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時期教育改革與發展取得的成就
“十五”期間是我省教育事業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省委、省政府大力實施“科教興皖”和“人才強省”戰略,我省教育事業發展取得顯著成績。
(一)全面實現“兩基”,為提高全民素質奠定良好基礎。
全省“兩基”攻堅取得明顯成效,“兩基”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全省105個縣(市、區)已全面實現“兩基”。全省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由“九五”末的95%提升到100%。“十五”期間全省共掃除青壯年文盲51萬人,青壯年文盲率由“九五”末的5%下降到4%以下。人均受教育年限由“九五”末的6.9年上升到7.4年。特殊教育、幼兒教育取得了長足進展。基礎教育的發展為進一步提高全民素質,把人口負擔轉化成人力資源優勢奠定了基礎,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夯實了根基。
(二)高中階段教育發展加快,中等職業教育全面提升。
普通高中教育快速發展,2005年招生規模比“九五”末翻了近一番;在校生規模比“九五”末翻了一番多。中職教育從2001年起連續四年加快發展,招生規模及增長速度在全國一直處於領先水平。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由“九五”末的31%上升到45%; “十五”期間,緊緊圍繞重大工程建設和服務當地支柱產業,全省開展職業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達1163萬人次,中職教育服務經濟建設的能力日益增強。
(三)高等教育實現歷史性跨越,提前進入大眾化階段。
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辦學資源迅速增長。2005年,全省普通高校79所,比“九五”末增加39所。全省研究生、普通本專科在校生規模分別比“九五”末翻兩番。成人繼續教育和自學考試快速發展。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九五”末的8.5%提高到17.3%,提前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十五”期間我省共培養大專以上的專業技術人才84萬人,比“九五”增加32萬人。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對促進教育消費、緩解就業壓力、拉動經濟發展、滿足人民民眾接受高層次教育願望、造就高層次人才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各項重點建設全面推進,教育綜合實力明顯增強。
----中國小危房改造工程、寄宿制學校建設和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全面推進。“十五”以來,全省共投入資金36.3億元,改造危房840萬平方米,新建校舍823萬平方米;投入資金1.1億元,建設農村中國小寄宿制學校183所;投入資金3.44億元,全省47個縣(市、區)農村中國小覆蓋了現代遠程教育。全省農村中國小校舍安全進一步得到保障,辦學條件明顯改善。
----高中階段教育重點建設工程不斷加強。優質高中建設工程進一步加快,中職教育“三重”建設和中專學校示範工程全面實施,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開始啟動。“十五”期間全省共建成省、市示範高中240餘所,國家級、省級示範中職學校89所。一批覆蓋城鄉促進就業、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職教基地初步形成。
----高等教育基本建設、學科與科研建設全面加強。“十五”期間,我省有48所高校開闢了新校區。全省省屬高校累計完成基本建設投資100億元,新增校舍1020萬平方米,是建國後50年建設總量的兩倍。固定資產總值達到134億元,比“九五”末翻兩番。安徽大學“211”二期工程順利完成。高等學校積極調整專業結構,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穩步提高。高等學校科研基地、重點實驗室建設取得突破,先後取得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十五”以來,全省高校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達18000餘項,科技總經費和校辦科技產業總收入雙雙突破10億元,轉化科技成果近800項,技術開發和成果轉讓收入超過3億元。
----素質教育工程初顯成效。基礎教育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改革,薄弱學校改造、課程改革、中國小升學制度改革和教育評價制度改革等取得積極進展。職業教育重視並加強實踐教學,主動服務經濟建設,培養了一大批面向生產第一線的優秀勞動者。高等教育深入開展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教學改革,培養了一批富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世紀園丁工程全面實施。教師隊伍結構明顯改善,整體素質進一步提升。2005年全省國小、國中和高中專任教師的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99.1%、95.3%和84.1% 。普通高校師生比由2000年的1:15.05提高到1:17.51,研究生學歷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16.4%上升到30.7%。高校“皖江學者計畫”、“十五優秀人才計畫”和“中國小繼續教育工程”順利推進,中國小特級教師選拔機制進一步完善,市級中國小骨幹教師選拔培養工作全面啟動,各類教育骨幹教師隊伍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效顯著。安徽教育資源中心網正式開通,一大批中國小教育教學軟體資源得到開發和套用。中國小“校校通”工程取得明顯成效,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條件極大改善。2004年,教育科研網主幹網路全線貫通,我省成為全國第三家建成開通全省性教育科研主幹網路的省份。教育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提高了教育的現代化水平,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
(五)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教育事業發展的基礎和後勁明顯增強。
----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深化。“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初步建立;“以市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雛形已現;“以省為主,省市共建共管”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布局和結構進一步最佳化,高校辦學自主權進一步擴大。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整體推進。招生制度和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成效明顯。
----辦學體制改革全面推開。認真貫徹實施《民辦教育促進法》,民辦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進展。“十五”期間,全省共成立民辦本科院校1所,民辦高職7所;有10所省屬本科院校引進民辦機制舉辦本科獨立學院。全省社會力量舉辦的各級各類教育機構3016所,在校學生達99.5萬人,初步形成了公辦與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
----教育對外開放步伐加快。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不斷擴大,出國留學和來華留學人數明顯增加。中外合作辦學得到快速發展,至今為止,我省有近10所高校與國外優質高教資源合作舉辦高等教育,引進國外優秀教材、課程、師資和先進的教育教學管理。同時,積極吸引外資擴大高等教育優質辦學資源,“十五”以來我省教育利用外資達5億元。
