,擅畫婦人,並深得其“綺羅之妙也”。初唐繪畫理論家
彥悰在《後畫錄》中稱其“稟則鄭公(
鄭法士),亡所失墜,綺羅一絕,超彼常倫”(
一種觀點誤認為此贊所稱者為北周袁子昂)。唐人
張彥遠在《
歷代名畫記》卷2中,將袁昂歸於“下古”畫家之列,並在同書卷7定袁昂之畫為“中品上”。
書法
袁昂擅長書法,是
南北朝時期著名的
書法理論家。他的書法理論著作《
古今書評》為奉敕品評之作,共評二十五位書法家,袁昂於其中特別推祟
張芝、
鐘繇、
王羲之、
王獻之,後又稱“羊真孔草、蕭行范篆,各一時絕妙”。書中的評析行文規整,多用妙喻,簡明傳神,開書評之始,對後世影響很大,如
湯惠休、
沈約、
鐘嶸、
張說、
敖陶孫等對詩人的評擬,“大約因袁昂評書之論而模仿之耳”。
個人作品
袁昂有書法理論著作《
古今書評》(
一卷)傳世。《
舊唐書·
經籍志》稱有“《袁昂集》二十卷”,然文集不存,其作品至今大多散佚。
《
全梁文》輯錄有其殘文數篇:《謝後軍臨川王參軍事啟》、《答武帝書》、《答服問書》、《答釋法雲書難范縝神滅論》、《臨終敕諸子》及《評書》。據《
高僧傳》載,袁昂還曾為僧人
智順撰寫碑文,今已佚。
人物評價
袁粲:其幼孤而能至此,故知名器自有所在。(
《梁書》引)
蕭賾:昂昂千里之駒,在卿有之,今改卿名為昂。即千里為字。(
《梁書》引)
蕭衍:①袁昂道素之門,世有忠節,天下須共容之,勿以兵威陵辱。(
《南史》引)②公器珝凝素,志誠貞方,端朝燮理,嘉猷載緝。(
《贈袁昂詔》)
元顥:我在江東,嘗聞梁主言,初下都日,袁昂為吳郡不降,稱其忠節。(
《魏書》引)
姚思廉:袁千里命屬崩離,身逢厄季,雖獨夫喪德,臣志不移;及抗疏高祖,無虧忠節,斯亦存夷、叔之風矣。終為梁室台鼎,何其美焉。(
《梁書》)
杜綱:東昏待臣下,無情無禮,可謂極矣。而袁昂、馬仙琕二人,死守勿貳,真所難得,宜雍州之敬而禮之也。(
《南朝秘史》)
李延壽:觀夫宋、齊以還,袁門世蹈忠義,固知風霜之概、松筠其性乎!若無陽源之節,丹青夫何取貴……昂命屬崩離,身逢危季,雖獨夫喪德,臣節無改。拒梁武之命,義烈存焉。(
《南史》)
軼事典故
名器故在
袁昂的父親
袁顗兵敗被殺時,首級被傳至京師建康,藏在
武庫中以作警示。宋後廢帝時,袁昂獲準返回建康,袁顗的首級才被歸還。袁昂得到父親首級後,慟哭吐血,昏迷後甦醒過來。從兄
袁彖對喪父的袁昂多有撫育,袁昂則身著喪服,在父親墓旁築室居住。後來,袁昂與袁彖一同謁見他的從叔、司徒
袁粲,袁粲對袁彖說:“這孩子自幼喪父,卻能有如此表現,所以我知道他心中自有大器所在(
故知名器自有所在)。”
孝感上天
袁昂的母親逝世時,時任豫章內史的他棄官服喪。在送喪歸鄉途中,長江風浪暴起,袁昂用衣服把自己和母親的靈柩綁在一起,誓要同靈柩沉沒。等到風停後,其它船隻盡皆沉毀,只有袁昂所乘的船安然無恙,眾人大感驚異,都認為這是他的誠心感動了上天的緣故。
七歲尚書
梁武帝
蕭衍授袁昂為
吏部尚書時,對他說:“
齊明帝用您做黑頭尚書,朕用您做白頭尚書,相比之下,朕心中實在有愧。”袁昂答道:“臣從出生到現在,已經四十七年了。四十歲以前,命是臣自己的;四十歲過後的七年,是陛下賜給臣的。七歲做尚書,這不算是
晚達(
晚顯達之意)。”蕭衍聞言,不禁感嘆:“士人實在不是徒有虛名。”
謙不言貴
袁昂在
尚書台時,
尚書右僕射徐勉受梁武帝親重,權傾天下。一次,徐勉前往袁昂府中赴宴,賓主間相談甚歡。酒酣耳熱之際,徐勉請袁昂讓家中的女妓出來斟酒傳杯,袁昂執意不肯。在徐勉苦苦哀下,袁昂才吩咐讓五六位女妓出來,女妓剛剛走到
齋閣(
書房),袁昂就對徐勉說:“我家沒有年輕的少女,家中僅有的老嫗都是我兒子的母親,她們不是諸王妃的母親,便是公主府的
大家,我現在讓她們向您行禮問候。”徐勉聞言大驚,不敢讓她們入內行禮,至此才知道袁昂地位的尊貴。
親屬成員
輩分 |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
家世 | 祖父 | | |
父親 | | |
子輩 | 兒子 | | |
女兒 | 袁氏 | |
孫輩 | 孫子 | | |
| 在陳朝官拜 尚書僕射,封建安縣伯。入 隋朝後官至晉王府長史。死後獲贈 大將軍、安成郡公,諡號“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