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

遼寧省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

“十一五”時期是我省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基本實現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關鍵時期。根據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省委九屆十一次全會精神,結合《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及我省現階段教育事業發展狀況和要求,特制定本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遼寧省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
  •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 宗旨,: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 貫徹:科教興省和人才強省戰略
一、“十五”時期我省教育事業基本情況
(一)發展現狀
“十五”期間,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省教育戰線認真貫徹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徹科教興省和人才強省戰略,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深化教育改革,擴大教育開放,有力地促進了教育與經濟社會之間、各級各類教育之間的全面、協調、持續發展,充分發揮了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
1、各級各類教育事業健康穩步發展
----國民人均受教育程度進一步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8.5年,提高到2005年的9.6年,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1年。
----學前教育快速發展,普及率有了較大幅度提高。2005年全省在園幼兒人數達到68.6萬人,學前三年教育普及率由2000年的60.7%,提高到2005年的70.5%。
----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進入全面鞏固提高階段。2005年,全省國小適齡兒童淨入學率為99.7%,國小畢業生升學率為99.3%;國中階段毛入學率達101.8%,國中在校生保留率為97.3%,國中畢業生升學率為84.1%。
----高中階段教育規模顯著擴大。高中階段在校生總規模由2000年的84.9萬人,提高到2005年的125.4萬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由2000年的42.9萬人,提高到2005年的74.4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由2000年的42萬人,提高到2005年的51萬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59.9%,全省每萬人口中高中階段在校生達到300人。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比例為59∶41。
----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進入中期大眾化階段。全省普通高等學校已達75所,各類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由2000年的50萬人,提高到2005年的98.3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2000年的15.1%,提高到2005年的33%,比全國同期平均水平高12個百分點。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由2000年的32.3萬人,提高到2005年的71.1萬人。普通高校高考錄取率一直穩定在85%以上,居全國前列。共有研究生培養機構47個,博士後流動站47個,在校研究生由2000年的1.5萬人,提高到2005年的5.2萬人;年招生規模位居全國第二。
2、各項教育改革不斷深入
----管理體制改革有了新突破。進一步完善了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逐步深入,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深化,辦學自主權不斷擴大。
----辦學體制和投資體制改革取得顯著成果。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機制逐步建立,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開始形成。民辦教育蓬勃發展,全省共有民辦幼稚園4382所,民辦國小41所,民辦中學157所,民辦中等職業學校103所,民辦高等學校10所,非學歷教育培訓機構4040所。校企合作建成9所軟體學院,吸引社會資金建成23所獨立學院,引進國外教育資源建成4所國際商學院、23所各層次各類別中外合作辦學機構。
----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實施生命教育工程、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就學扶助工程、未成年人嚴重不良行為的矯治與管理工程、扶殘助學工程等四個“未來工程”。堅持德育為首,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不斷豐富中國小德育工作內容。積極探索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新方法,在全國率先提出並實行“先培訓、後上崗”的高校輔導員制度。
----加大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力度。“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全面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職業教育以市場需求和就業為導向,開展校企合作,實行“訂單式”培養;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深化教育科研組織創新,搭建學科平台,培養“寬基礎、重能力、廣適應”的新型人才。實施“遼寧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與教學質量工程”和“教學名師工程”,實現精品課程教案上網,充分發揮優質教學資源的示範作用,形成了優質教學資源共享體系。
----不斷深化高校招生和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推進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制定了新的高考科目設定方案,首次實施了全省高考自主命題。在全國率先建立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綜合服務市場,初步形成以校園市場為主體、省級市場為龍頭,與人才市場和勞動力市場互通互聯、資源共享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體系。建立了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網,完善了畢業生就業信息平台。2005年高校畢業生年度就業率達92.44%。
3、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不斷改善
----農村中國小辦學條件顯著改善。“十五”期間,總計投入18.58億元,改造危房284萬平方米;投入9.46億元,新建九年一貫制(寄宿)學校253所;撤併布局不合理中國小5601所;利用國家貸款7億元,新建和改建農村高中38所。
----農村教育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加強。“十五”期間,完成了2074所學校(占全省農村中心校的80%以上)的寬頻網接入工作,使農村學校享受到了優質教育資源。全省44個農村縣(市)中國小共有教學用計算機8.1萬台,每百人平均擁有計算機2.66台,建立校園網的學校達309所。籌資1.5億元,完成了6316所農村中國小終端站點的設備配置工作。
