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

黑龍江省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

“十一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教育優先發展,進一步實施科教興省戰略和人才強省戰略,建設人力資源強省,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充分發揮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石作用,根據《國務院批轉教育部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的通知》(國發〔2007〕14號)和《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通知》(黑政發〔2006〕28號)精神,結合實際,特制定本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龍江省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
  • 編號:黑政發〔2007〕89號
  • 頒布時間:二○○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 頒布部門:黑龍江省人民政府
通知,文化要求,戰略重點,主要任務,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主要成就,國民受教育水平進一步提升,教育改革全面深化,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顯著增強,教師整體素質不斷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效顯著,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逐步得到解決,教育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發展形勢,保障措施,

通知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轉省教育廳黑龍江省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通知
黑政發〔2007〕89號
大興安嶺地區行政公署,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直屬單位:
省政府同意省教育廳制定的《黑龍江省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二○○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文化要求

戰略重點

1.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減輕中國小課業負擔,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將素質教育貫穿於各級各類學校教育、親職教育和社會教育,努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大力加強農村教育。鞏固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切實落實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認真落實國家“兩免一補”政策。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逐步縮小城鄉之間差距,最佳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3.統籌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重視學前教育,關心特殊教育。加快提高學前教育普及率,使特殊教育的基礎教育階段普及率接近本地基礎教育普及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積極擴大高中階段教育規模,努力做活、做強、做大中等職業教育,高中階段教育的普及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從實際出發,進一步拓展教育資源,逐步使均衡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覆蓋全體居民,使更加公平運行的各級各類教育事業基本滿足人民民眾的需求。
4.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強化教學管理,深入教學研究,積極探索新的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帶動創新人才培養,切實將高等教育發展的重點轉移到提高教育質量上來,努力提高高等學校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5.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強化各級政府辦教育的責任,進一步推進辦學體制改革,鼓勵和規範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以改革為動力,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學內容方式、考試招生制度、質量評價制度等改革,促進教育事業持續協調健康發展。