----投入保障機制不斷健全。全省在努力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礎上,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在運用銀行信貸、開展銀教合作、健全教育成本分擔機制、實行教育發展的優惠政策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省級教育支出占省級財政的比例自2000年起連續四年每年增長1個百分點。“十五”期間省級教育財政撥款達到42.5億元,是“九五”期間的2.1倍。積極實施高校擴容的優惠政策,安排國債資金8100萬元、高校建設性貸款18.65億元改善辦學條件。適當調整高校收費標準,省級教育收費收入達60億元。義務教育階段全面實行“一費制”,努力構建基礎教育“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
“十一五”時期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國際、國內競爭日趨激烈,教育的戰略性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國際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知識經濟初見端倪,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民族興旺、國家繁榮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依賴於教育發展和科技進步。在國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確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科教興國、人才強國、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越來越依賴於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
(二)加快安徽崛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教育發展空間和發展需求更加廣闊。
“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快各級各類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同時經濟社會的發展成果也為教育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三)全社會重視教育的氛圍已充分形成,為教育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黨的十六大提出建設終身學習、全民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等教育發展目標,奠定了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根本方向。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全國人才工作會議提出人才強國的戰略,為教育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教育需求日益增長。政府、組織、社會和個人對教育發展空前重視。
(四)人口結構的變化,將對教育需求和資源配置產生直接影響。
“十一五”期間我省人口結構將發生較大變化,全省國小、國中和高中階段學齡人口持續減少,高等教育學齡人口快速增長。勞動年齡人口(25?D64歲)持續增長。同時,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全省將有更多的小學生湧入城市、縣鎮學校就讀。這些都將對教育發展的規模速度、結構調整、資源配置和發展方向產生直接影響。
(五)我省教育改革與發展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和問題,面臨諸多挑戰。
一是發展總體水平不高。農村基礎教育條件較差,職業教育發展不足,高等教育發展面臨擴大規模和提高質量的雙重壓力。教育觀念、內容和方法有待進一步改進。2005年全國人均受教育年限為8.5年,而我省僅為7.4年;全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21%,而我省僅為17.3%。教育發展還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能滿足人的全面發展和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二是投入不足。教育投入的增長速度仍滯後於教育事業發展的需求。2005年財政性教育經費僅占GDP的2.68%,教育投入沒有達到法定增長水平。基礎教育經費供需矛盾仍然比較突出。由於財政預算內事業費和基建投入滯後於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高校基本辦學條件趨緊,進一步發展高等教育還存在不少困難。三是師資隊伍建設仍需加強。教師數量不足、結構性短缺和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夠高,高校編制不足,農村學校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師資不能及時補充等,成為影響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四是發展不平衡。教育資源配置不平衡,地區之間、城鄉之間、校際之間存在較大差異。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與特殊教育、幼兒教育的發展速度還不平衡;城鄉中國小運轉和接受高層次教育水平差異較大;義務教育階段教育資源迫切需要均衡。
“十一五”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人才觀。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和“為安徽奮力崛起做貢獻”為基本宗旨,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按照“鞏固、深化、提高、發展”的方針,統籌教育資源,加強內涵建設,加快建立符合我省省情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促進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促進各級各類教育持續、健康、協調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百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
(二)基本原則。
----堅持優先發展。大力實施科教興皖戰略和人才強省戰略,通過優先發展教育引領和支撐我省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努力提升全民整體素質,把我省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堅持以人為本。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著眼學習、實踐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人民民眾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機會和優質教育資源。努力構建多層次、多方位的現代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
----堅持均衡發展。按照“五統籌”要求,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實現區域協調、城鄉協調,保證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效率,使我省不同地區的城市教育與農村教育,以及各級各類教育持續、健康、協調發展。
----堅持重點帶動。抓住農村義務教育、中等職業教育、高水平大學及重點學科建設三大重點,努力實現重點突破和輻射帶動。積極推進合肥、沿江地區教育率先崛起,加快皖北、皖西地區教育發展步伐。