----職業教育辦學條件得到進一步提升。“十五”期間,全省投入3.7億元,新建標準化職教中心46所;爭取國債資金7000萬元,重點支持了34所中等職業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政府增加投入4500萬元,重點建設了18個高、中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
----高等教育辦學條件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十五”期間,高校基本建設累計投資163.5億元,其中,完成資產置換和吸引社會資金93.5億元;累計擴大高校占地面積4.23萬畝,新建校舍面積達888萬平方米,相當於新建37所萬人大學。到2005年,全省高等學校校舍建築面積達到2078萬平方米,高校校園占地面積達到7.78萬畝,分別是2000年的1.75倍和2.2倍。
4、辦學水平不斷提高
----博士點和碩士點大幅增長。“十五”期間,我省高校一級學科博士點達到59個,新增30個;二級學科博士點320個,新增139個。一級學科碩士點95個,全部為新增設;二級學科碩士點1291個,新增690個。
----學科團隊建設成效顯著。“十五”期間,我省每年投入700萬元,實施“315”人才工程,促進了高校學科的發展。高校國家級重點學科由9個增加到28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由5個增加到6個。在以學科拔尖人才為核心的學術團隊中,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8項,獲國家級科技進步獎3項,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自然科學獎3項,科學進步獎11項,其它獎項17項。獲得發明專利18項,在所從事的科研項目中有26項被推廣套用。
----高校科研主力軍的作用進一步凸顯。“十五”期間,高校承擔的國家863項目207項,占全省70%以上;承擔國家973項目79項,占全省70%以上;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29項,占全省77%;承擔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1項,占全省84%。獲國家發明獎5項,占全省50%;國家科技進步獎27項,占全省39%。“十五”期間,全省高校科技經費達到75億元,比“九五”時期增長200%;轉讓成果1700項,增長100%;獲得專利882項,增長170%。國家大學科技園由空白增加到2個;國家工程技術中心由3個增加到6個;國家文科研究基地由空白增加到3個;國家技術轉讓中心由空白增加到1個,國家級科技團隊由空白增加到3個。
----師資隊伍水平不斷提高。“十五”期間,幼稚園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為95.4%,生師比24∶1;國小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為99.1%,生師比16.3∶1;國中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為95.6%,生師比14.8∶1;普通高中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為90.7%,生師比19.5∶1;普通高等學校專任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位的教師占43.8%,位居全國第五位,副高級以上職稱教師占44.1%。教師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正在實施,教師待遇明顯提高。
----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進一步擴大。全省50多所高校與國外1000多所高校、教育機構、民間團體建立並保持了交流合作關係。27所高校近40個專業與國外39所高校以“2+2”、“3+1”等方式聯合培養學生。國家公派留學規模穩步擴大,來我省留學的外國學生由2000年的2600人,增加到2005年的6000多人。引智工作發展較快,平均每年到遼寧工作的文教類專家1000人次,其中60%在高校。
5、扶貧助學機制不斷完善
----對困難家庭學生實施“兩免一補”。從2003年秋季起,對全省困難家庭學生免收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課本費,即“兩免”政策。全省每年投入“兩免”補助資金9236萬元,每年有41.8萬名學生享受到“兩免”資助。2005年,在“兩免”基礎上,農村貧困家庭住宿生實行了每年補助300元生活費制度,即“一補”政策。
----在示範高中或重點高中舉辦“宏志班”。2005年,全省共有1.39萬名品學兼優的農村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接受優質高中階段教育。
----開展“愛心助學”活動。省政府每年安排1000萬元資金,在全省高校開展“愛心助學”活動,主要用於改善特困學生在校期間的一伙食,每年資助特困學生3萬多人。高校每年還從學費中提取10%,作為資助貧困學生專項基金。2005年,發放助學獎學金6345萬元,有6萬餘人獲得資助,占普通高校在校特困生90%以上。47所高校發放助學貸款1.9億元,獲得資助的學生近3萬人。
(二)存在的問題和矛盾
1、基礎教育方面:學前教育普及程度不高,區域內義務教育發展仍不均衡,教育信息化程度仍然較低,農村教育整體薄弱的局面未徹底改變,學前教育管理體制尚未理順、義務教育投入保障和均衡配置機制尚不健全。素質教育深入推進仍然面臨諸多困難。
2、職業教育方面:教育部門、勞動保障部門、產業部門之間缺乏有效協調機制,民間力量參與舉辦職業教育的積極性還不高。職業教育發展仍然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不能滿足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企業職業教育資源尚未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
3、高等教育方面:層次結構和學科專業結構不盡合理,教育質量提高與規模發展不協調,強校及重點學科的建設力度與遼寧的經濟社會需求差距較大。
4、民辦教育方面:體制和機制性障礙有待進一步消除,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發展規模和速度與遼寧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
5、教育投入方面:教育投入不足,渠道過窄,整體社會資源發掘不夠,難以有力支撐教育培養規模的擴大和教育質量的提高。
(三)面臨的形勢和挑戰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我省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建設和諧遼寧,提前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歷史階段。《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確定了 “十一五”期間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新時期、新任務將對全省勞動者的素質和人才結構的需求產生重大變化,對教育事業的發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適應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需要,必須加速人才培養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大力培養和造就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才,努力提升教育服務能力,引領遼寧經濟發展。
二是適應建設和諧遼寧的需要,必須加速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特別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通過大力推進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促進“改革、發展、穩定”的內在統一。
三是適應“辦人民滿意教育”的需要,必須加速完善多層次、多樣化發展的現代教育體系,滿足人民民眾對教育的多樣化需求。
四是適應社會全面進步的需要,必須努力構建“人人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充分發揮教育在構建學習型社會中的主體作用,為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做出貢獻。