主要任務

1.堅持農村教育重中之重地位,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繼續實施“兩基”鞏固提高工程。全面落實“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切實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認真落實國家“兩免一補”政策,嚴格控制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輟學率,切實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加快農村薄弱學校改造,繼續推進農村中國小布局結構調整,使所有的農村中國小具備基本的教學儀器設備、圖書和體育活動設施,學校衛生設施和食宿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努力扶持一批農村示範性國中和鄉鎮中心國小。到2010年,全省農村教育改革實驗區比“十五”期間擴大兩倍。
進一步完善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保障機制,將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納入當地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列入教育經費預算,落實由輸入地政府承擔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的責任,以全日制公辦中國小為主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
加大政府對農村學前教育的投入。充分利用中國小布局調整後的富餘辦學資源,大力發展學前教育,逐步建立以社區為依託,以公辦幼稚園為骨幹和示範,公辦和民辦共同發展的多元辦學格局,使全省學前教育的普及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2.以協調發展為目標,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積極擴大普通高中優質教育資源,突破縣域高中教育發展的薄弱環節。積極推進示範高中建設,扶持薄弱高中,促進高中教育質量提高。在全省全面實施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提高普通高中整體教育水平,穩步擴大普通高中規模。進一步鞏固提高“普九”成果,提高就業人員的層次。
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各級政府要加強對職業教育的統籌和領導,把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堅持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緊密結合生產服務一線對人才的要求,實施靈活多樣的培養模式,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積極推行就業準入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就業為導向,加強創業教育,開展訂單式培養。認真開展國中後學生接受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工作,努力提高落地人才的致富能力。努力實現中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新突破,積極扶持民辦職業教育發展。2010年,全省中等專業學校數量達到300所左右,其中,民辦中等職業學校達到50所左右。建立高水平的農村職教中心64個、標誌性職業學校10所、專業公用學生實訓和教師培訓基地10類30個。完成10大類50個骨幹專業建設。建立技師學院10所、高級技工學校18所、示範性技工學校11所和名牌專業60個。
3.以提高質量為重點,增強高等學校創新與服務能力。
按照落實科學的發展觀、人才觀、質量觀的要求,適當控制高等教育招生增長幅度,切實把高等教育發展的重點放在提高質量和最佳化結構上,實施高等教育質量工程。依據高等學校發展定位,實施學校培養層次、培養規模、學科專業的調整,從嚴治教,走特色發展之路。
積極推進高等學校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工程,倡導名校名師課程上網,加強立體教材套用,加大以精品課程和名優教材建設為牽引的整體教學改革力度。實施“名師工程”和 “高校教學名師獎勵計畫”,推選一批教學水平高、學術造詣深的優秀教師,激勵教授投身於本、專科教學,尤其是投身到基礎課程一線教學,提升教師隊伍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大力推進教學手段現代化,力爭在專業、課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實踐教學、考試、畢業設計、教學管理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積極推行學分制,強化素質教育。建立教學評估工作制度,鼓勵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強大學生的實踐教育環節,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大力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充分調動學生和導師的積極性,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建立示範性高職專業30個。
加強高等學校學科建設,建設省級重點學科190個左右,其中,進入國家級重點學科70個。繼續重點推進東北農業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的“211工程”建設,使其整體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進一步發揮“211工程”院校對全省高等教育發展的示範帶頭作用。積極推進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和東北林業大學的省部共建工作。根據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新興工業化建設需要,調整最佳化學位授予單位和學位點的布局結構,加快高層次人才培養。建立和完善學科梯隊和骨幹教師選拔培養機制,按照“突出重點、定崗傾斜”的原則,制定學科梯隊選拔、培養和引進計畫,造就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成長潛力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
專欄3 高等教育質量工程
1.新的高等教育“1115”工程:
重點支持哈爾濱工業大學,實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的建設目標;
重點建設省內10所本科院校,力爭達到國內同類院校先進水平;
重點建設10個獨立設定的省級示範性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重點建設5所民辦高校。
2.高等教育創新工程(“123”項目):
研究生教育重點建設100個省級以上重點學科、20個創新基地、完成3000名教師學位提升;
本科教育建設 100個重點專業點、20個重點教學實驗室、培養3000名雙語教師;
高職教育建設100門重點課程、20 個示範實訓基地、3000名雙師型教師。
加強政府引導,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繼續建立和完善以政府為主導,以高等學校為基礎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加快改革,建立行之有效的機制。實施 “一把手”工程,把畢業生就業狀況作為衡量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並與學校發展規模、專業設定等工作緊密掛鈎。加強就業觀念教育,從一年級開始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教育和指導,將就業指導工作貫穿整個大學生活全過程,全面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加強對從事畢業生就業工作人員培訓,使其獲得人才測評師、就業指導師等職業資格,實現就業工作隊伍專業化。
積極參與哈爾濱第24屆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籌備工作。圍繞賽會備戰工作,在普通高等學校實施場館建設、人才培養、科技服務、文化交流等計畫,提升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設施建設水平。
4.以德育為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切實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提高德育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實施公民道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加強養成教育,強化生命教育,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良好的心理品質、健康的體魄和防範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
堅持辦學以人才為本,以教師為主體,全面推進以課程改革為核心環節的素質教育,不斷提高教師隊伍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和質量,深化課程改革,完善課程體系,加強教學研究。
將素質教育貫穿於教育的全過程,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量化工程,全面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改革招生考試制度和日常評價制度,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體現教育公平的考試評價體系。
