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是自治區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
- 屬於: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時期。
- 推進: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 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
簡介,執行情況,保障措施,
簡介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在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作用因此,必須堅定不移地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辦好讓黨和政府放心、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的,切實把“科教興新”和“人才強區”戰略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抓住機遇、重點投入、加快發展,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提升全區各族人民民眾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
執行情況
(一)教育事業發展成就
“十五”規劃實施以來,自治區教育事業邁入新的發展階段。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取得歷史性突破,已進入最後的攻堅階段;普通高中教育和學前教育得到穩步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呈現出恢復性增長態勢;高等教育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發展的歷史性跨越。“雙語”教學推進步伐加快、力度加強;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穩步推進;教師培養培訓工作不斷加強,教師隊伍素質得到明顯提高;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化,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教育信息化建設進展明顯。全區基本實現了教育事業發展“十五”規劃確定的目標,重點任務如期完成,是自治區教育事業發展與穩定的最好時期。
1.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形成了可持續發展態勢
普及義務教育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下,義務教育在鞏固成果的基礎上,邁向全面普及的新階段。截止2005年底,已有76個縣、市、區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75.54%;國小7-12周歲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8.70%;國中13-15周歲學齡少年的入學率為87.72%。幼兒教育和特殊教育穩步發展。
高中階段教育規模顯著擴大。2005年,全區高中階段在校生總規模達52.9萬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為38.7萬人;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為14.2萬人(含技工);高中階段16-18周歲學齡人口毛入學率達45%。
高等教育的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突破。自“擴招”以來,高等教育在保證質量基礎上持續、健康發展。2005年,高等教育在校生達26萬人,其中:研究生6938人,普通本、專科生18.1萬人,成人本專科生7.2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2000年的12.3%提高到18.6%。高等學校已成為自治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礎研究、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的主要力量;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保持相對穩定。
各類教育中,少數民族在校生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區在校生總規模的增長速度,少數民族學生所占比重有了明顯提高。全區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年左右,國民受教育水平和勞動力素質有了明顯提高。
2.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多元化辦學體制初步形成。大力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和經費投入體制改革,調整、建立了“以縣為主”的新體制。隨著辦學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辦學格局正在形成。職業教育面向市場辦學的新機制初步形成,師範學校的結構性調整基本完成。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逐步推開。
3.大力推進“雙語”教學,漢語教學步伐明顯加快。自治區在總結20年“雙語”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出台了《關於大力推進“雙語”教學工作的決定》,並本著“雙語”教學從小抓起的原則,制定了《自治區關於加強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的意見》,對“雙語”教學工作進行了全面規劃部署。全區民語言中國小認真執行從國小三年級起開設漢語課的規定,有條件的學校從國小一年級起開設了漢語課,中國小“雙語”授課實驗班的教學模式迅速推廣;高等學校基本實現了少數民族學生直接接受漢語授課的新目標。內地高校支援新疆的協作計畫、舉辦少數民族內地高中班、區內國中班等培養“民漢兼通”人才的工作實現了歷史性突破,“雙語教學”的環境進一步拓展,掀起了少數民族學生學習漢語的熱潮。