二、“十一五”時期我省教育事業發展戰略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努力培養具有崇高理想信念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一代新人;以鞏固和提高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努力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為重點,實現遼寧教育事業全面協調持續發展;進一步發揮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遼寧現代化教育體系,為老工業基地振興提供人力資源和智力支持,創造人民民眾享有公平教育的機會,滿足人民民眾對各級各類教育的多元化需求,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發展思路
1、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做到“五個堅持”,促進遼寧教育全面、協調、持續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突出教育以育人為本、辦學以教師為本的思想,走人才強教的道路。
----堅持“以發展為主題”,科學地把握髮展節奏與速率,使遼寧教育發展建立在“先導性和持續性”有機結合的基礎上。
----堅持“以結構最佳化為主線”,著力構建與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相適應,城市與農村之間、各級各類教育之間有機協調的遼寧教育結構和終身教育體系。
----堅持“以質量為核心”,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科學研究水平,提高教育為振興老工業基地服務的綜合實力。
----堅持“以改革創新和擴大開放為動力”,努力走出一條以新體制、新機制、新方式,加速遼寧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路子。
2、以教育現代化為牽引,因地制宜,分步實施,促進全省各地教育在現有水平上的跨越式提升
具體分為三個梯次推進:
----以瀋陽、大連為第一梯隊,爭取在未來五年內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發揮兩市對全省各城市教育現代化的帶動作用。
----以遼東、遼中地區城市為第二梯隊,爭取在未來10年內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發揮對遼西北城市和廣大農村地區教育現代化的輻射帶動作用。
----以遼西北城市和廣大農村地區為第三梯隊,通過第一、二梯隊的帶動作用和大力實施《遼寧省農村教育跨越式發展計畫》,爭取在未來15年內相繼實現教育現代化。
(三)戰略重點
“十一五”期間,我省教育將以素質教育為主題,以大力加強農村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努力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和服務能力,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為重點,促進教育事業全面、協調、持續發展。
1、深入推進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深入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精神,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的內涵,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把深入推進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作為新時期我省教育戰線堅持以人為本、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首要使命。
----以轉變教育觀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教師隊伍素質、改革評價制度等四項工作為著力點,結合各級各類教育的特點,結合各地區和各校實際,生動活潑地開創我省素質教育的新局面。
----加強學校教育、親職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融合,在全社會形成共同推進素質教育的強大合力和良好環境。
----進一步完善加強素質教育的制度建設和法律法規建設,加速實現素質教育制度化、法制化。
2、大力加強農村教育,推進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全面貫徹落實《遼寧省全面推進縣(市、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以建立健全“公共財力均衡化投入保障機制”、“校長、教師定期交流制度”和“中國小標準化建設”為重點,從“縣(市、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著手,帶動“市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最終實現“全省義務教育均衡化”目標。
----大力推進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逐步實現農村與城市共享優質課程資源,提高農村教育質量。
----根據農村人口變化趨勢,在保證穩定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制定農村學校布局調整規劃,以“推進農村九年一貫制學校建設”為牽引,推進農村中國小相對集中辦學進程,促進農村中國小布局結構最佳化,提高農村中國小教育教學質量。
3、以高等職業教育為龍頭,以中等職業教育為重點,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最佳化高中階段教育結構,努力擴大中等職業教育規模,促進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促進職業教育內部的協調發展,促進職業教育與其他各類教育的協調發展。
----以適應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為導向,以大力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為重點,推動高、中等職業教育快速健康發展,努力培養振興老工業基地和解決“三農”問題急需的大量高級、中級實用技能型人才。
----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積極推動職業教育從計畫培養向市場驅動轉變,從傳統的升學導向向就業導向轉變。根據市場和社會需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促進職業教育教學與生產實踐、技術推廣、社會服務緊密結合,推動職業院校更好地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
4、以質量建設為中心,全面提升高等學校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以高等學校強校建設和重點學科建設為龍頭,以特色學科、新興學科為主幹,最佳化高等教育層次結構和科類結構,大力提升高等學校整體實力,使高等學校在科研貢獻和社會服務中,形成良性發展機制。
----實施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與教學質量工程,以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設有利於創新型人才生成的高等教育體系。
----創新產學研結合體制,以構建高校科技創新體系為目標,全面推進《教育為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服務行動計畫》,形成產學研緊密結合的長效機制,為提升遼寧核心競爭力提供新動力。
5、建立更加完善的扶困助學體系,解決教育機會均等問題
----建立貧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援助機制。以公共財政為主,多方籌措資金,分級設立扶貧助學專項資金,專門用於資助貧困家庭學生接受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貧困而失學。
----建立和完善資助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政策體系。全面實施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建立政府、學校和商業銀行共同承擔風險的助學貸款新機制;設立政府獎學金制度;廣泛開展勤工儉學活動,以多種措施和形式資助貧困家庭子女就學,確保每一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入學並完成學業。