5.以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為導向,加快發展成人教育和繼續教育。
明確成人教育定位,推進成人教育改革,大力發展以實施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為主要形式的成人教育。成人高等學歷教育主要採取函授、業餘教育的形式。完成成人高等學校的功能和布局調整,充分發揮成人高等學校在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中的作用。
以城鎮職工(其中,包括下崗和轉崗職工)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為重點,實施就業與創業能力培訓工程,大力發展多樣化的繼續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社區教育體系建設,開放學校教育資源,加強對在職職工、初高中畢業生、城鎮失業人員、農村轉移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工作能力、職業轉換能力和創業能力。15周歲至24周歲脫盲人員普遍接受技術培訓,掌握一至二項致富實用技術。逐步形成學歷教育和繼續教育相銜接、職前教育與職後教育相溝通、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基本滿足人民民眾接受各類教育需求的開放式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為人民民眾創造多層次、多樣化的學習機會。
專欄4 就業與創業能力培訓工程
1.積極推進社區教育。在全省建立400個社區學習中心,確定50個省級社區教育實驗區,依託全省各級各類職業院校、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構建社區教育網路體系。
2.建立與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相適應的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制度。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普通高校與行業、企業的聯繫,開發有關培訓項目和課程,改進培訓內容、方法和手段,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和培訓計畫,積極推進訂單式、個性化等多樣化培訓。
3.確定一批為職工教育或再就業培訓服務的定點學校,積極配合勞動保障部門開展再就業培訓。
6.以多元化辦學為方向,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
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制定優惠政策,積極支持、鼓勵和規範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學前教育實行以政府辦園為骨幹,以社會力量辦園為主體;義務教育堅持以政府辦學為主,以社會力量辦學為補充;積極發展民辦高中教育,採取多種形式,擴大民辦優質教育資源;引導和鼓勵民間資本進入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領域。完善民辦學校辦學體制,逐步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平等競爭、共同發展,多種形式辦學的新格局。
7.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加大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力度。
認真落實《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決定的實施意見》(黑政發〔2006〕53號)精神,建立縣、鄉兩級為“三農”服務的職業教育示範基地和信息網路服務站,構建縣、鄉、村、戶之間信息傳播、科技培訓、生產示範、項目推廣的立體交叉網路教育體系。
根據社會需求和學校發展定位,調整高等教育層次結構和專業結構,新增專業重點向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建設急需的專業傾斜。加強高等學校與行業、企業的人才培養合作,實施新型工業化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
專欄5 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
1.實施村村大學生計畫:每年選派1000名左右本、專科畢業生到農村從事村務或黨務工作2年左右時間,力爭實現村村有大學生的目標。
2實施中、高級實用型技能人才培養、培訓計畫:培養38萬中級人才和15萬高級人才,完成培養培訓10大類50個骨幹專業中、高級實用人才。
3.實施緊缺本科層次人才培養培訓計畫:培養緊缺本科人才28萬人左右。
4.實施城市下崗轉崗職工就業與再就業培訓計畫:培訓企業在崗職工400萬人次,培訓下崗失業人員100萬人次。
5.實施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培訓計畫:用5年左右時間,培養培訓300名左右高層次經營管理人員和4000名左右企業中級管理人員及地方幹部。
6.實施高級研發人員培養培訓計畫:培養培訓高級研發人員300人左右。
7.實施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計畫:建設20個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培養博士200人、碩士1800人、MBA和工程碩士2000人。
加大對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等平台建設的支持力度,實施科技創新服務工程,提高高等學校科技創新能力。重點建設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高等學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大學科技園和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加快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實施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團隊建設計畫、海外學人科研資助計畫、新世紀人才培養和青年學術骨幹隊伍支持計畫。鼓勵和支持高等學校科技人員和教師進入經濟建設主戰場,承擔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課題,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依託六個校企合作委員會,大力開展校企合作、技術攻關、合作研發、成果轉化和科技服務等,積極推進高等學校科技成果產業化,為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
專欄6 科技創新服務工程
1.實施重點實驗室建設計畫:建設100個省級高校重點實驗室,10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實施校企共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研發中心計畫:建設30個校企共建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教育部工程中心10個。
3. 實施大學科技園發展計畫:重點建設10個服務功能比較健全、管理運行規範、具有一定規模的省級大學科技園。
4.實施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建設計畫:建立25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其中2個建成教育部重點基地。
5.實施高校科技成果產業化和科技服務計畫:擇優支持為全省老工業基地振興和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服務的重大科技項目60項左右,重點轉化和推廣50項左右高校高新技術成果。依託6個企業合作委員會,積極為全省各行各業廣泛開展科技服務。
6.實施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計畫:培養和組建10個科技創新團隊,培養新世紀優秀人才50名,資助100名海外學人回高校工作或合作開展科學研究,擇優資助高校青年學術骨幹300名。
7.實施興農富民服務計畫:累計培訓農村勞動力500萬人次以上、為110萬(人次)農村富餘勞動力提供轉移培訓、推廣實用技術項目300項次左右。
8.以對俄教育交流與合作為重點,提高教育對外開放水平。
充分發揮我省國際交流的區域優勢和來華留學的語言優勢,加強與國外先進學校的交流與合作。重點擴大對俄教育交流與合作,培養俄語人才,為地方經濟貿易提供人才支持。突出教師國際化和學生國際化兩個重點,提高教師現代教育技術能力、雙語教學能力、實踐教學能力和創新能力。進一步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做好教師與學生“兩齣”和“兩進”工作,促進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向全方位、多領域、高層次發展,提高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質量和水平。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科教興省和人才強省戰略,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以最佳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為重點,深化教育改革,統籌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努力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全面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基本原則