4.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學校黨建工作得到加強。堅持政治家辦教育,健全了教育系統黨、團組織和各級管理機構,分期、分批開展了高校系處級幹部,地、縣教育局領導及全區中國小書記、校長專題政治理論培訓班,各級領導班子和幹部的思想政治建設得到加強。深入開展意識形態領域反分裂鬥爭再教育和校園及周邊環境的清理整頓工作。廣泛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廣大師生的思想政治覺悟不斷提高,政治意識、陣地意識顯著增強,學校連續多年保持了穩定。縣、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建設步伐加快;加強並改進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強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深化了中國小德育課程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各類學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時效性不斷增強。
5.教師隊伍建設取得新進展,教師隊伍管理得到加強。教師繼續教育第三個五年管理周期全面啟動,中國小教師專科以上學歷的比例穩步上升;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得到重視;高校教師碩士、博士學位的比例有了明顯提升。少數民族教師漢語全員培訓工作全面展開,《國家支援新疆漢語教師工作方案》、中國小少數民族“雙語”教師培訓工程、中青年漢語骨幹教師培訓等項目如期實施。代課教師問題逐步得到解決,以教師聘用制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小人事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全區教師結構性短缺的矛盾在部分地區得到緩解,教師隊伍建設和管理得到加強。
6.教育事業投入逐步增長,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近年來,國家實施了“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工程”、“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西部高校校園網建設工程”和“國家職業院校重點扶持建設工程”等教育基本建設項目。建成了新疆教育區域網、衛星寬頻網,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中國小的辦學條件有了根本改善。高等學校和部分職業院校及城市中國小建成了校園網,農村學校基本實現了現代遠程教育“三種模式”的覆蓋,形成了依託衛星寬頻網、網際網路和有線電視網的現代遠程教育的傳輸基礎。全區財政預算內教育事業費撥款由2000年的31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71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8.03%,保證了教育投入總量逐年增長的趨勢;普通高校生均撥款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全區農村學校實施了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兩免一補”,228萬名貧困學生得到了資助。全區各類地方學校累計完成基本建設總投資58.46億元,累計竣工的校舍總面積達524萬平方米,各級各類學校改善辦學條件的步伐明顯加快。
(二)面臨的形勢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一五”時期是自治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具有承前啟後的歷史地位。近年來,建設創新型國家,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把經濟成長方式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使教育的基礎性作用更加突出,形成了全社會共同推進教育發展的新局面。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中央高度重視新疆的發展與穩定工作,做出了“穩疆興疆、富民固邊”的重大戰略部署,做出了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重大決定,為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強大動力。
自治區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全方位開放戰略、科教興新和人才強區戰略”以及大力推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目標,使教育事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迫切要求提高教育質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迫切要求推進教育公平;把經濟成長方式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迫切要求加快教育事業發展。
未來五到十年,我區學齡人口呈下降趨勢,義務教育規模發展的壓力有所減緩,促進教育資源在縣(市、區)均衡配置成為可能;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後,進入加快高中階段教育發展的新時期。
由於歷史、自然、經濟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區教育的整體水平低,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與優質教育資源不足,是現階段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基本矛盾。我區教育發展水平與經濟發達省市相比,面臨一系列較為突出的問題。“普九”欠帳問題長期沒有得到解決,按低標準“普九”的縣、市,鞏固“普九”成果的任務艱巨;職業教育基礎薄弱、辦學條件差,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滯後;公辦普通高等學校的基本辦學條件不足,接受升學擴大規模的壓力逐年加大;教師培養、培訓的任務繁重;引進高學歷高水平人才的工作滯後;實施素質教育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約教育事業發展的瓶頸。
二、發展方針、發展目標和工作重點