(四)總體目標
1、逐步實現遼寧教育現代化
----教育思想現代化。以提高全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面向全體學生,形成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思想體系。
----發展水平現代化。高水平地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實現較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大眾化。各級各類教育發展水平居全國前列,建設教育強省。
----教育教學體系現代化。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布局合理,橫向溝通,縱向銜接,滿足社會成員終身學習的需要;教學內容體現現代科學文化最新成果,教學方式方法開放、靈活,考試評價制度科學。
----教師隊伍建設現代化。創新人才組織模式,構建一支相對穩定、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師德高尚,具有終身學習能力並能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現代化教師隊伍。
----教育技術裝備現代化。教育投入適應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需要。教育基礎設施和教育技術裝備達到現代化水平。
----管理水平現代化。依法辦學、依法治教,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相適應、符合教育規律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2、遼寧教育發展水平現代化的總體目標
----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年左右,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以上。
----學前三年兒童受教育率到2007年達到75%,到2010年達到85%。
----國小階段淨入學率和保留率到2010年將分別達到100%和99.97%;國中階段毛入學率和保留率逐年增長,到2010年分別達到106.5%和99.00%。
----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到2010年提高到90%;高中階段的在校生規模到2010年穩定在124萬人左右,其中,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達到55萬人。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比例大體相當。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到2007年達到35%,到2010年達到38%左右。各類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到2007年達到113萬人,2010年穩定在110萬人。其中,研究生教育在校生規模2007年達到7萬人,2010年達到10萬人;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規模2007年達到25萬人,2010年達到30萬人。
----高校第二批“國家重點學科”達到28個,占全國的2.9%,爭取到第三批時占全國的份額有所增加;高校重點實驗室到2007年爭取增加到80個,2010年爭取增加到90個。
三、“十一五”時期我省教育事業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基礎教育
1、學前教育
“十一五”期間,發展學前教育,一方面要快速提升學前三年教育的普及率,另一方面要重視3歲前嬰幼兒早期教育,逐步建立0?D6歲學前教育一體化的格局。城市要合理布局,不斷提高優質教育資源,建立以公辦幼稚園為骨幹和示範,以社會力量辦園為主體,以社區靈活多樣的早期教育形式為補充的學前教育服務網路,滿足多樣化的學前教育需求。農村要建立以公辦幼稚園和鄉鎮中心幼稚園為主體,靈活多樣的非正規學前教育形式為補充的學前教育網路,鼓勵興辦民辦學前教育。
到2007年,全省入園幼兒達到70.2萬人;到2010年,入園幼兒達到80.3萬人。
----民辦學前教育
發展民辦學前教育是形成以社區為依託,以政府辦園為示範,以社會辦園為主體的學前教育格局的重要途徑。要鼓勵在農村興辦民辦幼稚園,鼓勵舉辦0-6歲托幼一體化的民辦學前教育機構,建設示範性民辦幼稚園,提升民辦學前教育質量和水平。
到2007年,全省民辦幼稚園在園幼兒將達到32.9萬人,占全省在園幼兒總數的46.9%。到2010年,全省民辦幼稚園在園幼兒將達到45.2萬人,占全省在園幼兒總數的56.3%。
2、九年義務教育
“十一五”期間,要實施新一輪“普九”“兩類新三片”規劃,推進全省九年義務教育高水平高質量均衡發展。同時,力爭在全省農村提前實現免費義務教育目標。到2007年,全省80%左右的縣(市、區)達到或超過“普九”“提高水平”標準;到2010年,全省50%左右的縣(市、區)達到或接近“普九”“雙高水平”標準。
(1)國小教育
“十一五”期間,我省國小階段適齡人口處於減少階段,相應地國小在校生將由2005年的266.6萬人逐步遞減,到2007年為243.1萬人,到2010年為221.4萬人。為此,城市要適時推進小班化教學,農村要因地制宜,繼續推進國小布局結構調整,促進資源最佳化配置。
(2)國中教育
“十一五”期間,我省國中在校生人數將隨著適齡人口的遞減出現逐年減少的趨勢。2005年國中在校生為157萬人,到2007年為146萬人,到2010年為127萬人。為此,有條件的國中要適時開展小班化教學,深化課程改革,提高國中教育教學質量。
----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教育
發展少量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在城市主要是為了滿足多樣化的擇校需求,在農村主要是為了彌補公辦教育質量不高的缺陷。“十一五”期間,要以補充優質教育資源和發展特色教育為目標,堅持高標準、高質量、有特色,適度發展民辦國小和國中,形成質量高、特色鮮明、能夠基本滿足民眾選擇性教育需求的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發展格局。
到2007年,民辦國小在校生總數達到2.3萬人,占全省普通國小在校生總數的0.9%;到2010年,民辦國小在校生總數達到2.8萬人,占全省普通國小在校生總數的1.3%。
到2007年,民辦國中在校生總數達到4.0萬人,占全省國中在校生總數的2.7%;到2010年,民辦國中在校生總數保持在4.0萬人,占全省國中在校生總數的3.2%。
3、普通高中教育
“十一五”期間,我省高中階段適齡人口將由209萬逐步下降至137萬,生源趨緊。普通高中在校生規模2005年為74.4萬人,2007年為72.8萬人,2010年為69.8萬人。普通高中的毛入學率由2005年的35.5%,提高到2010年的50.7%。
----民辦普通高中
發展民辦教育是擴大高中教育資源的重要途徑。“十一五”期間,要堅持高標準、高質量、有特色的原則,積極發展民辦普通高中教育,通過發展民辦高中來實現普通高中增量,擴大普通高中優質教育資源,滿足社會對優質普通高中教育的迫切要求。到2007年,民辦普通高中在校生總數達到7.3萬人,占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總數的10.0%;到2010年,民辦普通高中在校生總數達到8.5萬人,占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總數的12.2%。
(二)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是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培養生產服務第一線所需要的專門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重要任務。推進我省職業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續發展,是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實現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快人力資源開發、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發展先進生產力的必然要求。
1、中等職業教育