----堅持改革開放。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努力實現管理體制、教育投入體制、辦學體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突破。堅持教育發展與經濟建設相結合,消除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教育體制障礙,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增強教育發展活力,促進教育跨越式發展。
(三)發展目標。
總目標: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勞動者素質明顯提高,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的發展水平和管理水平位於中部地區前列。初步構建現代化的終身教育體系,初步實現教育大省向教育強省的轉變。全省九年義務教育的水平和質量進一步提高,有條件的城市率先普及12年教育。幼兒教育有較大發展,特殊教育進一步加強。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程度明顯提高,職業教育加快發展。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80%左右。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進一步提升,質量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25%左右。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年左右。
具體目標:
----鞏固和提高九年義務教育。到2010年,全省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保持在99%以上,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達到95%以上。“普九”人口覆蓋率達100%,國中3年保留率達95%以上,青壯年文盲率控制在2%以下。幼兒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學前3年毛入園率達50%以上,努力普及殘疾兒童、少年九年義務教育。
----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程度明顯提高。著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到2010年,全省高中階段招生規模達到75萬人左右,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規模大體相當。全省基本建成以高等職教為龍頭,中等職教為重點,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並舉,行業、企業和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舉辦職業教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高等教育大眾化程度進一步提升。繼續擴大高等教育規模,著力提升高等教育質量,高校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到2010年,普通高校發展到100所左右,各級各類在校生達100萬人以上。大力發展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實現新的突破,各種職業技術培訓和繼續教育得到快速發展。以就業為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加快發展,招生規模占高等教育招生總規模的50%以上。高等職業教育服務經濟建設的能力不斷增強。
“十一五”時期的戰略重點和主要任務
(一)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切實推進素質教育。
----堅持德育為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把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評價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努力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切實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積極構建家庭、學校、社會緊密結合的德育工作網路,充分發揮學校的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作用。重視體育和衛生工作,開展學生體育運動,增強青少年學生的體質,加強青少年學生意志力的培養。建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體系,建立學校衛生安全責任制與監測機制,切實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健康教育。加強學校美育工作,最佳化學校藝術教育環境。建立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機制,倡導並組織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教育科學研究,以學生為中心,全面創新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和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素質教育為核心,改革和完善招生考試和評價制度,建立科學的教育質量檢測和督導評估體系,克服中國小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錯誤傾向,減輕過重的課業負擔。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隊伍素質,改善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條件,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二)以農村教育為重點,鞏固和提高九年義務教育。
----切實加強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完善義務教育由省級人民政府統籌規劃實施、縣級人民政府為主管理的體制,落實縣級人民政府統籌管理本地教育發展規劃、布局、經費安排使用、教師工資發放、校長和教師管理以及縣域內各類教育協調發展的責任。繼續貫徹落實國家“兩免一補”政策,從2007年起全部免除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繼續對農村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貧困寄宿生生活費。
----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努力提高農村義務教育的水平和質量。繼續實施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現代遠程教育和農村寄宿制學校三大工程建設,全面改善農村中國小辦學條件。完善城區學校對口支援農村學校制度,建立區域內城鄉教師定期交流制度,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根據學齡人口的變化和城鎮化建設的加快,實施新一輪中國小布局結構調整。加強薄弱學校建設、中心城鎮學校建設和城市中國小規劃與建設,切實保障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
----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管理,開展教育質量檢測,全面提高基礎教育質量。深化農村教育改革,推進“三教統籌”和“農科教”結合,有效整合資源,充分發揮農村學校的綜合功能。鞏固提高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成果,實施普通高中課程改革。
----大力發展幼兒教育。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多渠道多形式發展幼兒教育,爭取幼兒入園率有較大提高。積極發展特殊教育,提高殘疾兒童義務教育水平。