(一)發展方針。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教育工作的全局。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實施科教興新和人才強區戰略,堅持教育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辦學以人才為本、以教師為主體。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加強德育、提高教師能力、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形成合力為著力點,加快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貫徹“鞏固、深化、提高、發展”的方針,把協調發展作為主線,統籌教育的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統籌城鄉、區域教育和各級各類教育的協調發展。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堅持教育的公益性,積極推進教育公平。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加大教育投入,促進教育經費的較快增長。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民辦教育,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進入教育領域。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確保教育系統穩定。加強教育法制建設,健全教育發展的保障制度,努力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
(二)發展目標。全區教育發展整體上達到西部省區中等偏上的水平,十五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年左右。“十一五”期間,全面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完成“兩基”攻堅任務,“普九”人口覆蓋率接近100%。2010年,國小、國中學齡兒童(少年)的入學率、在校生鞏固率均達到98%以上;青壯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7%以上;學前三年入園(班)率達50%左右;努力普及殘疾兒童少年的九年義務教育,促進義務教育在縣(市、區)域內均衡發展。協調發展高中階段教育,調控好不同地方普通高中的發展規模和節奏,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和各類實用技術培訓。2010年,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65%左右,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招生規模保持大體相當,在城市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相對穩定公辦本科院校的教育規模,適度發展民辦高等教育,積極扶持、規範獨立學院發展,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5%左右;高等職業教育的招生規模繼續保持在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總量的一半左右。成人教育和多樣化的繼續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探索建立學習型社會的有效途徑,積極推進學校和公共教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基本構建起暢通的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融合、職前教育與職後教育的溝通、學歷教育與培訓並重的國民成才之路。
2010年,全區在園幼兒達40萬人;特殊教育在校生達0.6萬人(加隨班就讀為1.5萬人);國小在校生達205萬人;普通國中在校生達110萬人;高中階段在校生達71萬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生45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26萬人;高等教育在校生達32.5萬人,年均增幅為5%;其中:在校研究生1.5萬人,普通本科生13萬人,高職高專生10萬人,成人本專科在校生穩定在8萬人左右。各類在校生中,民辦教育在校生規模計畫達到32萬人,其中:在園幼兒為15萬人;國小和國中在校生為10萬人;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為5萬人;高等教育在校生為2萬人。
經濟條件和教育基礎較好的地區。烏魯木齊市、昌吉回族自治州、石河子市、克拉瑪依市及其他地、州的首府城市轄區,即占全區總人口35%左右的地區,基本實現區域內教育均衡發展,建立較為完善的城鄉一體化教育體系。實現高質量、高標準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力爭基本普及十二年教育,高中階段學齡人口毛入學率達80%左右。學前三年教育基本滿足社會需求,學前兒童入園率達70%左右。基本普及殘疾兒童少年的九年義務教育,特殊教育辦學條件和水平顯著提高。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
經濟條件和教育基礎一般的地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屬、阿勒泰地區、塔城地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吐魯番地區、哈密地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即占全區總人口30%左右的地區,實現城鄉之間教育發展的差距明顯縮小,教育質量明顯提高。進一步鞏固提高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成果;逐步擴大高中階段教育的辦學規模,高中階段學齡人口的毛入學率達70%左右;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和殘疾兒童少年的九年義務教育,學齡前3-6周歲兒童入園率和殘疾兒童少年的入學率均達到60%左右;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教育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