“十一五”期間,要把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通過幾年的努力,使中等職業教育有一個大的發展,實現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教育的比例大體相當。要積極調整中等職業學校布局結構,最佳化資源配置和專業結構,提高辦學規模和效益。到2010年,全省中等職業學校數量調整到300所左右,52個農村縣(市、區)分別建設好一所高水平的職業教育中心。
----制定和實施“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計畫”,爭取中央財政職業教育專項資金支持,在國家重點建設的2000個實訓基地中,我省爭取在裝備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緊缺人才培養領域建設70-80個國家級實訓基地。
----制定和實施“縣級職教中心專項建設計畫”,爭取有50個左右縣級職教中心進入國家重點支持的1000個職教中心建設行列。
----制定和實施“示範性職業院校建設計畫”,爭取50所左右中等職業學校、5-7所高等職業院校進入國家重點支持1000所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100所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行列。
----大力推進學習型企業創建工作。到2010年,以社區內的學校為依託,建立20所社區學院,建立起與我省人文和經濟相適應的多功能社區教育體系。加強企業職工培訓,構建學習型企業。
----民辦中等職業教育
“十一五”期間,要鼓勵企業參與辦學,主要通過公辦學校改制、聯合辦學及政策引導,發展就業前景好的民辦中等職業學校。到2007年,民辦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總數達到6.0萬人,占全省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總數的10.9%;到2010年,民辦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總數達到11萬人,占全省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總數的20%。
2、高中階段教育的總體規劃目標
“十一五”期間,我省高中階段教育總的要求是“穩定普通高中發展規模,加快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步伐”。2005年之後,我省高中階段在校生人數變化不大,將保持在124萬人左右,但由於高中階段適齡人口大幅下降,因此,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將大幅上升,到2010年將由2005年的59.9%,提高到90.0%。2010年,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比例為56∶44。
----高中階段教育的“公辦與民辦”構成
“十一五”期間,我省高中階段教育中民辦教育所占的比重將逐步提升。到2007年,全省高中階段民辦學校在校生數達到13.3萬人,占高中階段在校生總數的10.4%;到2010年,全省高中階段民辦學校在校生數達到19.5萬人,占高中階段在校生總數的15.7%。
3、高等職業教育
“十一五”期間,要統籌規劃全省高等職業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品牌資源優勢,重點加強獨立設定的高等職業院校建設,重新規劃本科院校舉辦的高職院及專業。要適當控制高職院校設定的增長速度,以切實保證高職院校的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要集中力量辦好與裝備製造業基地和重要原材料加工基地建設相關的,培養方向以能源、機電、交通、船舶、信息、石化、冶金、建材、農業等為主的15所左右省級重點職業技術學院及100個省級實訓基地,適當擴大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到2010年,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規模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的33%以上。
4、高、中等職業教育的比例結構
未來5年,我省高、中等職業教育要按照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經濟社會發展對各級各類實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調整層次和規模結構,提高人才培養水平,重點培養緊缺型高技能人才,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和專科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積極發展本科層次的高職教育。到2010年,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髮展到30萬人,年平均遞增6.4%;高等職業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比例由現在的1∶2.32提高到1∶1.83。
(三)高等教育
1、普通高等教育的發展規模和高等教育的總體規模
“十一五”期間,要促進高等教育穩步、健康、協調發展。到2007年,高等教育的總體規模達到113萬人,其中,普通高等教育的在校生規模達到78.1萬人;到2010年,高等教育的總體規模穩定在110萬人,其中,普通高等教育的在校生規模達到90萬人。
----民辦高等教育
“十一五”期間,要積極吸引國內外資金和教育資源,採取多種形式大力發展民辦高等教育,把短學制、多類型為主要取向的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空間逐步讓位於社會力量。積極鼓勵民辦高等學校做強、做大,逐步提升民辦高等教育的層次、規模、水平和質量,形成遼寧民辦高等教育特色,構建公辦與民辦高等教育協調發展的遼寧高等教育新格局。
到2007年,全省民辦高校在校生總數達到15.7萬人,占普通高校在校生總數的20.1%;到2010年,全省民辦高校在校生總數達到22.5萬人,占普通高校在校生總數的25.0%。
2、普通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
最佳化普通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到2007年,研究生、本科生、高職(高專)在校生比例為1∶6.6∶3.56;到2010年,研究生、本科生、高職(高專)在校生比例為1∶4.4∶3.6。
3、高等學校的“強校”建設
加大建設高教強省的力度,在繼續加強985大學和211大學建設的基礎上,重點建設1至2所具有國內一流水平的領軍大學,打造遼寧高等教育的旗艦,增強我省高等教育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4、高等學校的科學定位與分類指導
為了促進高等學校的科學定位、特色發展,本著需要和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實行分類指導、分類管理、分類評價的方針,力爭到2010年逐步形成2所研究型大學、10餘所教學科研型大學、20餘所本科教學型大學、30多所高職高專院校,使我省高等學校能級梯次結構更加合理和最佳化。
5、高等學校的重點學科建設
適應“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趨勢,在加強振興老工業基地急需的自然科學領域重點學科建設的同時,高度重視建設和諧遼寧急需的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重點學科建設,力爭到2010年,全省高校國家級重點學科占全國的份額有所增加,省級重點學科發展到160個左右。
6、高等學校的教育教學
----繼續抓好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創新平台建設,加強緊缺型本科人才培養基地、藝術類人才培養基地、複合型軟體人才培養基地和國際商務型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
----以專業建設為龍頭,建設省級100個本科和100個高職示範性專業。按科類評選省級名牌專業。
----對所有接受教育部教學水平評估的省屬本科高等學校進行一輪預評估。
----開展遼寧省高等教育優秀教材遴選工作,遴選500本優秀教材。重點建設500門省級精品課程。
----實施《遼寧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規劃項目》,重點建設50個省級基礎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遴選100名省級高校教學名師。