1.堅持優先發展的原則。以教育發展為第一要義,堅持教育公益性質,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做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通過優先發展教育引領和支撐全省經濟社會發展。
2.堅持教育公平的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加大對困難群體、薄弱學校和經濟落後地區特別是農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努力提高教育普及率,為各類人群提供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
3.堅持統籌和協調發展的原則。統籌城鄉、區域教育,統籌各級各類教育,統籌教育發展的規模、結構、質量、效益,促進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以及各類教育之間的協調發展。堅持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努力提高教育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
4.堅持人才強教的原則。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點提高農村教師素質,努力構建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師德高尚、具有終身學習能力和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師隊伍,保證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
5.堅持依法治教的原則。認真貫徹實施教育法律法規,全面落實教育行政執法責任制,嚴格行政執法監督,積極推進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校,切實加強教育督導,保證教育事業協調持續健康發展。

主要目標

到2010年,進一步提高人民民眾對教育的滿意度。全省各級各類教育進一步協調發展,教育結構明顯最佳化,學校布局趨於科學合理,初步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教育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大幅度提高;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農村教育作為重中之重的地位得到鞏固,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全面落實,城鄉和區域教育差距顯著縮小;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發展遠程教育和繼續教育,進一步建設全民學習、終生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建設人力資源強省,為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具體目標是:
1.教育普及程度:全省15周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8年左右,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左右。
2.學前教育:加快提高學前教育普及率。全省大中城市和經濟發達縣(市、區)適齡幼兒達到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其他縣(市、區)適齡幼兒達到基本普及學前一至二年以上教育。接受學前三年教育率達到60%左右,接受學前一年以上教育率達到75%。全省70%的鄉鎮建立中心幼稚園。示範性幼稚園達到3%至5%。適齡幼兒入園(班)率達到70%以上。
3.義務教育:在“十一五”初期完成拜泉、富裕和林甸3個縣“兩基”攻堅任務,使全省“兩基”人口覆蓋率由“十五”時期的97%提高到100%。抓好義務教育的鞏固提高工作。國小、國中適齡兒童淨入學率分別達到99%和98%以上,國小五年保留率和國中三年保留率分別保持在99%和97%以上,輟學率分別控制在1%和3%以內。已經實現“兩基”的經濟發達地市縣區實現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目標,實現全省“雙高普九”縣(市、區)的比例達到38%以上。
4.掃盲教育:15周歲至50周歲人口(青壯年)文盲率繼續控制在1%以內,全面掃除15周歲至24周歲有學習能力人口(青壯年)文盲,掃盲後的繼續教育普遍得到開展。
5.高中階段教育:高中階段在校生規模達到100萬人以上,毛入學率達到80%以上,其中,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力爭達到17萬人,在校生達到42萬人左右,與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數大體相當,在校生年均遞增率達到5.5%。大中城市及經濟發達縣(市、區)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85%以上;中等經濟水平縣(市、區)毛入學率達到80%;其他縣(市、區)毛入學率達到75%。
6.特殊教育:大中城市及經濟發達縣(市、區)普及殘疾兒童學前三年教育,其它縣(市、區)普及殘疾兒童學前一至二年教育。基本實現“普九”的農村“三類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達到90%以上,達到或接近當地義務教育水平。未實現“普九”的貧困地區“三類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不低於80%。殘疾青少年接受到一至二年職業技術培訓或中等職業教育。
7.少數民族教育:大中城市及經濟發達的民族聚居縣(市、區)爭取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全省農村爭取普及學前一至二年以上教育。基本實現少數民族義務教育均衡化,在民族中國小實施民族語言和漢語“雙語”教學,90%以上的民族中學實現“校校通”。通過大力發展少數民族優質高中教育和少數民族高等教育,使少數民族適齡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不低於全省平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進一步完善包括幼兒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內的民族教育體系。
8.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普通本專科在校生規模達到70萬人左右,其中,省屬院校達到65萬人(年均遞增率為5.8%左右);民辦高等學校普通本專科在校生規模占全省在校生總規模的15%左右;成人本專科教育在校生規模14萬人左右;高等教育在校生總規模將達到90萬人左右,適齡人口毛入學率達到30%以上。研究生規模達到6萬人左右,其中,省屬院校(所)研究生規模力爭達到3.5萬人左右(年均遞增率為20.1%)。
9.教師隊伍:各級各類教育教師均持證上崗。幼稚園、國小教師專科以上學歷分別達到40%和75%,大中城市及經濟發達的縣(市、區)幼稚園、國小教師專科以上學歷達到60%和85%,新補充的國小教師全部達到專科以上學歷。國中教師本科以上學歷達到55%以上,大中城市及經濟發達縣(市、區)國中教師本科以上學歷達到70%,大中城市及經濟發達縣(市、區)新補充的國中教師全部達到本科以上學歷。高中教師本科以上學歷達到90%以上,大中城市及經濟發達縣(市、區)高中教師本科以上學歷達到98%。全省高中、高職高專、本科高等學校教師具有研究生(碩士)及以上學歷(學位)分別達到5%、30%和60%以上。
10.高校科技:建立國家級(含教育部級)重點實驗室10個、全省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100個、校企共建研發中心30個、省級大學科技園10個(其中,國家級大學科技園3個)。建立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5個(其中,教育部重點基地2個)。在省屬高等學校組建10個科技創新團隊。全省高等學校承擔科研項目爭取每年達到3000項,五年科研總經費爭取達到90億元。
專欄2 “十一五”時期教育事業發展的主要目標
指 標
2005年
2010年
2010年比2005年增加
學前教育:



學前幼兒入園率(%)
44.7
70
25.3
“義務教育”和“掃盲”教育:



“普九”人口覆蓋率(%)
97
100
3
國中三年保留率(%)
97.72
99
1.28
青壯年文盲率(%)
1
1
0
高中階段教育:



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
47.6
80
32.4
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規模(萬人)
95.2
100
4.8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
23.2
30
6.8
高等教育在學總人數(萬人)
75
90
15
研究生在學人數(萬人)
3.7
6
2.3
普通本專科教育在學規模(萬人)
54.1
70
15.9
其他高等教育在學人數(萬人)
17.4
14
-3.4

主要成就

“十五”時期,經過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全省教育事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為“十一五”時期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國民受教育水平進一步提升