經濟欠發達和教育基礎薄弱的地區。和田地區、喀什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蘇地區及“兩基”攻堅縣,即占全區總人口35%左右的地區,2007年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兩基”成果得到鞏固。南疆四地、州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在校生規模進一步擴大,學齡前3-6周歲兒童入園率達35%左右,其中縣鎮入園率達50%左右。爭取中央支持,力爭將南疆三地州(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區、和田地區)高中階段教育納入免費教育的扶持計畫,高中階段學齡人口毛入學率達50%左右。大力發展初等和中等職業教育,使大多數未升學的國中畢業生獲得初級職業資格證書。加快現代遠程教育的發展步伐,力爭實現農村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展望2015年,全區教育發展整體上接近中等發達省市的水平。基本實現基礎教育在縣(市、區)域內均衡發展;在80%左右人口的地區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等學校部分重點學科建設接近或達到國家先進水平,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達到30%左右。十五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年;新增從業人員大專以上學歷或取得中級以上職業資格證書的比例達到15%左右。城鄉之間教育發展的差距明顯縮小。基本形成體系完整、布局合理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
(三)工作重點和主要任務
1.工作重點。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認真研究解決人民民眾關心的教育問題,讓人民民眾享有平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堅持德育為先,樹立和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切實加強未成年人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成“普及、發展、提高”三大主要任務:努力完成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攻堅任務,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促進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推進職業教育辦學思想的轉變,加快發展以中等職業教育為主的高中階段教育,擴大教育規模;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以學科建設和專業調整為主,探索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時代要求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升高校創新和服務能力。構建更加暢通的少數民族成才之路,大力推進“雙語”教學,不斷提高少數民族教育質量。創建各類教育信息化支撐平台,大力發展農村現代遠程教育,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2.主要任務。根據發展方針、目標和工作重點,“十一五”期間全區教育發展的各項工作,主要圍繞以下主要任務展開:
(1)普及和鞏固基礎教育。城鄉差別逐步縮小,區域發展趨向協調。集中力量推進“兩基”攻堅,2007年全面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目標。進一步加大薄弱學校的改造力度,努力縮小縣(市、區)域內學校之間的差別,讓每個孩子都能接受合格的義務教育。城市要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提供與當地學生同等的義務教育。做好先期低水平實現“兩基”縣(市)的鞏固提高工作,妥善解決“普九”欠賬問題。建立由中央和自治區財政撥款的中國小校舍維修改造和公用經費保障的長效機制。以農村義務教育為重點,繼續實施中國小危房改造、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邊境鄉鎮學校建設和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繼續做好“兩免一補”工作,切實解決學齡兒童少年失學、輟學問題。按照中央支持農村學校的建設計畫,使農村中國小具備基本的儀器、圖書和體育活動設施;健全農村中國小計算機室和衛星接收系統,基本建成鄉村學校的遠程教育網路。積極發展高中階段教育。
(2)振興發展職業教育。建立和完善以自治區巨觀指導、地州統籌協調、社會廣泛參與的管理體制。形成以政府主導,以職業技術學院為基礎,以烏魯木齊和昌吉為基地,建設輻射全疆的職業教育公共實習基地。實施“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計畫”、“縣級職教中心建設計畫”和“職業教育示範性院校建設計畫”。重點建設好60個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和30所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以及3所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在人口較多的縣(市)重點辦好一所起骨幹作用的中等職業學校。改變職業教育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培養模式,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配合勞動部門實施好“新技師培養帶動計畫”等五項以培訓促創業計畫,為生產一線培養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緊緊圍繞農業增產和農牧民增收的新農村建設目標,繼續強化農村“三教”統籌,採用“農業科技入戶直通車”的形式,開展農牧民科技教育培訓。推進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彈性學習制度,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採取稅收優惠政策等措施,鼓勵企業為職業院校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崗位,充分利用城市和東部地區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實行跨區域的聯合招生,走規模化、集團化、連鎖化辦學的路子。廣泛宣傳,提高全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形成全社會支持職業教育的良好氛圍。