7、高等學校的畢業生就業指導
----繼續深化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就業創業指導課程體系建設和學科建設,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推動畢業生充分、廣泛就業。
----繼續抓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指導服務機構建設和隊伍建設。
----進一步推進全省畢業生就業工作信息化進程,加強畢業生就業服務信息網路建設。
----強化校園畢業生市場的主體作用,推進建設統一、規範、高效、有序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體系。
----積極開展創業教育和培訓,建設大學生創業培訓孵化基地。
8、高等學校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發展
----以構建高校科技創新體系為目標,進一步形成科技平台、科技團隊、重大科技項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良性互動、互相支撐、協調發展的局面。到2010年,全省高校科技經費總額達到55億元,有5-10個科技平台進入教育部或國家建設序列,有10個科技創新團隊進入教育部或國家建設序列;高校中小企業服務中心達到70個,大學科技園達到6個。
----以密切產學合作為主線,推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探索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十一五”期間,孵化高新技術企業20個;每年向企業轉化100項發明專利,向中小企業轉化100項實用科技成果。
----以建設和諧遼寧為使命,全面繁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事業。建設一批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具有一定研究實力和地方特色的高校重點研究基地;形成一支以一定數量的哲學社會科學家群體為核心,能夠承擔國內外重大課題研究重任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隊伍;在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上力爭取得一批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優秀成果。
(四)師資隊伍建設
1、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十一五”期間,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總體目標是:以實現中國小教師隊伍建設現代化為牽引,以教師隊伍專業化為導向,以調整和最佳化教師隊伍結構為著力點,以進一步加強全省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建設為重點,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善於從事素質教育的基礎教育教師隊伍。
----教師總量目標:為了滿足普通高中提高質量、保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發展幼兒教育、保障基礎教育師資總量的需求,到2007年,全省中國小、幼稚園教師達到32.7萬人,其中,幼稚園教師5萬人,國小教師14萬人,國中教師9萬人,高中教師4.7萬人。到2010年,全省中國小、幼稚園教師達到28萬人,其中,幼稚園教師6萬人,國小教師10萬人,國中教師7.5萬人,高中教師4.6萬人。
----學歷提高目標: 到2007年, 全省國小和幼稚園教師專科學歷達到70%,其中,農村達到60%;國中教師本科學歷達到60%,其中,農村達到50%;新補充的國小和幼稚園教師專科學歷、中學教師本科學歷均達到100%;普通高中具有研究生學位或進修教育碩士課程教師達到30%,其中,農村達到20%。到 2010年,國小和幼稚園教師專科學歷達到85%,國中教師本科學歷達到80%,其中,農村分別達到60%;普通高中具有研究生學位或進修教育碩士課程教師達到40%。
----教師教育體系目標:構建以省屬師範大學為先導,專科、本科、研究生三級培養與省、市、縣、校四級培訓協調發展,職前職後教育相互銜接,學歷與非學歷教育並舉,學校教師教育與遠程教師教育相溝通,適應中國小、幼稚園教師終身學習和開放靈活的教師專業發展的現代教師教育體系。
----教師繼續教育目標:實施以全省中國小100名專家型教師培養為龍頭的“1123園丁計畫”,開展骨幹教師培訓;開展以“新理念、新課程、新技術和師德教育”為重點,不少於240學時的農村中國小教師新一輪培訓。
2、職業技術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十一五”期間,中等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一方面要提高專任教師本科學歷達標率,一方面要提高專業課教師的“雙師型”比例。為實現全省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數量與質量的倍增,開展以骨幹教師為主的全員培訓,以“雙師型”教師培養為重點,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教育觀念新、改革意識強、具有較高教學水平和較強實踐能力、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
----中等職業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目標:到2007年,全省中等職業學校的專任教師中,本科學歷達到85%以上,其中,國家級重點及省級示範學校的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位的要占到一定比例;基礎課、專業課教師中,高級職稱比例達到25%以上;“雙師型”教師達到30%以上。到2010年,全省中等職業學校的專任教師中,本科學歷達90%以上;基礎課、專業課教師中,高級職稱比例達到30%以上;“雙師型”教師達到50%以上。
----高等職業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目標:到2007年,全省高職(高專)學校專任教師中,教授、副教授占15%-25%,具有研究生學位教師達到30%以上,“雙師型”教師達到50%以上;到2010年,高職(高專)學校專任教師中,教授、副教授占20%-30%,具有研究生學位教師達到40%以上,“雙師型”教師達到70%以上。
3、高等學校師資隊伍建設
“十一五”期間,要大力加強高等學校人才資源能力建設,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努力建設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高校教師隊伍。
----通過實施“高等學校高層次創新人才計畫”,培養和匯聚一批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學科帶頭人,一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青年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帶動高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積極探索以重點學科、創新平台、重點科研基地為依託,以學科帶頭人為核心,圍繞重大項目凝聚學術隊伍的人才組織模式,形成一批優秀創新團隊,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和集成發展。支持優秀人才在關鍵領域取得重大標誌性成果,提高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實行“吸引、匯聚、培養、提高一體化”戰略,加速高校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的提升。到2007年,高等學校教師人數達到4.2萬人。教學科研型大學具有研究生學位教師的比例達到85%,其中,具有博士學位教師的比例達到35%。以教學為主的本科院校具有研究生學位教師的比例達到70%以上,其中,博士學位教師的比例達到15%。教授、副教授占教師編制總數的比例基本控制在40%左右。教學科研型大學的教授、副教授可達55%;以教學為主的本科院校教授、副教授占30%-40%,少數院校可達45%。在高校領導幹部隊伍中,年齡在50歲以下的人數應達到70%以上,具有研究生學位的人數應達到80%。高校正職應具備博士學歷或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稱。