(三)以服務經濟社會為宗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切實加強各級政府對職業教育的統籌和領導,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完善地方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參與的管理體制。落實市級政府在統籌規劃、統籌政策、統籌資源和統籌經費等方面的職能。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實現職業教育辦學規模的新突破。保持職普比大體相當,促進高中階段教育協調發展。
----以服務為宗旨,實施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成人繼續教育及再就業培訓四大工程。通過實施四大工程,加快我省經濟建設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促進農村勞動力合理轉移,提高進城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加快農村實用型人才培養;大力開展成人文化教育和技術培訓,開展失業人員再就業服務,促進學習型社會建設。
----以就業為導向,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職業教育辦學思想轉變,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培養,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開展城市與農村的對口支援。通過教育教學改革,推動職業院校更好地服務社會、服務經濟建設,培養實用型人才,增強職業教育活力,促進職業教育均衡發展。
----加強基礎能力建設,實施實訓基地建設、縣級職教中心建設、示範性高水平院校建設、教師素質提高四項計畫。重點建設100所國家級中等職業學校、60所省級示範中等職業學校、50所縣級職教中心、80個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加大職業教育投入,並設立職教專項經費,確保辦學條件得到充分改善,做大做強一批職業院校。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努力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深化辦學體制改革。積極推動公辦職業學校辦學體制改革與創新。通過組建職教集團,推進職業學校聯合、合作辦學,擴大職業學校的辦學規模。大力發展民辦職業教育,充分發揮行業和企業舉辦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形成政府主導、依靠行業企業,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多元化辦學格局。大力推進就業準入制度,完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為職業教育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四)以規模和質量為著力點,積極提升高等教育。
----實施高等教育“雙百”工程。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對經濟建設的引領和支撐作用。立足安徽實際,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努力擴大高等教育規模,力爭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努力滿足我省奮力崛起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和廣大人民民眾接受高等教育的願望。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增強教育與經濟的緊密結合。
----實施高等教育質量工程。牢固樹立教學在學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全面推進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加大教學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強化教育教學管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切實加強高校科研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進一步增強高校科技競爭力和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大力實施素質教育,努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層次人才。
----實施高校重點建設工程。加大省部共建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力度。積極推進安徽大學“211工程”三期建設,使其教學、科研整體實力達到或接近國內一流水平。重點建設4?D6所省屬綜合性和工科性大學,以及10所左右有明顯特色和優勢的高職院校,推進若干所民辦高校加快發展,使其進入國內同類院校前列。重點建設一批學科、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學研基地和科技創新團隊,力爭進入國內一流水平。大力推進學位建設,促進我省研究生教育健康快速發展。
----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按照明確定位、分類指導的原則,最佳化高等教育布局結構。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提高資源使用效益,使各高校在不同層次上形成自己的比較優勢,形成自己的特色。最佳化學科專業結構,加大傳統學科專業調整和改革力度,加強工科及套用型學科建設,努力形成適應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強大學科與專業群。
----深化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民辦高等教育,積極吸引社會資本,鼓勵公民個人、企業和社會力量舉辦高等教育,形成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積極推進獨立學院的建設。推進人事和分配製度改革,推進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充分激發高等學校的活力。
保障措施
(一)加強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領導,切實落實
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切實把教育置於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
教育事業作為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的新的增長點和帶動相關行業發展的基礎,切實納入到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布局中,予以優先和適度超前發展。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加大對教育工作的統籌領導,為教育辦實事,為教育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依法加強各級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考核,把教育工作的實績特別是基礎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的實績,列為各級黨政幹部政績考核以及選拔幹部的重要內容。
----切實加強教育