(3)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推進制度立校、人才強校、學科興校。實施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切實將高等教育發展的重心轉移到提高質量上來。加強對高等學校的分類指導,根據自身特點合理定位,核定學校發展規模。以新疆大學、石河子大學為龍頭,重點建設好新疆師範大學、新疆農業大學、新疆醫科大學、新疆財經學院和新疆藝術學院;積極扶持高職高專院校的發展,最佳化高等職業教育、本科、碩士和博士的招生比例結構。明確成人教育的定位和發展方向,推動成人高等學校的調整、轉型,拓展高等教育辦學空間。科學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最佳化和調整專業設定,積極推進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鼓勵師生共同參與課題研究和社會實踐,提升高校創新和服務的能力。大力推進“人才強校”戰略,建立名師進課堂制度,引進一批學科帶頭人,造就一批中青年學術攻堅人才,培養一大批骨幹教師。實施好“援疆學科建設計畫”、“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畫”和“少數民族骨幹人才培養計畫”。加強高層次人才的國際、國內學術交流與合作,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繼續整合和擴充高等教育資源,進一步落實區部共建協定,實施好新疆大學“211”工程三期建設項目,建成15個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建設好50個左右自治區級重點學科,建設100門自治區級精品課程,大力扶持工程技術類專業建設。強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能力,繼續實施大學科技園建設工程。
(4)推廣“雙語”教學。全面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關於大力推進“雙語”教學工作的決定》和《自治區關於加強少數民族學前“雙語”教育的意見》,積極推進少數民族“雙語”教學工作向縱深發展。堅持“雙語”教學從幼兒抓起,自治區重點扶持邊遠貧困農牧區學前“雙語”教育的發展。積極推行“雙語”教學模式,力爭“十一五”末,在有條件的地、州及縣(市)少數民族中國小基本實行“雙語”教學。高等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繼續加快推進漢語授課的進程。繼續落實內地高校支援新疆高校協作計畫,繼續辦好內地新疆高中班和區內國中班。到2010年,內地高校支援新疆五年累計招收少數民族學生1萬人,內地新疆高中班年招生規模達到5000人,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辦學規模,力爭在校生達2萬人,區內國中班在校生規模達1.5萬人。進一步營造民、漢學生相互交流學習的環境,有條件的鄉鎮大力推進民漢合校、民漢學生混合編班的教學模式。在國家和自治區的支持下,南疆四地、州的首府城市參照內地高中班和區內國中班的辦學模式,創辦地、州少數民族“雙語”高中班和國中班。全區少數民族中國小“雙語”教學有比較快的發展,學前“雙語”教育達到一定普及程度。
(5)提升教師素質。強化師德教育,健全和完善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標準,不斷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水平。合理配置教師資源,探索建立新的教師編制管理制度,嚴把教師入口關。完善教師資格制度,大力推進中國小人事制度改革,實行“評聘合一”的中國小教師職務聘任制,採取培訓、評估、獎懲、合理流動等措施,不斷最佳化教師隊伍。建立縣、市公辦學校校長、教師定期交流和輪崗制度,採取措施推進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建立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任教的機制。以提升實際教學水平為重點,大力推進教師繼續教育,開展以“新理念、新課程、新技術”為重點的新一輪中國小教師全員培訓,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學歷水平,到2010年,全區新增國小教師基本達到專科學歷;新增國中教師多數能具備本科學歷;高中教師在學歷達標的基礎上,碩士研究生的比例有一定提高。以新疆教育學院為依託,建立中國小“雙語”教師培訓基地,重點實施好《國家支援新疆“雙語”教師方案》、《新疆中國小少數民族“雙語”教師培訓工程》,加快“雙語”教師培養培訓步伐,採取選派支教教師和吸收師範類畢業生等措施解決“雙語”教師緊缺的問題。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畫,完善“雙師型”教師的聘任與管理制度,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明顯上升。實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術帶頭人和中國小德育骨幹教師培訓工程;全面實施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教師培養計畫;利用現代信息、網路技術積極開展教師遠程教育。
(6)推進教育信息化。繼續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努力構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平台。依託新疆教育衛星寬頻網和境內的公共網路體系,建成教育信息化的“天網地網”,形成資源共享、互聯互通、內容豐富、功能齊全、經濟適用的教育信息化網路運行和服務體系。加大對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繼續實施“教育網際網路工程”、“教育資源庫建設工程”等六個工程項目,基本實現教育信息標準化。貫徹漢語優質教育資源以引進為主、民語優質教育資源以譯製為主的方針,加快教育教學資源庫建設。到2010年,所有農村國小教學點、農村國小、國中,分別建成光碟播放點、衛星教育接收系統和計算機教室的遠程教育網路。全區70%以上的城市中國小和鄉鎮中學、90%的高職、高專建成滿足教學需求的校園網;力爭提前實現國小、國中所有課程和高中主要課程的遠程傳輸;進一步加快中等職業學校的信息化建設步伐;進一步完善高等教育資源庫建設和院校之間合作交流的平台。形成多層次、多功能、互動式的教育信息資源服務體系。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管理,完善套用、維護的技術服務支持體系,對教師進行普遍的信息技術培訓,努力促進各類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保障措施