到2010年,高等學校教師人數達到4.5萬人。教學科研型大學具有研究生學位教師的比例達到85%,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達到35%。以教學為主的本科院校具有研究生學位教師的比例達到70%,其中,博士學位教師達到20%。教授、副教授占教師編制總數的比例基本控制在45%左右。教學科研型大學的教授、副教授可達60%;以教學為主的本科院校教授、副教授占35%-45%,少數院校可達50%。高校領導幹部隊伍具有研究生學歷的人數應達到90%。
(五)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十一五”期間,在完善現有國民教育體系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有機統一,能夠滿足人們不同階段各種學習需求的開放式的終身教育體系。
----建立貫穿人的一生、教育與其他活動互動進行的回歸教育制度。
----以企業全員為對象,以提高經濟效益為核心,逐步建立滿足職工職業生涯發展需要的現代企業教育制度。
----以滿足農民職業需求與發展需求為目的,進一步完善縣、鄉(鎮)、村三級農民培訓網路,建立農民教育、農民工培訓的制度和運行機制。
----建立與完善現代遠程教育網路,充分利用傳媒技術,讓信息高速公路、網際網路走進課堂,滿足各類人群的學習願望。
----根據我省人口老齡化趨勢,以社區為主陣地,發展社區老年教育。
四、保障措施
(一)深刻認識建設創新型國家賦予教育的光榮使命和歷史責任,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
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代表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建設創新型國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關鍵是要培養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人才。教育則是增強創新能力的基礎。要鞏固基礎教育,實現全省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強化職業教育,為振興老工業基地提供職業技術人才;穩步發展高等教育,全面加快教育為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服務的進程;支持和促進民辦教育,形成多渠道投資的辦學體制。
各級政府和全社會要高度重視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作用,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要建立穩定的投入機制,保障教育改革和發展;建立完善的管理體制,推進教育改革和制度創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最佳化教育結構,保證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最佳化教師結構,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加快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完善依法治教的保障機制,實現依法治教;加強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完善扶困助學體系,保證教育平等的實現。
(二)依法加大教育投入,為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保障
建立和完善教育事業發展的財政保障機制。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公共財政的要求,建立穩定的、與經濟成長和全省財力水平相適應的資金來源渠道,積極完善教育事業投入機制,提高教育水平和質量,為老工業基地振興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持。
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力度,各級政府對教育的預算內投入,按決算口徑,依法做到“三個增長”。逐步提高全省教育經費總支出占GDP的比重,到2010年達到全國同類經濟地區教育投入水平。
建立以省統籌為主的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的經費保障責任機制,確保財政對教育經費新增部分主要用於農村九年義務教育。設立專項資金,重點用於危房改造、九年一貫制(寄宿制)學校、現代遠程教育等農村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並對農村學生免收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和寄宿生活補助。保證少數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專項經費的逐年增長。設立並逐步加大對學前教育專項經費的安排,用於補助和獎勵農村幼教事業發展和民辦幼稚園建設。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的規定,確保用於職業教育的財政性經費逐年增長,各地教育費附加用於職業教育的比例不應低於30%。設定職業教育專項經費,重點用於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各類企業要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提取教育培訓經費,用於企業職工的教育和培訓。
推進高等學校生均撥款機制和辦學績效撥款機制改革。確保重點高校、重點學科、重點科技創新平台建設。2007年力爭生均經費達到全國平均水平,2010年達到東部省份的平均水平。
鼓勵國內外組織、社會各界及公民個人捐資或投資舉辦教育。積極運用財政、金融、信貸等手段發展教育事業,努力提高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益。
(三)大力推進教育改革與制度創新,進一步激發教育活力
繼續推進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強化政府責任,完善縣教育行政部門管理農村義務教育的體制,適當提高城市國中、普通高中的管理規格;不斷深化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理順政府與學校之間的關係;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加強對職業教育的統籌、協調,密切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的合作。
大力推進辦學體制與辦學模式改革。認真落實《民辦教育促進法》,積極探索民辦教育的多種實現形式。加強民辦教育的管理,繼續積極推動獨立學院、軟體學院的規範發展。
不斷推進學校制度的創新與完善。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推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發展、自我約束、社會監督的機制,充分發揮學校的辦學活力,積極鼓勵學校辦出特色。
(四)堅持以人為本,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全面推進以課程改革為核心環節的素質教育。大力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加快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四個平台建設。以提高大中國小德育工作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質為重點,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最佳化專業結構和布局,更新教育內容和課程體系,培養創新型人才。
進一步營造有利於素質教育的社會氛圍,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互相溝通,積極配合,共同開創我省素質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改革大中國小校考試、評價制度,建立符合實施素質教育要求、體現教育公平的大中國小校考試評價體系。