法制建設,把教育事業的發展納入法制軌道。強化政府、學校和社會依法治教的意識,依法保障教育投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切實轉變職能,建立教育行政執法制度和執法監督制度,從過去單純依靠行政手段管理教育轉變為主要依靠法律手段管理教育,依法治教。建立和完善學校法人制度,落實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加大普法宣傳,開展法制教育,為全面實施依法治教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切實加強學校的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加強各級各類學校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努力建設一支忠於黨的教育事業、德才兼備、結構合理、高素質的幹部和教師隊伍。加強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時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努力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二)依法加大教育投入,為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提供必要保障。
在堅持政府投入的主渠道基礎上,建立起財政投入、收費補償、銀行融資、引進外資、社會投資、企業出資和捐資辦學等多元化投入機制,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
----各級政府要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預決算應當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調整各級政府財政支出結構,逐步提高教育經費支出比例。保證財政性教育經費的增長幅度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力爭在“十一五”末使財政性教育經費占我省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
----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投入責任,將義務教育全部納入財政保障範圍。建立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體制。縣級以上政府應當在財政預算中將義務教育經費單列,將義務教育全部納入財政保障範圍。對財力有困難的地方,省財政給予適當補助。
----各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按國家規定的辦學條件基本標準、生均撥款標準依法編制教育部門預算。各級政府每年將教育部門預算按程式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批准,並向社會公布。同時建立相應的審核、監督、檢查制度。
----拓寬經費籌措渠道。積極研究制定我省利用金融等手段支持教育發展的新舉措,搭建省級平台推進銀教合作,同時創造條件利用外國政府貸款,多渠道籌集資金,支持高等學校發展。切實加強教育費附加管理,確保依法徵收到位,並按規定及時足額用於教育事業發展。鼓勵和支持學校發展校辦產業。落實教育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企業和公民個人投資辦學。繼續對高等教育、義務教育實行“十五”時期的基本建設及學校用地的優惠政策,並擴大到中等職業教育。
----完善貧困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確保家庭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建立中等職業教育貧困學生助學體系。完善以助學貸款為主,獎學金、助學金、減免學費、勤工儉學為支撐的高校貧困學生助學體系。
----加強和改進經費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完善教育經費管理制度,建立教育投資效益考核評價制度。強化國有資產管理,確保國有資產不流失。建立健全教育內部審計制度,規範內部經費管理。嚴禁截留、挪用、擠占、平調教育經費和學校收費。實行教育財務督察指導制度,提高教育投資效益。
(三)努力深化教育改革,不斷增強教育事業發展的活力。
----加大辦學體制改革力度,大力發展民辦教育。落實《民辦教育促進法》,把民辦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落實民辦教育各項優惠政策,維護民辦學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權益。推動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格局。
----繼續推進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發展教育的職責。完善基礎教育“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完善職業教育“分級管理,以市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市場引導”的管理體制。完善高等教育“以省為主,省市共建共管”的管理體制。各級政府要明確保障義務教育的責任,切實加強對職業教育工作的統籌協調,進一步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理順政府與學校的關係。
----深化運行機制改革。完善學校法人制度,增強學校自我約束、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能力。明確各級各類學校的法律地位、辦學目標和辦學自主權,在用人制度、收入分配、職稱評定等方面放權於學校,充分釋放學校辦學活力,提高辦學效率。
----加快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大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快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加強大中國小教材建設。建立教育質量評價評估機制,加快考試評價制度改革,注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推進人事制度改革,不斷增強高等教育活力。推進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不斷提高后勤服務質量和水平。
----深化招生和就業制度改革,完善義務教育階段就近免試入學制度,積極推進高中階段招生制度改革,完善高校招生考試制度,繼續實施“陽光工程”。加強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領導,實施“一把手”工程。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把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作為衡量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加大畢業生就業創業教育,幫助畢業生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和就業觀。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畢業生到農村基層、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工作和自主創業。健全完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建設,努力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
(四)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滿足現代化教育的需要。
----完善現代教師教育體系。改革教師教育模式,構建符合我省教育發展需要的,職前職後教育相互溝通,以獨立設定的師範院校為主體,其他高等學校共同參與的開放的教師教育體系。到2010年,全省國小教師具備專科以上學歷達70%,國中新增教師基本具有本科學歷。普通高中教師在學歷達標的基礎上,碩士以上學位達到一定比例。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明顯提高。普通高校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達到50%左右。