加強和改善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解決好教育的擺位、投入、發展、穩定問題。繼續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於維護新疆穩定的重大決策,建立和完善維護學校穩定的防控體系。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堅持依法治教、從嚴治教,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各族教師必須進一步樹立育人為本的思想,為人師表、敬業奉獻,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執教能力。全社會進一步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
(一)加強領導,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把教育擺到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教育作為先導性、全局性、基礎性的知識產業,納入戰略重點和現代化建設的整體布局之中。優先考慮教育規劃,優先安排教育投入,優先解決教育困難,優先支持教育發展。各級黨政部門要通力協作,深化相關領域改革,改善教育發展環境。各級領導要加強對教育的統籌力度,並作為考核領導政績的重要指標。強化政府責任,不斷深化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加強對職業教育的統籌、協調,理順政府與學校之間的關係。進一步規定並明晰自治區、地(州、市)、縣、鄉各級政府對義務教育的責任,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管理和投入體制改革。建立縣級領導任期目標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各級政府要向同級人大專題報告教育投入情況和發展情況。動員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民眾關心、支持和參與教育改革與發展,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教育發展的新局面。堅持政治家辦教育的原則,全面加強學校黨組織和領導班子建設,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擴大黨的工作覆蓋面,進一步增強學校領導駕馭學校改革與發展的能力。
(二)堅持以德育為首,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占領學校的思想文化陣地。各級黨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從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出發,加強對廣大青少年學生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把“八榮八恥”教育納入學校規劃、教學、科研和管理的各個方面,貫穿於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各個環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及自治區關於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充分發揮黨(團)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寓德育於學校教育和社會實踐的全過程。突出抓好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教育;抓好新疆地方史、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無神論教育。認真貫徹實施《愛國主義實施綱要》,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文化觀,使“德育為首”的理念成為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自覺行為。堅持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原則,健全學校反對民族分裂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責任制,採取標本兼治的措施,堅持不懈地開展意識形態領域反分裂鬥爭再教育。切實加強對課堂教學、學術講座(論壇)、社團活動、學生教材和出版物的管理,加強敏感時期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堅決取締和杜絕學校中任何人、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動,嚴厲打擊“三股勢力”向學校的滲透。高、中等學校要創辦學校先進思想政治教育刊物,各類學校要成立青少年學生“五觀”教育基地,把校外活動列入學校教育教學計畫。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場所的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城市青少年宮等公益性校外活動場所的作用,開闢農村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場所,使廣大未成年人在豐富多彩的校外活動中健康成長。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強化各類學校網路文化的規範管理,開展網路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師隊伍建設,確保教育系統的長期穩定。
(三)加大教育投入,為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經費保障。建立與公共財政制度相適應的教育財政制度,把教育列入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各級政府對教育的預算內投入,按決算口徑,依法做到“三個增長”。2010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自治區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達到4%。認真落實中央重大決策,構建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投入責任,將義務教育全面納入財政保障範圍。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擔,實施好“兩免一補”項目;提高義務教育階段中國小公用經費保障水平;建立中國小校舍維修和公用經費保障的長效機制;鞏固和完善教師工資保障機制。制定各級各類學校辦學經費最低撥款標準,完善高等學校生均撥款制度。建立城鎮教師赴貧困地區支教的經費投入機制;制定優惠政策,吸引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任教。增設現代遠程教育設備維護、運轉和購置的專項經費;增設職業教育基本建設專項投資。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企業和公民個人對教育的捐贈或投資辦學。在非義務教育階段完善培養成本合理分擔機制,構建學習型社會保障體系。大力推進大學生國家助學貸款和中等職業教育貧困學生的資助工作;對選學艱苦專業的貧困學生實行學費減免。積極推進各類學校開展勤工儉學活動。健全科學規範的項目管理、效益評價和審計制度,堅決反對一切奢侈浪費現象,嚴肅查處各種違規行為,確保經費安全。