進一步完善並深入落實促進畢業生就業創業的各項政策。繼續深化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一把手工程”。在實現高校就業工作機構、人員、經費“三到位”的基礎上,努力提高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的制度化、專業化、全程化、信息化水平。採取一切有力措施,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
進一步做好體育、衛生、藝術和國防教育工作。以人為本,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認真落實《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廣泛開展好大課間活動;加強公共衛生教育,開展校園藝術化工程,打造我省體育、藝術特色教育。
(五)突出重點,落實計畫,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大力實施《遼寧省全面推進縣(市、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逐步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在教育資源配置、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等方面達到相對均衡的狀態。要大力推進《遼寧省農村教育跨越式發展計畫》,把農村教育擺在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堅持優先發展。深入實施《遼寧省高水平高質量發展城區基礎教育推進計畫》,加快城市薄弱學校改造步伐,科學劃分學區,逐步形成符合城市功能要求、規模適度、結構合理、效益較高的基礎教育辦學格局。
編制和實施《遼寧省職業教育“十一五”發展規劃》,繼續推進中等職業學校布局結構調整,制定和實施縣級職教中心內涵質量提升工程建設計畫,實施全省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規劃,深化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加快遼寧省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步伐,積極發展成人教育和社區教育,推進終身教育體系建設。
全面實施《教育為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服務行動計畫》,緊緊圍繞“兩大基地”和“三大產業”的發展,大力實施“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科技創新服務振興工程”、“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工程”和“研究生教育創新計畫”,為老工業基地振興和構建和諧遼寧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六)實施人才強省戰略,進一步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以最佳化教師教育結構為契機,以改革教師教育管理體制為重點,形成教師教育良性運行機制,推進教師教育的現代化。
進一步深化中國小人事制度改革,規範教師錄用、聘任程式,嚴格執行教師資格證書制度,建立起優秀教師送教下鄉制度,鼓勵教師從城市到農村,從強校到薄弱學校任教,緩解農村邊遠地區中國小教師的需求。
加強職業學校教師在職培訓,提高教師的綜合業務素質,實行教師到企業見習制度,制定和完善職業教育兼職教師聘用政策,支持職業院校面向社會聘用技能型人才。
實施高等學校“高層次創新人才計畫”,匯聚一批具有國際和國內領先水平的科技領軍人才,形成一批優秀創新團隊,提升高校科技隊伍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實力。
大力吸引優秀留學人才回國到高等學校工作或服務,擴大外聘教師規模,每年選派一定數量的優秀教師到國外進修培訓。
(七)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以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
加強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建成並逐步完善省、市兩級現代遠程教育平台,儘快完成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實施任務;加強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不斷提高現代信息技術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套用水平,構建省、市、校三級,集政務辦公、信息發布於一體的網路平台;加強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構建高校“教學公共服務平台”,實現高校間教學資源、教師、電子圖書等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提高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推進全省畢業生就業工作信息化進程,加強畢業生就業服務信息網路建設。
(八)堅持依法治教,完善依法治教的保障機制
切實加強教育法制建設,規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辦學行為和教育管理行為。認真落實國務院、教育部、省政府關於依法行政的一系列檔案精神,建立健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依法行政相關制度。加強地方教育法律法規建設,不斷提高教育立法質量。加強教育法制機構和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法制工作機構在推進依法行政工作中的統籌規劃、綜合協調、政策指導、檢查評估的作用。完善教育行政執法監督機制,依法梳理執法依據,明確執法職權。完善督政、督學和監測三大督導體系,開展教育督導工作,充分發揮教育督導的監督檢查、評估和指導作用。健全縣級以上政府教育督導機構,建立一支適應教育督導工作需要的高水平、專業化的教育督導隊伍。通過建立評估、教育法律和政策諮詢專家庫、信息公告、監督和問責等制度,完善依法治教的保障機制。定期開展依法治校示範校、依法治校示範區(市、縣)和推進依法行政工作先進教育局創建活動,努力形成政府依法行政、社會依法參與、學校依法辦學、師生依法維護合法權益的良好局面。
(九)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加強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
進一步擴大與國外政府間、學校間、教育組織和民間組織的交流和合作,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高等學校開展境內外合作辦學,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本科院校至少開辦一個合作專業,高中等職業學校通過國際合作,建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拓寬國際交流渠道,組織高校領導、學科帶頭人到世界名校培訓,做高級訪問學者,形成國家公派、單位公派、個人自費出國留學相結合的出國留學工作體系,培養國際化創新人才。大力引進國外智力參加學校的教學科研和教育管理,每年聘請外國專家1000名。設立遼寧省人民政府外國留學生獎學金,不斷擴大我省招收外國留學生規模,提高招收外國留學生的層次和質量。積極開拓國際教育服務市場,大力加強對外漢語教學,鼓勵有條件的學校和教育機構在國外設立漢語培訓中心,開展特色學科、強勢學科的境外辦學,面向世界推介遼寧教育品牌。
(十)完善全省扶困助學體系,保障貧困家庭學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
加大扶困助學力度,完善全省從義務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扶困助學制度體系,保障貧困家庭學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在義務教育階段,全面實施對農村學生的“兩免一補”政策,認真解決城市低收入民眾的子女就學困難問題;在高中教育階段,繼續做好招收“宏志班”工作;認真落實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制定中等職業學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政策;在高等學校全面實施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繼續實施政府(國家)助學獎學金、“綠色通道”、勤工助學等資助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