----加強高層次師資隊伍建設。實施高校“皖江學者計畫”、“‘十一五’高校優秀人才計畫”以及省級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的遴選和培養工作。實施高職院校“優秀骨幹人才計畫”,加快高職院校專業骨幹教師隊伍建設步伐。實施基礎教育新世紀園丁工程,重點抓好特級教師、教壇新星、省級農村骨幹教師及市級中國小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的選拔培養工作。
----加強農村薄弱學校和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大力推進農村薄弱學校師資配備工作,積極開展城鎮優質學校與農村薄弱學校“結對子”幫扶活動並形成制度化。加強農村薄弱學校教師培訓工作,實施農村骨幹教師培訓工程、農村教師遠程培訓工程。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畫。建立職業教育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制定和完善職業教育兼職教師聘用政策。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推進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建設和師資培訓工作。
----加強教師繼續教育工作。認真落實教師繼續教育計畫,重點提高中國小教師學歷層次和教育教學專業能力。以遠程繼續教育網路和縣級教師培訓機構為載體,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全員培訓。加強教師培訓基地建設。著力提高教師和師範院校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語言文字的能力,把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為教師培養、培訓和考核的重點。
----加強制度建設,強化教師隊伍管理。依法落實縣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對中國小教師的管理職責,做到用人與治事相統一。全面實施教師隊伍資格認證制度,嚴把教師入口關。建立健全人才引進機制,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提高人才使用效益。大力推進學校人事制度改革,實行教職工全員聘用制和評聘結合的教師職務聘任制。完善教師考核制度,調整最佳化教師隊伍結構。
----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以實施《中國小教師師德建設意見》和《關於加強高等學校教師師德建設若干意見》為重點,堅持把師德教育擺在教師隊伍建設的突出地位,不斷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引導教師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制定教師職業行為準則,建立和完善教師職業道德評價、考核、獎懲制度。
(五)加強教育創新與服務能力建設,推進教育與經濟社會的緊密結合。
----加強教育與經濟的結合。圍繞我省“東向戰略”和“861”行動計畫的實施,結合我省“十一五”期間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積極調整高等教育的學科專業結構,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為我省的經濟社會建設培養一大批創新人才。根據我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定位,積極調整我省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大力培養我省重點培育的汽車、電子電器、製造類、化工能源類、生物醫藥類、信息技術類、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和旅遊業所需要的專門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加強素質教育建設,高質量實施基礎教育,為我省經濟社會建設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的勞動者。
----加強產學研結合。面向科技前沿和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走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協調發展之路。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加強高校科技創新平台和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設。鞏固基礎理論研究,加強套用技術研究與開發,大力推進原創性研究,全面提升科研水平,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努力探索建立產學研結合的良性機制,強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工程化的能力,提高合肥國家科技園的產業孵化能力。積極推動高等教育與科技創新的緊密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鼓勵高校在企業建立穩定的實習基地,聯合培養人才。加強高校科技園區建設,吸引國內外高新技術企業,引進先進高新技術成果,發揮高校科技開發“孵化器”的作用。
----擴大教育對外開放。推進高層次科研合作與學術交流。堅持政府與民間並舉的方針,推進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向更廣領域、更高層次發展。鼓勵與境外著名高校開展科研、互派學者等合作,力爭造就一批國內前沿學術水平的優秀學科帶頭人。推進中外合作辦學。貫徹《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大力推進高校與國際知名大學聯合辦學,合作舉辦高水平教育機構。引進境外資金、課程體系、優秀教材和優質師資,促進高等教育合作辦學健康發展。推進國家留學工作制度,促進公派留學和自費留學工作健康發展。大力吸引海外人才回省工作,擴大來皖留學生的規模。認真做好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
(六)大力發展各種形式的教育和培訓,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創建學習型社會。
----推進學習型社會構建。建立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管理體制。鼓勵舉辦各種教育機構,努力提供更多的教育機會,滿足人們不同階段和不同層次的學習需求。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制度,激發人們的學習積極性。
----擴大學校教育功能,建立全方位開放的教育制度。學校進一步向社會開放,發揮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繼續教育和職業技術培訓等多種功能。在辦好學歷教育的同時,面向社會,大力發展職前教育、職後崗位培訓、繼續教育等非學歷教育和培訓,為各類社會成員提高就業技能提供多樣化的教育服務。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實行彈性學制,允許分階段完成學業,建立全面的資格認證制度。發展完善自學考試制度。逐步構建適應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終身教育體系。
----建立開放式的教育網路。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教育信息資源建設,積極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建立起符合我省省情的現代遠程教育教學模式、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以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為依託,形成覆蓋全省城鄉的社會化、開放式教育網路,消除城鄉間教育信息的不對稱,實現教育資源共享。不斷加強教育資源庫的開發與建設,努力為不同受教育者提供合適的終身教育資源。
來源:安徽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