(四)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民辦教育。大力推進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學前教育為重點的辦學體制改革。明確各級各類學校的法律地位、辦學目標和辦學自主權,推進學校依法依規辦學。高等學校以人事管理和分配機制改革為重點,不斷推進學校制度的創新與完善,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發展、自我約束、社會監督”的機制。建立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理順政府、學校與社會之間以及各有關部門之間的關係。完成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堅持“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的方針,不斷拓展民辦教育的發展空間。全面落實《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其實施條例,制定《自治區關於扶持民辦教育發展的意見》,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進入教育領域,積極探索發展民辦教育的多種形式,使民辦學校在校生占整個教育的比重明顯上升。鼓勵公辦高等學校進行部分或整體改制的探索和實驗;支持普通本科高等院校與企業按民辦機制合作舉辦獨立學院;推動成人高等院校、職業院校的重組和整合;鼓勵公辦學校與企業學校、民辦學校與民營企業聯合辦學;利用學齡人口下降剩餘的教育資源,發展民辦機制的相關教育。加快推進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逐步建立健全新型高校後勤保障體系。民辦學校及其學生、任課教師,應與同級同類公辦學校及其學生、任課教師享受同等的法律地位。健全民辦教育發展的風險防範機制,在發展中規範辦學行為,大力推進規模辦學和高質量辦學。
(五)完善教育督導制度,加大教育督導力度。強化督政、督學職能,完善對各級政府履行職責的監督評價體系,健全對學校教學的督導評估體系。加強督導機構和隊伍建設,逐步形成各級人民政府對教育“監督、檢查、評估、指導”的現代教育行政督導(監督)機制。堅持督政與督學相結合,大力提高監管力度,形成鼓勵進取的激勵機制。積極開展自治區人民政府對縣級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的督導評估;地、州、市人民政府和縣級人民政府對下級人民政府及學校教育的督導評估。開展對素質教育、均衡化教育等專項工作的督導評估。健全以高等學校、中等職業學校人才培養水平為主的綜合評估制度。建立和完善教育督導評估監控體系和報告制度,逐步建立對教育實施狀況的過程監控。進一步加強督導隊伍建設,保障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法律、法規、制度得到貫徹落實。
(六)擴大教育對外開放,抓好對口支援工作。積極推動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全面落實《中外合作辦學條例》,積極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積極推動我區高等學校與世界知名大學、科研機構的合作與交流。繼續支持公民出國留學,引導出國留學工作持續健康發展。不斷擴大來疆留學人員的規模,逐步提高來疆留學的培養層次。建立和完善區域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國家選派出國留學生對西部的優惠政策,加大高層次人才選派力度,做好公派留學工作。爭取教育部對新疆高校教師報考對口支援學校的研究生計畫單列,不斷擴大內地生源來疆就讀的規模。要把教師隊伍培養、管理人員培訓列為對口支援的重點項目,繼續實施好“東部地區學校對口支援西部貧困地區學校工程”、“西部大中城市學校對口支援本地區縣級以下的學校工程”、“東部職業學校與西部職業學校合作辦學工程”;實施好內地高校與我區高校的對口支援計畫。充分發揮支援地區所派教師的傳、幫、帶作用。
(七)全面推進依法治教工作,開創教育發展新局面。積極探索新的行政管理方式,強化依法行政,更加注重運用立法、規劃、信息服務、評估和執法監督等手段,對教育進行巨觀管理。認真貫徹落實教育法律法規,做好《自治區實施職業教育法辦法》等方面的立法工作。把教育管理和辦學活動納入法制軌道。各院校要制定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具有時代特徵和地域特點的學校章程,規範辦學和管理行為,實現學校管理從主要運用行政手段向主要運用法律手段的轉變。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加強教育科學研究,加大決策環節的諮詢論證、預案研究、公民聽證、社會公示等方面的制度化建設,推動教育政務公開工作。以依法管理、依法辦學為重點,積極配合有關部門開展校園及其周邊環境的治理工作,依法保護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合法權益,維護學校的正常秩序。積極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活動,努力提高教育工作者、學生的法制素質。切實加強學校安全工作,完善教育行政部門安全管理機制,落實安全管理責任制。加強學校收費管理和制度建設,規範收費行為,堅決制止並嚴肅查處各種亂收費行為。大力加強教育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行風建設,切實加強對學校基本建設、物資採購、後勤等工作的管理和監督,建立健全教育系統內部控制制度和內部審計制度,形成自主管理和自我約束的機制。
人才培養關鍵靠教育。加大投入、深化改革、提高質量,已成為教育發展的主流和趨勢。“十一五”規劃是教育事業發展到新的歷史起點上的五年規劃。全區各族教育工作者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振奮精神,紮實工作,為全區實現教育事業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目標而努力奮鬥!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