學前教育取得新進展,幼兒入園率有所提高。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歷史任務,總體上進入全面鞏固提高和“雙高普九”的新階段。全省累計有130個縣(市、區)通過了省級“兩基”評估驗收,其中有15個縣(市、區)被評為國家級“兩基”先進單位。全省青壯年文盲率控制在1%以內。高中階段教育規模進一步擴大,“瓶頸”問題得到一定緩解。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取得長足發展。以市場需求和就業為導向,建成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46所,培養省級職業教育教師學術帶頭人400名,占全省職業教育教師總數的2.8%,比“九五”時期提高2個百分點。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全省普通高等學校由“九五”時期的36所發展到62所,地市級覆蓋率達到100%,在校生年均遞增率為20.8%。有4所普通高等學校以優秀評價通過了國家本科教學水平評估、4所高等職業學校被教育部確定為“示範性建設職業學院”。取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30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28項),取得省級教學成果581項。研究生教育持續快速發展。在學研究生年均遞增率達到28.5%;現有博士授權單位12個、國家一級學科博士點47個、國家二級學科博士點72個;碩士授權單位25個、一級碩士點107個、二級碩士點542個;省級重點學科增加到144個,有35個學科入選國家級重點學科,初步形成了國家、省、學校三級學科建設體系。對外教育交流與合作不斷擴大。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達到17個;有36所學校與15個國家的67所大學開展了98個聯合培養學生項目,有20多所高等學校共招收4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3350人,公派出國人員1321人。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目標。萬人口普通本專科在校生由“九五”時期的55人上升到142人。全省15周歲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24年。
專欄1 “十五”時期教育事業發展主要成就
指標
2000年
2005年
2005年比2000年提高
學前教育



幼兒入園率(%)
43.1
44.7
1.6
義務教育
“普九”人口覆蓋率(%)
94
97
3
國小五年保留率(%)
98.58
99.74
1.16
國小畢業生升學率(%)
95.95
98.26
2.31
國中三年保留率(%)
91.04
97.72
6.68
國中畢業生升學率(%)
35
54.02
19.02
高中階段教育



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
35.5
47.64
12.14
在校生(萬人)
64
95.2
31.2
其中: 普通高中(萬人)
32.9
60.8
27.9
中等職業教育(萬人)
27.3
32.3
5
高等教育



毛入學率(%)
11.21
23.17
11.96
在學總規模(萬人)
34.4
94.62
60.22
其中:普通本專科(萬人)
21
54.09
33.09
研究生(萬人)
1.06
3.7
2.64
成人本專科(萬人)
11.7
14.2
2.5
高校科技創新與服務



普通高校獲得授權的專利數(項)
10
139
129
高校科技成果獲國家獎數(個)
8
10
2
高校科技成果獲省級獎數(個)
274
330
56

教育改革全面深化

教育管理體制進一步深化。建立了“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將農村中國小教職工工資管理權和人事管理權上收到縣,形成了公共財政支撐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新機制。實行了“在國務院領導下,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整合了教育資源,提高了人才培養的層次。完善了 “三級辦學、兩級管理、以省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各級各類民辦教育機構達到6000多所,在校生總數達到63萬餘人,占全省各級各類教育在校生總數的10%左右。完成了中國小人事制度改革任務。分流教職工4.6萬人,初步建立了中國小教師聘用和職務聘任的用人新機制。國小、國中一年級全部進入義務教育課改新課程。有利於選拔人才和有利於實施素質教育的高中、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和完善。高等學校後勤社會化改革得到有力推進。全省完成大學生公寓建設60萬平方米,建立了高等學校食用農產品集中採購制度。

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顯著增強

在省屬本科學校新增專業中,直接為老工業基地服務的專業達到41個,相關專業達到24個,占新增專業總數的69.6%。建成緊缺本科人才培養培訓基地10個、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創新基地10個。在全國率先實施“村村大學生計畫”,招收學員3228名。實施“鄉村醫生”、“鄉村教師”培養計畫,選派2000多名大學生志願者到鄉村工作。年均培訓農村勞動力100萬人次以上,培訓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45萬人次。年均培養農村科技示範戶8萬多戶,推廣農業先進技術和致富項目60餘項。建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研重點研究基地1個、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6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7個。全省高等學校年均承擔科研項目2000多項,共獲得國家和省級科技成果獎1034項,獲得科研經費近60億元。

教師整體素質不斷提高

全省各級各類學校取得相應教師資格的教師占96%。實行了新任教師準入制度。建立了省、市、縣、鄉、校五級中國小教師培訓網路,共培訓教師30萬人次,新課程專任教師培訓面達到100%。普通高中、國中、國小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86.1%、96.2%、99.1%,分別比“九五”時期提高14.8、10.6、1.3個百分點,國小教師培養實現了專科化。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有近50%的專業教師獲得了相應專業的中高級職業資格證書。實施了高等教育“長江學者計畫”和“龍江學者計畫”,研究生學歷比例達到33.3%。建成高等學校教師培訓基地5個,完成新任教師崗前培訓近1萬人,培訓骨幹教師9000餘人次。

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效顯著

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試點啟動實施,100%的高中及城市國中和國小、70%以上農村國中和農村國小開設了信息技術教育課。70%的職業技術學校建有校園網,80%的地市教育行政部門建立了職業教育網站。高等學校校園網建設基本完成,建立了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兩所現代遠程(網路)教育學院,在校生規模達到1.4萬人。

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

基本建立了義務教育縣級以上政府投入保障機制和非義務教育成本分擔機制,保證了教育經費穩定增長。2005年教育總投入達到170.7億元,其中,財政預算內投入101.2億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80.5%和94.6%。累計投入專項資金23.7億元,組織實施了中國小危房改造工程、二期義教工程、“兩基”攻堅計畫和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等重點工程建設,改造中國小危房面積200萬平方米,建設校舍面積250多萬平方米。

教育熱點難點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切實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教育工作,全省城市中國小共安排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1.5萬人,實現了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工子女與城市學生一樣接受義務教育。為全省82萬名農村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全部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和免收雜費,對12.4萬名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貧困生給予生活補助。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省市縣三級助學工作體系,共落實國家助學貸款1.75億元。為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設了綠色通道,省級獎學金由“九五”時期的200萬元增加到400萬元。各級政府助學基金累計達到2.13億元,基本保證了農村學生不會因家庭貧困而失學。成功舉辦“宏志班”,使一批優秀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高中學業。全省大中國小優質教育資源總量比“九五”時期增加了近一倍,進一步緩解了因教育資源不足造成的人民民眾接受優質教育難的狀況。通過深入開展治理教育亂收費、實施高等學校招生 “陽光工程”,人民民眾對教育的滿意程度明顯提升。確立了 “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機制,完善了“中央和地方兩級管理,以地方管理為主、以學校為主導” 的畢業生就業工作管理體制,出台有利於畢業生就業的30多項政策,形成了集管理、教育、指導、服務為一體的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使高等學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穩定在70%以上,就業人數逐年增加。

教育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

完善了教育法律法規的配套體系建設,形成了地方教育法律法規體系框架。進一步完善了教育行政執法責任制和教育行政執法監督機制,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高等學校普遍建立了法律顧問制度。完成了“四五”普法任務。推進了教育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教工作。

發展形勢

(一)從國際國內科技發展趨勢看,科技進步對教育發展形成的壓力將進一步增加。“十一五”時期,經濟全球化趨勢將深入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已開發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長期存在。新技術革命和相應的結構調整,使競爭進一步向擁有先進技術、創新能力強的國家和地區傾斜。黑龍江省要在不斷變化的國際、國內經濟格局中占據有利位置,必須把教育作為科技進步的前沿力量,大力發展教育,加速科技進步。
(二)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看,產業結構調整為教育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黑龍江省是老工業基地和農業資源大省,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產業結構大調整,將不斷擴大對技術套用型、智力創新型、能力複合型人才的需求;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將拉動人才需求層次結構進一步上移。黑龍江省要在農業關鍵技術、生物技術、生命科學(特別是新醫藥)、能源、新材料等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取得新突破,就必須依靠發展教育,把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使勞動者素質不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從社會需求和人口結構的變化看,不斷擴大的教育需求為教育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的快速發展,知識更新周期大大縮短,人民民眾對補充新知識、提高自身素質的要求進一步增強。隨著人民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以獨生子女為基本特徵的家庭結構的形成,民眾對子女教育投資的積極性和能力日趨增強,接受高質量、高層次的教育成為普遍需求。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人民民眾對職業培訓、繼續教育需求日益增長,逐步把接受業餘教育、繼續教育、終身教育作為人生的重要內容。同時,黑龍江省國小、國中和高中階段學齡人口在“十一五”時期將持續減少,為改善辦學條件,實施素質教育創造了有利條件。不斷擴大的教育需求和人口結構變化的新形勢,將對教育發展產生積極推動作用,為教育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四)從教育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和制約因素看,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優質教育需求與現有教育供給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教育的主要矛盾。黑龍江省經濟總量偏小,政府財政性教育投入的增長速度滯後於教育事業發展的需求,學校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顯得乏力。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還有很大差距,“應試教育”為主的傾向仍較大程度存在。高中階段教育瓶頸問題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普通高中資源不足與中職教育生源不足問題同在;職業教育存在多頭管理,統籌乏力的弊端,教育部門、勞動保障部門、行業企業之間缺少有效的協調,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還沒達到全國平均水平。高等學校生均辦學條件緊張,銀行貸款還本付息壓力沉重,教師隊伍總量相對不足,整體素質不高,結構性短缺問題普遍存在。教師的職前教育與職後教育之間、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之間缺乏較好的銜接與溝通。解決教育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體現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財力,推進教育事業持續協調健康發展。

保障措施

(一)強化各級政府對教育的統籌領導,最佳化教育發展環境。
各級政府要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作為考核領導政績的重要指標,在財政分配中優先保障教育經費,在資源配置中優先滿足教育需求,確保教育優先發展落到實處。要研究解決發展中重大問題,改善教育發展環境,為教育多辦實事、好事。要結合實際,制定科學的教育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認真落實關於推進教育發展與改革的政策,組織實施好教育發展的重要工程項目。從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妥善解決人民民眾關心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各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加強協調配合,創造有利於教育發展的輿論環境、體制環境和政策環境,形成全社會重視、關心、支持教育發展與改革的局面。教育系統內部要建立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執行情況的監測機制,實行跟蹤問效,加大督辦檢查力度,保證各項任務落實。
(二)深化教育改革,增強發展活力。
1.繼續推進教育體制改革。
鞏固和完善“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在國務院領導下,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切實加強對職業教育的統籌、協調。不斷完善“中央和省級人民政府兩級管理、以省級人民政府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進一步落實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學校的法人制度,建立健全學校內部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大力推進辦學體制改革,鼓勵和規範社會力量興辦教育,落實對民辦學校的扶持和優惠政策,引導民辦學校依法辦學、規範辦學,不斷提高民辦教育的管理水平和育人質量。
2.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嚴格執行教師資格準入制度,完善校長任職資格標準,全面推行教師全員聘用制和校長聘任制,建立吸引、任用優秀人才的用人機制,促進人才強校戰略的實施。
3.推進招生考試制度和質量評價制度改革。
積極探索高中和大學招生考試內容和辦法,探索和實行多元評價、多次考試、多樣化入學方式相結合的改革。繼續實施招生“陽光工程”,使招生更加公開、公平、公正。充分發揮招生考試對推進素質教育的導向作用,更新教育觀念,完善義務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深化教學內容方式改革,全面深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搞好初、高中新課程改革的銜接;根據市場和社會需求,不斷改革和調整職業教育課程設定,更新教學內容,強化技能訓練;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需要,及時更新高等教育教學內容、知識結構,將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技術充實到教學內容中。
4.繼續推進高等學校後勤社會化改革。
推進高等學校後勤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完善市場提供服務、學校自主選擇、政府巨觀調控、行業自律管理、職能部門監管的新型高等學校後勤保障體系。充分發揮高等學校後勤管理協會作用,推動後勤服務向專業化、集約化發展,不斷提高后勤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三)建立教師終身教育體系,全面提高教師素質。
1.以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建設為重點,實施農村教師素質提高工程。依法實施教師資格制度,實行全員聘任制,嚴把農村學校教師入口關。實行畢業生到農村學校定期服務制度和城鄉教師定期交流制度,鼓勵和引導城鎮教師和其他具備教師資格的人員到鄉村中國小任教,建立城鎮中國小教師到鄉村任教服務期制度。各地市縣教育行政部門要建立區域內城鄉“校對校”教師定期交流制度。城鎮中國小教師在鄉村中國小任教一年以上,可以晉升高級教師職務。
2.實施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畫。
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建立職業學校教師培訓和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支持職業學校面向社會聘用工程技術人員任教和依託部分有條件的高等學校開展培養研究生層次職教師資試點工作。
3.實施教師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養工程。
堅持人才強校,鼓勵中青年教師攻讀在職研究生,培養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
4.建立和完善教師、校長考核評價機制和教師繼續教育制度。
加快教師培訓基地建設,加強教師、校長和管理人員培訓,不斷提高各級各類學校師資和管理水平。按照教師工資總額的2%落實教師培訓經費,保證培訓工作正常開展,重點做好骨幹教師和邊遠、貧困、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師培訓工作。中國小教師普遍接受一輪以“師德教育和新理念、新技術、新課程”為重點的培訓,培養3500名省級骨幹教師,新任教師崗前培訓面達到100%,中、高等職業學校“雙師型”專業教師達到70%左右,學科帶頭人培養達到800名。
5.建立優秀教師定期表彰獎勵制度。
加強師德建設,提高教師道德修養。定期對優秀教師進行表彰獎勵,鼓勵廣大教師率先垂範,為人師表,成為青少年學生的良師益友和受全社會尊敬的人。
(四)推進教育信息技術套用,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
1.加快發展遠程教育,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完善現代遠程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不斷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推動教育思想觀念、教育內容與教學形式的深刻變革,提高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在教育網路建設、通信資源以及網路技術套用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予以扶持。
2.加快推進城市中國小“校校通”工程和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建設,推動中國小校普及計算機等信息技術教育。
3.進一步實施遠程職業教育建設工程,依託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建立全省城鄉遠程職業教育培訓網路體系。開展職業教育培訓,重點扶持30所中、高等職業院校開發50個專業150項課件,實現網上職業教育資源共享。
4.加強高等學校數位化校園建設,推進網路教學手段套用,建立高等學校網路教學平台,推進名校名師課程上網。依託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廣播電視大學等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大力發展網路及遠程教育,實現高等學校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五)加大教育投入,強化教育經費管理。
1.堅持教育公益性質,加大財政對教育的投入力度。
明確各級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務的職責,並按照建立公共財政體制的要求,將教育列入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各級政府要依法合理安排教育經費預算,確保預算內教育經費的增長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對預算執行過程中的超收部分,按照上述分配原則和要求,安排教育經費,確保全年預算執行結果實現法定“三個增長”,逐步使財政性教育經費占當地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
根據教育事業發展需要,制定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基本標準和生均撥款標準,不斷增加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提高生均經費標準,改善辦學條件,逐步把學校建設成標準化學校。各級政府教育經費支出要按照事權和財權相統一的原則,在財政預算中單獨列項,並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批准且向社會公布,確保經費落實到位。
2.完善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政府對義務教育負全責,逐步將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完善中央和地方政府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修訂《黑龍江省義務教育投入條例》,保證義務教育經費持續增長。重點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建立農村中國小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積極引導和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結合危房改造和新農村建設,合理調整中國小布局,建設寄宿制學校,提高教育整體規模效益和質量。
以政府投入為主,增加高中階段教育投入,保證高中課程改革順利推進。增加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搞好實訓基地和職業教育中心建設。
增加政府對高等教育投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形成政府投入與社會投入相互補充的高等教育投入格局。通過調整支出結構和增加投入,確保高等學校質量工程有效實施。
規範教育收費,拓寬經費來源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體制。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於教育費附加的有關徵收和管理政策,開徵地方教育附加費,認真落實城市教育費附加安排用於職業教育的有關政策。進一步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積極鼓勵企業、個人和社會團體對教育捐贈或出資辦學。
3.切實加強教育經費管理。
堅持勤儉辦教育,建立科學、規範的教育經費管理制度。改革撥款辦法,建立激勵和約束機制,完善公共教育經費績效評價制度,進一步規範、改進各類學校的財務管理,加強項目管理,堅決反對一切浪費現象和學校建設中追求奢華的現象,不斷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加強對公辦學校貸款的管理,控制貸款規模,注重防範並努力化解貸款風險。嚴禁挪用、截留、擠占、平調教育經費。建立健全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制度,完善監督機制並加大監督力度,預防和查處各種違法違規行為,確保經費安全。
(六)建立健全教育資助體系,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1. 依法落實義務教育階段資助政策。
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全面落實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政策。對城市低保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實行免除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政策。
2. 建立和完善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資助政策體系。
建立普通高中學生助學金制度,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給予資助。建立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制度,資助所有農村學生和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接受職業教育。鼓勵地方政府、企業和社會團體設立多種形式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獎學金、助學金。完善以國家助學金為主,多種形式的獎學金、學生工學結合、頂崗實習、學校減免學費等為輔的資助政策體系。
3. 建立和完善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
建立普通高等教育國家獎助學金制度,加大資助力度,擴大資助範圍,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積極落實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建立和完善高等學校畢業生到艱苦地區和行業工作的助學貸款國家代償制度。繼續實行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學的“綠色通道”制度。鼓勵企業和社會團體設立獎學金、助學金,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資助。
(七)全面推進依法治教,切實保障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1.加快地方教育立法步伐,研究制定《黑龍江省民辦教育促進條例》和《黑龍江省學校安全管理條例》,修訂《黑龍江省義務教育投入條例》,繼續完善與教育法律相配套的法規、規章和其它規範性檔案,把促進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保障機制通過法律形式確定下來。
2.加強教育法制宣傳工作,認真落實教育“五五”普法規劃。進一步完善教育行政執法責任制、政務公開制度和教育行政處罰制度,強化教育監督,推進依法行政、依法治教,逐步建立以教育決策、信息諮詢、督導評估、政策指導等為主要手段的現代教育行政管理體制,確立學校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依法治校的現代學校教育制度。
3.重視教育司法,發揮教育法律諮詢專家委員會的作用,開展教育法律諮詢服務活動。認真落實學校法律顧問制度,健全教育法律救濟制度,重視教育行政訴訟、教育法律糾紛的處理,依法維護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和學校教師、學生的合法權益。
4.繼續實行對縣(市、區)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估制度,明確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務的責任,鞏固提高“兩基”成果,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實行中國小校督導評估制度、高等學校教學水平評估制度,將督導評估結果作為評價地方政府教育工作、考核主要領導幹部政績和進行表彰獎勵的重要依據。
(八)加強綜合治理,確保學校安全穩定。
強化學校安全穩定在促進教育事業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中的重要地位,認真落實穩定壓倒一切、師生安全重於泰山的工作方針,紮實推進教育系統安全穩定工作。切實加強對全體學生及教職員工的安全教育,增強師生安全意識,提高自救、自護能力。建立暢通的學校師生訴求渠道,健全突發公共事件監測與報告制度,完善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預案和快速反應機制。加強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和安全穩定隊伍建設,推進“平安校園”創建工程。建立健全學校綜合治理組織機構,完善工作機制,逐級建立責任制,完善管理制度,切實提高學校管理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